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211|回复: 10

sun99兄请进。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1-28 21: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议您发帖子时,内容相近的请在一个帖子里跟帖发。这样发一个是大家看着不方便,另一个把别的帖子挤下去了,找着不方便,也浪费版面。
发表于 2008-1-28 22: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醒.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22: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sun99兄所发是原创还是转贴?

还要请教仁兄丹道传承 。

对于丹道很早以前接触过一点,后来学佛,基本上就不看了。

看仁兄帖子内容有涉及禅宗的言语,和我所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佛法判断是否符合佛陀教义有三法印。
不知就丹道而言,如何判断是否正法呢?
发表于 2008-1-28 22: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曰太极 ,释曰圆觉, 道曰金丹三教本一家.如若内家三拳太极,形意,八卦.形不同理乃一.芗老云:执着巳身永无是,离开巳身无物可求.又云"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人生在世,追求的是幸福 ,快乐与自由.心息相依打开人身内在和谐之秘匙.乃指月之指,过河之舟.又何必执着于正法?拳术中的桩法也应作如是观.
发表于 2008-1-28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另转贴一篇富有争议性文章,大家姑且看之,不做争论…… .
黄道中脉辩--反驳陈健民的《中黄督脊辩》

这是正阳子的一篇文章,他的目的是反驳陈健民的《中黄督脊辩》。他在文章中论述了密宗的中脉和道家的黄道的区别,驳斥了陈健民扬佛贬道的观点。尤为可贵的是,他在这片文章中阐述了黄道的作用,揭示了很多关于丹道的知识,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本文学术性太强,而且富有争议性大家姑且看之,不做争论…… .


黄道中脉辩之一



正阳子 静心家园
黄道中脉辩之一        1
书社按:        1
小引        1
一、黄道之位置、定名及作用浅释        3
1.黄道之定名        3
2、黄道之位置        3
3、黄道之作用        4
4、小结        5
二、辩黄道、中脉之实际修炼方法不同        6
1、阴阳而通法.        6
2、中黄直透法        8
3、黄道开通之层次及证量        9
三、辩陈健民《中黄督脊辩》几大错        10
内景不真错误一        10
三执须破错误二        11
真幻不分错误三        12
凡后夹杂错误四        13
功法理解错误五        13
混淆概念错误六        14
后记        14

书社按:
此文乃正阳子所作,见地卓越,辩析精详,尤其对于黄道之论述,真有破千古谜暗之感!要知,黄道乃仙家千古核心秘密之一,自古丹经,仅露片言只字,另人莫衷一是,纵一般所谓道学前辈、专家权威,若不经明师指示并加切身苦证,虽将丹书倒背如流,亦不知黄道之真实作用!此辩文可为:黄道之位置、定名及作用浅释;辩黄道、中脉之实际修炼方法不同;辩陈健民《中黄督脊辩》几大错等三个部份。书社原将三次连载,但便于读者阅读,且又不忍将此美文割裂,造成缺限,故一次性刊出,敬请关注!同时,在此再次感谢正阳子道长!书社又按:宏扬中华道学,功德无量!望各学术论坛转载此文是幸!!

小引
陈健民先生被喻为汉地学密者第一人,影响之所及,崇拜者日众!尤其新近出版的《曲肱斋全集》中关于佛道高下之论中直斥我仙家丹道为外道邪门,如《中黄督脊辩》等,其文采斐然,甚惑人心!初学丹道,或穷理未澈而又无真正实修经验者,在不知不觉中,最易被其虚名虚言所震而受其所惑,毁我珠玉,夸人瓦砾,真以为密宗较丹道殊胜!且目下全国修炼丹道之道友,旁参佛学者,颇不乏人。难免被陈氏言论以泰山压顶之势所震慑,而灰心变志,轻视仙道,认仙学仅为学佛之过渡,流毒不浅,遗祸尤深!!实际上,陈氏辩文皆乃先入为主、毒药入心,颠倒黑白之作,如《中黄督脊辩》,陈氏在此文中自认于道家"黄道"究作何解,他亦不知,却偏偏写出了此一辩文,且称"既成,旋享誉海外",真滑天下之大稽!此亦可见陈健民徒辈,不分是非黑白,一意崇佛贱道之卑劣浅薄手段,如陈健民在《曲肱斋全集》内之多处骂我道家为外道旁门,由此可见之一斑也!吾添为炎黄子孙、仙道后学,亟欲为我道家申张之,故效野人献嚗,聊作此篇,以张道风!

陈氏所称之密宗确乃奴隶文化之余迹,而道家乃吾中华固有文化之国魂!一门学术,岂可偶然存在与发展?必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文明进步程度等因素作依托!此必然之理,稍具常识者皆知之!所以将佛教控制了千余年的中华藏地之社会,与我中华汉地千余年发展之情况,作一对比,可知矣!事实胜于雄辩,人焉廋哉?!密宗果系陈氏所说,乃人类文化之精华,则藏地经此高深密法熏陶千余年而未断,文明进步程度应早远超世界各国,何以1950前尚是奴隶社会?等级森严!"大和尚"们高高在上,有何平等可言?不是说众生平等吗?!那些"大德"德在何处?密法高明又在何处?若非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藏族同胞怎能翻身作主人,而过上幸福生活?看来密宗不过尔尔!反观我中华汉地,唐虞三代政治纯良,民情敦厚;虽经东周百家各执道之一端,使道学分散,但流其余脉,亦使我中华至150年前仍是世界上最为强胜之国度,文化之先进,远非世界各国所能企及!若非汉明帝引入佛教,决不会"民生日益憔悴,民气日益衰颓,而有五胡十六国之乱华,有南北朝之分裂,有后五代之割据,有辽金辱国之耻,有元清灭汗之痛,有列强侵略之虞!"。又如密宗之产地--印度,其社会发展又如何?被英国殖民数百年,等级森严,普通人民皆为贱民,至今仍存余迹,看来社会进步亦不过尔尔!而陈键民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以奴隶文化产物之密宗,诽谤吾中华故有之国魂,将欲取而代之,故吾不得不辩之!

然学而不可无师,所说方算有据,有惧于此,特列师承如下:张紫阳--石杏林--赵缘督--陈上阳--万啓型--王则云--刘之养--正阳子。以示下之所辩、所言,皆有所自,绝非一己私见!道友诸贤明鉴是幸!!
中者,中脉。既曰"脉",必后天之物,殆无疑义。以无为外道理论撑门面,实执于识神以念观念,成观想邪见,落入二无我空性,乃邪道果位,执识神幻想所开发!故终成虚幻不实之法身。执于识神大乐,终现报身幻像;执于识神大悲,则现化身幻景。独陈健民之密宗邪道辈所推崇,实“地狱种子”!
黄者,黄道。既曰"黄",即中之意,我中华自古以黄表中;既曰"道",即无上大道意;合二意,即可与无上大道相融为一,而能超脱于天地意。故不落“有”、 “无”,不拘有、无,复可有、无。乃"无为无不为,无可无不可"之法,故《参同契》曰"黄中",即“中”而又“中”之"道"意!

陈氏所称之中脉,几与黄道“有相”之一端的位置仿佛,故当辩一。
浅学无知辈,每将导引观想及识神愿力引入黄道修炼,几与陈氏中脉邪道修炼无二,落入后天,故当辩二。
陈氏所言之密宗中脉,以"菩提心"、"中观见"、"如来藏"等佛家无为理论撑“门面”,实行后天以念观念及存想之识神观想,执于空幻所现而迷不自知,故当辩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着实事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故首当知者:黄道与中脉修法之正邪区别,事实胜于雄辩,何能狡诈。次则自知:陈氏中脉之理与法相背,不辩自明!

一、黄道之位置、定名及作用浅释
1.黄道之定名
陈氏所言之中脉者,乃直通七脉,位于前后左右脉之中心一条有迹有所之线路。属有为观想而显现。
黄道者,乃天地万物绝对本体之正中根本------太极、而反映于人身者。故仙经常言:"物物皆具一太极,事事皆具一太极,吾人亦具一太极。"众所周知,天地万物皆绝对本体-----先天一炁之所分,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者是(与现代科学所认为可见宇宙乃一奇点暴炸而产生暗合)。可见天地万物,亦包括佛、法界等等皆乃无上绝对本体所分;正因为此原因,必有一无形之“物”将天地万物,亦包括佛、法界等等皆连系在一起,彼此相通。此“物”于人身而言,落到实地,谓之玄牝,乃黄道另一角度之称呼!故此丹家就是利用此“物”,使之与绝对本体相融为一,进而摄取精华,使这无常之身体升华为现实之仙体佛身,使缺限之人生升华为完满之人生,使不完美之世界升华为现实之极乐世界;陈氏之佛家徒辈则是"出四门见生、老、病、死示现"而消极的逃避,"发心脱离此无常之身,并欲断除一切后有之身,"〈见陈键民《曲肱斋全集第五册.中黄督脊辩》〉而往生于极乐!两者高下立判,不待言矣!这两者之态度正如同八年抗日时,道家是积极反抗、就地建立新中国的人们;陈氏之佛家辈如同看不起千疮百孔贫穷的祖国,而积极的逃离他方的人,这种人反而讥笑“建立新中国的人”为执于 "故土之见"。此一点,即是道、佛本质之区别,亦道家与其它世界各宗教之本质区别所在,也是佛家谩骂道家执于身见的根本原因所在!千百年来,陈氏之佛教徒辈恶意加在我道家之上的谩骂、嘲讽、诽谤等等,于此,可以休矣!!
故黄道可以为窍,然此中黄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无"见,故古仙曰:"身内不是,身外亦不是,执于身体亦不是,离开身体亦不是。"纯阳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
故黄道以道而得名,以太极而得名,离于一切有为造作与无为消极,但总而言之即中而又中之"道"义,依此可与绝对本体相通为一。《道德经》有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故以"窍"位言之者,可为线,为点,为穴,为窍;以"妙"用而言之者,可为黄婆,为真意,为药物,为金丹,为先天一气。何以言之?太极分两仪,黄道分两相;两相者,龙虎也。故李道纯云:"以其灵感,故曰药物;以其成物,故曰鼎炉;以即变化,故曰火侯;以其交济,故曰坎离;…… 若非龙虎,何以尽之?……推而广之,玄牝之门也……。"玄牝者,黄道也。现分释如下:

