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3522|回复: 1

Trip Report---八月底攀Mt. Rainier (转载)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4-21 16: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climblan.blog.sohu.com/75703455.html

    杨涯写的报告原文:

    只有第一天在camp muir以下可以短袖上,后两天还是很冷的。不用装备只能上到10000ft,登顶需要结组的。贴一个记录吧,有点长。

    平安回来了。第一次去登一座真正的雪山,感觉就是以前老队员一点一点教给我的,这次终于有了感性认识。教训不少,本来三天的计划,最后四天完成。每一步都出意外,都与原计划相差不少。所以自然也学到很多东西。

    队伍一共六人:小叶子,刘强,陈光,李准,峭姐,我。

    一路上丢人现眼的事情,不下十处。后来每次跟小叶子说起来,就觉得很好笑。实际上这些事情总结起来,都是值得记住的教训。

    首先是我们对自己体力估计过高,远远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美国人的体质平均起来确实比中国人好。这点我们知道,但由于我们在北大的时候都是体力很好的人,在美国hiking的时候,一般也只用美国人一半的时间,所以出发之前就估计我们应该跟美国人速度至少差不多来定计划。实际上,虽然我们在北大的时候训练都很猛,但离开山鹰以后运动量都没法保证,又很少负重攀登了,体力下降。再加上美国人几乎是全民hiking的,人家hiking拖家带口,一路看看风景聊聊天,不像我们走得比较赶.只用别人一半时间并不能说明我们体力有多么牛,只能说明我们平时hiking的方式与average American hiker目的和方式都不大一样。而跟"average American climber“来比,我们就没有任何体力优势了。现在看来,客观一点讲,我们单说体力在”average American climber"算中下。加上我们现在不是经常backpaking,走起雪坡来速度跟人家比算很慢的。也难怪人家平均5小时完成的,我们走了10个小时;人家6-8个小时登顶,我们花了11个小时,而且出发的营地还比别人海拔高1000ft。一些危险和不确定是跟速度慢,体力消耗过大有关的。以前在北大登山之前系统的体能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我们几个现在都觉得体能不在状态。

    我们太轻视这座山了。用陈光的话说,Mt. Rainier除了海拔不高以外,绝对是一座真正的雪山。攀登距离长,从5400ft到14400ft;人要在三天内从Seattle几乎为零的海拔上升到14400ft,大家都出现了高山反应;冰岩混合地形,长达1mile的冰崩区,两个大的碎石坡,大大小小的冰裂缝,登顶路线上漫长的30-40度的大雪坡。人们说这座山简单,一个原因是说这些话的人本身比我们想象的牛,而且绝大多数人是跟商业登山队的,每个结组都有guide带领,省去很多麻烦和不确定。而我们在找路和架设保护上花了不少体力,尤其登顶那天陈光和李准体力耗得非常厉害。还好Rainier登山的人很多,路线maitain得很好,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跟着别人或者路线旗走。正因为我们完全靠自己没有guide,需要自己控制速度,做判断,经历的东西当然多,既然平安回来了,我还是庆幸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

    8.24 周四 会合

    中午到的seattle,与小叶子和陈光一起去装备店看要租和要买的东西。一到Seattle就被traffic吓了一跳。我真是个村里呆惯了的人,对大城市已经不习惯了。晚上李准和峭姐到达,刘强家真是宽敞啊:P 好喜欢刘强挂在家里的瀑布照片。

    8.25 周五 准备

    去seattle的REI全球总店,果然跟偶们村的REI不是一个数量级。Seattle是很多大公司的发源地,微软,波音,Starbucks,REI...一个气候宜人,很有活力的地方。风水宝地啊,开车几个小时之内就有三个国家公园,向北到加拿大,向南到加州,无数可以玩的好地方;有海滩又有雪山的城市。第一印象就是很喜欢这里。

