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5289|回复: 12

解密珠峰攀登--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转自磨房高寒地带,作者十一郎)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8-12 19: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自从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人丹增诺盖1953年5月29日首次登顶珠峰以来,已有3000余人次来到过世界之巅,其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通过商业登山方式完成的。
     随着珠峰南北两侧各一条传统攀登线路商业运作的成熟,珠峰不再仅仅位于攀登高手的视野,更多地成为了登山客户们可以实现的一个梦想。
     本系列帖子,仅以“并非鼓励盲目攀登珠峰”为出发点,以珠峰中国一侧“东北山脊线路”春夏季的商业攀登方式为着眼点,揭开珠峰商业登山的面纱。
  
一、从门槛迈向世界之巅
  
     2007年春夏季,珠峰的南北两侧共有500余人通过商业登山的方式登顶世界之巅,其中北侧的中国人有50名左右——包括11名登山客户。
     这个章节,介绍一下一名登山新手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最终符合珠峰商业客户的条件,并从此接近世界最高峰。
  
01、作为一名登山客户的基本心理准备
     登山运动有两大特点:
     1、其环境,大大不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切忌不加思考地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套用登山。
     2、登山与其他运动项目也存在着重大区别。
     具体而言,雪山攀登没有固定的场地、活动持续周期长、没有社会生活自然提供的许多条件、资源非常有限、将面对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各种危险,等等。
     由于登山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在登山活动开展之中,很难以单一的指标去衡量登山者的水平或成就。
     登山是一项在美丽而残酷的大自然中,利用攀登者自身力量,实现各种可能性的活动。
02:先要“活”,才能“动”
     一名新手在进入雪山环境之前,首先要学会适应登山活动中各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方面。在雪山环境里,人只有先能够生活,才谈得上运动——这也是笔者更倾向于把登山当作“活动”、而不是“运动”的一个原因。
     适应登山的生活环境,可以从低海拔的户外活动中取得许多经验。通过长距离的山野特步,可以学会并掌握行进的节奏等技巧;通过徒步、露营等活动,可以逐步掌握服装、背包、宿营装备、灯具等登山物资的使用;通过各种低海拔的户外活动,还可以养成许多登山所需要的良好习惯和适应性,比如,如何运用好手头有限的资源,如何在没有现代化设施的环境里顺利地吃、喝、拉、撒、睡。
03: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
     在时间上,低海拔的户外活动,可以与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训练相结合,一名新手如果能够把所有的周末使用起来,这个阶段可以在一年之内完成。
     身体素质包括体能、各部分力量的均衡发展、平衡感、协调性等,其中体能是基础。拥有充沛体能,是以客户身份进行雪山攀登的必要条件。
     在低海拔进行针对雪山攀登的体能训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汗水。培训方法,读者可以向专业的体能教练咨询。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耐力、心肺功能、腿部和腰腹部力量、背负能力的训练。
     参加商业队伍攀登珠峰,并不需要掌握高难的攀岩或攀冰技术,但至少要对冰雪行走、基本技术器械的操作等技能要熟练掌握。在合格教练的指引下进行多次实际操作,是迅速“成材”的关键。
     实现珠峰商业队伍所需的基本技术的学习,可通过人工岩壁或自然岩壁的顶绳攀岩、冬季的冰雪行走等方式,在低海拔地区得以实现。
04:通往空气稀薄地带
