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13135|回复: 14

太极拳与站桩[转帖,作者不详]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6-3-20 17: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站桩,其实站桩是太极拳功夫的重要组成部份,既养生又出功夫。在清代太极拳秘谱中有"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一节,说练守中土,练中定劲的重要,"所难中土不离位","定之方中足有根"。太极"八卦九宫桩"谱中说"桩原为练静力,必须静中寓动。静为太极拳之体,动为太极拳之用",我从多年练拳、教拳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站桩对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和加深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简单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桩式。
  
    太极拳的桩式很多,可以说式式皆桩,但基本桩式是无极桩和太极桩。
  
    一、 无极桩 太极拳预备式即为无极桩。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写到“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又说“人皆於此势易而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於此”。正说明此式的重要,应该单练,细心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的意境和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呼吸要自然,先呼后吸,呼气时想松,自颈、肩、背、腰、胯节节下松,直到脚掌。吸时心静,含胸拔背,节节上提。一呼一吸,一下一上,是练习上下之圈,以练松沉为主。
  
    二、 太极桩 由起势,双手提至胸前抱球,掌高与胸平齐,如抱气球,五指松开,大指指天,沉肩垂肘,空腋窝。此式主要练撑抱劲,三分撑开意,七分搂抱劲。呼为合、为松,好像气球瘪了,自己变小了。吸为开、为掤,好像气球向四周涨大。除练开合撑抱外,再将无极式的升降练习加入,即呼气时下沉,节节贯串往下松,状如沉入海底深处,吸气时含胸拔背,虚顶顶劲想像自己从水底上浮,飘上天空,直上九宵。这样太极桩一个式子可将无极桩包涵在内。
  
    站桩要松随,切忌刻意追求,万万不可用力用劲。要有“心如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洒脱意境,懵懵憧憧,如梦如幻,让思想飞越太空,这样来养神、养气,久而久之,自然可得内气,产生内劲,自己会感到有一种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的奇妙感受,这时就领悟了站桩的奥秘,会有气若长虹犹贯日,欲将宇宙抱怀中的豪迈情怀。下面用四句话来概括太极桩练习的要领:
      桩功全在一抱中,(开合收放,均在撑抱)
      莫求新奇找舒松。(刻意追求,万万不可)
      内动得自有象外,(动中求静,静中寓动)
      功成妙在无意中。(有心练松,无意成刚)
发表于 2006-3-20 22: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顶一个,让积木老师来评评站桩的理论。
发表于 2006-3-21 1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说的有点粗,没有细节,不好说.
发表于 2006-4-5 16: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应该是练意拳兼太极的朋友的心得体会,很好。

其实太极拳每一个定势都是桩。以前学练陈式太极的时候,师傅常抽出几个特别的定势要我站一站,如单鞭,白鹅亮翅等等,从中体会陈式太极拳松沉,撑拔,缠丝的框架特点。

想看真正的太极功夫,光看拳架还不行,看其抖杆的劲力,再与其推推手会更全面些。
发表于 2006-4-5 16: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太极拳盘架是一种动桩,即“动中求静”之谓,同时把发劲试力融入到套路当中(陈式太极),因此太极先辈特别强调盘架的重要,从盘架中获得功力。
发表于 2006-4-5 2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兄说的好,这就是为何师兄和我要求大家在练拳时一定要不失桩劲。动起来是桩在动,只是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角度的变化。
发表于 2006-4-5 21: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木
动起来是桩在动,只是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角度的变化。


这句话说得好,太极用“盘架”,而不用练套路,其意即在此。
发表于 2006-4-15 21: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ZT 站桩之平衡