2、黄道之位置
为线者,以太极之中有无极,宇宙之中有太极,天地之中有黄道,万化生之于人身,故人身亦有一黄道,此可为线者之说一。
可察太极之两仪动荡,而生三才、四相、五行、六合、八卦,变化出,万物生!然其中亦有不变者,以主宰于其间!否则,太极皆变,失之本来,亦无有太极矣!此主宰于其间者,无极也!又可察天地日月之运行,日东升西落,月盈月亏,看似变化万千,其中亦有不变者主宰其间,黄道也!故无论万物变化如何,其中有不变之黄道定其位也,此为线者之说二!
《易》曰:"天地定位,"丹道本建立在"人道合一"观上,人为万物之灵,万化皆备于我,人之黄道为浓缩的一个先天"道"体〈人之元神元炁元精实居于此黄道内〉!故人亦有无极,亦有太极,亦有黄道。以形而上者言之,天地之黄道乃“无形而实有”之正中一线;以形而下者言之,天地之黄道乃有形之一线,即天文学上所指之黄道也!人亦如之,其理一也。故亦有"赤""黄""黑"三道之说,故赤、黄、黑三脉乃"线"也。以形而上者言之(以仙道论),赤道任脉总领吾人身气机,三丰曰"任者,任也,乃生生不息之元气也,黑道督脉总领吾人生之气脉,",任督二脉犹吾身太极之两仪,黄道犹吾身之无极;以形而下者言之(以医学论),任脉乃行于胸腹部之正中之一线,总一身之阴经,乃阴脉之海,督脉乃行于背正中之一线,总督一身之阳经,乃阳脉之海,黄道乃行于人身正中之一线,位于任后督前之正中虚空一窍。所以说黄道处于人身正中之中一线,犹天空中之黄道焉!而任督二脉及其它经脉乃黄道之妙用也。故《皇极阖辟证道仙经》曰:"此窍初凝,即生两肾,次而生心;其心如藕,其梗中空外直,拄地撑天",古圣说得如此亲切明白,奈何愚者不悟!此黄道可为线者之说三。
为窍者,以宇宙万有皆同一太极所分,共具此一窍也。故黄道以窍而名者,称之为"祖窍"、"玄关"、"黄中"、"玄牝之门"、"黄庭"等等。实际上不管千百种异名如何,说穿了皆含有一个"中",一个"一"的意思。所谓"身内不是,身外亦不是,执于身体亦不是,离开身体亦不是",也就是张三丰祖师所说:"大道从中字入门,……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以上乃就初步下手功夫而言及"黄道"之含义,所谓凝神于气穴者是。至于《天仙心传》所言:"顶光下照至眉间,至心间,然后引入黄中",已乃是从有形之中开始进窥无形之中矣。
为穴者,"六阴之下,一阳来复"之处也,又言炁穴者是。何以言之?以上既知功夫初步下手是"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故此"人天合发,中中合一" 之后,必"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有"一阳来复,药从窍生"之验。以位置言之,此一阳生“处”,正人天合发之处,谓之炁穴,亦黄道之别名也。另外,因此黄道一线乃先天隐藏之所,不杂凡后,所谓黄道乃仙道,赤黑为人道,故黄道之一线各处亦有不同作用存焉!黄道一线之正中者,谓之"黄庭",故南樵子曰:"此夹脊双关一窍,在人背脊二十四节上下之正中。"闵一得祖师犹恐后学不明,而误会在督一线,故深示之曰"在夹脊前,中脘后。"若论其作用,丹经:"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庶几近之!黄道一线之下者,谓之炁穴、下丹田;黄道一线之上者谓之泥丸宫、上丹田。
按:由此可见,气穴、任督乃后天向先天转换之工具。道终不可见,不可察;先天一炁亦不可见,不可察。可察者,非道也,非先天一炁也。故气穴、任督不可或缺也,乃后天之“中”,此“中”乃自然客观之“物”,非想象观想之愿力幻化而成也!!故此后天之“中”亦不可以观想、存思等以念观念、执着识神用事而运炼之!否则,何以趋向先天大道,摄取先天一炁!?
故黄道可为无形之线,亦可为有形之线;而线之中又可为穴、窍;穴、窍之中又可“发动”变为球、点。皆谓之黄道,以其有"黄""中""道"之义故也!
为点者,此一阳者之来,如露如电,似黍米之珠;以极小,故言"一点";以极灵,故曰"一阳",又曰药物。此药物纯是先天,不杂凡后,方可从炁穴中而生起。世人只晓气穴,而不知炁穴,故先天大道、太上心宗日晦!吾人有此形躯,乃是后天,而炁穴纯是先天,若舍此后天,纯从先天下手,则无从措手,变为无为消极之无情外道,类于禅宗,终落空亡!驻世神仙李泥丸云:"智者趋向禅宗,获坐脱立亡之效,终落鬼趣,离道远矣。"故须从凝神调息于后天之中--------气穴下手,以进火、炼药,借任督等之阴阳转换来中和,使后天还返至先天,以至先天之先

3、黄道之作用
中华丹道之学问,建立在太极两仪之基础上,故以线论,赤黑及奇经八脉与后天内呼吸已总摄千千万万一切之脉道及其一切变化,所谓以简御繁者是。不似陈氏所言密宗之脉,杂而多端,繁琐而无当。故两者之高下,不待辩而明矣!
至如无形无象之黄道,更无论矣!所行纯乃先天。
有必须注意者:凡凝神、进火、采药、退符皆在任督或其它相关部位,如气穴、山根、天目、夹脊、百会、阴跷、脐外寸径、鼻外寸径、头顶外寸径等;而阴阳交生之物则归于黄道,如:下丹田(即炁穴、地心、灵谷)、中丹田(即人心、应谷)、上丹田(即天心、天谷)等!若在黄道中,如下丹田等凝神进火,必夹杂凡后,如同以污泥填塞崆峒仙境也!古今许多丹士未得真师传授而不知此理,故累修累泄,炉鼎累筑累塌,另人浩叹!!〈有必须注意者,所谓上、中、下三田,非以方所尺寸定,乃是指“心息相依、神气合一”的层次不同而所成之不同“状态”,乃虚无中来、自然形成的客观之“物”,非观想幻化而来。
黄道比喻谷仓,任督及身外等则是谷物所产之处与运送至仓之线路。为便于说明任督与黄道之关系及作用,再举例说之:众所皆知,我人所饮之食物,先经口齿之咬嚼,再依食道之传送,继以胃之消化,最后方进入小肠以吸收。食物由口至胃者,谓之后天;经胃消化后可供小肠吸收者,谓之先天。口、食道、胃则比之任督等经脉与窍位;小肠则喻之黄道。食物若不经咬嚼消化,通过手术割开腹部与小肠,直接放入之,其害如何,可以概想矣(要不了几次,必死无疑!)!因此初修者不经任督,直通黄道,是如同以污泥填塞崆峒仙境,其害如何,亦可概想。是以黄道乃结胎、哺乳、脱胎、神化之所(故绝不可夹杂凡后);任督为凝神、进火、采药、烹炼、退符等下手用功之处。注意!注意!!
所以黄道最大作用,乃沐浴、结胎、哺乳、脱胎、神化,乃无为而无不为,丹书所谓“无功功里自施功”也。将黄道一线分为上中下,其作用亦各有不同。之下称之炁穴、下丹田、地心、灵谷,乃结丹结胎之所;之中称之黄庭、中丹田、人心、应谷,乃温养哺乳之所;之上称之上丹田、天心、天谷、泥丸宫,乃脱胎神化之处。此乃以人体自身论及者,但非有尺寸方所可定,皆自虚无中来,自然炁生而方显,自然神觉而方成。
若跳出吾身言之,则更有妙义存矣!况且,丹道之修炼,从未有可执于身内阴阳而成功者,执于自身阴阳乃叶文叔之流也。现再释之:万啓型仙师曰:"夫人有三心,天心,人心,地心;于身内言,天心生精,人心生血,地心生气;天人混化言,天心应乎天元,地心应乎地元,人心应乎人元;是以世身一致,三才一我,深造虚寂,内感三元,世身俱化于一炁中。闵真曰:'大地生人,龙虎无量',第以见与不见为可、否!唯在深耕置种,假幻勾玄。"此南宗心传,太上法裔!故三丰云:"除开这肉团心,尚有这三个真心,有人识得么?"此黄道第二大作用也:使我三心应乎三元,天人合一,以行三才卵守,世身混化之功;进而生道合一,形神俱妙。

4、小结
进而申之:黄道几与道等同。故其"位置"凡与"中"为一者,皆以黄道该之!中者,有身中有形之中,亦有天人合一之中,有一线之中,有一点之中,亦有一时一刻之中,等等,故可为点、球、线等"有窍位"可指者。故黄道之位置与密宗之中脉不同,举凡中脉所指一切位置,已包涵在黄道"有形"之一端范畴内也,如点、球、线者是!黄道位置更有超越处!是中脉所不能表现的,如天元清修之"玄关一窍"、龙虎大丹之"玄牝之门"、夫妻双修之"阴阳门户"等等!故不可以中脉为黄道,纵令其位置有相通处,但中脉仅为黄道之一端而已,虽沐猴而冠,如人若似,然终不可名其为人也!以上仅就黄道位置而辩及者。
若就其"妙用"而言:凡于"中"为一者,皆可以黄道该之!故丹书有称其为黄婆、元神、真意等妙用者!
若就其"妙有"而言:凡于"中"为一者,皆以黄道该之!故又称之为药物。
凡举一切,一言以蔽之:皆不脱中黄妙道也!亦即"中"、"黄"、"道"、"太极"等乃黄道之本体,故,如"妙有"、"妙用"、"妙窍"等,举凡一切,依本体立名者,皆可以"黄道"目之。
而密宗所谓中脉,未有如此妙义,察即一切妙义,不过仅落在"黄道"之窍位妙义之一端上。岂有"黄道"如此圆融广博包涵一切哉:不但有"中脉"所指之一切,且更有黄婆、真意、元神等一切妙用,以及药物等一切妙有哉!?
陈健民不知此理此法,又无道家功夫之真正实修,是以有“各执自说以为是”“黄中在道家并无定说”之叹!
正阳按:在密宗原始要义中,中脉位置处于丹道所说之有形的黄道与督脉之间的一线,有的亦直接将督脉称作中脉。将中脉定为人体正中一线者,乃陈健民开先河,但据我所知,凡藏族之密宗“活佛”对陈健民此说是很不以为然的!中华文明之神髓即"中"、"黄"、"道"、"太极",如儒家中庸之道之“中”,中国之 “中”等,这种“中”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以至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可谓中华文明的灵魂!中华民族流的是这种带有“中” “道”的血液!只要是中国人,生活在这片热土,必定流的是这种血液,必定受了本位文化潜移默化之熏陶,而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去理解外来的文化与学术!所以陈健民在潜意识里认识到密宗原始要义对“中脉”界定的错误,如是以我中华文明--道家文化将“中脉”修正为人体正中一线路,并得到了汉地学佛者之普遍赞同!实际上,从骨子里体现的恰恰是道家文化之伟大!谁也不知道“乔达摩.悉达多”原意到底如何?!只是中国人自己的理解而已,这种理解与发挥恰恰是建立在本位文化--道家文的化修养与潜移默化的熏陶基础上的,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所以说:所谓甚深奥义之佛经,所谓高深无边之佛法,只不过是中国人根据道家文化所制造的东西、说的是一种“中国的学术”而已!!!所以说,中国的所谓“佛家”与“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中华化”的“佛家”与“佛教”,是道家学术的分支,只不过表面挂上“古印度人的牌子”而已!!!中国的所谓“佛家”与“佛教”,除开“乔达摩.悉达多”这六个字及极少量的经文是外来的东西外,其它一切都是道家之产物!!!民国张化声先生讲“禅宗是道家文化中玄学的馨香儿”,〈见《中华仙学》〉是丝毫不错的!现在很多道友对佛教的盛兴与道教的衰弱深感彷惶,愚以为大可不必,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佛教”只是道家的分支而已!所以古哲高真们表面上号召“三教合一”,实际上反复强调唯有“金丹” 是大道。


