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791|回复: 12

《没有目的的旅行》-推荐周国平的文章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6-5 10: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生,就是一趟长途旅行 没有比长途旅行更令人兴奋的了,也没有比长途旅行更容易使人感到无聊的了。

  人生,就是一趟长途旅行。

  一趟长途旅行。意味着奇遇,巧合,不寻常的机缘,意外的收获,陌生而新鲜的人和景物。总之,意味着种种打破生活常规的偶然性和可能性。所以,谁不是怀着朦胧的期待和莫名的激动踏上旅程的?

  然而,一般规律是,随着旅程的延续,兴奋递减,无聊递增。

  我们从记事起就已经身在这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了。一开始,我们并不关心它开往何处。孩子们不需要为人生安上一个目的,他们扒在车窗边,小脸蛋紧贴玻璃,窗外掠过的田野、树木、房屋、人畜无不可观,无不使他们感到新奇。无聊与他们无缘。

  不知从何时起,车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样令我们陶醉了。这是我们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切标志,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开始需要一个目的,而且往往也就有了一个也许清晰但多半模糊的目的。我们相信列车将把我们带往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远比沿途优美。我们在心里悄悄给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称,名之为“幸福”、“成功”、“善”、“真理”等等。

  不幸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是生活。既然目的最重要,过程就等而下之。我们的心飞向未来,只把身体留在现在,视正在经历的一切为必不可免的过程,耐着性子忍受。

  列车在继续行进,但我们愈来愈意识到自己身寄逆旅,不禁暗暗计算日程,琢磨如何消磨途中的光阴。好交际者便找人攀谈,胡侃神聊,不厌其烦地议论天气、物价、新闻之类无聊话题。性情孤癖者则躲在一隅,闷头吸烟,自从无烟车厢普及以来,就只是坐着发呆、磕睡、打呵欠。不学无术之徒掏出随身携带的通俗无聊小报和杂志,读了一遍又一遍。饱学之士翻开事先准备的学术名著,想聚精会神研读,终于读不进去,便屈尊向不学无术之徒借来通俗报刊,图个轻松。先生们没完没了地打扑克。太太们没完没了地打毛衣。凡此种种,雅俗同归,都是在无聊中打发时间,以无聊的方式逃避无聊。

  当然,会有少数幸运儿因了自身的性情,或外在的机缘,对旅途本身仍然怀着浓厚的兴趣。一位诗人凭窗凝思,浮想连翩,笔下灵感如涌。一对妙龄男女隔座顾盼,两情款洽,眉间秋波频送。他们都乐在其中,不觉得旅途无聊。愈是心中老悬着一个遥远目的地的旅客,愈不耐旅途的漫长,容易百无聊赖。

  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中,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样精明的人,有非常明确实际的目的,以此指导行动,规划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他们能够聚精会神,分秒必争,也不易感到无聊。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肯学商人的精明,目的意识强烈却并无明确实际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缥缈就是太模糊。“我只是想要,但不知道究竟想要什么。”这种心境是滋生无聊的温床。心中弥漫着一团空虚,无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难免无聊了。

  舍近逐远似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大约正是目的意识在其中作祟。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果出不去进不来,就感到无聊。这是达不到目的的无聊。一旦城里的人到了城外,城外的人到了城里,又觉得城外和城里不过尔尔。这是目的达到后的无聊。于是,健忘的人(我们多半是健忘的)折腾往回跑,陷入又一轮循环。等到城里城外都厌倦,是进是出都无所谓,更大的无聊就来临了。这是没有了目的的无聊。

  超出生存以上的目的,大抵是想象力的产物。想象力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落脚点,目的便是这落脚点。我们乘着想象力飞往远方,疏远了当下的现实。一旦想象中的目的实现,我们又会觉得它远不如想象。最后,我们倦于追求一个目的了,但并不因此就心满意足地降落到地面上来。我们乘着疲惫的想象力,心灰意懒地盘旋在这块我们业已厌倦的大地上空,茫然四顾,无处栖身。

  让我们回到那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来。假定我们各自怀着一个目的,相信列车终将把我们带到心向往之的某地,为此我们忍受着旅途的无聊,这时列车的广播突然响了,通知我们列车并非开往某地,非但不是开往某地,而且不开往任何地方,它根本就没有一个目的地。试想一下,在此之后,不再有一个目的来支撑我们忍受旅途的无聊,其无聊更将如何?

