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876|回复: 16

狩猎 诗集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6-3 08: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徐州李司空猎
【张祜】

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针对这两首以观猎为题材的五言律诗,白居易曾有过“张三(即张祜)作猎诗,以较王右丞(即王维),予则未敢优劣也”(唐·范摅《云溪友议》)的慨叹。诚然,粗略一看,两首《观猎》诗气势之刚健凌厉、场面之雄奇开阔不相上下,甚至连遣词造句上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但由于两人才气禀赋的不同,作诗技巧功力的深浅,以及观猎感受的各别,就两诗的章法、结构乃至意境、气韵而论,仍有高低优劣之分。

  律诗,作为唐诗的主要体式,应该格局正大,有起有束,有承有转,有开有阖;既要端庄凝重,决不率尔成篇,又要精妙自然,工而能化;既要在开阖排奡中转棹自如,造成不平凡的体势,又要在拏掷腾挪中显得血脉精细,法度精严,章法缜密。故清人徐增在其《而庵诗话》中曾说:“观唐人诗,须观其如何用意,如何开笔,如何装句,如何成章,如何起,如何结,如何开,如何合,如何截,如何联,自有得处。”

  “工于发端”是律诗创作中重要的美学原则,“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好的诗歌开端,往往出手不凡,一起即奇,既能振起全篇,又能震撼读者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维的《观猎》诗一开始就笔挟劲风,惊天动地。起句一个倒插,逆摄下句:劲风中何来角弓飞鸣,实由将军出猎渭城耳!前句似空中抽锋,写透了将军围猎之“神”,乘势呼出下句,点明围猎之“形”。随着朔风的呼啸声和角弓劲弩的飞鸣声,寒冬雪地的围猎壮观劈空而来。这一联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气势,一下子把他的观猎感受传染给了读者,为将要出场围猎的将军助阵扬威。使读者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先感其威。这种倒提在前,逆锋起笔的发端之妙,犹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一起就出奇制胜,既控制住读者的心灵,又笼罩住全篇气势。相比之下,张祜观猎诗的发端就显得体弱势微。它按时序写去,平平说来。前句写“将军晓出郡门”,次句就直言“分围于浅草之中”,虽是信笔写来,不费安排,不事雕琢,语句也颇流利明快,但总觉用力不够,出笔过于平实板直,没有形成腾挪跌宕的体势,未能很好地给读者以饱满的感受和集中的理解。特别是在寒冬围猎壮丽的氛围中,这种开端显然太过轻率。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作为章法谨严的律诗,除强调“工于发端”外,更讲究收结艺术。好的结句,往往是就本题收住,却又能“宕出远神”,以开拓另一种景象作结,使全诗以“水穷云起”之妙,造成一种似断似续、若即若离的情致,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余地。王维诗的收结句,是以“悠扬摇曳语送之”(沈德潜《说诗晬语》),在还归之后,忽然又转出一个新的境界,“回看射雕处”,却是暮云共寒天一色。“千里暮云平”,这阔大淡远的景象描绘既是此时此地此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将军和诗人本人经过一天紧张的围猎和观猎后,心灵得到净化的投影,更是诗人内心受到外界景物触动而产生的短暂感受的展现。在这里,外界物象和内心境界得到了神妙的契合。这种以有形为无形,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把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深远奇妙的高度,达到了情景浑成的妙境,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杜甫诗句)的气象。