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715|回复: 3

马一桦 —— 一个登山者的曲折与梦想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1-7-5 23: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末要与老马同游阿拉斯加和北极,copy一篇文章表示对独行马的敬意



马一桦 —— 一个登山者的曲折与梦想[/img]

[img] http://image.8264.com/portal/upl ... 90420162715aaGY.jpg

  在人们的印象中,马一桦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技术很强的登山者,他登了很多别人不知道名字的山峰,他成立了一个很牛的民间登山公司,他历经了一启著名的山难,后来他出走加拿大。再后来,我们就很少听到关于他的消息了,这个曾经在中国民间登山届活跃异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独行马,似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时间一直在流逝,但有些人和事我们注定无法淡忘。2008年底,小毛驴写了一篇名为“中国民间登山的没落”的文章,引起山友的共鸣。中国的民间登山居然与没落两个字联系到一起,这时,我们对马一桦开始怀念起来。马一桦和他的刃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民间登山者的光荣、曲折与梦想。

  刃脊之前的马一桦

  马一桦从1983年开始自助旅行,到1996年,祖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包括西藏、新疆都被他走遍了,马一桦感觉已经没有地方可以让他“心跳”了。这时马一桦想,要是站得更高一些,或许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于是他选择了登山。马一桦之所以喜欢旅行、进一步开始登山,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马一桦在江汉平原长大,18岁到北京之前就没有见过真正的山,19岁的暑假独自去了桂林、张家界、九寨沟等地。那时候(83年)没有网络,后两个地方也还没有真正的旅游开发,只是从报纸杂志上的小豆腐块文章中获取信息,加上一本列车时刻表,他列出了每天以小时为单位的详细旅行计划。后来他也去过三山五岳之类的所谓名山大川,根本就没有了此前那种震撼的感觉。所以马一桦后来都是找一些荒野的地方去旅行,但过于荒野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会更多,出门前常常会有孤注一掷的感觉。

  九十年代马一桦开始更深入的去西部,九五年转岗仁波齐时,开始有了与登雪山有关的念头,但那时登山给人的感觉视乎就是专业人员的事。九七年初,马一桦去宣武门时发现有一个七大古都攀岩馆,就象找到了自己的家,以前去一些地方,因为惊险而不敢深入,如果掌握一些攀岩和登山知识不就可以去一些通常人们不能达到的地方吗?于是当时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了攀岩馆,包括后来组织七大古都攀岩俱乐部,组织俱乐部期间和朱发荣、王振华教练的接触更多,从他们那儿获得了很多登山方面的知识。

  从此以后马一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登山,或者去比较远或更深入的有探险性质的旅行。2000年五一期间玉珠峰的山难后,当时马一桦和陈骏池、曹骏已经买好票要去青海,但领导以三月份他刚用过一次假期去西藏为由不允许请假,实际是他担心马一桦也出事无法向上级交代。这时候马一桦开始感到了这种大机关的层层制约对于他这种特殊爱好产生的限制,想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九月再次去请假时同样被拒绝,马一桦没有交辞职信直接离开了。

  那个时候马一桦负责人民大会堂的美工部门工作。当时的很多朋友都难以理解,大会堂是人们向往的机关,福利等等都不错,但对于他而言却是长期旅行积累后的必然,这种长期的旅行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它是马一桦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受到约束而无从实现,常理上的生活再好也是无法满足的,可以说是一种精神需求。

http://image.8264.com/portal/upl ... 904201628087EuG.jpg

  马一桦和他的刃脊

  马一桦是最早期的登山者之一,是他开始尝试让登山从高不可攀向民间发展。2002年他成立了刃脊,国内第一个专门提供登山服务的登山探险公司。

  辞职之后的马一桦成为自由攀登者,并开始追求登山职业化的道路。在风雨雪和奥索卡期间都努力尝试在登山方面有所突破,但结果都并不能如自己所愿,如果不能登山,马一桦当初的辞职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了。所以他还是决定出来自己做,尽管清贫,起码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努力。

  那时国内的山峰资料极为贫乏,可以说只有雪宝顶、玉珠峰、慕士塔格三座可选择山峰,参加其它队伍实际上成功率是很低的,比如宁金抗沙的攀登,这使他产生了自己策划选择山峰,自己带队攀登的念头。登山是一项协作性要求很强的运动,以前的登山活动总会由于组织松散以及协作人员等问题导致夭折。马一桦想,如果登山人员都是一起的工作人员,整个登山活动算是工作的一部分,那么成功的机率自然会大大的提高,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他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2002年完成了玉女峰,是马一桦这种思路成功的开端,后来他就决定自己办公司。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2002年底马一桦把北京家里的所有东西托运到了四川,成立了刃脊。

  刃脊的成立可以说是马一桦的一个梦想,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攀登。

  刃脊为马一桦实现自己的攀登梦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之后的一段时间,马一桦以四川为中心,开发了诸如雀儿山、半脊峰等一些山峰的路线,填补了很多西部山峰资料的空白。老马把培训、登山、普及这些结合一起,并自己开发山峰,为登山普及作了很好的事情。

