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695|回复: 0

zt: 中国人该不该用英语唱国歌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6-9-22 19: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张结海


  在我的朋友、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让-弗朗索瓦·贝纳丰博士访问中国期间,我迫不及待地和他分享中国在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告诉他,中国的有些国际化大都市除了路名牌、指示牌、单位名牌、公共交通报站系统等都已做到中英对照,我还告诉他我最近听到的两个故事:一所学校要求学生用英语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所小学要求学生每天早晨进校用英语说Good Morning。我特别请他注意这类事件在国际化进程上的象征意义,首先,这两件事本身都是一种仪式。其次,以那所要求孩子的一天从说一句英语开始的学校为例,这既不意味那所学校英语教学是特色,更不意味着该校是用英文教学的。

  我期待从他那里得到喝彩,没想到他持完全不同的意见,于是,我们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争论。

  



  正方:让-弗朗索瓦·贝纳丰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我认为,这完全是一起严重的文化事件。如果类似事件发生在法国,这恐怕不会只是一个涉及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职务去留的问题,将会立即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重大丑闻。

  说来凑巧,上个月美国刚刚发生了一起国歌事件。几位拉丁歌星录制了一个西班牙语版的美国国歌,立即引起了一个全国性的骚动,美国总统也随即发表了一个正式的谴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次美国国歌事件中,许多美国人在支持布什总统的做法时都问这样一个问题:要是有法国人用英语唱法国国歌,法国总统希拉克会怎样反应?

  前不久欧盟春季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开幕,当欧盟商业代表团负责人发言用英语时,希拉克携外长、财务部长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直到该负责人发言完毕才返回会场。

  法国总统为什么要退场,因为这位欧盟负责人是一个法国人。这位法国人又为什么要说英语?他解释说,因为英语是欧盟的商业语言。尽管如此,希拉克仍不高兴一个法国人说了英语。那么,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法国学校出现类似用英语唱法国国歌、要求学生用英语而不是法语问早安的事件,法国总统会出现怎样的激烈反应。

  在这个问题上,法国的老百姓和总统绝对是站在一起的。在法国,说法语、看法国电影、听法国歌曲已经成为法国人的共识,我听说许多到法国旅游的中国游客就都领教过不说英语的法国人。这首先是因为法国人普遍有一种“法国式的骄傲”,怀念当年法国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法语是世界语言,法国文化的影响力遍布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的法国人依然很难从当年的辉煌中自拔,正是这种骄傲让法国人非常仔细地将英语严格限制在一个有限的领域。

  其次,这也与法国的相关保护政策密不可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Courriel(电子邮件),这个人造单词是Courrier Electronique合并而来的。法国文化部曾专门下令,禁止今后一切政府部门、文件、出版物或网站使用“E-mail”一词。其他的规定还有,所有的电视频道必须播放不低于40%的法国电影、所有电台必须播放不低于40%的法国歌曲。另外,在法国任何人看电影,电影票价的10%的钱将用于帮助法国的电影工业。法政府甚至在1994年下令,要把那些在广告中使用“英法混合语”的人送进监狱。

  我在这里想提醒广大的中国读者注意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文化今天成为强势文化,得以在全世界推广丝毫不是因为美国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或者它适合于每一个人,而是因为背后强大的营销攻势,而这种营销又来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每一部成功的电影、每一首成功的歌曲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收益。

  以美国电影、或者更具体地说,以美国的商业电影为例,它今天得以占领广大的世界市场绝对不是美国文化的胜利,而是制造该商品的手段和营销能力的胜利。最突出的一点,美国商业电影能够借助强大的特效技术制造出非凡的视听效果。

  可是美国人能够永远成为技术的强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听说中国有两句古话,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连美国人自己都在《纽约时报》用中文作为标题,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往烟云”。

  对于这个辉煌,我作为一个法国人、作为一个祖上曾经也阔过的人的后代是再有体会不过了。我想冒昧地问一下那些中国学校,你们这么做最终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想抛弃中文吗?

