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3 12: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猎人文档 中国鹿科动物
猎人文档 中国鹿科动物
--搜集于网络
这里介绍的中国鹿类根据体形而言,所以包括了鹿科动物和麝科,甚至不属于反刍亚目的鼷鹿科。
鼷鹿科 Tragulidae
小鼷鹿(Tragulus javanicus Osbeck 1765),国家I级保护动物。无角,鹿类体型最小,约2kg左右。国内仅残存于云南勐腊县。与其它鹿类亲源关系最远,不属于鹿上科。
麝科 Muschidae
原 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1758),国家II级保护动物。无角,体重7至13kg,北方个体大于南方个体。分布较广泛,有5个亚种:西伯利亚亚种(M. m. moschiferus Linnacus),
东北亚种(M. m. parvipes Hollister 1911),
安徽亚种(M. m. anhuiensis Wang, Hu & Yan, 1929),
西南亚种(M. m. berezovskii Flcrov, 1929)和(M. m. ssp.)。
要求湿度较高的林区(森林)。食物以母本植物鲜枝嫩叶为主,很少吃禾本科植物的绿色部分。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Hodgson 1839),国家II级保护动物。无角,9至15kg。西部高原山地,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四川、云南。性孤独,以叶为主。
黑麝(Moschus fuscus Li 1981),国家II级保护动物。无角,约10kg。主要产于西藏的潮湿针叶林(3800至4200m)。
喜马拉雅麝(Moschus leucogaster Hodgson 1839),国家II级保护动物。无角,11至14kg。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2500至3900m混交林,研究很少,人类对其影响不大。
鹿科Cervidae
獐亚科 Hydropotinae
獐 (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1870),国家II级保护动物。无角,约15kg,外形似麝。曾分布于28oN至42oN(现24oN至34oN),110oE以东。两个亚种:
H. i. Inermis Swinhoe, 1870 在中国;
H. i. argyropus Heude 1884 在朝鲜。生活在江湖两岸的湿地、苔草地芦苇地等处。食蒿属(Artemisia)、蓼属(Polygonum)等。
麂亚科Muniacinae
毛 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 1871),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有很短小的角,角冠不分叉,16约28kg。分布较广泛。三个亚种:
指名亚种(E. c.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 1871),
华中亚种(E. c. ichangensis Lydckker, 1904),
华东亚种(E. C. michianus Swinchoe, 1874)。栖息于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等地。主要吃种子植物。数量较多。
黄麂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 1839), 有角,柄长约4cm,冠长约7cm。麂属中体型最小的种类,10至15kg。两个亚种:指名亚种(M. r. reevesi (Ogilby, 1839)),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
台湾亚种(M. r. micrurus (Sclater, 1875)),限于台湾。栖息在低山丘陵多灌丛地区,食植物嫩叶、幼芽。有领域行为( 0.7至0.9ha,包括1约2的家域)。繁殖力较强。
黑 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 1885)),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角,角柄(4至7cm)长于毛冠鹿,角柄>角冠(1至5cm)。麂类中体型较大者,重21至26kg; 尾>20cm。现分布狭窄,栖息于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的灌丛或芒杆丛中,以木本植物的叶和嫩枝为主。
菲氏麂(Muntiacus feae (Thomas & Doria 1889)), 有角,但角柄60万头。
鹿亚科 Cervinae
豚鹿(Axis porcinus (Zimmermann 1780)),国家I级保护动物。 有三叉型角,体型中等,重35至50kg。仅见于云南与缅甸交界的耿马和西盟县边界。我国亚种为:A. p. annanmaticus。栖息于芦苇沼泽地。
水 鹿(Cervus unicolor Kerr 1792),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有角, 体重约180kg, 约150kg。
我国有四个亚种:四川亚种(C. u. dejeani (Pousargucs, 1896)),
西南亚种(C. U. cambojensis (Gray,1861)),
海南亚种(C. u. hainana (Xu, 1980)),