     经过了低海拔户外活动、体能训练、基本技术学习三个方面的准备之后,如果还继续保持着登山的热情,则可以开始进入高海拔的空气稀薄地带。
     高海拔对人身体的影响,主要源于缺氧,通称“高原反应”。另外几个因素则是低温、强日照等。
     每个人的高原反应各有不同:有的人只反应一次;有的人每上升几百米高度就会出现新的反应;有的人仅仅是轻微的头疼或呕吐;有的人则很容易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的症状……只有通过实地的亲身经历,才能了解自身在高海拔环境里的生存能力、活动能力。
     如果以参加珠峰商业队为目标,在攀登珠峰之前,最好有2~3次的高海拔登山经历。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健康人可以从6000米山峰为起点,然后是7000米、8000米的山峰。
     一般而言,在国内若想尽快取得相关经验,可从玉珠峰(6178米)或启孜峰(6208米)开始,然后是慕士塔格(7546米)、卓奥友峰(8201米)。
     有了这样的阶梯式经历,才更容易了解自身在各个海拔高度的情况,以免一上来就把身体搞垮了,也要尽量避免海拔提升太快造成的生命隐患。
     这个阶段至少需要1年,一般需要2~3年。
05:走向世界之巅
     如果上述各个阶段都没有击退你的热情和决心,就可以进入珠峰攀登的准备阶段了。
     如果在攀登珠峰之前攀登过卓奥友峰(一般在每年的9、10月),那么用半年的时间,全情投入于珠峰攀登的准备,应该足够——但要记住:必须是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体能的训练和储备。
     除了身体上的准备,在装备、物资方面,参加珠峰的商业登山队,个人至少需要准备以下的东西:从头到脚全套保暖服装(包括连体羽绒服)、个人技术装备(连体高山靴、安全带、登山杖、行走长冰镐等)、宿营用品(睡袋、防潮垫)、小用具(头灯、风雪镜等)……
     这套装备,并非一次性采购完成。通过此前的低海拔户外活动、高海拔攀登活动,登山者应该已经积累了许多,珠峰之前只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
     决定了参加商业队登珠峰,就要开始联系合适的队伍或探险公司。从中国一侧登山的话,一般有三种商业队伍可以选择:1、成熟的国外商业队,费用在4万美元以上(2007年新西兰罗塞尔队的收费是4.2万美金);2、成熟的国内商业队,费用约为25万人民币(国内的极度体验、圣山探险均有类似的服务);3、临时搭凑的国内商业队,费用可能控制在20万(2007年的新疆队即是这个价格)。
     商业登山队,一般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获得登山许可、各个营地的食宿、危险线路的修整、随身的高山协作、高山氧气、基本的医疗。
     参与上述不同队伍的费用不同,得到的服务也有差异。成熟的国际商业队,其服务最为成熟,特别是对天气等信息的掌握非常充分,但中国人加入,也会遇到诸如语言、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成熟的国内商业队,目前的后勤保障水平和硬件已接近国际水准,但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至于临时搭凑的国内商业队,则很难说是否能提供合格的服务。今年新疆队聘请的夏尔巴,据登顶队员反应,其服务意识和水平,就非常参差——在8000米以上的超高海拔,一点微小错误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此外,国外还有另一种形式费用很便宜的登山队:只负责建营、提供7000米以下的服务、并提供少量的氧气,7000米以上完全依靠客户自身的能力。2006年在北侧遇难的夏普,参加的就是这种队伍。在此,仅作为一种介绍,并不向大家推荐。
06:小结
     一个人,是否要在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世界最高峰的情况下去攀登珠峰?不同人的答案是非常个性化的。
     不过,幸亏世界最高峰是珠峰,而不是K2、南迦·帕尔巴特或安那普尔纳1,为了满足某些欲望,人们无需冒太大的生命危险。
     后面,我将分章节介绍北侧传统线路攀登珠峰的各段线路情况、适应与拉练、天气和氧气、装备、高山协助等。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9: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攀登线路和营地设置
  