二、辩黄道、中脉之实际修炼方法不同
1、阴阳而通法.
黄道之修炼约有渐顿两法,一为阴阳修炼而通于中黄直透。即清.黄元吉《道德经讲义》第八十章注释所言:“若论修道,古有两等法,有清净而修者;有阴阳而补者”。所谓阴阳而补者,即是自外而入,先使任督等经脉及窍位开通,河车运转,接后方能使二炁归入黄道,再力加精进,于是中黄大开,而产大药。丹书云“会三性于中宫,追二气于黄道”者是。
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吾师亦谓丹道修炼是借阴阳之交媾以招摄先天一炁!故此法原理在于阴阳之气通过任督及其它经脉与妙窍进行交媾转换,而取得先天一炁(即药物者是),日积月累,阳气充足,自可开通黄道。然阴阳之气有身内阴阳、生龙活虎阴阳(正阳按:又有称之为同类阴阳者是)、天地阴阳、虚空阴阳、太极阴阳等五种之区别!凡阴阳之气必经任督之运行,凡阴阳交生之元物必归于黄道!
然而,要世身俱化,内感三元,必玄关洞启,深造虚寂;要玄关洞启,深造虚寂,必百节通透,九窍灵珑;要百节通透,九窍灵珑,必用身中之先天。闵仙一得曰:“然要知三关九窍不通,血气有阻,治病不暇,而暇远作栽接乎?……以作大道张本”。此身内阴阳之功夫也!
又要知,身内之物亦有可用与不可用者。故赤黑二道所行乃后天中之先天气,切不可夹杂后天之浊气。何以言之?丹书讲水清火白。水清者,所以洗髓也。髓者,髓海也,脑为髓之海。千千万万之幻景,亿万之念头,千奇百怪之欲望,皆脑之所出。或用戒律、或用禁欲,或以吃斋,诸多手段,皆若以石压草,百用而无一效。更有甚者,欲见嚣张!或执幻景,认假作真,以为可已通灵,而称仙佛降临;或如石压草,欲见乖张,用心叵测,建立邪教!故髓海须洗之,所谓洗者,以水洗之。故又须辩水源之清浊。黑道,即水所行之道。若要水源之至清,则所用之火亦为纯净无燥之火。故三丰言:“凝神者,收已清之心,眼勿乱闭……清凉恬淡,始行入气穴,乃曰凝神。”故赤道所行亦乃先天。此先天乃后天中之先天。唯进此火于海底与气穴,烹炼一身之阴精,清气上升,达巅洗髓,浊者归于海底,仍进火以烹之。故必造乎忘境,所聚精气神,皆得咸属先天〈乃身中之先天〉。

密宗不然,不明凡后,直接以后天之识神,从中脉起修,执于观想(如观想本尊等)、存思(如存想诸佛发愿力等)、执咒(如诵诸咒等)、吐纳(如九节佛风、宝瓶气等)、执于功中幻景(如陈建民洋洋自得之所谓“黎明之虚空”“黑夜之虚空”及“韦驼将军”“金刚护法”等,见陈健民《中黄督脊辩》及《曲肱斋全集》)、方所、颜色、声音,使本来清虚先天之所夹杂后天观想凡火燥气,真是运污泥以塞崆峒也!其害如何,可概知矣!故有后天有相之火焚身之所谓虹化现象,陈氏苦修五十年,闭关二十余载,亦有生、老、病、死、苦,终不免凡火攻心,吐血而去!由此必知,丹道是密法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故阴阳而通者,一、清修而言,必先借身内阴阳交媾所得之物而开通任督等经窍,进而使之百节通透,后可有所作为。

二、栽接之法,则借生龙活虎之气以开关展窍。
百节通透后。清修者,洞启玄关,开通黄道,依功夫深浅或致乎同类阴阳、或致乎虚空阴阳、或致乎天地阴阳、终得太极阴阳交生之物。致乎先天太极交生之物者,黄道大开,丹书云“五千四八生黄道”者是。得之者,谓之天仙!
栽接者,筑基后,先致乎生龙活虎交生之元物以结丹,后借生龙活虎以致乎上天圣父圣母交生之物以还丹,终得先天太极阴阳交生之真物以化形。
然无论何种阴阳,皆必要归于自身之“中”,归于自身阴阳,所以云:“内感三元”!故任督及奇经八脉等以应阴阳二气,黄道以应阴阳交生之物!
有必须注意者:此所谓阴阳,乃真阴真阳,而非凡后阴浊之物!
可知当今一些所谓速成丹功,尚未入门,纯以观想等后天意识,心中之燥火,汇聚于下田,或强以后天之神合后天气而不知自然,或专以观空为能事而身中无主,或以搬运导引,强为运用,等等实后患无穷也!于精言之,必屡补屡漏,且一身阴精主事,扰乱身心,欲望大炽,后弊无穷;于气言之,一身燥气行于经脉,百病丛生;于神言之,浅则欲火焚身(如有相之阴火焚身的密宗虹化现象),无有宁日,重则各般念头野心大显,危害社会!而密宗修炼,即是如此:妄以意为,纯以观想,其害如何,可以概想矣!读者不信,可察以前西藏社会现实,必知吾言不谬!是以,密宗有要信徒吃屎喝尿,〈此亦见《曲肱斋全集》〉将其变成奴隶之邪行!不讲自主之理信,唯讲盲目之迷信;以佛权代替人权,以奴隶迷信(称之为封建迷信,已是抬高,察之密宗实际,“奴隶迷信”称之可谓名至实归)那套思想麻醉我人思想!(以上等等之事例,读者请见陈建民《曲肱斋全集》)。
又按:不谈玄虚高妙之理论外衣,以修炼所用之实际方法而论,陈氏之密宗徒辈津津乐道之三密相应,实与道家旁门之符咒法术完全相同。密宗有咒语,道家旁门符咒法术亦有咒语;密宗有手印等身密,道家旁门符咒法术亦有手印等踏罡布斗及禹步之法门;密宗有观想本尊及佛等,道家旁门符咒法术亦有观想符图及祖师等;密宗修炼讲以上三者结合且须清楚之传承与无上金刚师之加执,道家旁门符咒法术亦然,而特别重视传承力!可见密宗一切修炼方法及长处,仅落在道家旁门符咒法术上而已,且道家旁门符咒法术之修炼比之密宗简明有效得多!唯一不同者,密宗批上了一层正觉、智慧、佛、解脱等外衣!然而,皆类似商场广告之夸大宣传手法而已,经不起实地勘测!
总之,阴阳而通者,乃借不同层次之真阴真阳交媾所得之物,以开通黄道!

2、中黄直透法
中黄直透者,即古传之“真空炼形丹法”也,此法下手初必先假借后天中的先天自然之本来妙有而逆用之,以使百节通透,九窍玲珑,五蕴空寂;然后,洞启玄关,直以我天地人之三心应乎天地人之三元,玄窍自内而开出。纯以炼虚为主,直修玄关一窍,不论各种不同层次之阴阳,及致乎各种阴阳于不闻不见中,而“五千四八黄道生”,直致乎先天太极交生之物。直修“中黄直透”何其难也!黄元吉先生言:“清净而修者,即炼虚一著……,然非上等根器,不能语此”。何谓中黄直透?第八十章有言:“但只一正其元神,使之不知不觉,无思无虑,那清空一炁,浩浩荡荡,自然一呼一吸,上下往来……不过清心寡欲,主静内观……以我神炁炼此一个真汞……然此真汞,须有生发之候。盖心为五脏之中炁,中炁一升,五脏之炁随升,中炁一降。五脏之炁随降。其生也,由于真汞之动;其息也,由于真汞之静”。中炁之升降,即中黄直透,闵一得先生所谓:“纯由黄道升降”。中黄一开,则任督自开。但是,学人对大道根源未能彻底明了,又无先天真息真意之真实把柄,则怎能内辟而透入玄窍?或者在修功之时,不能真正做到万缘放下虚寂心身,而是外虚内实之假空假虚,或夹杂凡后等,则有闹黄、吐血、神识飞扬之弊患,稍好者亦阴神出壳而去,实因中炁升降纯是先天,不能夹杂半点后天也,故黄元吉先生言:“纯是炼虚一着工夫”。
此古传真空丹法如何?古仙曰:“以太空为法体,以三才为药物,乃是无上上乘!”唯在“端正其体,空洞其心,真实其念”。必从三观功熟始,以先天一炁为本,置此身心于先天之先,外其身而身存,真空炼形,万启型仙师所谓“混然于炁化之中”,则己证真一,后以一求一,所谓“置身于一,置一于心”者是。《道德》《文始》《南华》开其先河,《天仙心传》《三尼医世》等阐其宗风,《心传》云:“法造身等虚无,迎罡下照,纯行三才卵守,中无他念杂入而已”。“而尤要明夫宗旨,宗旨惟何?知还知返而已。盖还乃还元,返乃返本也。苟昧道本至虚,体本至无,则还失其还,返失其返。学者得之,务望参诸道藉,不立有无,一循道体,尤必造至自然,庶几不负所示云尔。”
此法最要者:在于身世并炼!我身乃三才之身,“心即天,身即地,念即人”。须知天地万物、灵灵蠢蠢,一切生灭造化,动静变幻,皆先天一炁之运化作用;而我功修内景亦不过先天之作用。故世与之身,是二非二,是一非一,但自一循道体,渐扩玄窍,将身外之天地、人群、万物之运化看作自身之气机运化,卵而守之,致虚致寂,外界一切景象皆当作吾身之内景,日常之接人待物、办事等皆不过这个大身内之气机变化。我只"一循道体、致虚极、守静笃",“一动即觉,一觉即收”,行三才卵守之功而同归混沌无极。则自知遍地皆黄金,一时收获无量。此道初层功验,正三丰仙所言:“在虚无中,尘色内,将我被天地人物所夺去的元气,重新盗回我身”。闵仙所谓“大地生人,龙虎无量”“人元遍大千”!吾宗简称此为“积铅于市廛!”古仙所云“在大庭广众之中而能致虚致寂,则所得亦自无量”。外界人众及天地的‘运动和作为’可称为两家同类阴与阳之运用;丹士本人的回光不动而入虚无,可称为中央戊己一家;共为三家。此乃千古丹道之不变奥义!若违反此理此法,则不落于顽空,即落入后天有为。丹道者,不过一阳生之道也!阳生者,黄道之别名也!故最上一乘丹法:知阳生之道,庸言庸行于日用平常之际,所谓混俗大用(按:不可仅作修心炼性一端看过!而是实实在在之命功。此诀至玄至妙,不经师指,无由得之。)!故丹道必须在人群中修炼!若不知混俗大用,无论所修何法,皆是磨砖作镜,静作孤修气转枯也!
吁!说时容易行时难。一则火候作用,返还变化,任其自然,毫无作为,易落顽空;一则返还火候,落于后天,夹杂凡后,闯黄闹黄。故万啓型仙师曰:“循行中黄千百倍难于任督”。