台湾亚种(C. u. swinhoei (Sclater, 1862))。
较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食谱较牛羊广。
坡鹿(Cervus eldi M’Clelland 1842),国家I级保护动物。 有角, 体重约100kg, 约60kg。仅分布于海南岛,广食性动物。
白 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Przewalski 1883),国家I级保护动物。 有角, 体重>200kg, 约150kg。具白色的唇。分布于青海东部3000m-5000m高山荒漠、高山草 甸草原和高山灌丛,群居生活。主食草本植物,不象梅花鹿、马鹿那样,它们几乎不采食树枝和树皮。
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1838),国家I级保护动物。 有角,一般4枝。 体重约150kg,♀约110kg。六个亚种:
东北亚种(C. n. hortulorum Swinchone, 1864),
华南亚种(C. n. pseudaxis(=kopschi), Eydoux & Soulcyct or Gervais, 1841),
四川亚种(C. N. sichuanicus Guo chen & Wang, 1978),
台湾亚种(C. n. taiuanus Blyth, 1860),
山西亚种(C. n. grassianus (Heude, 1884)),
河北亚种(C. n. mandarinus, Milne-Edwards, 1871)。
现代仅残存几个小分布点,二个亚种。梅花鹿在各地的栖息地并不一致,梅花鹿在3约10月间有舔食食盐的习性。
马鹿 (Cervus elaphus (Linnaeus 1758)),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有角, 体重200至250kg, 约150kg。在我国分布很广,但现在山西、河北等地已没有。
我国有7至8个亚 种:东北亚种,阿拉善亚种,甘肃亚种,西藏亚种,阿尔泰亚种,天山亚种,塔里木亚种。属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有极为多样的栖息生境,广食性。
麋 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1856)),国家I级保护动物。 有角,同一个体左右角也不甚对称。 尾长达75cm, 约60cm。原广泛分布于我国110o以东、43o以南,朝 鲜、日本也有。
野生麋鹿由于人类大量猎捕,侵占麋鹿的栖息地,以及气候原因,可能于晚清灭绝于我国东南。1985年约1987年开始从英国重引进工作,现 主要在北京南海子(南苑)、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等几个主要地点。麋鹿是食谱很广,耐粗饲的草食动物。
美洲鹿亚科 Odocoileinae
狍 (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 1758),♂有角。体重25kg至45kg,几乎无尾。两个亚种:东北亚种(C. c. bedfordi Thomas 1908),西北亚种(C. c. tianschanicus Satunin 1906)。栖息在山麓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强选择性采食者。有领域行为。
驼鹿(Alces alces (Linnaeus 1758)),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角。体型高大,♂体重200kg至300kg。驼鹿是环北极动物,我国为其分布的南界,历史上分布很广,典型的亚 寒带针叶林动物。我国的亚种为:A. a. cameloides。喜食嫩枝条,夏天才采食多汁的草本植物。
驯鹿(Rangifer tarandus (Linnaeus 1758))♂♀均有角。中型鹿,体重100kg至140kg。环北极动物,我国仅见于大兴安岭西北部。半野生动物,饲养管理非常粗放,无人看管,平时只 喂些食盐,需役用时找回。亚种为:R. t. phylarchus Hollister。
鹿科动物
体型大小不一,一般雄性有一对角,雌性没有,鹿大多生活在森林中,以树芽和树叶为食。鹿角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长大。鹿分布在美洲及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所有 种类的肉可吃,皮可制革。 其中梅花鹿的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国内已大量进行人工饲养,并进行活鹿取茸(对鹿不会造成伤害)。角是鹿科动物中雄鹿的第二性征(个别属无角,如獐属), 同时也是雄鹿之间争夺配偶的武器驯鹿。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睾丸激素的影响。北方的鹿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2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 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
【拉丁文】学名:Cervus axis
【英文名】:Erxleben
【分类】: 哺乳纲、偶蹄目、鹿科
【体长】: 0.75~2.90米
【肩高】:0.3~2.20米
【体重】:9~800公斤