    晚上fb见到了Yu Fuqu师姐,变pp了耶。当年视为榜样的师姐,还是那么安安静静的样子。

    8.26 周六 Seattle - Camp Muir (10010 ft)

    Mr. Rainier NP的柏树,郁郁葱葱。从5400ft开始的一段路是公园修好的trail,一路小溪野花草甸,感觉就像郊游一样。一路走走停停。换鞋处,把岩石鞋藏在石头后面。从7000ft开始爬Rainier南坡的一个比较缓的大雪坡。周末,爬山的人不少,有些甚至就穿短裤拖鞋走雪坡,猛啊。

    偶们艰难地爬啊爬,晚霞洒在远方的群山上,几座火山,Mt. Adams标准的圆锥形。晚霞落下的时候,还是没看到Camp Muir。队伍又拉得太长。傍晚的时候路线旁边几百米的地方看到两次雪崩,声音像响雷。第一次看到宏大的冰裂缝,横在旁边的冰川上,还是很震撼的。

    偶下午吃行动食比较急,一口气吃了四个鸡蛋,一个能量棒。傍晚的时候又喝了些凉水之后开始胃里恶心(就像干布同学03年在玉珠一样,我猪头没吸取教训呜呜)。加上一天之内海拔上升10000ft,开始有点高山反应。天黑的时候开始落在队伍最后。

    上到雪坡顶上的时候方向走偏了,没有及时拐到Camp Muir所在的谷。天黑时分看到几顶帐篷,嘀咕道就在这里扎营吧。小叶子说,很多时候就是登山者在看似安全的地方扎营而遇到危险。看那个地方似乎离滚石区很近,只好继续走。路上实在不行了,吐了。又加了些保暖的衣服,好容易到了Camp Muir。在我最难受的时候,队友的头灯真是温暖呀。尤其是小叶子那盏老式头灯,远远就知道是她在那里^-^。谢谢陈光最后陪我走。当时他的体力也快耗尽了,还帮我做那么多事情,感谢&惭愧。。。睡觉的时候已经三点了,从Camp Muir出发登顶的人一拨一拨地走。原本5个小时到Camp Muir的路程我们耗时10个小时。必须修改计划了。

    8.27 周日 Camp Muir - Ingram Flat (~11000ft)

    早上9点起床,已经有登顶回来的人了。美国人一般半夜12点到1点出发摸黑登顶,中午之前撤回Camp Muir。我们后来才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

    由于改变计划,我们需要额外的食品,电池。加上看到所有的美国队伍都带了雪锥,我们心里开始打鼓了。于是,偶们成了“高山乞丐”,向登顶回来的人要了他们的剩余物品。大家都很nice呵呵,很快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凑齐了。峭姐觉得体力不够,留在Camp Muir等我们。

    这天的上升只有1000ft,中午五个人结组出发,花了三个小时,经过一个碎石坡和Ingram Flat冰川上的一段缓坡。后来证明这使得我们登顶难度大大降低。否则到时一段摸黑的碎石坡就能把人走颓。下午路线旁边的滚石简直此起彼伏,山谷里阵阵雷声,然后就能在某处悬崖找到一阵烟。

    Ingram Flat上的营地果然被偶们错过了,一点扎营的痕迹都没看到嘛,美国人却告诉我们“You can't miss it..."。最后扎在上面200ft的一个地方。当时陈光也说了我们营地上方就是一个典型的雪崩地形。刚开始烧水,就有ranger过来说,我们的营地在一个冰崩区,几乎每天都崩。讨论一会决定take the risk,不挪营。理由是没有看到冰崩堆积物,而且夜间冰崩的危险比较低。挪营要花两个小时,我们没有时间了。睡觉的时候我真担心晚上会睡不着,吃了一片感冒药以后却睡得像死猪。多亏晚上休息得好,虽然只睡了三个小时,我的体力完全恢复了。

    8.28 周一 Summit (14400ft)