3、黄道开通之层次及证量
黄道开通之层次乃以所得“药物”论,非以所行“路线”论,所行之路线仍不过为黄道、任督等而已。
黄道最初层次之开通,乃身内阴阳交生之物、或生龙活虎交生之气,循行于中黄者。可得百节通透,九窍玲珑,五蕴空寂之效。谓之玄关初开!或云“玉液了性”者是。在生理上而言,此时下元不漏有形之精,到筑基全完,老年人则白发转黑,皱纹全无。此时功深者,亦有神通。然命非己有,未免抛身入身!清修而言谓之“明心见性,炼己筑基”;总之,佛家“心即是佛”之心性最高成就,于此层已无不包括在内!陈氏之中脉所谓“菩提心”、“中观见”“光明”“智慧”等无非心灵之作用;禅宗所谓各种“开悟”“意境”“般若”无非心灵虚无之感受而已!所谓“神之神”也。
须知,现实的物质、三才五行之肉身、以及这器世间才是最难改变的!!故以佛家“阿难”之神通,犹不能脱“生、老、病、死”造化之控制!是以佛家对此无能为力,故欲摆脱之,谓曰“解脱”。唯我仙家“玉液了性”,证得“心外无物”后;更加精进,“金液了命”,造致乎“命外无心”;以致于“性命如一,形神俱妙”,谓之“超脱”!是以可知:佛家一切修炼之长处不过心性功夫而已,仅可为仙家丹道修炼之张本!所有好处仅落在仙家丹道之筑基一端上;佛家所证最高之果位亦不过仙道之鬼仙也!〈谢按:此鬼仙,乃真如之神!非世之所谓魂灵,更非识神之飞扬。世人大多错解阴神为魂灵及识神。〉吾师尝云:“修炼功夫,首道次佛。佛家专于心性,凡学佛者,开悟见性后,若得仙道功夫真实传授,必如顺水行舟,故佛家亦有可借鉴者。是以历代高真倡三教合一为号召,独标金丹大道之实事!”吾此辩文不惜委曲绕舌、周详而辩,亦在欲招学道甚浅而转入佛家者来归,欲招学佛已深而未入道者来归!
正阳按:中华文明之神髓即"中"、"黄"、"道"、"太极",如儒家中庸之道之“中”,中国以“中”而立国等。这种“中”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以至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可谓中华文明的灵魂!中华民族流的是这种带有“中”“道”的血液!只要是中国人,生活在这片热土,必定流的是这种血液,必受了本位文化潜移默化之熏陶,而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去理解外来的文化与学术!所以陈健民徒辈夸夸其谈、洋洋自得、盛赞佛经、密法、佛理如何之甚深高妙,实际上,从骨子里体现的恰恰是道家文化之伟大!因为谁也不知道“乔达摩.悉达多”原意到底如何?!只是中国人自己的理解与发挥而已,这种理解与发挥恰恰是建立在本位文化--道家文化修养与潜移默化的熏陶基础上的,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所以说:所谓甚深奥义之佛经,所谓高深无边之佛法,只不过是中国人根据道家文化所制造的东西、说的是一种“中国的学术”而已!!!所以说,中国的所谓“佛家”与“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中华化”的 “佛家”与“佛教”,是道家学术的分支,只不过表面挂上“外来之佛的牌子”而已!!!中国的所谓“佛家”与“佛教”,除开“乔达摩.悉达多”这六个字及极少量经文是古印度的东西外,其实大多是道家之产物!!!张化声先生讲“禅宗是道家文化中玄学的馨香儿”,是丝毫不错的!现在很多道友对佛教的盛兴与道教的衰弱深感彷惶,愚以为大可不必,应该清醒认识到“中国佛教”只是道家的分支而已!所以古哲高真们表面上号召“三教合一”,实际上反复强调唯有“金丹”是大道。^]_<k{
须知,道家文化代表着整个中华文化,乃我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之统称,乃我中华文明之结晶,乃我历代先祖之心血,乃我民族精神之寄托,乃我炎黄子孙之灵魂,乃我中华进步强盛之动力!岂容贱踏?!岂容污蔑?!
流的中国人的血、吃的中国人的饭、住的中国人的土地、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接受着中国人的施舍、承受着中国人的奉供、享受着中国人的好处,反一门心思做着贱踏中国文化的事(如陈氏之徒辈“崇佛排道”“骂道家为外道”等!),岂非无耻之尤?!忘恩负义之至?!禽畜尚知反哺,如此数典忘宗之行为,若稍有廉耻之心,宁不愧煞?!
凡我同胞当知:每当外族裂我国土同时,必贱踏我文明,毁灭我精神,大兴其异教,使我成亡国奴之时又变成精神之奴隶!如:元朝之“至元毁藏”、清代之“扬佛抑道”(由清朝历代“太后”以“老佛爷”自称即可概见矣!)、清末洋人“传教士”之传“基督教”等!
现今正值和平之繁荣盛世,国内尚有道家之书,尚有宏道之人,殊非易事!我们如果不肯作“数典忘宗”之人,不肯作他族精神之奴隶,何忍“舍道入佛”?何忍“贱道崇佛”?故值今和平之盛世,应趁此时机,大力宏扬我中华之道学,而使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嵿!!
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故修炼者要有广博大度之心,在不影响“生道合一”主旨下,于“玉液了性”之阶段,可参阅佛家部分书籍,作修心炼性之借鉴。但陈氏之佛家辈多“唯心求死”之邪教、邪说、邪书,如《五灯会元》等,与“生道合一”之学相悖,须辩别之!故深参《道德》《文始》《南华》《冲虚》者,何必再阅佛经!
黄道第二层开通之层次,乃生龙活虎交生之物,而循行于黄道者。此时,可得人仙之证量,享四百年之遐龄!清修谓之“复元”;栽接谓之“结丹”。在生理上而言,此时涕、唾、痰、尿、汗俱无!所谓液不漏也。
黄道第三层开通之层次,乃虚空阴阳交生之物(清修而得)。而循行于黄道者。此时,可得神仙之证量,寿享千年,五眼六通,皆是易事。在生理上,赤血全部化成白血,肉团心脏完全转化,所谓无心之心,三丰真人所谓“换尽尘埃旧肚肠”。另外,有得自地天交泰所生之物〈此栽接而取〉,谓之“地仙”者,与此层相同;唯在师授不同,而采取有别也!
黄道第四层开通之层次,若于其上,加迎太极之一,而循行黄道者。此时,以得水仙之证量,千万年不坏,但犹未化形,稍亚天仙!(虽未完全化形,然可借术以遁世!如陆西星、李涵虚等)
黄道第五层开通之层次,“五千四八生黄道”,得太极交生之物。此时,化肉体成气体,再化气成炁,形神俱妙,称号“天仙”,大丈夫之能事毕矣!关于此,栽接有“三千行满,八百功圆”条件之说!然须备此条件,虽贵为帝王,富有四海,亦难办也!故清修则以“混俗大用、世身俱化”了其事!
必须注意:黄道乃结胎、哺乳、脱胎、神化之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黄道之开通,乃是指与至道相合,与先天一炁相通的功夫深浅而言,而非指肉体上开了个什么东西(如百会下陷等)。