清代著名诗评家沈德潜评此诗“结亦有翻身射雕手段”,实为的论。再看张祜诗,在三联对围猎者矫健身手作细致刻划后,结句就直写“雁落寒空”,围猎成功。这种就本题结穴全诗的写法,虽然顺承上意,统括全篇,使整首诗结构完整,浑圆一体,但却“如截奔马,辞意俱尽”,率直浅露,给读者一泻无余的感受。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所谓法者,“言情、写景、叙事,收拢拓开,点题掉尾,俱是要格……借如律诗,中二联一实一虚,一粘一离:起须高浑,势冒全篇;结欲悠圆,尽而有余;转捩收纵,宜使合度,勿得后先倒置,舒促失节,然后可以告成篇矣”(清·毛先舒《诗辨坻》)。首颔颈尾、起承转合是律诗章法的一般规律。然而在开合转扭中要以飞动灵活取胜,力免板重平直。在统一的浑然一体的境界氛围中,感情应富于曲折,结构须饶有层次,章法则工而能化,“纾徐斗健,交相为用”,意到笔转,神与境合,在流转中不失之粗浮,仍包含凝练整策的风神,使全诗的节奏给人以既体势飞动、腾挪跌宕,又和谐流动、畅舒心曲的美感,这需要极为圆熟精美的艺术技巧和功力。王维《观猎》诗首联一起突兀,逆呼而得,气韵酣畅,如脱弦利箭,迅速点明围猎的地点、人物、环境。次联紧承首联,拦入对动物的描写,鹰眼因“草枯”而“疾”,马蹄由“雪尽”而轻。一个“疾”字,显示出苍鹰目光锐利、睥睨一切的气概和疾飞俯冲、追捕猎物的英姿;一个“轻”字描绘了骏马矫健轻捷、飞行万里的英态。这二句刻貌得神,如闪光流星,把围猎的精采场面凸现在读者面前。三联没有再承前意掀起更为浩瀚汹涌的波澜,而是气敛神藏,潜气内转,有意荡开一笔,以流利的笔法,用侧笔作淡淡的点染,“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以时空的引伸补足了围猎壮观的展现,造成情势上的一张一弛,既活虎生龙,又草蛇灰线,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句中嵌入“忽”、“还”两个虚词,犹如轴承之滚珠,流丽而见筋节。尾联以轻笔淡墨,纯从空际着笔,描绘出一幅混沌平静的狩猎晚归图,荡漾萦回,如浮云着风,难迹其妙,给读者丢下了一连串的联想。同时又与篇首一动一静、一虚一实遥相映照,气固神完。诗人虽大笔写意,却又浓淡相宜,使全诗气韵流畅,转运有方,飞动中见平静,豪健中寓柔美。一二联金声玉振,雄健豪挺;三四联行云流水,纾徐坦易。既具开合阴阳之势,又循起承转合之法,诗的意境实在不同凡响,艺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张祜诗首联发端已属平平,颔联顺承前意,从色彩、气派上极写将军仪仗之盛、声势之壮,这样质直敷陈,从侧面来烘托将军围猎的英姿,不但没有抓住“主要特征”,反而使结构流于松散拖沓。更兼诗中句法循格律而落于平板,“红旗向日”接以“白马迎风”,浪墨赘词,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虽对偶工丽,总觉感染力不强。颈联正面描写将军围猎时的不凡身手,一“背”一“抽”,既“翻”又“控”,几个动词着力于形象、动态的刻划,虽然写得很是用力,但句法平顺,毫无峭拔豪健之感,且两种动作递相出现,颇有合掌相犯之嫌。尾联直言“雁落寒空”,语实意尽,了无余味。全诗按时序写来,颇极铺叙。由“晓出”到“分围”,又由“抽”至“控”,最后写“雁落”,层次清晰而流于质直,章法更少变化,总觉“气象稍隘”、“骨体稍卑”、“局量稍浅”。

  综上所述,王维、张祜二首《观猎》诗,意境一高一低,感染力一强一弱是了了分明的,而两位诗人艺术技巧功力上的轩轾也是不难辨别的。白居易说难分优劣,未免有失偏颇。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戏颜郎官骑猎诗

张祜

           忽闻射猎出军城,人著戎衣马带缨。
           倒把角弓呈一箭,满山狐兔当头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壁虎

就因为我没大脑
世人一定要将我列为五毒
让我一生承受不白之冤吗?

