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8147|回复: 5

ZT 看看还挺有意思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3-2-19 12: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我得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且不说在我这个年纪的MichaelDell和BillGates已经名满天下富可敌国,也不去谈比我小上个十几岁的陈士骏,就连我的manager都比我小上几岁。在这个年纪还在做小职员的我,的确没什么资格可以谈论事业。
  曾几何时,我也是人人羡慕的职场精英,也曾经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上叱咤风云过。而如今,坐在办公室里做做plan纸上谈兵,看着别人忙忙活活,更觉得自己很失败。

  说这些话的目的是想让那些定义我为loser的朋友知道,不劳您费神,我自己已经把这事给办了,谢谢!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移民后的感想,那时候对加拿大的生活感受不深,对移民后的生活没做太多的评论,所以对于移民前后生活的对比很不对称。几年过去了,对加拿大生活的了解深入了许多,对于在加拿大与回国生活的对比,相对来说更清晰更丰富。今天的我,如果听到有人抱怨中国如何如何不好,无论他是白色人种、棕色人中或是黄色人种,我都无一例外地给他脸色看。尤其是每当听到那些自以为是加拿大人的我的曾经的同胞洋洋自得地夸耀自己在加拿大的悠闲、安全、洁净的生活并拼命抱怨那个曾经是他们的祖国,他们曾经在红旗下高声宣读过要如何热爱的那个国家是多么多么的令他们厌恶的时候,我的胃液就阵阵上涌,我的拳头就不由自主地握紧和抖动。一般这时候LP就会拉起我的手离开,以免我做出什么令发言者感到后悔的事。

  加拿大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她的很多地方都比中国优越。实话说,我不认为中国国内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一天能够赶上加拿大,但这并不说明我不喜欢我的祖国— 我唯一的祖国。来加四年多了,我还没有申请入籍,原因是我还没想好。回头看看自己的移民之路,在想一想自己的将来,希望我的看法能够给大家一点参考。

    一、困惑

  两年前,LP硕士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专业工作,薪水不高,4万多,可当时对我们一家三口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惊喜了。要知道,在那以前我们全家都只靠着我打累搏挣来的一年2万块和LP做助教挣的1万块生活着,那时我们是在“挣”钱(现在也是)而并不是“赚”钱。“挣”这个字的意思按照结构来分析的话就是用手靠劳动来争取,这与“赚”是不同的;“赚”的意思则是用钱去“兼”来其他的钱。

  这个话题我们暂且不讨论,继续说我自己,当时每个月的钱都不够花,又看不到前途,心里很着急。相信很多移民也都有这个过程,就不多说了。后来我自己也读书毕业了,也找到了一份专业工作,作市场和策略分析,薪水也不高,5万,这时候LP也涨了薪水也5万—2006年,我们实现了LP移民前的生活目标,有专业工作,生活相对稳定,自认为融入了加拿大主流社会,这里的主流社会是指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这里的融入是指自以为融入。

  然后我们买了房子,不算好,三十多万,三十多年,但那是我们能负担得起的最好的房子了,LP很满足。我也经常对自己说,这种生活多好,安宁、稳定、生活内容健康,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相对于在国内的那种常年四处奔波,压力大应酬多,没时间陪伴家里人的生活,这种宁静不正是我当年所希望的吗?那么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我心底里就是隐隐约约觉得不妥。

  我想了很久,后来终于明白了,这种不妥的困惑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则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梦想的破灭;第二,父母;三、割不断的中国情结。

  这种日复一日,今天就能预测出一年甚至多年以后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对我个人来说,和死了没什么区别。就像一位漂亮的女歌手曾经声情并茂地唱的那样:

  “2006年,那是一个夏天,有一位中年人,在自己的脑门上画了一个圈。”----我的人生梦,就此终结。

    二、梦想的破灭

  二十几岁的时候,出身商人世家的我一直立志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上大学时我最喜欢的两本书就是李艾柯卡的《假如我当总统》和他的自传,后来对照着读亨利福特的自传和福特公司的发展史才发现这个艾柯卡整个就是一个自大狂。这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更增强了我的信心,我当时想,连艾柯卡这种人都能当上福特公司的总裁,我凭什么不能成功?