三、辩陈健民《中黄督脊辩》几大错
内景不真错误一
陈氏执于功中幻景,以假为真,所以得出:中脉开通时所现内景丹书未曾道及,故中脉比黄道高明之结果。如云:“……乃至法身完成,皆此中脉,此法身光明显现,如无云晴空……或黄昏时之虚空,或如黎明时之虚空,或如黑夜时之虚空,……丹书中曾遍阅道藏精华,尚未及见。”岂知陈健民所叙内景,平常之人,站在屋外的空旷地方,只要未曾瞎眼,远望天空四方,即可见到。如:黎明之时,即可见到所谓“黎明时之虚空”了;天黑之时,即可见到所谓“黑夜时之虚空”等,何用修哉?只不过陈所见乃内景,平常人所见乃外景。其实,陈氏以上所现不过虚光虚动及影子而已!乃功中识神所现幻景及心灵虚无之感受!纵令其景为真,非幻景及虚无感受可比,然而所谓中脉充其量仍不过将一刻之外景扩放于数时辰之功夫内而已!得不偿失,损精耗命,可谓静坐孤修气转枯也!
反观丹道修炼,且不论中黄,单论小还丹以任督小周天所现之内景气机,亦可缩岁景于一“天〈时〉”,即一“天〈时〉”功夫可夺一年之造化!因天地日月之运行故,而可从绝对本体中盗得先天一炁,作用于天地万物,使之有春、夏、秋、冬一年寒来暑往气侯之更替,十二月份之月盈月亏,365天日升日落,因有此一完整的一年之周天气侯造化,是以万物获得生机,赖以生长!而小还丹道伟大之处,即是夺此一年之造化于一“天”〈时〉之中,故此中之真景即是缩岁景于一天,春、夏、秋、冬一年寒来暑往“气侯”之更替,十二月份之月盈月亏,365天日升日落,以至光明、黑夜一切变化,日、月、星、辰一切物事、风、雨、雷、电一切景象,紫、白、红、黄一切颜色,圆、点、球、线一切形态等举凡一年中亿亿万万一切景象的变化之“先天气机”,莫不在吾一“天”〈或时〉功夫中“显现”而团聚之!此一切气机景象皆先天一炁之作用,内景现时,吾觉而不着,而以真传心法应之,先天自归我有!且必须一天〈或时〉功夫中即有此一年一切景象之气机〈此为一个小周天〉,此即真正丹道之小周天火候实质也!如此温养三百个小周天,小还丹方凝结归虚,到此可延寿四百年,若或不然,即是受炁有偏颇而还丹不结!如同一年四季之中缺少一季而不成其一年,一圆形中缺少一点亦不能成其为圆形。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丹书云“差毫发,不成丹”者是,〈谢按:此小周天秘密天机及口诀,需得真师指授才可全明,近世能得此口诀者,据吾参访所闻,只不过二、三人而已!吾不由叹至道之难传。〉。且此功夫还只不过为丹道一刻四步功夫之初阶〈谢按:此为金液还丹之功夫,乃大周天之功。另有一时四步之法,乃中乘之法。〉,真正仙道功夫之初阶而已!仅此初阶之功已高出陈氏所言中脉扩“黎明之虚空”等一刻之景于几时辰中之功夫万万倍!自然,更非陈健民先生可以想象!可以见得!故有“曾遍阅道藏精华,尚未及见”之诳语!
关于此功原理及进一步,闵一得仙师云:“诚以古哲功法,有参天时之四时,有参岁日之二六,其法至活而至玄,如前所议之四时,与夫十二时之灵境,乃缩得片刻之间,其情其景确可逐步绘示。”又云:“……古哲所谓行贵得中,而天时须合者,乃缩一年一月一日之灵境,汇而按次,统现于片刻之中,而具有四时十二月,而月月有朔望三十日、日日有十二时,时时有自然光景。其法至玄至真,然惟能息心体认,循行不惑,方能步步合古说法。噫!要知既缩岁景于一刻者,法惟活其气机、寂其心意以行,自合古法。能行“柱香”,已夺“百年造化”,〈谢按:关于此理,张紫阳真人“金丹四百字序”亦有论述。〉古哲故名此为功夺造化,是难而易者,学者勉之。”
丹书所写,真景也;陈氏所证,幻景也,故丹书不载。
三执须破错误二
之所以陈健民执于功中幻景,以假为真,乃其执于心、佛、法界故也!将人人可见之朗朗乾坤及事物视作为幻,执于心幻所现,将功中识神所现幻景及心灵虚无之感受看作为真,另外找出一个异样来!殊不知识神最灵,无奇不显,无巧不彰!而统观陈氏所论密宗一切修法,不过存思、观想而已,说白了,皆是极尽识神运用之能事。故功中所现之景千奇百怪,然不过幻景耳!正如太虚翁所云:“学者于中,着一察念,起一拟议,落一意识,来情来景变更莫测!”统观《曲肱斋全集》陈氏所写一切内景及一切感应记,所现之空,所现之法界,不过是虚光虚动,不过识神阴灵之虚无感受罢了!如做梦一般,于现实之物质世间及人身之生理等毫无作用与帮助,更不能对肉身之物理结构有所改变与进化,不可当真。故陈氏在《曲肱斋》中前有“全法界任何一处,我都可自在的去,也可入人梦中”之语,后有“翁当伏老,所发百二十岁愿心,孰敢保证?”之叹!后天凡火攻心,终吐血而亡!另人感慨!
即使按佛家而言,空色不二,色法如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界即在法界之中,法界岂离色界之外。果然自在出入法界,自然不受色界之限;果然融通法界,自能改变色界。是以,果能“法界自在的去”,必能“使这无常之身体升华为现实之仙体佛身,使缺限之人生升华为完满之人生,使不完美之世界升华为现实之极乐世界。”如若不能,即不能“融通法界”,更不能“自在出入法界”!所谓“自在出入法界”,即是虚幻之感受,此理甚明,无庸再辩!陈氏连自我肉体尚不能作主,不免生、老、病、死,又怎能讲可“法界自在的去”?欺人乎?自欺乎?天下之最大诳语,莫过如此!如是可知:能“使这无常之身体升华为现实之仙体佛身,使缺限之人生升华为完满之人生”,则法界即是色界,肉身原是法身!所以吾常谓:“佛家有三执须破,方能真有所成。此三者,心执、佛执、法界执是也!”以上三者,皆是断见!不可不破。明代之大和尚们经常批评当时之理学家执于“理见”,形成理障,须破之!殊不知,陈氏之大和尚们却有心障、佛障、法界障等三障更应破之!
真幻不分错误三
正因为陈氏执于心、佛、法界!将人人可见之朗朗乾坤及事物视作为幻------以真为假;执于心幻所现,将功中识神所现幻景及心灵虚无之感受看作为真-- ----以幻为真。故有将自然客观之身体看作虚幻之物,而将心幻所现各种幻景及感受当作功德感应,认作为真。凡行佛家密宗之功者,多犯此病。余访道其间,每见行佛家密宗功者,都有那么些神神经经,喜将生活中发生的平常之事牵强附会,看成神秘!当作功德感应!或称神佛降临,或称见到菩萨,或称看见韦陀将军,或称梦见山神,或称有金刚神为自己护法等等荒唐怪诞!不一而足〈如“曲肱斋”内几乎垂手可拾之所谓“感应记”等文章,可知陈氏亦不免如此!“书中见不到丝毫智慧”这话是一点不错的,尤忆某道友云:“《曲肱斋全集》纯是一套宣扬迷信的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竟然出版此类书!既称‘科学’却宣‘迷信’,既云 ‘唯物’却扬‘唯心’,真是怪哉!”〉凑巧偶然之事则更是牵强附会的不得了。至于执于心幻所现,以幻为真,以虚幻之感受体验为真〈此亦多见于《曲肱斋全集》内〉;而以真作假,以身为幻,更是常事!吁嘘!“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道本是平实,何必趋幻求怪!
如:陈健民所举“道家潭州道正表闻马王,与圆净辩论之公案”!圆净明显将身体看作为幻;执于心见,以幻为真,将心中虚幻之感受体悟谓之“见性成佛”;如是,执心去身,执幻去真,谓之“心即是佛”,谓之“解脱之大无畏精神”!一个讲生,一个讲死;一个讲超脱,一个讲解脱;一个讲客观实在,一个讲心幻虚妄;陈健民等佛家信徒站在心幻之角度看问题,自然得出道家执身见,佛家高明之谬论!此与抗日时,汪精卫等汗奸站在卖国乃真正之解脱救国的谬论上,而批评救国抗日志士为执于“故土之见”又有何异?!“身”即是“家”即是“国”也。此等执于心见之徒又岂知“肉身即是法身,法界原是色界”之理哉!且吾肉身中亿万细胞之众生尚不能度,何能度人?吾肉身尚不知爱,何能爱人?吾肉身与之心尚不能平等看待而有执心去身之事,又怎能视众生而平等?何必言“心即是佛,”?此将心与之身割裂为二,乃心执断见也!吾以为“我即是佛;”何必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将性与之命割裂为二,乃性执断见也!吾以为“我妙即佛”!故我真正仙家无此断见,只讲炼己,而不云炼心!我不得不赞叹仙家丹道学术之圆融无碍!呜乎!仙佛修证之高下,度量之高底,学术之深浅,可以立判矣!清.李涵虚曰 “昂藏六尺躯,笼络三千界。人号臭皮囊,我称香口袋。痴人欲弃之,跳出天地外。上士圆通之,自由还自在!”甚合我心,故以用醒同志。

凡后夹杂错误四
陈氏云:“尹真人所云黄中分两窍,通两鼻孔,则已混左右二脉为黄中,故不复如中脉之左右前后而皆中也”。又云:“其红白菩提流注于柱,分别由左右二孔出……此种证量,丹书如《金莲正宗记》所载历祖传记等,并无记录。”果如此吗?“尹真人所云黄中分两窍,通两鼻孔”者,指黄中犹于黄河,而作左右二脉等其它支脉譬黄河所发之支流!故曰“分两窍。”
实际上任督左右四脉于丹道中各有其作用。前者乃采药归壶,乃外交媾,乃采外药;后者乃卯酉周天,内交媾,乃收内药。前者乃得自虚空,后者乃成自神功。药之生,必以前者采归身内;药既归身内,必以后者抽添团聚。最后方成金丹种子,归于黄道。而至于黄道大开而天人合一之时所产之大药,其层次更高,实内外合一,不可以语言之也。任督二脉譬如天地阴阳二气上下之交流;左右二脉譬如地球本身气机横贯流通之自然调节,如海洋之热空气流向陆地,如冷空气流向南方,总之,使之地球本身气机达到平衡,否则发生灾难,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故尹真曰:“大药采来归鼎,若不行卯酉周天,如有车无轮,如有舟无舵,欲求远载,其可得乎?”
而密宗左右中脉未有如此妙义,仅“便于左右二孔之气入住中脉”而已,遂与二十四脉及气纠缠不清,夹杂凡后,清浊并参;又无丹道左右二脉抽添团聚作用,故精气耗散,“其红白菩提流注于柱,分别由左右二孔出,”遂死无可救也!此与修炼丹道不得法而生“玉柱双垂”之大患无异,乃彻底之脑漏,比漏精漏炁更甚!魂消魄散,来世不知又能变作个什么东西!而《金莲正宗记》所载皆有成之仙真,岂有如此“出偏促死之所谓证量”载?!只有那种“出四门见生、老、病、死示现”而消极的逃避,“发心脱离此无常之身,并欲断除一切后有之身”等欲求速死之“唯心无情外道”,将此促死之证量当作宝贝!将此促死之方法奉逾奇珍

功法理解错误五
陈氏执于心见,是以得出以定力伏其烦恼,督脉自开之谬论;又云“道家凭定力制色欲、伏贪心”等。看来,陈君确是一个外行,道家岂是凭定力制色欲,开督脉哉。乃是自然而开,自然而制,中毫无容心造作之处!道家只讲自然,精满自不思欲,气足自然督开。打个比方:饿了吃饭,自然饱也,并不是强忍饥饿而能使饱。故虽讲定力,那是药生时,采药之方法,岂可混淆;虽亦用定力,那是自然之降心气、下心火,因自然之至道有顺有逆,即使应用定力,亦不能脱离自然之大道!乃先天逆行之“有作”。岂能宣染夸张其作用?须知,纯以“定”伏欲而不知变通、自然,如以石压草,欲见嚣张。况且,我仙家之“定”与佛家及陈氏所言并不一样!陈氏理解错误,致有文中之谬论!
丹道清修,以明心见性为基,依次证得空、假、中三观,既不毁于万物,又不着于万物,此清修筑基炼己之功。万物既不可毁,又岂可毁我之身;我之身既不可毁,又岂能“出四门见生、老、病、死示现”而消极的逃避,“发心脱离此无常之身,并欲断除一切后有之身”。故中观见仅为丹道修炼之初基,尤其清修丹法,必须证得一体同观后,才正是进入丹修;而佛家却以此为究竟。如是,道佛两家同有观想之法,而作用各有不同矣。陈氏密宗徒辈执着观想而不放;反观道家,凡佛家所有观想方法与手段,无不有之,但不执着于此,仅作大道张本耳!道家对于那种执于观想者,称为外道,岂可与丹道等同。如刘一明曰:“……或观空,或观心,或止念,或忘形,或默朝上帝,或鉴形凝神,或思神出壳……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用心不一,……以是为无为之道,错之多矣!”此正是批评密宗之类也。道家不然,虽亦有此类之法,但只作初修炼己之帮助,故闵一得真人紧接刘一明真人此句,批之曰:“所述种种,除鉴形思神二门不可学外,余皆可因进道,但不可执此为大道耳!先师遗论如此”。而密宗之观想法与本尊法即归属于鉴形、思神二门之内。
如是可知:中观见、一体同观、明心见性等一切意境、体悟、观想、境界,皆因有我此心之故;能有此心,皆因有我此身之故。观想等是达到中观之手段,中观是丹修之初阶!因不脱生老病死,故曰“凡夫身”;丹道所证乃长生不死,何能再以“凡夫身”目之;既已非凡夫身,又怎能说道家乃执凡夫身?此身若不脱生老病死,此心亦不能存;若执此心,即是执此身;若执此心,即是执于凡夫身。是以,佛家乃是执于唯心之见,不脱生老病死之身。故陈氏虽有五十年密宗精修,但头发还是越修越白,皱纹还是越修越多,眼睛越修越要戴眼镜,最后亦患吐血之症,此才是流于唯心见、执于凡夫身也!!凡学丹道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佛仅为炼丹之过渡,学佛之究竟仅为学仙之初基!