  说实话,我挺不喜欢人一提到武学就谈哲学,更反感那些不可知论者牵扯到玄学。还记得我小时候自己摸索怎么打拳更有力的时候,我想到打拳既然要转体,那么我在转体时更迅速、更有力,那么出拳一定能更重一些。所以我学会了出拳时,后手用力带动转体。长大以后,我看到传统武术的理论有“前手打拳,后手用力”的说法,才明白自己小时候的摸索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理论是吻合的,当然这里还应该有平衡,动量的内涵。再到后来学了站桩,才知道,如果我放松,间架形成,劲路更通畅,那么同一个动作我发出的力会更大。
   当然,我自己所学所体会浅陋得紧。我的目的就是举个例子来说明,所谓武学都是前人摸索出来的,只不过这摸索是经历了千百年,是一代代人的智慧总结。那么既然是前人摸索出来的,就不会有玄虚的东西在里面。相信人们对武的最初认识也是一样浅陋,而东西是一点点加进去的。加的东西多了,后人便难以理解了。言归正传,站桩内容也很多,但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只能体会到一两个侧面,一点点来,相信当所有的都体会到了,就是武学的真谛。至于体会正确与否,敬请大家斧正。
  早年读《武魂》,里面有篇文章谈到洪均生讲太极随遇平衡,他以铁锅为例,按其一端另一端便翘起,手一松它又相随而回复。当时我就不明白,人怎么能够像锅一样呢?的确,人要复杂得多。
  学站桩的时候,当给我讲解到相争时,我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相争的状态正如那口锅一样,按其一侧,另一侧自然上挑以保持平衡,当力量相一撤,由于长日站桩习惯,会自然回复原来的桩架,这也做到了相随,表现出了弹力。如果左右前后都具有此形态了,我相信所说的周身无点不弹簧和随遇平衡也就达到了。
  意拳/大成拳引入相争这个概念优点很明显,相争就是一个矛盾状态,很大一部分是以平衡为目的。我想在以后练拳中做到形不破体,力不出尖,自然就保待了平衡状态。以相争来保持平衡,同时也做到了出拳迅猛。学拳击和散打的朋友们一定知到,后手直拳,也就是重拳不能随便用的。一般用这拳的时候需要时间较长,回收困难,也容易造成失衡。而意拳/大成拳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中国功夫的亮点之一吧。
  站桩目的之一正是形成这种平衡,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桩等于白站,除非仅是以养身为目的。简单的相争,不练功夫的人也能做到。可站桩要建立起全身的关连,这时候的整体力才出来了。当复杂的关连建立并强化,也就是这种平衡能力得到强化,自然稳如泰山。很多人看上去也不高不壮,却也推拉不动,这也是站桩的功夫。所以,我这里强调的是站桩建立的是全身的关连,而不是很多人,包括我以前想当然的认为站桩练的仅仅是腿力。
  要建立这种所述的关连,急是不行的。至少你必须要习惯了桩姿,所以不能认为自已站全浑身酸痛就出功夫了。
  时间有限,仅从一个侧面来谈,所述之言未加斟酌且言之未尽。可能有些混乱,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发表于 2006-4-15 22: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小晃兄的肺腑之言。小晃的这几句话,真的是很实在。我自以为是个粗人,不习惯以文人的方式来研究拳术,更不喜欢在五行八卦上兜圈子。也许有人认为我尚未入门,无所谓,我本不以武为生,全在兴趣。各人有各人求证的方法。

我认为拳术达到今天,拳理不应该再走晦涩的路子,而应该以简单易明的科学道理来解答。我对芗老、赵道新、姚宗勋等前辈的崇拜,不完全是因为他们高超的武功造诣,而是他们能用现代人看得明白的方式来给大家讲拳,这一点很重要。

记得小晃兄讲过,上山的路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我接触武术三十余年,不敢说用了纯功,但的确遇到一些高手,见过一些事情,也就懂得了一些道理,知道了拳学和玄学还是有大区别的。以八卦为例,有人走圈,有人不走圈,甚至有人不按九宫八卦的走向,但用起来以走为先,手到步到身法到,扭转相随,上翻下走,并不因为不懂阴阳五行或者相生相克而影响其功力和技法,何解?就是因为钻进去的人都明白八卦的根本不在于什么先天或者后天的八卦图,而在于拧旋翻转,掌到步到劲力运用以及讲究避正打斜,以走为先攻防技法。现代人讲八卦掌,还片面去追求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方位而不去研究其劲力的角度和发力特点,那就本末倒置了。
发表于 2006-4-16 00: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ZT 站桩之平衡

小晃
  
  早年读《武魂》,里面有篇文章谈到洪均生讲太极随遇平衡,他以铁锅为例,按其一端另一端便翘起,手一松它又相随而回复。当时我就不明白,人怎么能够像锅一样呢?的确,人要复杂得多。
     