  然而,这正是我们或早或迟会悟到的人生真相。“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万物之灵也只是万物的一分子,逃不脱大自然安排的命运。人活一世,不过是到天地间走一趟罢了。人生的终点是死,死总不该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原本就是一趟没有目的的旅行。

  鉴于人生本无目的,只是过程,有的哲人就教导我们重视过程,不要在乎目的。如果真能像孩子那样沉浸在过程中,当然可免除无聊。可惜的是,我们已非孩子,觉醒了的目的意识不容易回归混沌。莱辛说他重视追求真理的过程胜于重视真理本身,这话怕是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情,正因为过于重视真理,同时又过于清醒地看到真理并不存在,才不得已而返求诸过程。看破目的阙如而执著过程,这好比看破红尘的人还俗,与过程早已隔了一道鸿沟,至多只能做到貌合神离而已。

  但是,在没有目的时,我们仍有目的意识。在无可期待时,我们仍茫茫然若有所待。我们有时会沉醉在过程中,但是不可能始终和过程打成一片。我们渴念过程背后的目的,或者省悟过程背后绝无目的时,我们都会对过程产生疏远和隔膜之感。然而,我们又被粘滞在过程中,我们的生命仅是一过程而已。我们心不在焉而又身不由己,这种心境便是无聊。
发表于 2011-6-14 18: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还是没有答案。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8: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windy
似乎还是没有答案。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



人生就是在一直问“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当中过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8: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要想要避免无聊的人生,一个办法是寻找一个目的,使你的人生过程是通往这个目的的,尽管其实这个目的是不存在的。

为自己设定一个目的,只当摆脱无聊人生的一种方法,就算是自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好。

这个目的可以是神、可以是钱、也可以是支配或者服务他人等。当然,更可以是爬更多的山、看更多的不同风景。

对我而然,这个目的是猜谜。找出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为什么会是象现在这样? 一旦这种好奇心没有时,我就会陷入无聊,但愿这种好奇心能保持越长越好。
发表于 2011-6-14 20: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quote]windy
似乎还是没有答案。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



人生就是在一直问“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当中过去了。[/quote]

真的是这样。

不知道60岁的时候还会不会再问这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20: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windy
[quote]robin
[quote]windy
似乎还是没有答案。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



人生就是在一直问“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当中过去了。[/quote]

真的是这样。

不知道60岁的时候还会不会再问这个问题?[/quote]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到40岁就不应该再问了?
发表于 2011-6-14 20: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quote]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要想要避免无聊的人生,一个办法是寻找一个目的,使你的人生过程是通往这个目的的,尽管其实这个目的是不存在的。

为自己设定一个目的,只当摆脱无聊人生的一种方法,就算是自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好。

这个目的可以是神、可以是钱、也可以是支配或者服务他人等。当然,更可以是爬更多的山、看更多的不同风景。

对我而然,这个目的是猜谜。找出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为什么会是象现在这样? 一旦这种好奇心没有时,我就会陷入无聊,但愿这种好奇心能保持越长越好。[/quote]

能保有好奇心十分可贵。



丰子恺有关人生三个层次的论述: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 “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 “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发表于 2011-6-14 20: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到40岁就不应该再问了?


我觉得吧,四十不惑好像太早,七十才从心所欲似乎太晚。 :dh: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21: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windy
[quote]robin
[quote]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要想要避免无聊的人生,一个办法是寻找一个目的,使你的人生过程是通往这个目的的,尽管其实这个目的是不存在的。

为自己设定一个目的,只当摆脱无聊人生的一种方法,就算是自欺,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好。

这个目的可以是神、可以是钱、也可以是支配或者服务他人等。当然,更可以是爬更多的山、看更多的不同风景。

对我而然,这个目的是猜谜。找出这个世界的一些东西为什么会是象现在这样? 一旦这种好奇心没有时,我就会陷入无聊,但愿这种好奇心能保持越长越好。[/quote]

能保有好奇心十分可贵。



丰子恺有关人生三个层次的论述: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 “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 “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quote]

我觉得分这三种人是对的,但分三层楼不一定,有一些知识分子清高之嫌。 分三种生活还可以。

不一定第三层的就高于第一层的人。 第一层的也可能会觉得第三层的傻,上了当。

选择哪一种完全凭自己兴趣,只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就行。

即使留下来名字的人,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整个人类终将象恐龙一样被环境的变迁所淘汰。恐龙也曾经象人一样统治过世界。

人的价值只有在人群内有价值,就象蚂蚁皇后只有在蚂蚁群内有价值一样。

发现核力量的科学家们现在是英雄,但如果有一天人类因为核战争而濒临毁灭,那时他们就是元凶。 即使在人类内部,价值也是相对的。


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时,感到充实就行。

不要把自己的目标与别人的目标比较,因为这个目标自对自己有意义。对别人没有意义。

因为不存在目标的可比性,所以,不能说某人活的成功,某人活的失败。 只能说,某人活的充实,某人活得空虚。
发表于 2011-6-14 21: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值得珍惜的幸福往往就在身边。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21: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windy
[quote]robin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到40岁就不应该再问了?


我觉得吧,四十不惑好像太早,七十才从心所欲似乎太晚。 :dh:[/quote]


孔子那年代,人生70古来稀了。

现在随着科技进步,人生100今来稀了。

所以,孔子的话推后30年,变成70而不惑,这回还早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21: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starlight
最值得珍惜的幸福往往就在身边。



在身边就会忽略,就象我们忽略呼吸的空气一样。当把脑袋封在塑料口袋里,没了空气,就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鱼在水里是感觉不到水的,只有上岸,才乱跳,喊救命,但为时已晚。


不能珍惜身边的幸福,这是生命的局限,怪不得人和鱼呀。
发表于 2011-6-14 22: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你看的东东很有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1-22 08:00 , Processed in 0.06141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