    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的一天。

    凌晨12:30起床,2:40am出发。我们是当天第一个上山的队伍。出发后立刻是一个陡峭的碎石坡。不认路。只好让后面的一队先走我们跟上。还好Rainier登山的人多,我们看着头灯的光就知道自己没有走错路。碎石坡上路线旗比较密集,还是反光的,头灯照上去很好认。如果不是路线已经被开出来了,这条线难度不低。这些路线旗都很新。后来发现山上路线变化很大,滚石和新形成的冰裂缝常常使得路线改变,路线旗需要频繁更新。只有Rainier这样的山才能有maintain得这么好的路线啊。。。

    一路被后面来的队伍超过。启明星上来,日出。翻过碎石坡,一段缓坡后是一大段横切。走我们后面的队伍不耐烦了,说你们不要在这里走走停停啊这里是冰崩区!

    横切之后就是一个30度左右长长的大雪坡,中间有几个大的冰裂缝需要绕。路线很明显,滑坠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雪都被晒成锥形表面起伏不平估计不大可能真的滑下去。而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些没有结组单独攀登的人。我们走得很慢一路被人超。不过美国人还是很 nice的,说slowly and steadily, you'll make it! 当时心里感动了但后来发现没有那么简单。小叶子反应了胃不舒服,队伍走得很慢。后来我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埋怨队伍慢。后来想想特别对不起小叶子。即使小叶子没反应,大家也快不了多少,而且埋怨队友真的很不好。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举动。

    中午12点到达雪坡尽头,火山口边的一个假顶。Rainier是座活火山,顶峰是火山口一圈山包中的一个。对于是否登顶,当时进行了一番争论。我们定的折返时间是12点,如果要登顶还需要一个半小时。当时对下撤的难度和危险估计不足,选择了登顶。至于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我现在也很难说。当时所有登顶的队伍都已经下撤了,我们落到了最后。"average American climber" 6-8小时完成的登顶路线,我们花了11个小时。

    走进火山口的时候,感觉真的很神奇。高空风,云在头顶迅速移过。圆形的火山口,里面铺满了雪,几乎平的。顶峰风很大。想起以前问过一个尼玛老师的学生,你登顶珠峰以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说:赶紧下去,顶峰太冷了。当时笑了。没想到今天一样。

    周围好几个圆形的火山口,好奇地走了走看了看,等大家来齐了,拍照,很快开始下撤。

    从我大一刚入社的时候就被告知,登山最危险的时候是登顶后的下撤,体力耗尽,麻痹大意,加上下午雪坡和碎石坡都被晒得不稳定。这些我们果然都遇到了。

    下撤的时候已经1:20了。雪坡下到一半,发现开路的陈光已经快要睡着了,一停下就趴在冰镐上。大家从凌晨到现在,体力消耗非常大。李准在我后面也是几乎睡着的状态,一路发出奇怪的声音要自己不要睡着。小叶子反应了一路挺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刘强照顾小叶子体力消耗也很大,不过当时还好。我那天状态奇迹般地好,居然一点都不累,一开始没有意识到队友的状态。等我发现的时候,开始感觉到问题的严重。于是提出这段路我来lead,节省陈光的体力。当时提出这个还是鼓足了勇气才说出来的,似乎社里没有让女生在结组里开路的,怕说出来又被陈光骂(觉得陈光骂人的样子跟杨磊好像啊怕怕)。但当时觉得再这样耗下去队伍真的要不行了,才跟陈光换了位子。

    沿着路线旗走,回到横切的地方,猛然发现这里果然是一个冰崩区,而且到了下午雪非常软,到处是冰崩的堆积物,有些是今天刚崩下来的,甚至还有一大块冰横在路线上。当时队伍行进速度已经非常慢了。我只有不停地催队伍尽量快走,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速通过,快速通过……中间有人提出要休息我也不管了。最后终于下到一个安全的可以休息的小土包上。