01、进山路程 :自从中尼公路修好之后,从拉萨出发,当天晚一些时候即可到达定日,次日可进入珠峰区域,并到达大本营。如果赶得更急一些的话,可以当天到达珠峰大本营。
进入珠峰管理区,要翻一个当地人叫做“久乌拉”山口,这里是观看珠峰的一个好地点。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在这里看到珠峰(世界最高峰)、洛子峰(世界第四高峰)、马卡鲁峰(世界第五高峰)、卓奥友峰(世界第六高峰)、希夏邦玛峰(世界第十四高峰)五座8000米级的山峰。
02、所有攀登线路:截止2005年,珠峰共有16条登顶线路,常用的是南北两侧各一条传统线路。 北侧传统线路,又叫做东北山脊线路。
16条线路依次是:
⑴、东南山脊线路(南侧传统线路):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确定线路,可惜功亏一篑,未能完成。1953年5月29日,由英国队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盖沿此线首登成功。
⑵、东北山脊线路(北侧传统线路):在二十年代英国队到达8600米的基础上,由中国队的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于1960年5月25日成功登顶。
⑶、西山脊转北壁线路:由美国队开创,并于1963年5月22日登顶。
⑷、西南壁线路:由英国鲍宁顿队首创,于1975年9月24日登顶。
⑸、西北山脊线路: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于1979年5月13日登顶。
⑹、北壁霍尔拜因岩沟线路:由日本队首创,于1980年5月10日登顶。
⑺、南面柱状山脊线路:由波兰队开辟,于1980年5月19日登顶。
⑻、东北山脊转北壁诺顿岩沟线路: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于1980年8月20日无氧登顶。
⑼、西南柱转大中央沟转西南壁脊线路:由前苏联队开创,11位前苏联攀登者于1982年5月4日登顶。
⑽、东壁转康雄壁线路: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于1983年10月8日登顶。
⑾、北壁转诺顿岩沟线路:由澳大利亚队开创,于1984年10月3日无氧登顶。
⑿、西肩部转霍尔拜因岩沟线路:由加拿大女登山家莎朗•伍德首创,于1986年5月20日登顶。她是北美洲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
⒀、东壁-南坳-东南山脊线路:由美国•新西兰国际探险队开创,于1988年5月12日登顶。
⒁、东北山脊全程线路:由日本开创,于1995年5月11日登顶。
⒂、北-北东线路:澳大利亚人曾攀登,由俄罗斯队完成,于1996年5月20日登顶。
⒃、北壁中央直上线路:2004年5月30日上午10点,“2004俄罗斯珠峰北壁中央登山队”的三名攀登者P. Shabaline、Iljas Tukhvatullin和Andrew Mariev开创并登顶;次日,同队的第二组三人亦由此登顶。
03、国内商业攀登活动路线:
北侧传统路线“东北山脊线路”,从大本营开始到顶峰的依次行进顺序是:
     大本营(5170米)→中绒布冰川→东绒布冰川(转入点5400米)→前进营地(6400~6500米)→北坳(7028米)→7790营地→突击营地(8300米)→顶峰。
_4T[7)UGI}[FA7F7A%J[{7J.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9: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大本营→前进营地、前进营地→北坳、北坳→7790营地、突击营地→顶峰,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和难点。
     03年之后,大本营→前进营地之间,国内商业队多采取一个过度营地的方案,但也经常在图中绿色的营地设有帐篷和物资。
     具体将在下文叙述。
  
04、大本营(BC):5170米
     珠峰大本营海拔5170米,机动车可以直接到达。大本营相当开阔,容纳几十支队伍、上千人,没有问题。
     大本营的附近,有马洛里等遇难者的墓地。
每年的4月到10月,是珠峰的旅游季节。大本营外当地藏民开设了许多甜茶馆。那里除了卖东西,还提供洗衣服的服务,小“普木”(藏语“姑娘”)手洗、很便宜。但洗完后,经常没有干,就交回来了。
     距离大本营8公里的绒布寺,有中国移动的基站。GSM手机信号可以覆盖到大本营关卡附近。
  