枉我一身飞檐走壁的武功
也只落得个弃尾而逃的名声
枉我一身药用价值
也只落得个夜出昼伏守株待蚊的命运
这不是更可气的事吗?唉

蜈蚣

我的奇偶之数对步足和颚足
可以耗尽你一生观察
就如同我的毒虽只能折磨你一天
却让你对我一生害怕
也如同我的价值虽微不足道
却能让你一生受益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伏闻游猎诗

【作者:庾信】
【年代:南北朝朝\代】
【诗文】:
虞旗喜旦晴。
猎马向山横。
石关鱼贯上。
山梁鴈翅行。
雪平寻兔迹。
林藂听雉声。
马嘶山谷响。
弓寒桑柘鸣。
闻弦鸟自落。
望火兽空惊。
无风树即正。
不冻水还平。
谁知茂陵下。
愿入雎阳城。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者。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这首诗题为《游山西村》,据《剑南诗稿》卷三十二《幽栖》诗之二自注云:“乾道(二年)丙戌始卜居镜湖之三山。”这个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距离绍兴城南大约九里,地名西村。这里,山明水秀的优美环境,固然诱发诗人的兴味,而古代抒写田园生活的优秀诗篇,更是陶冶着诗人的性灵。以开创田园诗派著称的陶渊明在《归田园居》诗中所描写的真景实事曾给诗人以启迪。唐代擅长于歌咏山水田园的诗人孟浩然的名作《过故人庄》又给诗人带来了恬淡中有淳美的感受。这些都是陆游诗歌创作所汲取的有益养料。不妨让我们先读一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猎 神


题记:鄂西土家族猎手崇拜猎神张五郎。


当季节随着落叶的脚步走远
猎神走下香雾缭绕的神台
到山坳里逡巡

那一只领头的猎犬,是猎神的坐骑
高大、威风。在它走过的雪地上
五瓣瓣的梅花盛开
芳香传颂着它赫赫的战功和声名

牛角声声。在群山中遥相呼应
是猎神最爱唱的一支古老歌谣
犷悍的翅膀掠过江水
没有人迹的地方
密林和野藤会自动闪开一条路来

顽皮的猎神。没有文化的猎神
在陷阱的天空笑成雪后的初晴
在猎人的旱烟锅上闪烁一颗暗红的悠然
有时又用梦幻色的长披风覆盖住
准星,而让那只美丽的小小的红狐
惊慌地逃进一则传说中藏身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鄂西的冬季是飘满油星的吆喝
鄂西的冬季是豪爽猎神的赐予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俊气横鹜,
英姿杰立。
顶摩穹苍,
翼迅东极。
铁钩利嘴、
霜柳劲翻。


满族鹰猎习俗

历史渊源:

    满族鹰猎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向宫廷贡鹰。

    大金国诗人赵秉文作诗《海青赋》赞云:“俊气横鹜,英姿杰立。顶摩穹苍,翼迅东极。铁钩利嘴、霜柳劲翻”。辽代文人写白玉爪猎捕天鹅的战斗:“白海青,不仅如鹘,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相持殒地。”

    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在燕京十景《南囿秋风》有“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

    满族鹰猎习俗起源于唐代。到金、元两代,当时的女真及蒙古宫廷有规定:凡流放到辽东边地的犯人,若能“获海东青即赎罪,传驿而归。”因此,当时的皇族重臣为得到海东青不惜重金,捕捉海东青的流人,可免除罪刑;若得白玉爪贡上,如有死罪不仅可免,且一夜之间能暴富。

    顺治14年,京师内务府在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辖区面积7000平方公里,专司采捕朝廷贡品。同时设立了“捕鹰丁”,专事负责贡鹰差事。朝廷为独享资源,特别制定了《盛京围场窃例》,对私自入围打牲、砍树、割草者,无论初犯或再犯 ,均面刺“盗围场”三字,按数量多寡处以杖刑、枷号、徒刑、充军、发遣到乌鲁木齐为奴等刑罚。直至光绪初年,围场管理才见松弛。甲午战争后,东北大御路南侧的阿木巴克围场始开禁,乃允许百姓入围开荒行猎。