  这也就是到后来,提起中国的民间登山,大家就想起马一桦的原因。2005、2006连续两年,马一桦和他的登山伙伴曾山一起获得金犀牛 “最佳攀登成就奖”。

http://image.8264.com/portal/upl ... 90420162825smZ7.jpg

  马一桦的“大嘴巴”

  与马一桦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个性很耿,说话不够委婉,与人打交道过于直接。

  高如星从2000的玉珠峰开始认识马一桦,从那以后他基本上每年都和老马出去爬一次。谈起马一桦与人打交道,高如星:“老马不善言辞,对你不满意,说话会很不客气,这样可能会得罪一些人。我在一次登山过程中我因为体力上的原因和技术上的生疏走在后面,拖了队伍的后腿。老马就很不客气的对我说,你说你平常都在干什么,登山这么多年,怎么技术上一点进步也没有呢?并且当着很多人的面这么说,尽管这是事实,但当时我的心里还是觉得有一点没面子的。老马可能话说得是对的,但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让人不容易接受,这可以说是他性格上的一个缺陷吧。”

  2000年五一的玉珠山难,张伟峰是唯一的幸存者。十一的时候,张伟峰又去玉珠,下山的时候又一次遭遇暴风雪,当时老马就地挖坑避风,带他安全返回大本营。本来张伟峰对他的这位救命恩人感激涕零。老马却对人说,什么玉珠山难唯一幸存者,他也就是体力不好,走得慢,暴风雪没来得及把他埋到而已。

  陈力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刃脊做兼职,期间与马一桦爬过不少山,与老马的关系亦师亦友。谈起与老马的交往,陈力说:“老马说话比较直,本生没什么意思,但人听了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在公司的时候我经常挨老马的骂,这是常有的事。他就是那种见到什么不对就必须说的人,而且语气非常严厉,会让你觉得下不了台。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想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之类,与老马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他完全是对事不对人。

  马一桦技术很牛

  老马是以作为技术性攀登的代表而出名的,这是对他技术的一个肯定。老马技术好,而且经验丰富,然而比技术更可贵的是他对山峰的综合理解、判断能力。

  陈力说,老马的技术是一流的,我在去刃脊之前也玩户外,但没见过像他技术这么强的人,爬传统的时候老马放塞子根本不会放第二次,这绝对是技术与经验达到一定境界的结果。

  老马每年有二百天左右的时间在山里,不在山里的时候他做的所有事情也都与登山有关。张俭经常和马一桦一起攀登,在刃脊的时候几乎每一次活动他都在老马身边。张俭说:“我很难看到一个像他那样对登山那么投入,对山真的就那么感兴趣的人,他对山峰的理解和判断,到山里之后真的就像到了家里一样。”

  1969年,马一桦那时还在幼儿园,有一次和一个小女孩失踪了,老师通知家长,后来发展到很多的亲戚找遍了大街小巷,结果下午马一桦自己回到了幼儿园,原来他们沿着长江大堤转了半个城市。六十年代沙市还只是十多万人口的小城市,马一桦十岁前已经走过这个城市的任何地方甚至会抄近路。十一岁的时候是白专道路正劲的时期,马一桦逃学一个星期,天天去动物园呆着,直到有一天按放学时间回家发现老师在家里坐着。辨识道路和方向感,以及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http://image.8264.com/portal/upl ... 90420162839b3XT.jpg

  谨慎认真的马一桦

  在登山界,马一桦以谨慎和认真著称。谨慎近乎于胆小,认真得有点磨叽,这是李舒平老师对他的评价。

  陈力说:“老马太严谨了,以至于有些不近人情。他对每一个细节要求都很严格,安全带、快挂、绳子,你都必须按照要求有条不紊的挂好;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必须按规范操作进行,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的地方,否则就会挨骂。他常说,你们年轻、体力好,别把时间和体力都消耗在其它地方,所以要严谨,一开始就养成严谨登山的好习惯。”

  老马的严谨和认真体现在他登山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高如星说:“每次登山之前他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时候工作的认真程度令你无法想象。他尽可能多的搜集该山峰的资料,只要该山峰有地图和照片,他会把照片找出来反复的研究,要是已经有人去登过这个山、对该山峰熟悉的话,他会找这些人反复的聊,尽可能多的了解该山峰的情况。在登山过程中他也会要求每一个步骤都按规范来操作,在一次攀登半脊时,遇到一个冰裂缝,冰裂缝很窄,很多人都说没有必要打保护,直接一跨就过去了,但他认为这样不行,要按照规范来,必须打保护。”

  张俭说:“他会把攀登过程中每一个技术环节给你讲清楚,要注意什么、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遇到紧急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对此他很有耐心,不厌其烦的给你重复,讲到你懂为止,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他有点磨叽,过于唠叨了。