混淆概念错误六
陈氏等佛家徒辈,每喜用佛家之浅识来理解道家之概念,将道家名词、理论强加上自己的解释,再以故意抬高之佛理来框定道家,自然得出佛高于道之谬论,此陈氏之佛家徒辈“贱道崇佛”所惯用之卑劣伎俩!实际上,道佛之名词多是词同意不同!如:佛教之所谓自然外道,此“自然”是古印度之所谓自然,乃任病任死,无所作为之意,乃任其生灭自然也,实我仙家所言之空顽之流,乃后天之“自然”,乃顺行之人道!岂可与道家之先天自然大道相同并论哉?而陈氏为“贱道崇佛”,故将二者之意混同,如是得出道家乃任死任病之外道。奇怪的是,后文又污蔑道家执着有为、执于身见、执于长生。此二意岂非前后矛盾乎?若以此种手法,道家大可反驳佛家“无为法”乃无所作为、消极无能,任病任死之无情外道,与古印度之所谓“自然外道”如出一辙!
又如:佛教之所谓天,乃古印度之所谓天,完全与道家之天不同!若以道家之“天”来定,佛家所谓“天”实乃道家“地”之范畴(道友请参陈撄宁夫子《辩楞严经十种仙》,其中所论甚详!)。而陈氏为抬高中脉,贬低黄道,硬将二者等同,遂得出道家乃依天理系统,佛家乃依佛理系统之怪论!!孰不知,天无边(无边者,即无界也),地有界!若以此论,佛家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仍属有边有界之范畴,故依道家理论而判,以上四界仍是道家“地”之范畴,无庸置疑矣!

其他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由我中华与古印度密宗对以上“天”、“自然”看法高下不同,一门学术,不会偶然存在与发展,必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文明进步程度等因素作依托!故代表我中华整个文明进步程度之道家,自然远远高明于被现今印度文明抛弃之产物-----佛家密宗。学道家功夫者,切不可妄自菲薄,弃自我之珠玉,羡他人之瓦砾!
总之,凡学丹道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佛仅为炼丹之过渡,学佛之究竟仅为学仙之初基!

后记
最后,谨用一律聊赞我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请与读者诸贤,炎黄子孙共唱之!
堂堂旭日耀中天,烛火荧光自黯然;
中脉一线多隐费,以念观念总牵连。
执着幻景同颠疯,直指根源辩佛仙;
只我中华黄老好,调伏夷蛮大道宣。
时2002年12月9号道宗末学正阳子谨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23: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sun99兄,大家互相探讨,我学佛虽然有些年头,认识还相当肤浅。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谈,正确的理论指导着正确的行动。何况是修行这种非常细致的东西。

佛法的目的是让众生离苦得乐。跳出轮回,而跳出轮回就要知道我们是如何陷进去的。找到最根本的原因,从这里下手。

三教一家的结论我不知道您是怎么得出的。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并非是这样的。

对于内家拳,我自己评价自己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不知道是不是三家同理,单就我自己学的东西来说,各个门派里面东西相差很多,尤其是细节。差的更多,也许是我水平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大家探讨问题,或有不对的地方。

佛法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如果仁兄感兴趣,请看我以前帖的
佛陀的证悟(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 著)

https://www.crossna.org/forum.php?mod=redirect&ptid=4979
发表于 2008-1-29 00: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一家的结论我不知道您是怎么得出的。
 

  现在我们正式研究《大学》第一段的四句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文就是这样简化。如果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这种古文,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简体文。把人类的意识思想、言语,经过浓缩,变成文字,但永远保存意识思想的原有成分,流之久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文。

  这四句书,到了南宋开始,经过宋儒理学家们的研究注解,尤其是程、朱学派以后的学者,大多必要遵守程、朱章句之说,因此习惯地说《大学》书中的要领,便有“三纲八目”的说法。纲,是纲要;目,是条目。纲目,是朱熹首先习用的创作。例如,他对于中国历史的批判,不完全同意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观点,自创一格,他对历史的编写,被后人称作“紫阳纲目”。

  其实,纲目是写作文章和对学术分类的逻辑方法。纲,是前提,也可以说是标题。目,是分类的引申。很有趣的,我们现代在政治术语上,听惯了“上纲”这个名词,但大家还不知道,首先使用这个名词的导师,也是采取儒家学说中来的,并非导师自已的创作。只是大家书读得不及他多,就不知道他当年也是此中的健者。

  过去所讲的《大学》一书中有“三纲八目”的说法。是哪个“三纲”?是哪个“八目呢?

  答案是这样的:《大学》书中首先提出的“明德”、“亲民”、“至善”,便是三纲。不是古代传统文化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那八目呢?

  答案是《大学》后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实,对于《大学》一书,指出有“三纲”之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在,如说《大学》一书的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


  四纲、七证、八目

  那么,四纲是什么呢?就是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上,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大道”。详细的理由,待我们慢慢地“明辨”。但可以从“以经注经”的原则去探讨,只要从《大学》开头两段的本文中,就可看出来事实俱在。本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写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吗?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纲。

  那么,为什么又特别提出“七证”因为《大学》本文,在四纲以后,跟着就提出有七个求证大道与明德的学问程序,也可说它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如果你高兴要说它是七步学养的功夫,也未尝不可。这就是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就是《大学》学问的纲要所在。过此以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才是“亲民”的实际学问和修养。

  也可以说,初由大道到明明德,每个人自立自修的学问。也就是宋儒理学们冒用庄子学说,作为自已广告的“内圣外王(用)”之说的“内圣”之学。也可以说是“内明”之学。再由明明德到亲民,才算做到真正修、齐、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用)”之致用。但无论是自立的“内明”,或立人之道的“外用”,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伦大道的完成。

  了解了这些预备学识以后,我们再来用白话文的方式,试着简单的直译《大学》首先的四句书看看。

  “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当然啰!这样直译了《大学》的原文,无论怎样说,已经是隔夜油炒饭,肯定不是原来的本味了!况且对这四句书的四个句词的内涵,也是隔靴搔痒,始终抓不到重点。因此,还要一点一点、一层一层来抽丝剥茧再加研究。

  既然知道用白话文直译古文的内涵,毕竟似是而非,完全不是那个味道,那只有用孔门所教治学的方法,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来抉择它,也就是现代所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了。


  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

  第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所谓春秋末期、战国先期的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就儒、道并不分家的一个道统时代。即使诸子百家之说,也都是标榜一个“道”字作定点。

  《大学》作者曾子,就生在这个时代,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他是传承道统心法的中坚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在政治系统、社会风俗习惯上,至少表面上还是宗奉周朝皇为中央,尤其在文化习俗上,还是以周礼为准。所谓子弟八岁入小学,到束发而冠的十八、二十岁,再进习成人之学,也就是准备作一个真正大人,已经不是童子的细(小)人了。

  那么,大人之学所教授的,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这个“明德”。所以这一句书里有两个明字,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这种用法,在上古时代,是很平常的。例如:父子,子子,亲亲等,都是把第一个字当作动词,第二个才是名词。就是说:对父亲而言,要做父亲的本分;对儿子而言,要做儿子的本分;对自已的亲人而言,要做到对亲人的本分。

  了解了以上的道理,同时也可以知道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为做工、做衣、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你的职业职位果然荣耀值赫,而人都做不好,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谈其他了。

  第二,“大学之道”的道,是根本,也可以说是体。“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从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亲民”是由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这便是明德立已以后,外用到立人的目的。最终的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已的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

  第三,如果我们照这样的说法,怎样才可以表达得更明白一点呢?那只有用“因明”(逻辑)的办法,借用相似的比类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较明白一点。怎样借譬呢?那只有向邻居的佛家去商量,暂借用佛学来做说明了!


  自觉觉他而觉行圆满

  佛,是古代印度梵文“佛陀”的简译。佛是什么,在中文来说:佛者,觉也。觉个什么?觉悟心性的自体。怎样才能自能自觉心性自体成佛呢?那必须先要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功德,所谓:自利(等于儒家的自立)、利他(等于儒家的立人),达到福(功)德资粮圆满,智慧资粮圆满,才可以成佛。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叫作佛。如果用佛学来比方儒家学说,佛就是圣人的境界,菩萨就是贤人的境界。菩萨是梵文“菩提(觉悟)萨埵(有情)”的简称,中国初期的翻译,也叫做“开士开车”大士“。

  我们借用了佛学这个比例来说明《大学》的“大学之道”。那么,明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觉他。止于至善便是觉行圆满而得道成圣了!这样一来,恰恰如道家的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是不是如此呢!大家再去想想看,再做研究吧!

  了解了前面所讲的理念之后,就可以明白这四句纲要的下文,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上文四句的注脚。不然,读了半天《大学》,好像在看教条式的条文,联贯不起来。就如说。“知止而后有定”到最后一句的“虑而后能得”,它究竟得个什么呢?

  如果我们照前面所讲的理念,那就可以明白“虑而后能得”,便是得到明德之目的了。不然,这个“明明德”,也不知道从怎样明起?当然,既能达到明德的境地,那就真能达成“大学之道”这个道的境界。

  这样便可能了解从汉、魏以后,儒家、佛(释)家、道家,把各个自家修行的成果,都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用语,统统叫做“得道”。其实,得道这个名称,也就是从《大学》“虑而后能得”这个理念而来的。由此演变,到了唐、宋以后,佛家的禅宗普及流行,大致标榜禅以“明心见性”而得道。道家也相随而来,标榜以“修心炼性”而得道。儒家的理学们,当然不甘落后,也自标榜以“存心养性”而得道。你们看看,曾子这一句“虑而后能得”的内涵,是多么隽永有味啊!

  同时,禅宗把得道叫“开悟”,真正开悟了才是明白佛学的理念,也有叫做“明觉”的说法,这明觉或觉明,与明得和得道,都只在名词的表达现象上,依稀恍惚,仅有轻云薄雾,忽隐忽现的界别而已。解脱这些“名相”的束缚,就并不无多大差别了。

十三、千古难明唯自“知”


 

  至于《大学》一书中,有关“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所谓这是“大学之道”的“七证”(七个修证的层次),看来平平淡淡,其实,这不但是曾子特别提出孔门心法求证实验的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学养的特色。

  如果我们对中国佛、道两家的发展史略有了解,就知道这个“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证”说法,从秦、汉以后,就被道家修炼神仙之道所引用。到东汉以后,佛学传入中国,讲究修习小乘禅定的罗汉果位和修证大乘道菩萨地位的止观方法,也借用了“止、定、静、虑”的说法。直到现在两千多年,仍然犹如擎天一柱,屹立万古而不毁。曾子著《大学》时,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刚出生。佛学开始传入中国,约在西元开始六十五年以后。距离曾子时期,约有五百年的差距。

  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文化历史的差距,然后再反过来借用佛、道两家的学术来加以说明,就比较自然,以免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容易发生碍难接受的反感!