    据史料记载,辽国统治金国之后,强迫金国完成每年向辽国贡鹰数量,并派钦差带着银牌进驻金国部落,催缴捕鹰数量。这些钦差进入金国后,对女真人烧杀奸淫,激起女真人的愤怒,从而引起历史上的辽金战争。

    清廷曾有规定:白玉爪只能由皇帝豢养把玩,皇亲贵族决不许染指。

    康熙帝喜猎,曾赋诗云:“吉林国,盛京国,天府秋高兽正肥。本是昔年驰狩处,山清水态记依稀。”,康熙喜猎尤喜鹰,曾赋诗赞美自己的爱鹰:“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乾隆在他的《海东青行》诗中云:“鸷鸟种不一,海青称俊绝”。

    继康熙、乾隆以及后几代皇帝都有喜猎和豢养把玩海东青的嗜好。

    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贡鹰”的习俗也就结束了。在民间捕鹰、驯鹰、放鹰的习俗也很少见了。解放后,由于海东青濒临灭绝,这种习俗己不存在。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满族鹰猎习俗的挖掘、整理,在北方,在乌拉街相继出现了韩屯、北蓝鹰户,这些鹰户促进了海东青文化的再次发掘、整理 。特别是土城子乡渔楼村(鹰屯),至今仍保留着满族人沿袭的鹰猎习俗,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习俗得到了传承和发展。1984年春,吉林省民委、吉林省社科院在乌拉 街镇政府、镇长关晓言(满族)的支持下,在韩屯和渔楼村,通过挖掘整理,恢复“海东青”习俗。从1986年到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三立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黑龙江电视台、《北京晚报》、《新文化报》、《长春晚报》等都先后报道了海东青满族鹰猎习俗,制作成专题片向全球播放,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基本内容:

    海东青是一种性情凶悍的猛禽,是禽中之王。海东青又有海东青鹘、海青、海青少布、白鹰、玉雕、玉爪雕、白玉爪、青雕等称谓,其中尤以称作“玉爪骏”者最为贵重。

    鹰作为狩猎工具,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清代,便有满族人以其为职业了,成了“野鸡差”和“鹰手”。放鹰,除了收益外,作为宫廷娱乐,还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近年在承德北郊及东北各地,还有这种习俗的渔楼鹰屯, 如吉林市土城子乡渔楼村、乌拉街满族镇韩屯,北蓝的鹰户均在延续这种民间活动,功夫不衰。

    满族鹰户捕鹰,有独特的方法和技能,俗话说:“二八月过黄鹰”,每逢这个季节,天空盘旋的鹰举目可见。特别在旧历八月份,是当地人们捕鹰的最好时机。捕鹰一般在山头处进行,捕鹰前,要叩拜鹰神(监时搭建的小土庙),然后用细式套、用雉鸡、鸽等做诱饵,来进行捕鹰。捕到鹰后,要驯鹰。首先要“熬鹰”,把它的野性熬掉,办法是猎户要陪着它,不让鹰睡觉。接着训练它接近主人,让它能习惯地站在主人的手臂上,这一过程叫“过拳”。接下来是“跑绳”,即让它在远处听到呼叫,能习惯地飞到主人的手臂上。放鹰前,为了增强猎鹰的进攻欲望和听主人的使唤,首先采取“喂轴”,就是让它吞下用肉片裹着的麻团儿,当它吞下两三个之后,便呕吐不止,使它充饥不成,倒搭胃食,这个过程中“勒膘”或叫“甩轴”。这样,鹰的体重就能保持在1斤九两左右,使它能够达到放飞的标准了。