【形态】: 鹿是偶蹄目的1科,共16属约52种,大多数种类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四肢细长、尾巴较短,雄性体性,大于雌性。通常雄的有角,有的种类雌雄都有角或都无角。
【毛色】: 大多数种类毛色深暗,从黑色、棕色、黄色、深红色至淡黄色不等。但驯鹿会出现白色的个体。
【寿命】:8~45年不等
【保护级别】: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理种群差异】: 鹿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共16属约52种,从最大的驼鹿到最小的鼷鹿之间品种丰富。
【分布情况】:鹿的种类繁多,共16属约52种,全世界除南极洲、非洲外均有分布。
【物种状况】: 大部分种类地方常见,少数种类为濒危物种。其中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生活习性】:除驼鹿外大多数种类群居生活。
【生活环境】: 山地、草原、森林均有分布。
【食物种类】:树叶、草、果实、种子、地衣、苔藓、灌木、花朵、水草、树皮、嫩枝、树苗。
【生理特征】:一般春季3~4月发情交配,怀孕期4~10个月,每胎1~3崽。2~3岁性成熟。
1梅花鹿2外形特征3分布范围4生活环境5生活习性6生长繁殖
梅花鹿
学名:Cervus nippon Temminck
英文名:Sika Deer
分类:偶蹄目、鹿科、鹿属。
【拉丁学名】:Cervus nippon
【俗名】:花鹿,鹿,哈
【商品名】:鹿茸,鹿鞭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态环境】: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致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因为贸易被捕猎,作为食物被捕猎,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种间竞争,天敌动物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山东, 河北, 陕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四川, 台湾, 广东, 广西
【国外分布】:无
外形特征
中型鹿类,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
毛: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
角:雌兽无角,雄兽的头上具有一对雄伟的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常被误以为没 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
分布范围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的特产种类,在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过去广布中国各地,但现在仅残存于吉林、内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广西等有限的几个区域内。台湾亦分布有一个特有亚种。
生活环境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
生活习性
梅花鹿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采食栎、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乔木和灌木的嫩枝叶和刚刚萌发的草本植物。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乌、明党参、草莓等,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采食成熟的果实、种子以及各种苔藓地衣类植物,间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麦等农作物,还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
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深密、体色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
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
生长繁殖
大部分时间结群活动,群体的大小随季节、天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常为3—5只,多时可达20多只。在春季和夏季,群体主要是由雌兽和幼仔所组 成,雄兽多单独活动,发情交配时归群。每年8-10月开始发情交配,雌兽发情时发出特有的求偶叫声,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而雄兽在求偶时则发出像老绵羊 一样的“咩咩”叫声。