05、大本营→前进营地:
     根据作者本人2003年使用GPS的实际测量,大本营到前进营地,直线距离15公里,行进距离约28公里。全程无需高山靴、冰爪和冰镐等技术装备。
     这是珠峰攀登最长的一段路程。沿途有两种营地设置方式。
方案一:2个中间营地,在东绒布冰川的5500米设C1,在章子峰分叉口的6100米设C2。其优点是每天消耗的体力比较少,利于适应。采用此方案大多是因为队员实力比较弱。
方案二:1个中间营地,在东绒布冰川向南的拐点设C1,海拔5800米。这是登山队伍最常使用的方案。
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全部在冰川蹟石形成的碎石坡上行走,大部分路段比较平缓,有几次高差几十米的陡坡上下,起伏不大。途中,在5800米之前,还会遇到一些小型的冰川融水。春夏攀登季节,冰川融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5800米之后则可以看到美丽的冰塔林。
注意事项:沿途的冰塔林很漂亮,但在行进中拍摄,很容易打乱节奏、影响状态,可以选择下行的时候多拍一些。
@7LAEYUP5J`ON`@7V(SJ`2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9: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06、前进营地(ABC):6400米~6500米
  珠峰前进营地,位于北坳东下方海拔6400米~6500米之间。由于牦牛队一般只到6400米,所以外国队的ABC大都设在此,而国内登山队则拥有地主的便利,可以设在6500米。
     对于登山者而言,前进营地的重要性和待在前进营地的时间,都不低于大本营。由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的运输依靠牦牛,许多攀登物资可以方便地集中在前进营地,因此前进营地的条件,一般接近于大本营。
     从ABC可以看到北坳和珠峰东山脊的康雄壁,但看不到顶峰。
~I472PTMONT$J()RN1`B[~2.jpg
TJ[XVD)Y)L6K~UF[C(J(WUU.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07、前进营地→北坳营地:
前进营地与北坳营地,直线距离不远,主要需要攀登北坳冰壁。
从前进营地出发没多远,在6580米左右,是换冰雪装备的地方。从此开始进入雪地攀登。
     北坳冰壁,从6640米左右开始,总高差接近400米。是此段行程的重点。
严格意义上来说,北坳冰壁应该叫做“雪壁”。它主要是由常年的积雪不断融化、压紧形成的,与我们在低海拔见到的、由瀑布冻结而成的水冰不同。它的特点是,没有冰那么致密、黏度也比较好,易于冰爪的踢入。
     北坳冰壁,从远处看很陡峭,走近观察,其难度并不大。攀登多采取“之”字形线路,大部分坡度在50度左右。在过往的攀登中,北坳冰壁曾是一个难点,但随着商业登山的开展,每年攀登季节,各支攀登队伍会协调起来、提前在北坳冰壁上架设路线绳,从而大大降低了登山客户的实际攀登难度。
在北坳冰壁上,一般会架设两条以上的保护绳索,以使上、下之间不发生交叉。利于提高效率。
     从ABC到北坳,职业高山协作负重运输一般需要3~5小时,登山爱好者轻装耗时在4~6小时,属于正常范围。
Z_Y5UMVI`[%$54RDAGRA}FV.jpg
O1BRJ}TWVTMFI5KRM]QQ$SQ.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08、北坳营地:7028米
北坳营地位于珠峰和章子峰的连接部,是一处南北长、东西短的山梁,全部为厚厚的积雪覆盖。
     到达北坳营地,视野会豁然开朗。从这里,向南看是雄伟的珠峰北壁,向北看是险峻的章子峰,向东看是ABC和几座7000米左右的山峰,向西看是远处的卓奥友和下面的中绒布冰川。
     北坳营地具体地貌,每年随积雪的变化,而略有不同。但总体格局和特征不会变。在北坳营地如厕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IKCBD]~X[0{ZUB58[H4K{5I.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09、北坳以上的营地设置:
从北坳营地开始到顶峰,基本上全程架设路线绳。但攀登的营地设置又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北坳营地→7790营地→突击营地(8300)→顶峰。此方案常为职业登山者选取,国内商业队也采取这个方案。
     其优点是:从北坳到登顶然后回撤到第一个营地,共3天,容易把握住珠峰的好天气周期;避免在7500米左右的大风口宿营;同时,突击营地的设置不会太高;节省一个营地的运输和设置工作。
     其缺点是:每个营地之间的行程略长;攻顶的时候,需要比方案二多攀登100多米高差。
方案二:北坳营地→7500营地→7900营地→突击营地(8400)→顶峰。此方案被大多数国外商业队所采用。
     其优点是:每个营地之间的行程比方案一短,体能消耗略少;攻顶的时候,需要比方案一少攀登100多米高差。
     其缺点是:从北坳到登顶然后回撤到第一个营地,共4天,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7500营地附近是大风口;增加了一个营地的运输和设置工作。
10、北坳营地→7790营地:
基本上在山脊行走,坡度不大,距离较长。途中会经过7500米大风口,但只要是在好天气周期攀登,此处的风速不会造成问题。
0HXCI0E]M~GY_HQQ`YIMSJC.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11、7790营地、7790营地→突击营地、突击营地:
7790营地设置在一处裸露的岩石坡上,有无雪层覆盖,视各年的降雪情况而不同。
     从7790营地开始,商业队给队员提供氧气。此营地的休整非常重要,因为攻顶日从突击营地(海拔8300米)出发得非常早,在那里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在7790营地夜间的充分休息(包括用氧、少消耗体力),将大大有利于次日前往突击营地的速度和状态,并潜在地影响最后一天的登顶成功率。
   7790营地→突击营地的地形地貌,与北坳营地→7790营地类似,坡度略有增加,雪层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突击营地设置在8300米左右的裸露岩石坡上。一般在这个营地,登山者很少能够得到休整。原因在于,攻顶出发多在到达突击营地当晚的12点~2点之间。因此,到达突击营地,比较好的办法是尽量吃喝、并保持安静状态。

