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686|回复: 5

幸福在哪里【白岩松】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1-18 07: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其即将出版的随笔集扉页上,引用了这首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创作的小诗,借以表达主题。《幸福了吗》是步入不惑之年的白岩松交给自己的一份答卷,也是一名资深新闻人对新千年第一个10年的回顾。尽管他承认,在这个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时期,很多事情,本该“不惑”的他却比10年前更为疑惑,字里行间的乐观程度也比第一本书大大减退,但他仍然尽最大可能去深度思考并与读者探讨。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发表于 2011-1-19 00: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是进步的,幸福的定义也与时俱进吧。

国内丧失基本的人际关系信任感倒是不争的事实;相信这只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暂时性的副作用。
发表于 2011-1-19 01: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Robin推荐的好文, 让我们看到白岩松这么好的文笔和见地, 他这么忙碌,还有时间思考,真不容易, 我认为是进步,社会有了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06: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有一个问题很困惑:那就是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书籍等大都是负面的,催人奋进、或给人安慰的作品越来越少了。这种信息多了,心情就轻松不起来了。

看经济学大师写的书,共同的结论是:经济危机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 看新闻,环境问题是死路一条,而且是50-100年就会有一个结果。现在每一年,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在增加。

如果是暂时的,那能给人以希望,但环境问题,是永久的。无论从社会制度,还是生存模式,还是内心世界,人类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该是选择的时候了。因为,环境和人的内心不得不让我们作出选择。如果不自己选择,大自然就会强制选择。

据说美国人每3个人,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看看我们身边的人,生活得幸福吗?感觉有意义吗? 好像问题不只是中国才有,是人类的普遍问题。 

问题在哪?我觉得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本质是增值,就是放大人的欲望,在竞争中,某些胜利者通过把其它人变成工具,来实现自己的欲望,然后,又有更大的欲望,永无止境。这已变成人人推崇的价值观了。

看看工场的工人和公司的白领,绝对服从,在监督下劳动。对客户的非分要求也要满足。 即使是管理者和老板,也摆脱不了,可以说人类已经沦为资本和欲望的奴隶。尼采把这种关系称为“新奴隶制度”,尼采对商业社会深恶痛绝,尼采自己说,他是为未来而生,他超越时代100多年。再加上极端竞争和随时失业的担忧,能不抑郁吗?好在这边能有周末,在大自然中取得平衡。在国内周末的时间也被加班剥夺了。所以比这边更惨。

人的躯体和心灵,刚开始是多么美好,但进入学校和社会后,为了生存,农田里的劳作使人身体扭曲,办公室里的劳作,使人心里扭曲,变得多么丑陋不堪。

好多人在反思,但能给出解决办法的有几人,有多少可行的办法。
我们还有多少反思的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06: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资本主义相对的是宗教:基督让人谦卑,老庄教人寡欲,佛经和禅宗说,空才是真谛。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打压商人,是不是我们老祖宗早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到了资本的破坏力。

人类索取太多了,以至于地球已经承受不了了,我们普通人也已经承受不了。

现在已经进入“反思”时代了,不是什么时候进入“行动”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06: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孤独的儿童塞林格【叶匡政】

美国两个惊天大案的凶手,都与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这本书的作家,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他的名字叫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塞林格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60年。

刺杀约翰·列侬的查普曼和刺杀里根总统的欣克利,随身都带着《麦田里的守望者》,对这本书百读不厌。查普曼在监狱中发表声明称:“我希望有一天你们都能读一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因为这本非同寻常的书里有许多答案。”从这两个极端案例,可看出它对美国年轻人的影响之深。

塞林格虽然逝去了,但对于世人而言他仍然是个谜。

他的生活经历简单。中学和大学都没读完,二战时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和阿登战役,战后回到纽约重新写作。在陆续发表几个短篇小说后,1950年7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举成名。

不久,他便买了一块带小山的土地,隐居到新罕布什尔州乡间。他住在山顶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树木,竖着高大的铁丝网,网上装着警报器。人们想拜访他,得事先递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门外是常事。他极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出现在附近小镇上,也几乎不与人说话。几十年里,媒体要找到一张他的照片都很困难。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十多年里他只出过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1970年后便不再发表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让塞林格全无衣食之忧,这本小书至今每年在美国销量仍有20万册以上。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些悲剧色彩。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只有16岁,很像今天的中国“富二代”。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内心矛盾、精神空虚;他渴望找到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没人能给他指导。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个受害者。他对学校和教育的控诉,在今天看来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凯迪拉克;遇到橄榄球队比赛输了的时候,你还得装出挺在乎的样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

从着装谈吐到思维想法,霍尔顿的出现都是一次颠覆,年轻人认为这本书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塞林格因此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逃避还是面对,成为一代代年轻人总要探讨的话题。孩子们期望从社会中获得的是真诚、爱与善良,而道德沦丧与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总是把孩子们带离这些珍贵的价值。可以说,这种成长的无奈与迷茫,至今仍然困惑着年轻人。这本书对我们了解今天的中国“富二代”,仍具有启示性。

几十年来,人们只要谈到社会对儿童自然纯真的破坏,就会想到塞林格这位孤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想到书中的那道“悬崖”。“悬崖”上是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悬崖”下则意味着世故的深渊。或许塞林格想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年,所以他最后选择了逃避那个成人世界。这段话多么适合成为塞林格的墓志铭,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实现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1-22 18:56 , Processed in 0.05574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