繁殖期间雄兽饮食显著减少,性情变得粗暴、凶猛,为了争夺配偶,常常会发生角斗,头上的两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击的武 器,这种“角斗”在鹿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只健壮的雄兽通常可以拥有10多只雌兽,在一个繁殖季节,雌兽可以多次发情,其发情周期为5天,一旦受 孕后便不再发情。妊娠期为230天左右,产仔于翌年5—6月,一般每胎仅产1仔,也有少数为2仔。产下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也有白色的斑点,几个小时就能 站立起来,第二天可随雌兽跑动。雌兽觅食时先到林外四处探望,确信没有危险后,才把幼仔带出来,发现险情会发出惊叫,带着幼仔逃进密林。哺乳期为2—3个 月,4个月后幼仔便可以长到10公斤左右。1.5—3岁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
雄兽的旧角大约在每年4月中旬脱落,再生长出新角。新角质地松脆,还没有骨化,外面蒙着一层棕黄色的天鹅绒状的皮,皮里密布着血管,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鹿茸。这时若不采茸,继续长到8月以后,鹿茸就逐渐骨质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渐脱落,整个鹿角变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动脱落,重新长出鹿茸。
鹿茸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形态也发生变化。野生的梅花鹿未经锯茸而脱掉骨质角称为脱掉“干杈子”或者脱掉“清枝”,饲养梅花鹿经过锯茸而脱下残留的骨质角称为“脱花盘”或“脱盘”。花盘脱落以后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迹,称为“老虎眼”。以后茸芽组织由四周皮部向内生长,与中间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状,称为“灯碗子”。此后,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组织形 成的茸芽迅速生长,呈粉红色,初期时称为“拔桩”,生长至1.5—2厘米时称为“磨脐子”,再经过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长3—4厘米时称为“茄包”。被叫 做“大挺”的鹿茸主干分生眉枝时,形状很象马鞍,称为“小鞍子”,当主干生长到比眉枝高出时称为“大鞍子”,再继续向上生长到一定高度又称为“小二杠”, 当主干比眉枝高出6—7厘米时,其外表的形状恰似黄瓜,所以又称为“瓜角”。主干生出第2侧枝的初期称为“小嘴三杈”,生出第2侧枝的中期称为“大嘴三 杈”,到分生第3侧枝前在形态上表现出主干、眉枝和第2侧枝,共有3个杈,所以称为“三杈”。到第3侧枝分生之后则称为“四杈”。一般认为它可以最多生长 到4—5个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说法。骨质化的稚角则称为“毛杠”,脱皮后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称为“清三杈“或“清四杈”。
经济价值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据记载,服用鹿茸有“补精髓、壮肾阳、健筋骨”之功。认为“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长,筋次之,骨最难长。故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坚。惟麋鹿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至二十余斤,计一日夜须生数两。凡骨之生无速于此。虽草木易生,亦不及之。此骨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益精髓也。”古人认为鹿角骨质生长迅速,是有某种特殊的物质在起作用。有分析和临床证明,鹿茸含有内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作用,被认为是滋补强壮药物。
种群现状
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为现人工养殖种群己达数十万只。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
浅谈中国鹿科动物食性的研究
──由日本梅花鹿食性研究引发的一些思考SeikiTakatsuki
中国是世界上鹿科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事实上,尽 管中国与北美大陆在大小和纬度范围方面大致相当,但中国拥有16种(或17种)鹿科动物、4种畸和1种鹿,而北美仅有5种鹿科动物。
因此,中国是进行鹿科 动物比较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极为理想的场所。
鹿科动物的食性是其生态学的一个方面,它和其生境特征紧密相关,然而,迄今有关中国鹿科动物的食性研究尚为数不 多。目前,有蹄类动物的食性研究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Jarman-Bell原则描述了有蹄类动物食性的一种普遍的趋势:小体型的有蹄类选择性地采食高质 量的食物,而大体型的有蹄类则不加选择地采食粗劣的食物。生物能量学理论能够解释这一原则,这一原则也可由消化道的形态一生理特征来加以阐明。
另一方面, 最近有关日本梅花鹿食性的一些研究表明,梅花鹿的食性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化。
北方梅花鹿主要采食包括 矮竹在内的禾本科草,而南方梅花鹿主要以较多的枝叶类植 物或种子和果实为食。本文的目的是根据有蹄类动物取食生态学的采食理论和来自日本梅花鹿研究的一些信息,来预测中...
容納量