8300突击营地

8300突击营地
6(MY}HBBZ7(4PRRIY]J2_EI.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12、突击营地→顶峰:
   珠峰攀登的绝大部分难关,集中在8300米到顶峰之间。
     首先是超高海拔对人身体状态的影响,其次是瞬息万变的天气,还有一方面则是地形地貌带来的困难。
     在这段高差540米路段上,有三个台阶需要通过,其中的第二台阶难度最大。同时,攀登者有可能因为看到多年以来留下的遇难者遗体,而受到刺激,因此提前有个思想准备会好一些。
     从突击营地出发后,攀登路线不再沿着山脊发展,而是略为向西偏。
     第一台阶,位于8400多米,是一个3米左右的石台,一般采用横切的方式,利用路绳和上升器连接,通过的难度不大。
     著名的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50米~8700米之间,最难的部分是一个高5米多,垂直、陡峭、光滑的岩石墙,无从寻找攀着点。如果把第二台阶下一小段比较陡峭的部分也算进去的话,第二台阶总体看上去有二、三十米高。自从1975年架设了金属梯、2005年架设了第二部金属梯后,第二台阶的通过相对容易了一些。
通过第二台阶,最怕遇到“拥堵”。由于人在这个海拔高度的能力大大下降,每通过一个人,需要10到30分钟不等——特别是来自商业队的登山者,通过速度较慢。而冲顶时的队列,很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因此尽早到达第二台阶下,是快速通过的前提。
     穿戴着高山靴、冰爪、羽绒手套,攀爬第二台阶的金属梯,是件很笨拙的事情。因此,在攀爬时,要注意每一个动作的协调、合理,上下肢共同用力,切忌过多依赖上肢力量、忽视了腿脚支撑的重要性,否则很容易脱力。
     关于第三台阶,位于8800米的高度,有个不太被认可的说法是:“过了它,就算登顶了。”此处一般架设之字形路线绳,通过难度不大,但比较消耗体力。
特别注意:如因操作,摘下了羽绒手套或风镜,操作完毕一定要记得戴回去,以免造成冻伤或雪盲。如果担心自己到时不记得,可提前跟高山协作说好,请对方注意提醒和帮助

在世界之巅望向中国一侧(下面是章子峰、红旗峰和中绒布冰川)

在世界之巅望向中国一侧(下面是章子峰、红旗峰和中绒布冰川)