  中国有句老话“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死人”。大学毕业以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我和朋友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开始生意很好,赚了很多钱,1992年,我的个人资产是70万人民币,当时我的同学们正在挣着每个月300多块的工资。可是好景不长,1993年我和朋友因为经验不足阅历太浅被人骗走了100多万,公司倒闭。当时我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懊恼和沮丧,反倒觉得这个教训很好,用100万换这个教训不吃亏,因为,我毕竟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后来我先后在三家美国公司工作了十年,从市场部、销售部一直做到区域经理。那时我已经三十几岁了,然后辞职,跟着LP移民到了加拿大。我相信一句话“狼走天下吃肉,羊走天下吃草”,我能在中国混的还算不错,在加拿大应该也能。成功的机会大家均等,我凭什么不行。

  “就凭你语言不行,文化不了解,肤色不对。”四年以后我对自己这样说。

  四年的加拿大生活终于使我认识到这样几件事:

  1、加拿大是一个很好的国家,但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无论你承认与否,那个玻璃天花板确实存在着。你看得见上层的那些人,但看见的只是鞋底。

  2、我不会再有机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了。

  3、虽然也经常会白人同事来我家聚会,但他们从来没真正把我当作他们社交圈的一份子。

  4、无论我怎么努力学习英语,我也不可能达到本地人的水平。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文化障碍,我们不是在这里成长的,对这个城市以及社会的变迁所知甚少,对这里的人文基本上没概念,这是我以及我的下一代融入社会最大的障碍。

  5、看着国内的朋友越来越成功,我妒忌得眼睛通红,肠子发青,胃酸上涌,竭尽全力也无法平复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加拿大的平静生活没能使我的内心真正的平静,除非我能够做到完全与中国断绝一切,可是这连加拿大本地人都做不到,他们也同样妒忌。我的一位令全班同学都很尊敬崇拜的教授就曾经对我说:“你们几个中国学生在加拿大一定会有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你们在中国应该有巨大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会愿意留在加拿大。”

  6、我无法说服自己重复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无论这生活有多宁静、安逸。无论这里有多少鱼可以钓,无论这里有多少鸟鸣可以悦耳,我还是更喜欢紧张刺激、充满机会、环境脏乱差的中国。

  7、如果有一个原因使我不愿意回中国,那就是害怕失败----仅仅是针对我本人而言。我不认为其他的华人移民也是这样,也不认为其他人也和我一样见钱眼开财迷心窍见利忘义。但是从小到大的打架经验告诉我:中国男人,有种的很少。

    三、父母

  我是家里的独子,LP有个弟弟在美国。我的父母和岳父岳母的晚年基本上只能依靠我们夫妻。他们四个老人都不是什么有钱人,如果有一天他们需要照顾,那么以我和LP目前的收入来看基本上没有可能。那么办法只有两个:1、不去照顾父母,自欺欺人地过着禽兽不如的下半生。2、未雨绸缪,现在就改变生活方式和赚钱手段。

  我选择后者。

    四、割不断的中国情结

  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千疮百孔,但是这体制正在改变和进步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的事情,你不能指望象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在几十年之内完成。中国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我相信他们的名字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仍然会散发着光芒。也许他们的子女利用了他们的权力,影响了他们的形象并使人们质疑于他们的品格,但是他们的治国策略却是正确而英明的。

  如果说怨恨中国政府,我比大多数人都有资格。那一年六月*日的凌晨守在纪念碑下的最后四十几个人中,我是其中一个。时至今日,我仍然不为那时的行为后悔,虽然这种坚持让我丢了学位丢了毕业分配的机会。但是今天身在海外的我回过头重新审视那场运动,我得承认当时我们的行为是错的,虽然愿望是好的---- 好的愿望不代表什么。

  再说工作,无论在加拿大打工整来的薪水兑换成人民币会给我带来多大的安慰,会告诉多少在加拿大打工的优势,都始终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创业的机会永远比在加拿大多很多。

  有人说中国的商业环境充满着肮脏和腐败,很多成功者其实是靠着做父母或兄弟姐妹或与之勾结的高官的势力。我承认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勤奋以及专业知识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事实。

  有人说中国的生活环境肮脏而恶劣,人口素质差,我同意。但是来加四年,我并没有感觉到加拿大人的素质有多么好。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人口数量和密度的不同,如果中国有和加拿大一样的人口密度,恐怕还不见得该谁瞧不起谁呢。