  老马的严谨和认真与他的的个性和早期工作有关,老马个性很轴,做任何事都会认真地关注和研究它;而大会堂的多年工作生活养成了习惯,大会堂的规章制度详细到了在正式场合不能放屁的地步,任何事情都要考虑的尽可能详细,小小的差池就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说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养成了严谨的习惯。登山也是一样,所以有时强调和叙述一些事会让人产生唠叨的想法,和从学校一出来就是自由职业的人相比差别会更加明显。

  正是由于老马的技术和经验,他的严谨和对登山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把握,与他一起登山的人都信任他,觉得和他一起攀登很踏实。

  只要老马回来,跟我招呼一声,说咱们去登山吧,我肯定二话不说就去,甚至我都不知道去爬的是什么地方,高如星说。我就愿意和马一桦一起登山,和他一起登山,我觉得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放心。要是他觉得这座山峰能够冲顶,可以上,那是绝对可以上的,你一点都不用担心。要是他觉得不能上,在别人看来或许会觉得可上可不上。2008年我去墓士塔格的时候,在冲击营地连续两天暴风雪,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曾山说可以试一下,于是我们开始冲顶,后来天气好转,冲顶成功了。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后怕,当时的确冒了一定的风险,事后老马说曾山的经验应该能够判断当时的情况,有时在冲顶过程中发现问题严重才会决定下撤,我想要是老马当时在的话当时肯定不会同意登顶。

  马一桦“出走”

  登山是我们这个世界危险系数最高的运动之一,很多著名的登山家最后都留在了山中。不管你技术多么的好、经验多么丰富、对山峰又有多了解……,有些事情当它发生的时候你还是避免不了。

  2007年的党结真拉,那次众所周知的山难,刘喜男离我们而去。不管我们是不是承认,刘喜男的离去我们都会把他不由自主的和马一桦联系到一起。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马一桦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家属的反应以及某些管理部门的态度都让他感到中国登山发展的艰难。于是马一桦想到出去,他的妻子当时已经在温哥华了,为了钟爱的登山事业,他一直留在国内,这次正好可以去看看国外户外方面的情况,于是马一桦出走加拿大。

  在某种意义上讲马一桦的出走充满了悲壮的意味。高如星说,其实老马在心里还是不愿意出去的,他放不下他一手创立起来的刃脊,放不下他所钟爱的登山事业。老马走的时候我去机场送他,那天气氛有些压抑,去机场的路上大家都没有说什么话。临登机前我对老马说,有些事情现在过不去,过两天也许就过去了,没必要一定要到国外去。老马听了有些动容,眼睛闪了闪,但依旧没有说什么。

  这就是马一桦在国内留给我们的最后的片段。我希望他很快能够回来,高如星说。

  马一桦在加拿大

  在加拿大的老马过着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一边登山的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但老马乐在其中。老马在这边做装修工,用他的话说基本上还算是自由职业者,没钱了就去工作一段时间,刚来时还考虑过登山的胆大去清洁大楼外墙。晚上的时候老马去这边的语言学校去补习英语,现在与人交流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通常周末都会去做登山一类的活动,加拿大的条件很好,2000米左右的山就有大型冰川了,路线都非常公开,在很多地方都能够买到带等高线的地图,上面爬山的路线也标的非常清楚。这里最方便的是滑雪,从住的地方去大型滑雪场不到一小时,老马经常会去滑晚场,登山滑雪也是周末就可以做到,老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国内最全面的登山滑雪向导。

  这次金融危机的到来对,行业受冲击比较大,很可能会失去工作或者收入明显下降。我问老马,万一失去工作怎么办。老马倒是非常乐观,到时候再说,肯定会有办法的。老马说下阶段可能会回国,但具体要看下一步的计划,以前的一些想法如果还有可能去实现,他会尽力去完成。

  长远的事情无法想象,就象我二十岁时绝对想不到我四十岁以后在做什么一样,老马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年龄再大一些后,会降低难度强度标准,但仍然会活跃在户外活动中。什么时候我在山里掛了,也许只是我登山生活中追求的最后境界![/img][/img]
发表于 2011-7-7 22: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马一桦 —— 一个登山者的曲折与梦想

[quote="Nice-Guy"]本周末要与老马同游阿拉斯加和北极,copy一篇文章表示对独行马的敬意

前辈啊!
如文章中讲的,登山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断的挑战自我,勇敢追求梦想...
发表于 2011-7-26 18: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猛龙过江,马大哥是否有意东山再起,在温哥华重建刃脊?在北美依托地理的优势,“7+2”占了两个,再延伸到南美,就有三个了。近几年中国登山热的兴起,登山人数十分庞大,我想很多人对“7+2”感兴趣,在经济上来说是有很大的效益,对中国的登山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让中国的登山走出国门。反之,把外面的人带到中国,中国有很丰富的山资源,五千米级的,六千米级的,再有七千米的慕峰,八千米的卓峰,还有珠峰,这些我想外国很多普通的登山爱好者都很感兴趣。望马大哥保持当年的激情,再为中国的登山事业做点贡献。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6: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向北---阿拉斯加及北极之旅

游记请见:

http://forum.iask.ca/showthread.php?t=48608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5-1-22 08:52 , Processed in 0.05913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