接近顶峰

接近顶峰

第二台阶攀登

第二台阶攀登

即将到达第二台阶

即将到达第二台阶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下撤:
雪山攀登中大部分灾难,发生在下撤途中。因此,登顶只是成功的一半,安全下撤才是最后的成功。
一般来说,大部分队伍在做计划时,会把下撤的第一个到达营地指定为突击营地以下的那个,但为防万一,应在突击营地做好补给准备,如有可能在突击营地以上设立氧气补给站,则更加安全。
PRDZA~BNPT7K{U`JT1ZXA%Q.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适应和拉练
  珠峰这种长时间、超高海拔的攀登,保证充沛的体能,是安全、成功的首要前提。在适应和体能上要记住两点:
     1、冲顶之前,最重要的是——在取得适应的前提下,保持充沛的体能。
     2、只要有一定的雪山攀登基础,适应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在这里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
  
     国内商业队在珠峰的适应拉练方案,起源于2003年的珠峰攀登。那年队员的训练、适应和攀登安排是: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7790营地(或者只到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四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这种安排的特点是:以大量体力消耗,来获取极为充分的高山适应。
  
     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高山适应性强、体能中等的登山者而言,则未必适合。
     均衡考虑高原适应和保存体力,可以采取下述拉练和适应方案:
     第一阶段——BC→绒布寺,BC→5800→BC(此两段均为当天往返);
     第二阶段——BC→ABC,ABC→北坳→(7500,不宿营)→ABC,ABC→BC;
     第三阶段——BC→ABC,ABC→北坳→ABC,ABC→冲顶。
  
     如果一支队伍的组织者对队员的了解和信心不足,为了保证稳妥,常采用大量拉练的方式进行前期适应。
  
     高山适应性,因人而异。以2000年在珠峰遇难的阎庚华为例,他每上一个高度都需要适应、调整两三天。这样的身体特点,我个人认为基本不适合进行高海拔攀登。当然,这属于非常极端的例子。另外,在过去的若干次大型雪山攀登活动中,我也见过一些基本没有明显高山反应的山友。所以,对高山的适应性,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谨慎和循序渐进永远是不会错的。
四、天气和氧气
     在取得高山适应和保证体力的前提下,登顶珠峰靠两气:“天气和氧气。”
  
01、天气:
     雪山攀登,是一项“靠天吃饭”的运动,即使人员状态、物资准备、高山协作等方面均处于最佳状态,没有适合的天气,依然无法保证安全,更无法保证成功登顶。
     对于珠峰地区而言,4~5月攀登季节的天气,总的来说比9~10月份理想。
     4月份稍微寒冷,同时伴有几次大风。5月份之后,天气逐渐趋于稳定。
由于珠峰攀登线路的高差有3600多米,因此在同一个时间,各个海拔高度的天气不尽相同。所以在天气预报的资料收集方面,应做好针对性的收集。以作者2003年参与珠峰攀登指挥的经验来看,6500、7500、8500三个高度的天气预报最为重要。同时,不同高度的天气预报,都应有:24小时的详情(包括云量、风速、风向、温度、降雪可能性)、2~3天预测、一周趋势等。这方面,03年国内的预报,基本上无法用于攀登,但05、06年国内这方面大有改善。而国外大的商业队在天气预报方面,一直做得比较成熟,国内登山队的决策者如有可能,可参考他们提供的预报进行综合分析。
     登山需要的是好天气周期,但对于这么长周期的攀登活动而言,很难做到每次行军都是好天气,因此把好天气周期放在高处的攀登,是一个常见办法。
     4~5月份珠峰的好天气周期,每次长度多在3~5天。根据对历年珠峰天气的统计,适宜攀登的好天气周期,基本上出现在5月份,至少有2个,有的年份有3个。这3个好天气周期出现几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5月中上旬,第一个好天气周期;结束后一周左右,开始第二个好天气周期;如果第一个好周期提前到来、或与第二个好周期靠得近的话,5月底、6月初,将出现第三个好天气周期。
     随着近年全球天气变暖,我们也观察到第一个好天气周期提前几天到来的情况。比较明显的是2007年,第一个好天气周期在五月初就提前到达了。因此,在今后的攀登中,如何及时掌握准确的天气预报,是组织工作的关键。
  