  再说国内的业余生活,在国内打高尔夫、钓鱼对普通人来说都有很大难度,户外活动方面环境也没有加拿大好,这是事实。但就此说中国的业余生活仅仅是 “国内对男淫就是洗脚、按摩、XX。对女淫就是美容、时装、不用做家务。”未免肤浅而阴暗。国内的业余生活在形式上虽然没有加拿大丰富,但在精神层面却比加拿大丰富的多。有点阿Q?我知道会有人这么说,举个例子吧,在中国,你可以可知心的朋友一起坐下喝杯茶聊聊天一起度过一个悠闲的周末下午;可以在健身房和与你使用同样语言的陌生人一起大声唿喝(表示声音,而不是动作);可以和朋友一起举办家庭聚会,而不必担心礼节问题。

  同样的形式,不同的实质,这就是我对国内业余生活的看法。关键是,在国内有亲人有朋友,在这里,虽然也有很多人可以交往,但是问问你自己,这些人里面有几个是真正的朋友?缺少了亲人朋友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会给人带来什么,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简单的说,会使人偏执而尖刻,缺少包容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论坛上会有那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移民、专业人士说起话来那么尖酸刻薄了。

  五、最后

  罗七八嗦的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无非是两句话:喜欢加拿大的同胞大可不必那么尖刻地批评中国,回国的同胞也不见得就是什么loser。中国再不好,那块土地也养育了我们几十年,作人要懂得感恩。
发表于 2013-2-19 14: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看着就挺纠结的,没弄明白 :bb102:
发表于 2013-2-19 16: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My turn to share some too...

來源: 溫哥華失眠夜


這是一個清風明月不用買,除了清風明月什麼都要買的城市。



不論是初來乍到的新移民,還是商旅,探親歸來的老移民,走出機場後第一件事就是伸出雙臂(卻不是擁抱前來接機的親友),張開雙唇(卻不是親吻闊別多時的愛人)先拼命地深唿吸,讓那兩片在別國他鄉飽受灰塵廢氣蹂躪的肺葉,接受帶著青草甜味的純氧的洗禮。從機場回家的路上,無邊無際的綠色令眼球有點暈眩。白襯衣和黑皮鞋可以穿一個禮拜都不用洗擦。




倒完時差,熱心的老移民朋友毫無例外的先把你拉到史丹利公園,讓你飽覽五帆酒店和溫哥華的城市風景線。你於是毫無例外的感嘆道:「果然是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啊!!!!!!」




於是你躊躇滿志的開始你的安居工程。首先當然是開門七件事。到大統華採購一車菜米油鹽回來,把帳單的總數先乘以六點五。我的媽呀!!!咋這麼貴呢???反復核算幾遍,確認無誤。明白了14%購物稅的鐵的事實。在後來的安居工程各環節都感受到加幣折合成人民幣的那種切膚之痛,也開始厲行節約鬧革命:可以不買的堅決不買;可買可不買的儘量不買;非買不可的熬到減價再買。你於是毫無例外的感嘆道:「原來是個最適合有錢人居住的城市啊!!!!」




這是一個讓鄉下人變成城市人,城市人變成鄉下人的城市。



有一種有趣的現象不知你是否留意到:來到溫哥華而怨聲載道或追悔莫及或幹脆就打道回府的,幾乎都是來自都市的移民。我還沒聽說過來自珠江三角洲或福建農村地區的農民兄弟們有什麼牢騷。恰恰相反,最能夠切身體會到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的,正是這些來自貧窮鄉村的兄弟姐妹們。同樣是洗碗,幫廚,剪草,清潔,車衣,保姆,在這裏他們可以月入逾萬(人民幣),差不多是國內一整年的收入!幾年下來,車子有了,房子也有了。李寧牌運動衫換成耐克,秀水街冒牌貨換成如假包換的 GAP, TOMMY, CK, POLO。化妝品也非CD, 資生堂不可。悄悄然改掉了隨地吐痰的習慣,言談中也經常有英語單詞點綴其間。購物辦事自覺排隊,開車懂得禮讓行人。他們終於攀上這個都市的邊緣,以其刻苦耐勞,鍥而不捨的堅韌精神向都市的圓心儘量靠攏。