陈式太极讲求上开下合,下开上合,即下引上进,上引下进,左实右虚,右实左虚,其实就是一个圈,半圈化,半圈发,是一个圆的平衡。

陈式太极盘架先练松沉,以打通劲力从地面传输到发劲点的身体各个关节,然后再练撑拔,以形成稳固坚实的劲力传输框架结构,最后练缠丝,把这个框架结构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可变性与平衡能力。因而,盘架是一种动桩,且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受到很多人喜爱。
发表于 2006-4-16 01: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任何学问,都可以借助哲学而得到升华。中国武术在华夏大地滋生繁衍,与中国文,史,哲,理,医,兵法诸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中也得到自身的升华。这是与西方的武术最不同的地方。西方的武术更多的是属于体育的范畴,而中国武术已高于一般的体育,并属于一种文化。

西洋体育和西医注重人体的外在表现,他们解剖死人,研究其可见的外形,分析方法,工具先进,值得国人学习。国术除了要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注重内在的运动,主张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其对象是研究有机的活人,既是有形的,又将人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因此,从这一个角度看,国术属于高层次的科学。

现在很多拳学爱好者,只重其理,而不身体力行,要知道,未经体认的东西还不是自己的。当然,这比起连道理也不明的人要好些,但却容易造成眼高手低,或偏离真理,形成缪解,或将拳理夸大,本末倒置等等。此等,都与拳学正规,相去甚远。
发表于 2006-4-16 13: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功夫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多的是文化继承.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存在其历史轨迹.拳法同样也是如此.在董海川传八卦以前,世上已有八卦拳法流传.不过基本都是存在于反清的秘密组织中,而没有在民间广泛传播.
天津的张长祯(醉鬼张三)所学为"内八卦乾字门拳法".从拳法名字看与董传八卦应该有所不同.小弟曾学"内八卦五行拳"与现在所传八卦完全不同,其劲力倒有些象形意.
清<蓝(上竹下移)外史.靖逆记>载:"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1810年)春,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曰:'尔步似合八卦'.克善曰:'子何以知之?'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为离卦.'
冯克善、牛亮臣是当时天理教起义人物。可以看出在现今八卦流传之前,还存在着很多八卦拳法传承。而以卦名分派。
由于内家拳法多为反清组织密传,在传到民间时为了隐蔽师承,很多人编造祖师传承,多说学自深山高人,和尚、老道。又反清组织多为打着宗教旗号,如天理教、白莲教、八卦教等,其拳理多附会其教理。使得后人有如堕云雾的感觉。
发表于 2006-4-16 17: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北京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康戈武先生,对此作了深入,严谨的调查研究。查得冯克善的“八方步”属于梅花拳体系的练法,与董海川所传八卦掌练法完全不同。而清教会八卦教中的八卦之名,仅是组织的名称代号,与拳术无关。

太极,八卦,五行等名词,来源于易学,武术常借用它们作为拳法或拳理的名称。除了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术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拳术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蔡李佛的套路有“八卦朗”,洪拳的棍法叫做“五郎八卦棍”等等。名称虽然相似或相同,但实质完全不同。

八卦掌少八掌的练法,与道家气功的“转天尊”基本一样,因此,董海川将武术和道家用以练气的“转天尊”相结合,创出八卦掌,则更为可信。八卦掌有直趟的练法,是因为梁氏为了便于在军中传授而改成。八卦掌还是以围圆打点,迂回摆扣,避正打斜为其特点。有人认为程派八卦的趟泥步来源于形意,实质不是。程派八卦趟泥步,脚掌要平起平落,而形意,心意的步法多是脚跟先着地,但它们都含有趟劲。

是不是叫八卦,太极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其功法如何。
发表于 2006-4-16 22: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向小晃师兄演示过内八卦五行拳,他说基本同形意的意思差不多,小弟学时理解不深,并且教我的老师学时岁数还小,估计很多东西没有学到手.当时我习练一段时间后,他抓住我的手忽然一晃,说有东西了,意思是说产生了自生抗力.
发表于 2006-4-17 15: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一下,上面我发的是转帖,不是本人写的,不敢窃人之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1-21 08:51 , Processed in 0.06343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