    大家倒头就睡。太阳下山,温度很快降下来。不得不出发。下碎石坡的时候李准开的路。当时觉得他状态恢复得还可以。

    天黑之前下到了营地。男生的帐篷被吹进了沟里。幸亏进了沟,否则沟下面就是一个庞大的冰裂缝。迅速撤营,准备返回Camp Muir。走着走着,李准忽然问我:我们在哪?ft,他果然又睡着了,不好。快到碎石坡时天气变化开始刮大风,夹着冰粒石子。我和小叶子都被吹倒几次。有一段路线旁就是冰裂缝,担心被吹下去只好走旁边绕。小叶子戴着隐形眼镜,被迷了开始什么也看不到。陈光和李准体力消耗过大已经半睡的状态,就刘强和我还挺着。硬着头皮往前走,希望慢慢走回Camp Muir。风太大,终于走不动了。我在前面lead,发现眼前的碎石破上已经开始往下滑东西,立刻跳了回去,担心大风引起滚石。而这片地方到处都是滚石痕迹。队伍停在了那里。刘强解开保护一个人跑到前面去探路,回来的时候脸都青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好容易喘过气来,说风太大,不可能走回Camp Muir。他一路也被吹倒几次,体力耗尽了。

    漆黑的夜,大风,到处是冰裂缝。我大叫,谁有经验,我们不能停在滚石区啊,要么前进要么退回Ingram Flat! 小叶子说,大家谁都没有经验啊。啊……当时真的是精神接近崩溃,虽然也许是因为必须挺着,精神极度亢奋,体力暂时还没有问题。

    只好往回爬。我在前面,后面小叶子根本看不到我,只能我拉一点绳子往前走一点。这样下去怎么可以…… 我的体力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大声问李准和陈光怎么样,他们说还能跟着走。大风中视线模糊,冰川还是很陡的哪里能找到扎营的地方?我提议回到传统营地,但大家体力已经坚持不了那么久了。刘强在冰坡上一个滑坠,大家吓了一大跳。他也走不动了。

    忽然,陈光和李准似乎睡醒了,提议在一个比较浅的冰裂缝里先呆一个晚上,天亮就走。我说,现在视线模糊,我不sure这里是否安全。陈光大骂,说昨天还说冰崩冰崩,其实根本没事。好吧,我的确没什么经验。现在这个样子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要take risk,至于权衡,也只有靠你们了。

    在冰裂缝里蜷缩了一夜。把帐篷内帐裹在外面挡点风。我一夜没有睡着。冷。我后背全打湿了。大风呼呼的,隐约夹杂着其它的声音。上面就是一个悬崖我怕滚石。其实滚石你能怎么办呢,脚上已经没有冰爪了。李准在我旁边看上去睡得很沉,半夜开始呼吸急促,高原反应,老说梦话,陈光也发出奇怪的声音。

    半夜12点以后,从camp muir出发登顶的人陆续经过我们蜷缩的地方。幸好我们就在路线旁边,不停有人经过,万一出事不至于找不到帮助。而且路线附近毕竟还是相对安全的地方。搞笑的是,一路经过我们的绳队看到我们反应各不相同。第一个人很nice的过来说:do you need help? 第二个人在我们跟他打招呼之后,说,我只是路过,迅速离开了。后来有人说,it's not a good idea to stay here...更搞的是,有人走过来说,啊,那是什么?是帐篷吗?不,难道是垃圾袋?还过来用冰镐捅了捅,可怜的刘强,就这样无辜被捅了几下...