城裏來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多數來自都市的移民,在原居地都已經提前邁向小康,部分更是小資得可以。來到這裏以後,先是屈尊租住暗無天日的地庫,或是霉味四溢,樓板唧唧作響的破舊公寓,每天看著鄉下房東的苦瓜臉過日子。那滋味就別提了!後來總算在郊區買了棟OT房子。於是開始自己剪草,油漆,修補屋頂,疏通堵塞的下水道。後花園搭起了瓜棚,種上了番茄,黃瓜。。。總之,在短短一兩年內所從事的體力勞動比前半生加起來還多。在臭氧層破洞的溫哥華天空下,曬的皮膚黝黑,指甲縫裏殘餘的油漆塵垢揮之不去,西裝革履早已是束之高閣,成天是T恤,煙囪短褲和運動鞋。全無昔日儒雅之風,平添洋插隊知青之氣。




這是一個讓壞男人變好,好女人變壞的城市。



在國內,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無數風花雪月的風流韻事。盡日裏無數的商場應酬:飯局,酒會,按摩,夜總會。還有公司裏小秘的秋波那一轉,令無數妻子們膽戰心驚。來到溫哥華,成功男士們的夜生活就是呆在家裏看時代電視或勉強湊夠四人打打衛生麻將。去了幾趟賭場,輸掉了本來准備回流的機票錢,再也不敢問津。偶爾到New Westminster偷看幾場脫衣舞,鬧得更是心猿意馬,要回家沖冷水澡。慢慢的,原本風流倜儻的丈夫們,個個乖乖的變成住家小男人。妻子們無不歡唿雀躍:「我失去的是國內的權位,擁有的是個完整的丈夫!」




當然,還是有一批不甘寂寞的男士們成為太空人,把他們的家庭留在這片最適合婦孺居住的地方。於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女士應運而生。她們絕大多數都是賢妻良母,相夫教子,獨擁寒衾。但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漫長的勞燕分飛的日子讓寂寞女人變得格外脆弱。而專門以怨婦為獵物的色狼,則通過互聯網,社交舞會,社團聚會等渠道伺機出擊,演繹出一出出紅杏出牆的悲喜劇。




這是一個窮人打得起高爾夫,富人請不起司機的城市。



這個城市的另一種魅力在於:在國內被視為奢侈的享受在這裏卻變得如此平民化。高爾夫,網球,打獵,滑雪,開游艇出海釣魚。。。,這都是連救濟金領取者都玩得起的玩意兒。在國內連高爾夫球棍有多少根都搞不清楚的人,在這裏卻可以天天下班後跑到練習場勐削草皮。




反而在國內稱得上富豪級的人士,在這裏的生活沒有那麼寫意和自在。不錯,好多人在西區,西溫置下百萬豪宅,車庫裏名車數部。不過,女主人每天光洗那七八個洗手間就累得哮喘病發。男主人也要放下身段,親自為名貴的奔馳,寶馬提供人手洗車服務。




這是一個藍領掙錢比白領多的城市。



最近鬧的紛紛揚揚的貨櫃司機罷工事件餘波未了。他們爭取的待遇可能會讓北京的士司機氣得滿腔國罵脫口而出。護士,垃圾工,修路時舉牌子指揮交通的金髮女郎。。。他們的時薪說出來會把你嚇出個心臟病來。而銀行櫃台出納員,電話接線生可能賺得還不如端盤子的小費多。您要是水管漏水,廁所堵塞,試試叫個專業水管工上門。每小時六十塊,從他出門那一秒開始計價。「腦體倒掛」在這裏是那麼的理直氣壯,教授改行當大廚,大學畢業當伺應就不足為奇了。




這是一個投資移民報稅收入低於貧困線的城市。



儘管海外資產法象隻紙老虎一樣對著海外移民虛張聲勢,多少一次性付款買下名車豪宅的隱形富翁們每年上報的收入不會超過八千加幣。我要是稅務局的稽查員,不用別的,就讓他們解釋:如何用這八千元來維持每年過萬的地稅和幾部車的保險(即使我接受他們一家人有不吃不喝的特異功能)。
发表于 2013-2-19 16: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More.....ZT


