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见过李阳一面。他的抱负很高,对未来的英语侃侃而谈,按他当时的说法,中国现在大部分人应该都会说英语了。记得他说他用几天时间,教会了一个文盲用英文演说。他认为英语要大声说,要呐喊。他是被我的上司 —— 一个热心的英语爱好者 ——请上门来的。我很想知道他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他如何去教他英语。他说他晚上只教四句话,但是要教得滚瓜烂熟,第一句话是“很高兴认识你”(I am glad to meet you.)于是他们一起喊起来:I’m glad to meet you. I am glad to meet you. I am glad to meet you. 喊得窗玻璃都在动摇。一个小时后,邻居忍无可忍,报告给物业管理处,保安上门制止。我后来直截了当告诉上司此人方法不可取。上司认为我不谦虚,说我怎么不学习人家这营销技能。要说营销,那我实在是自叹弗如。不过说到英语或者其他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我觉得一个方法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我不能因为他营销手段好,就认为他就是对的。
你花几个小时,流利地学会了说I am glad to meet you. 其实学会了什么?一句话而已。你去短时间突击背单词,穷尽试题库,可能会让你考试高分,但未必让你学有所成。记得俞敏洪说过,“如果把枪抵在你脑袋上,这GRE单词看你能不能背会!”我不知道这样的培训究竟能成就什么。在这样的方法下成就的,鹦鹉和八哥也能成就。或许这样的方法适合集体培训一点基础没有,却急需学点皮毛的人,比如奥运前夕的出租车司机。可是它对千千万万普通学生效果如何,我实在不表乐观。
如果让你喊一个小时喊一句话,你只是学会了那一句话,你的语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语言感觉的形成,其实是归纳和演绎的结合。我们传统上学英语,是演绎法,是让你学习很多语法规则,希望你学好了规则以不变应万变。可是老学规则很枯燥,李阳比较另类,给了你一些貌似时髦的句子。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演绎法,他虽然不提主谓宾定状补,可是他希望你用他教给你句子,去生成更多句子。然而如果你不增加接触,不去在语言中浸泡,你学到一句话有什么用?仍然不会举一反三。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不定可以流利地说一句“I’m glad to meet you. Welcome to Beijing.”可是除此外不能指路,几句语言的装饰,又有何益?
学语言得杂一点,学点自然的语言,不能光去学哪些他人给你提炼出来的“黄金句型”。语言从来都和社会、文化、文学和各种具体学科相关。李阳让你疯狂,让你敢讲,可是张口之后,你若是脑中空空,你说什么?你总不能去天天说It’s nice to meet you.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要轻看老师让你看的材料,或者让你去看的一些作品,它虽然不可能像李阳的呐喊那样让你血脉贲张,可是你可能需要这些材料,去形成你语言文化的根基。
在发音上的求全责备也是一种误导。以我的观察,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通常愿意忍受一点口音,和有思想的人交流,而不愿意接触一个字正腔圆却腹中空空的鹦鹉,因为他三岁的儿子都比你更标准,你卖弄这个有什么用?有一点口音,若是和对方有共同话题,并不会妨碍多少交流。你看曼德拉、安南、穆沙拉夫这些人都有一些口音,论口音英语都没有李阳好,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不影响交流就可以了。就如同我以前在西弗吉尼亚认识的联邦语言测试官Monica说的那样: It's fine as long as it does not bother a native speaker. 李阳在发音上求全责备,其实是种很大的偏差。 这个”标准美语“,本来就是一莫名其妙的说法 —— 美国人自己都不知道标准美语是什么,因为和我们不一样,美国并无“普通话”,而且各地域的流行英语也常常改变。
学英语怎么学?这和我们对学习的根本认识有关。记得我来美国的第一份作业,是老师让我们论述学习是什么(What is learning)。在接下来的几周,我们了解到学习是a permanent change of behavior due to experience. 或者是a permanent change of behavior due to mental associations. 或者是a permanent change of behavior due to social interactions. 我发觉这些道理用来总结英语学习也一样合适。不论是行为主义者、认知主义者还是建构主义者或是其它学派,大家都认同学习是一种“永久性的行为改变”(a permanent change of behavior),这是结果,这“永久性”是指相对稳固的收获,不同于临时抱佛脚的,雨过地皮湿的“学习”。
产生permanent change of behavior这个结果的过程则各家说法不同,落实在语言学习上,我觉得这几个说法倒可以综合起来,达成“永久性的行为改变”。在我看来学习应该:
基于接触(learning… due to experience/exposure).experience是接触,是exposure. 人与人之间形成关系,要“泡”,要接触,语言也是。以前,我们接触新鲜的语言很难。我的老师学外语的时候听“美国之音”要省里特批。我自己学外语的时候,听的美国之音新闻是step by step磁带上十几二十年前的“旧闻”式“新闻”。现在好,网络这么发达,你想看什么,听什么没有?几块钱一张的外国电影碟,你都可以买一张扔一张了,你还需要一本黄金句型,发音宝典么?
还有due to experience说的是刺激-反应-反馈(stimulus – response – reinforcement)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断地获得反馈,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学,你可以在山顶上,大海边喊上一万年,也还是没有进步,因为反馈少,你不知道你做得怎样。疯狂英语多半时候是大会场式的英语学习体验,人越多老师越兴奋,可是人这么多,哪里还有反馈。这也是疯狂英语之类培训的一个致命弱点。
基于思考(learning … due to mental associations) 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我们脑子里的框架(schema)不断联系、逐渐增长的过程。Due to mental associations, 而不是疯狂英语那样due to mental disorder. 语言是活的,得去思考,琢磨。在句子与句子,一个说法和另外一个说法之间建立联系。你得去思考一个句型是怎么回事,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不那样去说。
基于交往(due to social interactions)交往会让语言丰富。我们在英语专业学习的时候,去和外教、留学生交往,因为我们和外面世界还是比较隔绝。现在技术手段发达了,应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和外面的朋友交往接触,而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自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