    就这样,我一晚没有睡着。这个时候我已经不是那么害怕了。大家都在。虽然睡在冰裂缝里非常之难受,还被李准挤得手脚都麻了怎么推也推不动这个庞然大物。谢天谢地,你们还在,还可以互相取暖。

    8.29 周二

    天亮了。刘强和小叶子一爬出帐篷就被吓了一跳,我们居然睡在这么陡的冰坡上!如果是白天我们断然不敢在这种地方扎营的。怪不得昨晚路过的人说It's not a good idea。多云天气,风依然很大,Camp Muir以下被云层笼罩。日出前后,收拾东西下撤。临近Camp Muir的时候远远看到峭姐向我们招手。终于安全了,呼~

    之后的下撤就简单多了。虽然大风大雾,软雪上有新鲜的脚印可以跟。加上前几天上山的时候ranger提醒我们这段路容易迷路,我用GPS记了路线,下撤很快,一个半小时下到换鞋处。恍如隔世。

    之后就是下山,回家。又回到人间。

    小叶子帮我搞定了改机票的事情,我当晚over night回到了Ann Arbor。然后倒头昏睡不醒。

    PS 我只能记录我看到的想到的。大概遗漏了很多。非常非常感谢我们的team。谢谢小叶子和刘强做了大量组织工作。陈光李准和小叶子的雪山经验是队伍安全的保证。谢谢你们,让我雪山的梦想成真。

    雪山,远看固然已经很美,只有在攀登路上,你才能发现它的力量,壮美,阴森,或是宏大。蓝色的冰裂缝,远远看向切开的蛋糕一样一方一方的。跟陈光说你们用绳子把我放下去吧我想进去看看,可惜最后没有时间去。

    回来了。夏天结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4-21 16: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http://climblan.blog.sohu.com/75703455.html

Mt. Rainier的分析——高差、行军量和日程安排(转载)

   我对英尺完全没概念,看了半天对到底多高一点儿没感觉,算了一路数学题,1 foot 英尺=0.3048 metre 米,就按3.28/1来算吧。

    trail        5400ft   1600米  开始徒步
    Rainier南坡  7000ft   2100米  上雪线,换鞋
    Camp Muir    10000ft  3000米
    Ingram Flat  11000ft  3300米
    Summit       14400ft  4390米

    Mt. Rainier的分析——高差、行军量和日程安排

    这个高度很像四姑娘山地区,虽然其他相关因素不明,如植被、气候、季节、降水和风量,但是基本上可以做个类比。以下的估计是以我在中国西南四姑娘山一带的十月份的攀登经验做出的。

    第一天上升了3000米,我认为这一天总的上升高度并不高,他们中的5个人都到达过5000以上的高度,停留时间各不相同(峭姐不详),一下子上到 3000米的高度,这样的安排是可以的,相对来说,在这个高度,上升速度对于高原反应的影响不明显,反而疲劳、寒冷、脱水等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如果是全程坐车到达这个高度比一半坐车一半徒步行的反应要轻,高度继续升高,上升速度才明显影响着高原反应的发作。他们因为客观原因必须坐车加步行,步行量就需要控制,在他们这种短平快的登山方式中,第一天的体能状况对以后的攀登的影响是很大的,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用来恢复,宁可第一天适量以后加量来赶,也不要第一天劳累过度,以后很可能连一半的力气也拿不出来了。

    计算一下步行的用时,我在3000-4000米高度的地方,在坡度缓、距离长、途中无难点、无负重的条件下(坡度陡,有难点、有负重等因素会有不同,尤其坡度陡时反而会快一点,因为距离变短)上升1000米用时约10个小时,他们第一天从1600米开始,在1000-3000米的环境中步行上升了1400 米,这样推算如果是我,步行的时间大概也是需要10个小时。3000米以下的环境里,缺氧这个条件不突出,仍旧以平原时的水平来衡量,他们的体力比我好一些(杨涯的体力比我好很多的),他们按8小时算。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他们是负重的,根据负重量再加1/3-1/2的时间,那么就是10-12个小时之间,这样算下来开始步行的时间最好在早上10点,否则到达营地的时间会超过晚上10点,1-1.5个小时建营,1个小时吃饭之后,入睡的时间就到凌晨了,难以保证体力恢复。解决方法是要么第一天不出发,就地扎营,或者不论走到哪里,晚8点(或者根据天黑时间而定)一定扎营第二天继续走,要么第一天赶到3000 米,第二天休整一天。连续几天每天都负重大运动量超长时间行军不休整,是常年登山非常适应高山环境并且体能超好的CLIMBER才能做到的。还有避免天黑后行军,天黑后气温迅速下降,加重高原反应,加快体力透支,并且带来迷路等危险。