在野生動物種群 及其所占據生境的管理方面 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野生動物生態學中應用廣泛,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營養基礎上的容納量模型 不僅能用于避免植被過度采食而導致棲息地退化和質量下降,并可用于比較不同棲息地維持野生動物種群的能力,因此,容納量模型的研究將有利于管理者對林場和 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管理。
琿春自然保護區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吉林省,以東北虎(Pantheratigris)和遠東豹(Pantherapardus)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 保護區,是現今中國境內唯一有虎、豹生存的保護區。
鹿科動物作為虎豹的主要食物,其數量直接影響著虎豹的生存和數量。本研究對保護區內鹿科動物的容納量進 行了研究并對保護區內不同棲息地類型的質量進行了評估。
作者選擇琿春自然保護區內具有代表性的青龍臺林場作為研究地點,以期了解該區域能夠為虎豹提供的食 物量。
首先,調查青龍臺林場四種植被類型分別能夠被鹿科動物利用的植物資源總量,再結合對樣本進行的營養成分分析結果,計算林場能被鹿科動物利用的干物質 量、氮量和代謝能;其次,調查延吉動物院內三種鹿科動物冬季每天需要的食物量,推算出根據林場內三種鹿的相對密度加權建立的標準鹿單位 (DeerAnimalUnit,AU)
冬季每天需要的食物量,根據食物樣品營養成分分析,得出標準鹿單位需要的干物質量、氮量和代謝能;最后,以10月 1日和4月1日作為冬季的起始和終止日期共計為182天,結合上述林場和標準鹿單位的數據,以三種指標分別計算出青龍臺林場冬季能夠維持的最大標準鹿單位 的種群數量。研究結果如下:
1)青龍臺林場可被鹿科動物利用的食物量:針葉林、混交林、闊葉林、農田這四種植被類型單位面積上的干物質量分別為
(5.09±0.62)×10-2kg/m2、(1.67±0.10)×10-2kg/m2、(1.15±0.15)×10-2kg/m2、 (1.59±0.07)×10-2kg/m2。
單位面積上的氮量分別為(5.08±2.14)×10-4kg/m2、 (1.44±0.20)×10-4kg/m2、(1.02±0.17)×10-4kg/m2、(7.30±0.96)×10-5kg/m2。
單位面積上的 代謝能分別為(1.18±0.25)×102kcal/m2、36.40±0.69kcal/m2、21.53±6.54kcal/m2、 26.92±3.00kcal/m2。四種植被類型的面積分別為3.35×107m2、1.23×108m2、1.15×108m2、 1.48×107m2。
整個青龍臺林場的干物質量、氮量和代謝能分別為(5.32±0.60)×106kg、(4.75±1.18)×104kg、 (1.13±0.17)×1010kcal。
2)鹿科動物冬季維持生存的最低需要量:通過對延吉動物園內馬鹿、梅花鹿和狍每天投喂食物量的研究,得出這三種鹿科動物冬季維持生存需要的干物質量分別為 (9.27±0.79)×10-2kgDMkg-0.75day-1、(6.45±0.88)×10-2kgDMkg-0.75day-1、 (9.38±4.03)×10-2kgDMkg-0.75day-1。
結合后期的營養成分分析計算得出:馬鹿冬季維持生存最低需要的氮量為 (1.30±0.08)×10-3kgNkg-0.75day-1,
代謝能為(2.43±0.20)×102kcalkg-0.75day-1;
梅花鹿每 天需要的氮量為(9.33±0.98)×10-3kgNkg-0.75day-1,
代謝能為(1.72±0.17)×102kcalkg- 0.75day-1;狍每天需要的氮量為(1.23±0.52)×10-3kgNkg-0.75day-1,
代謝能為 (2.41±0.34)×102kcalkg-0.75day-1。
通過三種鹿科動物相對密度(分別為0.58%、0.35%、0.06%)加權得出青龍 臺林場標準鹿單位(deeranimalunit)冬季維持生存所需要干物質、氮以及代謝能分別為(8.34±0.68)×10-2kgDMkg- 0.75day-1、(1.18±0.10)×10-3kgNkg-0.75day-1和(2.20±0.19)×102kcalkg-0.75day- 1。 3)
青龍臺林場鹿科動物的容納量:以干物質量(DM)為標準計算得出,林場能夠維持(7.91±1.71)×103頭的標準鹿單位種群過冬,單位面積上平 均可以維持(2.76±0.60)×10-5 頭標準鹿單位,
四種植被類型單位面積上的容納量從大到小依次為:針葉林>混交林>農田>闊葉林。以氮量(N) 為標準計算得出,林場可以維持(5.03±1.61)×103 頭標準鹿單位過冬,單位面積上平均可以維持(1.75±0.56)×10-5頭, 四種植被類 型單位面積上的容納量從大到小依次為:
針葉林>混交林>闊葉林>農田。以代謝能(ME) 為標準計算得出,青龍臺林場可以維持 (6.37±1.51)×103頭標準鹿單位過冬,單位面積上平均可以維持(2.22±0.53)×10-5頭,四種植被類型單位面積上的容納量從大到小 依次為:
針葉林>混交林>農田>闊葉林。 馬鹿、梅花鹿、狍的平均重量分別為200kg、125kg、和35kg,
結合三種鹿野外的相對密度,得出青龍臺林場一頭標準鹿單位的重量為162kg。假 設每頭東北虎每天需要10kg肉,計算得出在不考慮老虎領域的情況下,整個林場最多能提供約28-44頭東北虎過冬的食物。
為了更好得保護林場內的植被、確保其它食草動物對食物的需求,我們建議青龍臺林場的鹿種群數量維持在3219頭左右比較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