這是一個難民可以免費鑲牙,公民卻要自費洗牙的城市。


加拿大的難民政策比克裏田的臉皮還要松。由國際人蛇集團安排的非法入境者,在飛機上撕毀自己的旅游證件和身份證明沖進馬桶後,邁出機艙門時向移民局官員宣稱他們在原居地飽受政府迫害,馬上就可以享受到免費醫療,救濟金,法律援助提供的免費律師與翻譯。在經過難民律師的點撥迷津之後,他們向難民委員會(IRB)提供一個比「賣花姑娘」還悲慘的故事,等候排在一兩年後的難民聆訊。這段時間他們可一邊領救濟金一邊非法打工,在慷慨的加拿大政府的保護下,在經濟上先打一個翻身仗。等到聆訊那一天,在庭上聲淚俱下地把那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悲慘故事復述一遍,讓年薪近十萬的難民委員會委員(都是執政黨委任的肥缺)紅腫著雙眼點頭稱是,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申請楓葉卡了。即使萬一運氣不好被拒,還可以學賴昌星或沈陽那個司法局長那樣在媒體上高調曝光, 造成反政府的既成事實,讓難民律師有不斷上訴的口實,把案子拖到遣返部官員的白髮也謝了。我就納悶:真正受迫害的難民,從那裏籌措幾萬美元給人蛇集團作為偷渡費呢?

而那些循正當途徑申請,交納了975塊大洋入境權利費的正牌移民,則是買足了醫療保險還要自費洗牙。眼睛驗光配鏡保險也不管。我就納悶了:這牙齒眼睛不也是身體的一部分麼?敢情就因為這兩樣器官沒有皮膚包住,醫療保險也就不包了!


這是一個日本餐比東京正宗,夜總會比平壤差勁的城市。



我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多元文化氛圍首先始於舌頭上的味蕾。這裏鮮美的龍蝦刺身,三文魚和海膽刺身足以令小泉純一郎辭掉首相一職,技術移民到唐人街附近的小日本村安度晚年!Commercial 街頭的義大利咖啡讓星巴克汗顏。「和記」牛肉粉味精過量的濃湯讓人聯想到西貢小姐的辣勁兒。至於中華料理就更。。。。(行文至此,鍵盤已經被口水淹沒而造成短路,恕無法一一盡述)。

俗話說:「飽暖思淫欲」。吃完兩打生蚝,總不能辜負這春宵良辰吧?找一家夜總會腐敗腐敗去!隨著大量財大氣粗的新移民的到來,溫哥華地區(尤其是列治文市)的各種娛樂場所也應運而生。但是那檔次,那排場,那硬件軟件,怎一個土字了得!每個夜總會裏的坐台小姐也就小貓兩三隻,還個個神情肅穆。卡拉OK 放的都是N年以前的老掉牙曲子。我想,北朝鮮平壤如果有夜總會的話,絕對是氣派的多!


這是一個汽車教練考不到駕照,師奶分不清左快右慢的城市


在北美,汽車已經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必需品。考駕照也成了令新移民愛恨參半的經歷。BC省對華人算是格外開恩,可以中文考筆試。不過,那蹩腳的中文題目往往讓應考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總是把對的答案改成錯的才放心。結果光是考筆試就要三顧茅廬。路考就更別提了。多少在國內是駕駛學校的資深教練,都在溫哥華的陰溝裏翻車,屢考屢敗。要不怎麼會有賄賂考官非法獲取駕照的醜聞呢?

週末到列治文市是一件令人心煩的事情。名車越來越多,馬路越來越窄。剛滿16歲的少爺開著敞篷車招搖過市,車裏的音像恨不得把馬路都震出個坑來。忙於送孩子去補習,彈鋼琴,畫畫,游泳的師奶們以每小時三十公裏的速度在左車道上斯文的爬行,惹來無數不耐煩的中指頭。


這是一個洋孩子很快學會華語,台灣孩子很快學會粵語的城市。


不少新移民聽說西區名校雲集,削尖了腦袋也要把孩子送去那裏讀書。等到開學那一天,到了學校,還以為回到國內哪一所貴族子弟學校呢! 頭髮黑壓壓一片,純正的國語,粵語此起彼伏。洋孩子成了學校的點綴品。在中國孩子們還沒有擺脫ESL之前,洋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如何用純正華語罵人了!

後記:

上面就是本人對溫哥華這個城市的浮光掠影印象。其中不乏以偏概全之論,千萬別當真。如果有某些論述能夠引發您會心一笑之餘點頭稱是,則吾願足矣!總之,溫哥華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愛恨參半的城市。喜歡也罷,討厭也罷,既來之,則安之。喜歡的,安居樂業,與這個城市慢慢的老去;不喜歡的,興沖沖的來,靜悄悄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
发表于 2013-2-19 19: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正体现了多种文化的包容性
连博士潘都学会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谢谢分享!

我们的Robin没准又是另一番见解^_^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2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长周末在Richmond银行,一位印度族女职员用广东话和我打招呼。当时彻底地郁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1-21 00:58 , Processed in 0.06015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