    放鹰时,主人要站在山头最高处鸟瞰。还有四、五个人拉成“一”字形排开,嘴里不停地发出“嘟、嘟、嘟”的吼声,插嘴的棍棒不停地敲打树丛,此时,居高临下的猎鹰,铁嘴如钩,双目了望,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沟沟坡坡 。一旦发现猎物,猎鹰尾巴上长长的白公鸡尾羽上下摆动,尾铃叮叮铛铛作响,以异常迅猛的速度直扑过去,无论是山兔或野鸡,都不如它的飞翔速度,无一幸免,瞬间便倒在猎鹰的利爪之下。猎物被擒之后,变得骨酥肉麻,凶悍的猎鹰第一爪 抓住野兔的屁股,兔子疼得头向后仰,它的第二爪趁机扣住兔子的嘴巴,两爪一合,只听“哇”的一声惨叫,野兔的脊梁骨折断,再咬咬,两口叼住兔子的两眼,兔子就完了 。野鸡也是同样的下场,就这样,每天可捕到数十只猎物。

    满族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鹰和狗都是主人的重要帮手,所以称鹰和狗是猎户的无价之宝。

    海东青起源于唐代,《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唐五代以后,海东青就作为满族先民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主要品种之一。《契丹国志》记载:“女真东北与王国为邻。王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天鹅,爪白者尤以为异。”海东青身材虽小如鸽,但生性十分凶猛,可捕天鹅和小兽,甚至有的能捕鹿。因此,从辽代开始,女真人便把海东青作为向辽国主进贡的物品 ,辽国主甚至派专人到女真地索要此物。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满族鹰猎习俗可分为捕鹰、驯鹰、放鹰三个步骤。所需器具大致有:鹰场、鹰网、诱饵、地窨子、鹰枰、鹰杵子、鹰尾铃、鹰绊绳等。

    鹰场:意为捕鹰场所。鹰场设在高山平坦处,和地窨子紧紧相连,是捕鹰设网的地方。

    鹰网:主要用细丝织成,类似鱼网。鹰网系三米宽、十米长,颜色多近似于秋季草色。内有纲绳,供猎户收网时用。

    诱饵:多用鸡和鸽等鹰喜好捕捉的禽类。

    地窨子:在地上挖一个两米深的坑,地下一半,地上一半,地上用树枝和草类盖,颜色近于周围环境,为猎户捕鹰藏身之处。

    鹰枰:量鹰体重的专用工具,枰的盘呈V形,与其它盘枰有别。

    鹰杵子:系鹰在熬鹰时和平时用来站立休息的专用器具。该物需用黄玻璃木和椴木制成,上小底大,底部多用石磨等较重的物品制成,使其稳固。上部的立杆和横梁用木制,横梁必须是榆木和椴木,因木质发软且暖,对鹰爪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鹰尾铃:鹰尾铃系金属制成,便于猎户监控鹰的去向。

    鹰绊绳:驯鹰时用的专用绳,有的用麻绳,有的用皮条,长约两尺,绳上的环儿,解开可放飞。绳为细绳,便于控制猎鹰的行动。

    有关海东青的图片和绘画作品很多,其中清代朱耷的《双鹰图》、徐悲鸿的《飞鹰》、齐白石的《梅花鹰石》等作品最为著名。在乌拉街镇“雾凇岛”景点,现立有一米多长的根雕作品《海东青》,供中外游人观赏。

    基本特征:

    满族鹰猎习俗作为民间、宫廷消遣娱乐生活内容,自唐代初起形成以来,至今己有1900余年的历史。经过几个朝代到近代的发展流传,形成了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1)伴随满族民间民俗活动的产生和传承而形成了对满族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在长期的民间和宫廷历史传承下特有的消遣娱乐性生活特征;(3)具有年代久远且满族民族从民间到宫廷的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独有性特征;(4)源于民间的家族传承性特征;(5)在长期历史性传承下的人禽沟通、和谐相处,建立情感基础上的自然与人文结合下的属性特征;(6)海东青作为“百鸟之尊”的稀有性特征;(7)鹰为主人捕猎与野生动物保护法相互矛盾的制约性特征;(8)鹰神作为满族民族“图腾”受到崇尚而形成的膘悍、粗犷、豪爽的民族性格的原始性特征;(9)围鹰狩猎受到气候限制的季节性特征;(10)从原始习俗到现代文明的进化性特征。