  不会吧。

  中国的读者你们大概不知道,今天如此风光的英语当年差点都没有人说。英语单词中,有大约40%左右来自法语。我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规律,英语里,几乎所有动物的名称是英语,但是该动物相应的肉的名称却是法语。比如,pig(猪)是英语单词,pork(猪肉)却是从法语来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那时养猪的是英国人,吃肉是我们法国人。当时的英国,贵族和上流社会都以讲法语为荣。

  可是,今天法语的风光已经不再了,明天的英语会怎么样?不管你们怎么想,反正我坚信,汉语必将成为下一个世界性语言。

  我这样说绝对不是没有根据的,在法国的学校,中文正在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据我所知,中国政府正在花巨资鼓励外国人学习中文,而每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为商业的、科学的、艺术的原因和中国人进行交往,不久,这些人将会发现用汉语和中国人交流要比用英文容易得多。

  实际上,我就正在考虑将我儿子送到中国来,以便他能尽早掌握这个未来的世界语言。但是不管怎么说,让中国的孩子用英语唱国歌、用英语说早安都无助于汉语成为国际语言的这一趋势的早日到来。

  

  反方:张结海(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

  我同样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事件,我更能看出这件事的象征意义。但是我也相信,中国人完全可以理解校方这种做法背后的深层社会因素。可以想象,当那些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刚一进校门就开始被要求说英语时将是何等的高兴。

  我同意,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孩子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与中文相比,英语是高人一等的语言。但是,我要问的是,中国的现实情况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去年不是有消息说,今年全国有10所小学将试用美国版本的教材。这个决定显然不是地方教育部门作出的。

  中国有个著名的职称英语考试,不知为什么,这两年广受挞伐。反对的人经常问的那个问题是,一个搞古汉语研究的人评职称是否也必须先通过英语考试?

  首先,我对如今异化为赚钱机器的职称考试本身持保留态度,但是,我对设立职称考试的出发点举双手赞同。我是搞心理学研究的,我就先谈心理学。我从大学开始,我用过的教科书里就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所有的理论、体系、概念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自然科学就不用说,我知道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的教科书里也极少有中国人的名字。前几天我们一位哲学所的同事给我们做了一个讲座,他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吓了我一跳,他说,“中国没有哲学。”

  不久前,有人说,中国的绝大多数所谓经济学家连在世界著名大学当研究生都不够格。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这一句话适用于中国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

  一个绝大部分教科书里没有一个自家人的名字,所谓的著名家们,都不够在人家的大学里做研究生的资格的国家恐怕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抛弃英语的程度。

  恰恰相反,今天中国的英语问题不是我们要求太高了,而是太低了;不是花的时间太多了,而是我们的英语教学的效率太低了;不是考试太多了,而是考试考出的能力太低了。

  我在这里大胆放言:今后我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学者,他们的论文一定是用英语发表的。

  谁敢上来和我打这个赌?

  如果我们因为英语问题要撤教育部门负责人的职,那么我们要不要撤体育部门负责人的职?他们让中国人普遍玩西方人发明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最严重的是,他们还花巨资培训运动员参加四年一次的由欧洲希腊人创造的奥运会。

  我们还要不要撤建筑部门主管的职?放眼今天的中国都市,满目之间大大小小的纽约复制品。随便打开一份报纸的房地产广告,跃入眼帘的尽是“泰晤士新城”、“蓝色爱琴海”、“格林小镇”、“塞纳河谷”、“澳林春天”和“浪漫戛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不要撤文化部门主管的职?中国的文化部越来越像西方文化的进口部。据统计,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版权2030种,输出16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

  按照这样的逻辑下去,我们恐怕只有把自己也给撤了。因为今天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只有两样东西纯粹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说中国话、吃中国菜。可就是这个给了无数海外华人饭碗的中国菜,一项美国的研究发现,最近20年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最大的特征是日益西化。

  风水轮流转?不错,风水一直在转,但是风水从来就不是在随机旋转。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第一,法国人有法国式的骄傲,不光因为法国人有在16世纪、17世纪和18世纪作为世界中心的历史,更因为法国人至今在时装、美容、饮食、高速列车、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等领域世界领先。第二,有些国家、有些民族、有些文化风水似乎从来就没有光顾过。

  一谈到这个问题,许多人总爱回忆说,中国曾经是一个在世界上领先了1000多年的大国。直到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还占全球的1/3。可是我们比较一下中国的领先和法国的领先,更准确地说西方的领先,最大的不同是,欧洲人是否曾经像今天的中国那样,除了吃饭和说话,其他东西几乎都是从中国传来的?

  因为敝帚“他”珍而引发的、沸沸扬扬的“端午节”事件以中国人大将众多传统节日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暂告一段落。可是立法不是保险箱,文化是活生生的,传统要专门去维持是很困难的。

  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是什么?是创新、是发明、是创造。四大发明被遗忘之日,就是中华文化振兴之时。在这之前,我请教育部、文化部、商业部等等所有的人来做一件事,将我们的“求同”文化扔掉,把人家的“求异”文化引进来。

  否则,创新型国家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一个梦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1-23 23:19 , Processed in 0.05224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