  但《大学》所列举这七个修证层次,第一个便是“知”字。我们是中国人,当然明白这个“知”字是“知道”的“知”。由知觉到知识,知己到知心,乃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都是假借这个“知”字而来。“知”就是“知”,还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仔细研究,问题可多着咧!我们的生命,为什么会有一个作用,能自然知道一切事和一切物(东西)呢?自古以来,大家也都认为天生而知,或者说,因为我们有灵性、有心,所以便能知一切事物。依照现代人来讲,因为生物有脑的作用,所以便能知一切。但是无论你说是灵性也好、心也好、脑也好,这还只是人类文化文明所产生的,人们自己认定的学说。究竟“能知之性”的第一因,从何而来,如何产生,仍然还是科学、哲学上一个大问题。

  这和宋儒理学家所主张“性理”或“理性”之知,以及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先生,特别从孟子学理中提出的“良知”、“良能”之说等,实在也还存在人类文化史上从来也未解决的基本问题。

  如果我们从中国哲学史来看,尤其是佛家的哲学传入中国以后,往往把“知”和“觉”字随便解释为同一义语。但从逻辑(推理)和科学分析来讲,这两个字义又不能随随便便含糊同用。所以在心理学和医学上,知觉与感觉,必须清楚地分别。

  例如在唐初时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荷泽神会禅师,就直接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是肯定地说,知,就是入德之门。知,便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无知的,就如木头石块,与道无关了!

  以现代人来说,一个人,如果变成了植物人,他的些许反应,算是有知无知呢,或只是生理的反射而已呢?可以说,这还是一个存有争辩问题。人如死了,这灵知之性,究竟还存在不存在?这也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便不谈这些问题,这一知,就是人性生命的第一因吗?荷泽所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以及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之说的“知性”,完全对吗?


  谢谢你没有说破

  这个问题,在中唐、晚唐时期,当禅宗正在光芒四射的时代,早已有禅师们对“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提出无言的反应。最有名的如禅宗公案记载,有一位香严禅师,跟沩山大师参学很久了,沩山禅师却对他说,你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些都是你的聪明伶俐,意解识想。对于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你试说一句看?沩山这样一逼,弄得他茫然不知所云。他便自叹说,画饼不可充饥。请求沩山为他说破。沩山说,假如我告诉你,你以后一定会骂我,我说的是我的,始终与你无干。

  香严禅师听了,就把平常所看经书文字烧了,愤恨地说,这一生决定不学佛法了,只做一个到处旅游,混饭吃的和尚算了,免得自己劳役心神。因此,就向沩山拜辞,哭着走了。有一次,到了南阳,住在慧忠国师过去住过的寺院里,他很喜欢这个地方。一天,他起来铲草,碰到一块瓦块,随手一抛,瓦块打到竹子,啪的一声响,他就忽然开悟明白了!立刻回到住处,洗好澡,点上香,向沩山住的方向叩拜说,老和尚,你真是大慈悲,恩逾父母。如果你当时为我说破,我哪里有今天的事啊!因此他就写了一首偈说: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知道了便说,这个小子,总算彻底明白了!

  这就说明忘其所知,才可近于入道之门了!


  “浑沌”竟不得好报!

  另外,如大家公认为道家的祖宗老子,早就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他明显否定那些自认得道的圣人,认为他们便是扰乱苍生的家伙,那些自称有知识的智者愈多,人世间就愈不得太平了!所以他又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无名”等说法。

  再如道家的庄子,便用一个寓言故事说:南海有个大帝,名字叫倏。北海有个大帝,名字叫忽。中央有个大帝,名字叫浑沌。

  有一天,南北两个大帝在浑沌那里碰头。浑沌对他们太好了。这南北两个大帝一商量,我们怎样才能还报浑沌的恩德呢?会议结果,认为人人面上都有七窍,所以能够看,能够听,能够吃,能够呼吸,只有浑沌没有这样的功用,太可惜了!开罢!我们有志一同,同心协力为他开窍。于是,每天为他打一个洞,到了第七天,七窍开了,浑沌也就死了!这真变成因福得祸,报德以怨了!

  我们引用佛、道两家的一些故事,说明他们都同样认为“知”,并不是心性道体无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体。换言之,“知”不是“能”。“知”是由一个能知的“所”生起的一个最初作用而已。
十四、沿流不“止”问如何


 

  《大学》所讲“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个修证学养的层次,我们已讨论过第一要领的“知”字。现在应该研究第二个层次的“止”字。当然,大家都明白“止”,便是停止的意思。但是,要停止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说真正不容易随随便便就可以讲得清楚。最好的办法是,先要了解“止”字有两个内涵:

  一是内在的——“内明”之学的“止”。也就是宋儒理学家们借用庄子所说的“内圣”之学的“止”。

  二是外用的“止”。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外王”外用之学的“止”。不论是上为领导天下的帝王,下及做一件事业(包括工、农、商、学)的领导人,或是只做一个家长,或是只做一个极普通的平凡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


  “知”与“止”的互动关系

  我们了解了这个“止”字的定义,涵有内明(内圣)外用(外王)的两重作用。其次,再从内明的“止”字讲起,才能引申到外用“止”的作用。

  但不论是内明的“止”,或外用的“止”,首先又必须从“知止”这个名言辞句的逻辑次序讲起。因为“知止”这两个字联结在一起的话,便有这个问题,先 “知”道了才能够“止”?或是先“止”了才能够“知”?答案是,先“知”道了才能够“止”。这是理性的智知作主观,是主导。那这一“知”便是主;“止”便是宾,是客观的,是被领导的作用。譬如看到前面有火,便自行停止前进。这便是“知”是主;停止的作用是宾。又如肚子吃饱了,再不想吃了,脾胃满足了,反应到意识或脑,必须停止不吃了。这便是“知”为主;“知”道饱了应该不吃,这“知”就是宾了。朱子注释《大学》,在这个要领上,只从“止”字着眼,对这 “知”并未特别注意,或是有意、无意地忽略过去,不得而知。但这是关键所在,不能含糊放过。

  了解了这个关键以后,再来研究“知止”或“知止而后有定”,就有理路可循了。换言之,就合于推理的程序,比较容易明白“内明”的性理之路了。这样的结论,当然是“知”为主,“知”为先导;“止”为宾,“止”是主导所造作的一种境界。

  讲了半天,大家可以问我,你这样自说自话,东拉西扯说些什么呢?是的,我要说了!所谓“知止”的“内明”之学,是要每一个人,先来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态,或更明白地说,自己的心思和情绪。无论是上为天子(帝王),下为平民(遮人),人们的心思和情绪,从睡醒起来,再到进入睡眠的时候,在这一天的生命历程中,能够数得清、记得完全经过多少思想、乱想、幻想吗?至于其中所起浮生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情绪,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这些复杂万分的思绪,在我们进入睡眠时,还会如多面镜子般地互相曲折反映,幻化出各种奇怪难解的梦哪!谁能把此心思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静、安祥的境界中呢?恐怕是绝对不能做到的吧?答案是能够做到的。问题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知止”。所以我常说,英雄可以征服天下,而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天下。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降伏自己的心思而反归平静,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入 “明德”的境地。

  在这里,我们再借用禅宗一首偈语来说个明白。一生严格教化子弟的临济大师,在他临终前,还写了一首偈语,特别垂示弟子们要严谨修行,不可懈怠。他说: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吹毛用了急需磨

  这首偈子的文字意思是怎样说呢?第一句,“沿流不止问如何”?是说:我们人的思想、欲望、情绪、意识等等,由生到死,每一天,每时、每秒,所有这些心思,犹如一股流滚滚洪流,滔滔不绝,对境动心,或起心造境,绵延不断地流动,永远无法使其停止,自问、问你,怎么办才能得止啊?

  第二句,“真照无边说似他”。但你要自己反省,认识自己天生自性本来就有一个“能知”之性的作用存在。你要自己提起那个“知性”,如无边际的照妖镜一样,自己来看住、管住那些妄想和妄情。犹如自己注定视线,对镜照面,一直照,不动摇地照,渐渐就看不见镜子里的面上幻影了。镜子清静了!空灵了!如果这样用功反省反照,那便可以说很像接近“他”了!“他”是谁?勉强说,“他”是道啊!便是即使是这样,还只能说好像“似他”,但并非是究竟的大道。

  第三句,“离相离名人不禀”。这是说,人的生命自性究竟的道体,是离一切现象的名和相的。但是人们始终自己不明白,自己不理解,也就不清楚。它也不是永远禀赋在你身上。因为些身长短是虚空啊!

  第四句,“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是古代形容锋利的宝剑,只要把毛发对着剑峰,一吹就断,它太锋利了。这是形容人们的聪明智虑,不管你有多么锋利,多么敏捷能干,如果不能随时回转反省自修而还归平静,包你很快完蛋,而且此心被习气所污染,就如滚滚旋转的车轮,不停不回,堕落不堪了。所以说,就算你聪明伶俐得像一把吹毛宝剑一样,也必须再磨砺干净啊!

  临济大师到底是禅宗五宗的开山之祖,他这一首偈子,我是欣赏佩服之极,它把性理修养和文字,轻轻易易地联结在一起,决非一般诗人所及。现在,我们借用他来说明“知止”的学问修养境界,应该是比较明白了!好了!这一节,讲到这里,我们也应该是“吹毛用了急须磨”了!
十在、实在难能说一“定”


 

  前面研究讨论的,是“知止”的“止”是属于“内明”学问的“止”。等于佛学所说的“制心一处”和“系心一缘”的“制止”的“止”是都属于佛家小乘观心地法门的原则。如果从整个地球的人类学立场出发,认真研究这些学问,你可发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之间,同时同样地,讲究人类自己身心性命的修养学问,只有中国和印度,有这一门的科学同步发展。其他职埃及、巴比伦、希腊,虽然早已有了哲学的雏形,但仍似依稀仿佛,具体而微,后来渐渐形成以宗教为主导的西方前期文化。

  但讲究“止、定、静、安”的具体研究,毋庸讳言的,以印度佛学为最精祥,也最科学(注意,我说的是指这身心性命修养的一门科学。并非说它就是自然科学,如声、光、电、化等应用科学一样。这个观念,不可以随便混淆)。


  “止”与“定”的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现在继续研究下去,便须从“知止而后有定”这句话所指出,由“止”到“定”的两个层次来讨论。简单地分别来说,“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也可以说,“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

  因为照这样的思路来讲,我认为对孔门心法《大学》的研究,比较更有价值,而且对上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显出特色。但这不是从民族国家意识立场来强调其说,事实确实如此。不过,这样一来,不从佛学,或者说不借用佛学来说明,仍然还是含糊不清。宋、元、明、清以来的儒家理学家们,就因为困于门户之见,死守固有藩蓠,不但无法发扬光大,反而纯置儒道所长于无用之地,很是可惜!