    “原本5个小时的路”,这个信息来源可能不够准确,正如杨涯分析的,她没有很好的估计到她的体力和老美们的差别,就算是在社里,体力好的人和差的人之间也能差上几个小时,所以要看这5个小时是什么体力水平的人在什么条件下(负重多少)走出来的,再对照自己。或者对照自己以前的可以类比的经历来推断现在的情况。

    第二天只上升了300米,是营地本身设置的缘故,只能走这么多,正好可以休整。中午出发,三小时行军,到Ingram Flat营地上面200ft处大约下午3-4点,扎营后下午6点左右,第三天凌晨12点半起床,据杨涯说她只睡了3个小时,那么是晚上9点多睡觉的,睡得太少了,这个日程不算合理,如果能早点出发2-3个小时就好,但是他们第一天太累了。第一天的体力透支和严重超时已经开始影响到第二天的安排了,其实第二天没能休整,杨涯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把营地挪位,我猜或者是累得不想挪了。加上第一天凌晨3点睡早上9点起,只睡了6个小时,两天都没有休息好,5人的装备食品物资加起来,没有修路物资的话,我估计每个人的负重在12-18公斤之间,走得一定很辛苦。紧接着再跟上像第三天那么超级大的行军量,最后李准,陈光,小叶子走到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就一定会发生了。

    第三天是严峻的一天,冲顶高差1100米,当天往返,即使空身也是非常大的量(不可能空身,要带水,食品和防寒衣物,备用手套等等,约在5公斤左右),海拔4000米以上,每上升100米用时约1小时,这是个可以参考的数据,下撤根据难度高低和修路情况按1/2-2/3上山用时算,那么就是16个小时左右,幸亏他们没有从低300米的Camp Muir开始冲,那又得加上4小时。16个小时(更别说20个小时)冲顶,没有极特殊的情况(幺妹峰的C2多住一晚就多一次危险,所以直接从C1冲)或者必须的情况(珠峰如果不从凌晨开始走的话就不可能在天黑前回来),是不可以这么来安排冲顶的,如果不打算以冒险为乐趣,而是想要科学的稳当的登一座山的话。16个小时意味着凌晨2点出发,下午6点返回,如果冲顶途中遇到突发事件或者恶劣天气,将没有机动时间,而被迫要紧急露营,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在恶劣天气里紧急露营意味着冻伤、失温、冻死的可能。16个小时是按正常体力计算的,如果前几天持续疲劳,还会慢些。就像杨涯的报告上看到的,他们冲顶的时候已经非常疲劳了,如果发生了意外情况,凭他们当时的体力状况,可能很难应付。我们一般习惯于将冲顶高差控制在500米左右,不超过800米(800米高差的冲顶对我们这种攀登水平已经是非常少见的,如果路线陌生需要修路还要在500米以内),往返在7-12小时之间,预留1-2小时机动时间,可以保证在下午 6点前回到营地。凌晨出发,有很多的坏处,能见度差,温度低,易发生冻伤,如果不抢时间,就没必要,规规矩矩早上6-8点出发,下午4-6点宿营,保证休息,就是早出发早宿营了,对于一般的山就可以了。