    主要价值:

    具有上述特征的满族鹰猎习俗,在整个满族聚居地的满族民俗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满族民间至皇室统治者生活文化中的缩影,是满族民间习俗和历代王公生活文化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海东青文化习俗,其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学术价值。从唐代初起,到金、元两代,特别是到了清王朝,海东青习俗具有它独特的历史性,通过对海东青文化习俗的发掘、抢救、保护和研究,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历代王公贵胄驯鹰养鹰的历史涵义和生活习俗,不仅对丰富和完善满族民间和王室贵胄统治的历史状况,而且对整个中国历代王朝历史,都有其独特的发掘和研究价值。

    (二)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满族鹰猎习俗,能够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满族民间和满族聚居区域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8: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游猎诗》
曹丕

行行游且猎,
且猎路南隅。
弯我乌号弓,
骋我于骊驹。
走者贯锋镝,
伏者值戈殳。
白日未及移,
手获三十馀。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9: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 为求 工正。整 ?

舍弃了 其直接 的 感染力。

一声叹息....!
发表于 2009-6-3 09: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还有苏轼一首 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xhunter 兄弟,你可以考虑把你的皮卡换成猎马,把你猎枪换成雕弓。这样不仅可以练就满身武艺,诗中的意境和气势就出现了。

如果你家里有爱犬,就换成猎犬!

现代的狩猎太快了,一扣扳机后,就剩下体力活了,少了很多乐趣?
我相信打猎的快乐不是猎物,而是过程,拥有越是需要苦练的技艺,就越有意境!

[个人观点,请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这些 猎诗 文人

也缺乏其 率直粗野 的风格!

叹息....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9: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xhunter 兄弟,你可以考虑把你的皮卡换成猎马,把你猎枪换成雕弓。这样不仅可以练就满身武艺,诗中的意境和气势就出现了。

如果你家里有爱犬,就换成猎犬!

现代的狩猎太快了,一扣扳机后,就剩下体力活了,少了很多乐趣?
我相信打猎的快乐不是猎物,而是过程,拥有越是需要苦练的技艺,就越有意境!


哈哈..... Robin
你转载 的诗 好 !
我喜欢。


马太贵.... ! 也许不能拥有,但已经用弓箭。

正想 有猎狗。
发表于 2009-6-3 09: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xhunter兄弟,批评的对,也许我不够坦诚。我可不是什么文人,也讨厌那些文人的酸气。
我上面只是想说这个观点:打猎主要是获得乐趣,而不是猎物。
就像我们爬山,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但仍然了在其中。
古人靠满身功夫来打猎,真的让人佩服和羡慕!
用现代的枪支打猎太容易,简直就是直接的屠杀。
我一直想学猎人们的好爽之气!
就表达这个,没有别的意思,那样说还有开玩笑的意思,对不起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0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xhunter兄弟,批评的对,也许我不够坦诚。我可不是什么文人,也讨厌那些文人的酸气。
我上面只是想说这个观点:打猎主要是获得乐趣,而不是猎物。
就像我们爬山,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但仍然了在其中。
古人靠满身功夫来打猎,真的让人佩服和羡慕!
用现代的枪支打猎太容易,简直就是直接的屠杀。
我一直想学猎人们的好爽之气!
就表达这个,没有别的意思,那样说还有开玩笑的意思,对不起了。


Robin

我谈的是古诗。对不起, 让你误解了
通常,我喜欢对事。不对人。
发表于 2009-6-3 10: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苦练骑射的同时,别忘了苦练内功,最后射出之箭灌注丹田之力,我相信“百步穿杨”的功夫!
有射得的猎物,别忘了贴上来,供我们大家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这些都需要去森林修练... !

吸取
大地 的灵气
树木 的精华
发表于 2009-6-4 06: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就说的是这个,采集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相合,好的环境和心情对人的健康和修炼很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2-23 10:49 , Processed in 0.06653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