  大小乘的佛学,它的修证原则,最基本的,便是“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学,犹如中国上古文化中的礼学,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是属于由心理行为起点,推及到立身处世,甚至和世间生物的整体道德息息相关。它和人类世界所有法律的法理哲学,有很重要的密切关系。但是人们很随便地把它归入宗教的档案里了,真也一言难尽。在这里,我们不能离题太远,暂且不论。

  至于关于“止”和“定”的修证学问,更是佛学求证大觉的中心。从印度梵文翻译成中文,流传影响最广的,就是“禅定”这个名词。其实,梵文的“禅那” (dhyiana)含有寂静精思的内涵。而魏晋以后初期的翻译,便借用《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保留原来的“禅”音,配合一个“定”字,因此就叫做 “禅定”了。到了初唐,玄奘法师又改译作“静虑”,这样一来,更明显地是借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充分表达出是“思维修”的内涵。

  可是,在佛学修证上,严格说来,“止”和“定”,它的作用和境界,又各有界别、功果的不同。例如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这是很恰当的形容,人们要把这个纷纷扰扰的心思暂停“止”下来,就必须如力大无比的大象,有能从奔涛滚滚中,截断众流,横身而过的大勇才可,这便是“知止”而“止”的状态。

  至于“止”的外用方面,大略说来,每个人立身于这个社会,都要给自己定位,也就是自己要确定这一生要干什么。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于这一理念上,才能处变而宠辱不惊,处事而无悔。如能做到这个样子,在滚滚红尘里,也算得是一等一的人了。


  九次第的修证功夫

  然而,在大小乘的佛学里,又把“止”和“定”的功果境界,统名为“三摩地”,旧译为“三昧”,玄奘法师的新译,叫“奢摩他”,这都是文字言语发音有差异,所以用字不同。另有一个译名叫“三摩钵底”,这是指“定”和“慧”同一境界之果。好像等于《大学》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总和。

  希望你们大家要稍安毋躁,暂且听一听佛学修证方法这一部分的简介,才好详细地研究下去。那么,佛学对于“定”学有什么说法呢?这说要提出大小乘佛法对于定学有不同的原则了!

  佛说小乘的“内明”、“定学”,通称为四禅八定,那是佛法和世间任何宗教、宗派,或一般学者都可能进入的一种身心修养境界。它的进度层次分作四禅: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它的心智境界,分作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但佛说四禅八家是共法。也就是说:佛法和其他方面的修证程序,在身心的过程上,自有彼此经验相同,身心相同感受之处。至于佛法另有不同于共法的“定”  境,就是阿罗汉的“灭尽处定”。所以佛学把它综合起来,便叫做“九次第定”。这便是小乘佛学修证功夫的学问。

  如果以中国上古传统文化,儒道尚未分家的道学来讲,这是“内视”和“精思”的实际学养的内涵,并非徒托空言、虚构玄想的空话,它是有科学性的实验,更非盲目迷信来崇拜信仰,就能达到的境界。如早于孔子而生的管仲,便提出“心术”的重要,而且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的形容词。迟于孔子而生的庄子,就用“神明来舍”来表达。但须知管子、庄子所说的鬼啊、神啊,并非如童话和民间通俗小说的鬼神。鬼,是指精神阴暗不明状态的代号。神,是指上下通达的名词。庄子所说的神明,也是相同的意思。如照小乘佛学的四禅八定来讲,都性于“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

  在大乘的佛学里,固然也肯定四禅八定的重要,但却以“止”(奢摩他)的“观”(梵言:毗钵舍那)两个中心,概括了“定学”和、“慧学”的整体功用。当然,最主要的,也是最后的,必须以“慧学”的成就,才是入佛智觉的真谛。


  “觉”与“观”的四个层次

  佛学大小乘中有关“止”和“定”的大要原则,已经概略知道。但在心理作用上,还有一层最重要的说明,那就是说,怎样才能达到止定的用心方法呢?

  这在小乘的“禅观”的方法,又指出有“觉”和“观”的两个作用。“觉”是包括知觉和感觉。“观”是指理性“智知”的心态。当你自己反照,追索自己的思想心念时,你一定可以知道自己现在的心念思想现状。

  举例来说,刚才我正在想吸烟或喝酒,可是在这个正在想吸烟或喝酒的同时,我们一定也有一个知道正在想什么的知觉,同时了然在心。再细一点来说,当你意识正在思维或在烦忧的时候,同时也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个作用,在心理学上,也可以叫它是监察意识。在哲学的理论上,便可叫它是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换言之,无论你在思想纷飞,或是喜怒哀乐发作的时候,自己必然知道。不然,你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你怎么会说我烦死了,或者说,气死我了呢?

  明白了这种浅显的道理,就可知道小乘禅观所说的“觉”,便是指这种知觉和感觉的作用。“观”是指同时有了解自心,观察自心的本能。因此,要达到修止修定的成果。可另作四个程式:一为有觉有观。是初步的禅修境界。二为有觉无观。可能是半昏晦沉没的境界。三为无觉有观。可能是心思出位,浮想纷散的境界。四是无觉无观。达到心境一片清明,也就同朱熹注《大学》“明明德”的解释中,所提出的“虚灵不昧”的境界。其他理学家们,也有叫它是“昭昭灵灵”的。禅师们也有叫它是“历历孤明”的。如果一个人对心性修养,真能达到这种程度,当然是合于“大人之学”的“知止而后有定”的一种标准。但在大乘佛学来讲,即使修养到此程度,也只可以说达到半途,未尽全程。

  大家试想,宋儒理学家们,根据《大学》的“自天子以到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求做皇帝的天子,以及做人臣的的王侯将相,必须要个个具备这样的学问修养,做到“虚灵不昧”,去尽人欲,为天下表率。这岂不是要他们比和尚更和尚,能吗?他们说,尧、舜能的!人人都可为尧、舜,有何不能!真是迂拙空疏到极点。所以使南宋的江山,上下臣工,都在“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中完结了!怪不得高明的汉文帝要说,“请卑之,毋高论”,才能使那些帝王老板们听得进去啊!因为他们的命运机会好,不幸做了帝王,当了老板,但他们的人品,毕竟还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比平凡人还要平庸呢!

  那么,大乘佛学对于修习止定的说法,又是怎样一个原则呢?那你就要了解玄奘法师翻译的佛学里,不用“有觉有观”的字样,却有更精细的描写,叫“有寻有伺”。寻,譬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踞地,首尾一直等在那里。我用现代语的解释:寻,犹如拿一支手电筒来找东西。伺,犹如千万支电灯光下,照到物件投入光中。所以,初步用“有寻有伺”的心态去捕捉自己此心的一番清净增地。慢慢纯熟了,便到达第二步的“无寻唯伺”的心境。也就是已经不用太费心力,自然可以到达了。最后达到“无寻无伺”的地步,才能使意识清明,心如明镜的境界。

  此外,还有配合心理生理作用的喜、乐情况,和暖、顶、忍等身心同步转化的作用,一言难尽。

  总之,我们已经用了最大力气,花了很多时间,借用佛学来发挥“知止而后有定”的学问修养的概念。也等于褒扬了朱子学养,他对“虚灵不昧”之功,并非托空妄语,实在有他的见地。不过,不能含混加在《大学》“明明德”的意旨上而已。来自(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quote]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0: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南先生的文章,我是这么理解的。释道儒三家在很多的方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三者有很大的交集。而道,儒两家在佛法传入以后受佛学影响很大。而佛学同时受道儒两家影响。

三家都有对人思维的细致考察,所以对定都有不同程度的把握。而在佛法六度中,不与他法共的是“般若”既是佛所说“无上正等正觉”。

我对丹道的学习,当初只是爱好,而没有正式拜师学习。所以很多门内的东西无法深入了解。对儒家更是一知半解。仅是从自己的浅薄知见判断,三者中间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的入世和佛道的出世中间相对分别比较大。而单从孔夫子的言论而言,其对人自身的思维意识的研究比佛道两家相对薄弱很多。佛道两家在具体修行方法有太多的相似。但对于佛法中所言空性,和道法所言之"道”,以我自己的所学,无法判定两者说的是一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5: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谈后世的三教融合,从道家,儒家最原始的《道德经》和《论语》来说,中间很多思想是有矛盾的。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与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乐有着很大的不同。以老子看,孔夫子这些非但不能使世界大同,而这些更是成为产生祸乱的原因。
老子讲究绝仁弃智,小国寡民。

佛法传入之前,我不知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没有涉及到轮回的学说。而最原始的儒道两家对此都无说明。其所研究的对象也都是我们人类和人类存在的环境。

经过两千年的融合,三家思想相互影响。出现了相互用各自的思想解释别家经典。比如有禅师用佛法讲《易经》。但却都是以本家为体,以别家为用。

sun99兄用丹道解释“有朋自远方来”我想也不是孔夫子本意。

从sun99兄转贴的文章看,道家也有人不承认佛道两家说的是一回事。
发表于 2008-1-29 2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木兄,我发这些文章绝无贬佛扬道的意思.只是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芗老有云"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道佛儒三家的思想都可假借来充实我们的人生,就我个来讲我是相对比较喜欢道家学术,比较喜欢自由.无所谓正不正法.轮不轮回.就象有人喜欢太极,只有人喜欢八卦,细节与形虽不同,定律一脉总相承.太极化圆中,形意直圆中,八卦变圆中.都是一个点圆变化相生而巳.我发的那几篇文章个人觉得思想比较独特又很平易近人.只一个心息相依相忘而己.就若佛家的忘我.对拳学之桩功有启发.作用如芗老拳道中枢中说吾倍各种力量从空洞无我浑无扩大中来等等""""""'.只是与大家分享交流学习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3: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sun99兄,不要误会,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说出来。
丹道也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是经过无数前辈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遗产,因为文章中涉及佛法所以发表一下意见。

我倒是觉得大家能够深入的讨论会更好,毕竟传统文化在目前已经少有人学,而有传承的就更少。加上历史的原因,使得很多人对传统文化误会很深。

比如佛法远远不是很多人心中所想,以至于有些付佛外道有可乘之机。既然我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要发展传播,我想对佛道儒三家的基本思想应该搞清楚才行。
道儒两家没有下过功夫,所以只是以自己学佛的体会发表意见。

另外,拳法中虽有一些佛道儒的思想理论,有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但毕竟讲的不是一个东西。拳法是应该可以实践表现出来的。我对您所说的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点圆变化没有体悟。还请您具体讲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5-1-22 06:03 , Processed in 0.08733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