    再来谈这座山是不是一定要冲1100米高差,不知Ingram Flat上面还有没有可以作营地的地方,足够安全,避风与否可以放低要求,30度以内的雪坡,只要雪的厚度到膝盖,就都可以挖出一个临时的平台来,营地的要求可以不那么舒适。最好能够在3700-3800米的高度,我没有去过,只能假设了,如果我拿到这座山峰的资料,会询问去过的人,在3700-3800 之间有没有可以搭营的地方,如果有,日程就这样安排:第一天傍晚到开始步行的地方扎营,第二天早6点出发行军10小时到CampMuir,第三天早8点出发行军8小时到3800米,第四天早6点冲顶500米返回Ingram Flat扎营,估计10小时,第五天撤回开始步行的地方,约8小时,然后上车回家。加上早上拆营的时间,每天都可以保证下午5-6点就扎营,晚9点可以睡觉,保证8-9个小时充足睡眠,对于体力不强的阿尔卑斯式攀登者来说很重要。如果没有可以搭营的地方,这样安排:第一天和第二天不变,第三天早6点出发行军3个小时到IngramFlat,从早12点左右一直休息到临晨0点(不睡觉也是休息),第四天冲1100米,回到Ingram Flat,由于休息充分,行军速度会提高,应变能力也有保障,就要安全很多。第五天还是一样。

    从报告中看,下撤时间晚了(下午1点20),在顶上停留得有些过长(将近1个半小时),可能还是没有意识到当天的严峻形势和任务,在小土包上倒头就睡,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天黑时到了Ingram Flat营地,这已经很不错了,从文章中看陈光李准已经极度疲劳了,当时天已经黑了,这种情况下选择继续下撤是错误的。能见度下降,气温下降,体力透支,极度困倦,还要走1-1.5个小时,其间经过碎石坡、滚石区,靠近裂缝区,在能见度低的情况很难躲避滚石,也极易在碎石坡上滑倒、受伤。特别是离开 Ingram Flat营地不久天气迅速恶化,还继续走是极其错误的,刚离开,退回去扎营是最佳的选择,恶劣天气到来时应集中队伍躲避而不应继续行军。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个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那个晚上,多个不利因素已经同时出现了,发生事故的几率很高。以上先谈在计划和安排上面的问题,相关技术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对下次再谈。

    有很多的登山活动的失败,尤其是小队伍自组队的队伍,和日程安排不合理有很大关系。有一些事故表层原因可能是滑坠、冻伤(死)、迷路、严重外伤或内伤、体力衰竭、跌下裂缝或悬崖等等,但是深层原因和攀登者的计划安排与决策有必然关系。计划和时间安排失当,就不能及时回到营地,不均衡的体力分配就会体力透支,没有足够的机动时间,就会被意外情况逼到寒冷的夜里,一旦老天不给运气,事故率就大大上升。老美登这座山好些年了,营地设在那些地方有他的道理和合理性,但是不一定对我们合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重新规划路线,这个时候有经验的人就能起到作用,判断局势,调整日程,增加营地等等。老美们牛奶牛肉的长大,几天连续负重行军就没问题,我们就不行,如果没有长期体能锻炼就更不行,可是我们也要爬阿尔卑斯式,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日程安排弥补体力的不足。这都需要经验,登山是登什么,怎么使用冰镐,怎么修条绳子,是很小的一部分,也很好学,在各种变化的情况下,知道如何权衡轻重利弊,取什么舍什么,在各种各样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应对变化,得出相对来说最安全的策略,才是登山,这是我的理解。

    以上的分析,做了很多假设,如果和当时情况相差太远,给我指出。因为不在场,原因分析难免主观,已经尽量避免,如果很过分,那我就道歉啦。有些做法不合适,不代表当事的人不懂得相关的知识技术或者道理,只是因为做判断时,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同或者不充足,或者受到多种因素干扰,或者在时间压力下,或者集体决策机制的问题,所以,我只是谈具体这件事情啊,这6个人,刘强不认识,峭姐没有接触过,其他都还算熟,我自己有过体会,别人评论我当年的事件时,我也不太高兴的,所以你们不要不高兴啊。即使我的建议不适用于这座山,但是里面的思路应该可以给予想要自己组队登山的人一些建议的,对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2-21 19:42 , Processed in 0.06205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