02、氧气:
     1922年,英国珠峰探险队的芬奇和布鲁斯,第一次把氧气使用于雪山攀登,并确定了氧气装置的基本形态:氧气瓶+氧气面罩。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装备,在结构上,只是在氧气瓶和面罩之间增加了一个转换器。
     虽然,对于“氧气的使用是否符合体育精神?”这一问题,极少数纯粹的攀登者掌握着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于大多数登山者而言,氧气在8000米以上攀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作为登山客户,那是必备装备。
     如要保证攀登顺利,提前吸、尽量多吸是关键。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全程使用氧气,但至少要从7790营地开始持续用氧——需要全程用氧的人,则不应该来到这座山峰。
     氧气的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出两个问题:
     1、阀门操作错误,导致氧气过早用完;2、误操作损坏阀门接口的螺纹,导致整套氧气装置无法工作。
     解决办法是:1、提前熟练掌握氧气装置的使用;2、带一个后备的转换器。
     氧气面罩最好采用下图固定方式的款式。另有一种从后脑到前面、中间多一条带子的老款式面罩,带着风雪镜的时候很别扭。同时,氧气面罩是有大中小号的,应找到合适自己型号
特别注意:攀登前,一定要调整好氧气面罩和防风雪镜,否则很容易遮挡视线。攀登中,氧气面罩附近容易结霜,最好提前告诉高山协作,要求对方记得帮助去除冰霜。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8W2BBV[SQO6](F1ECBU)%$M.jpg
G(QJ9[NCZW~]VEPQ9R{W1T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0: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攀登装备提示
  
     今年在珠峰大本营,有一位拖着拉杆箱、脚踏高跟鞋的女游客,强烈要求加入登山队——“珠峰、香山,不都是山嘛”。虽然珠峰、香山都是山,但高海拔攀登需要一系列专用的装备和器材。没有这些物资,不仅无法在高海拔进行攀登,甚至无法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像珠峰这类的超高海拔山峰,需要的装备比六、七千米级雪山的更加精良,其中一部分只用于8000米级山峰。
     下面仅就珠峰商业攀登形式中,重要的个人装备做一个提示。
  
01、连体高山靴:
     连体高山靴一般只用于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其优点在于保暖性极好。在过去,连体高山靴的重量比双层高山靴重很多,近年随着新材料的采用,新款连体高山靴的重量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行军的舒适型、降低了攀登者的负荷。此类产品价格不菲,国内市面零售价在6000以上。笔者推荐Millet和La Sportiva这两个品牌的产品。
02、连体羽绒衣:
     珠峰攀登周期长,高度跨度大,从大本营开始到顶峰,需要至少两件羽绒衣,其中必须有一件连体羽绒衣。
     连体羽绒衣一般用于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和南北极的徒步。其优点是:重量轻、保暖性极好。连体羽绒衣也属于高价值装备,质量上乘的国内市面零售价在14000以上。Mountain Hardwear、The North Face的产品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
     另外,Marmot的分体式羽绒衣也非常好。
03、手杖与冰镐:
     海拔6600米雪线以下的行军,只需要登山手杖。登山手杖,要求轻盈、避震、舒适。目前市面上,比较受攀登者喜爱的,是LEKI系列中几款避震、握把下带有橡胶护套的手杖。
     从北坳冰壁底端开始,行走长冰镐成为登山者必须的装备。参加商业队伍从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B型镐头的行走长冰镐即可充分满足需要。根据实际经验,笔者推荐CAMP的corsa nanotech行走长冰镐,只有250克重。(CAMP还有一款corsa行走长冰镐,更是轻达205克)
MA6MAX)`10T0(N0Q2Q$[B0T.jpg
[SJPD@NOU]BI9{2]1L~}WA1.jpg
]VBULH%(]W9US(_[ZS_TA@1.jpg
~HO]WPJ1OA{[6FS5YL`~~TO.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2-21 07:59 , Processed in 0.06849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