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304|回复: 4

[转帖]《天乐集》自序 徐海印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10-23 22: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乐集》自序                                        徐海印

道家之学,以妙有真空为宗,以冲和自然为用。以之修己,则抱德炀和,身心宁谧。以之治世,则还淳返朴,时俗清和。内圣外王,精微宏博。予蚤岁即有志于斯,博参深究垂三十年,乃覺怡然理类,涣然大通。比以战乱,息影古吴,禅寂之余,兼事著述,以畅玄理。十岁以来,次第成〈玄修抉微〉、〈玄元道妙〉、〈禅玄合参〉、〈儒道会通〉、〈易学发隐〉、〈庄列阐幽〉、〈道室随笔〉、〈道室杂着〉、〈仙真传考〉、〈名彦诗释〉、〈道化史略〉等编,卷帙日增,遂厘定为一百十卷,而以〈服食考〉五卷附焉。书既成,定名《天乐》,取《华严经》兜率天上天鼓说法超登初地之意。又集中虽儒释兼举,要以玄宗为归,是则庄子天和天乐、逍遥抱真之旨趣存焉!

或曰:古今论道之书,亦已伙矣!今子又益此数十卷,其义何居?
答曰:予所著者,乃欲解前人之象、罄壶天之秘,抉老释之藩篱、融儒道于一家。使世之习三教者,溯流穷源,融会贯通,泯是非之争耳!

或又难曰:古人谓理虽互融,教必不滥,今以儒教还孔、玄教还老、释教还佛,各各不相羡,各各不相碍。若耳之与目,各成其用,岂非并育并行、川流敦化之旨欤?奚必会儒入玄、摄玄入佛,多此葛藤缠绕为?
则应之曰:道本离言,法非名相,古人著书,大都观机设教、应病与药。自来三教之争,皆起于见执,见执生于有我。今此集中,反复阐明息见亡己之旨,进而至于证玄空三昧,再进而至于俱空不生,则有相无相,同归实际,了性了命,咸契真常。玄宗、儒宗、释宗,同入无为法性海中,共证圆觉。各认圆觉,分即是合,合不碍分,如千灯一室,光影重重,涉入交参,非一非异。此正是药,子毋执药而成病焉。

历地二省,历时十载,删修增订,稿经数易。以避乱之因缘,作弘法之滥觞。世之君子,苟云弃刍荛,玩索而有得焉,则柱下一脉,不致就湮,道种相孚,继起当必有人矣。

岁在己丑仲冬少阳后裔浙西海印山人徐玄静自序。     
  
天乐集》自序                                     徐海印

道法,归一法也,真空法也。归一者,由两仪而返乎太极,由对待而转为绝待,入不二之门,心息妙合、内外浑融、水火既济、性命合一之微旨也。真空者,并此绝待之一而空之,既不住于二,亦不住于不二,关尹子所谓「在己无居」是也,壶子所谓「未始出吾宗」亦是也。玄修道妙,出生灭门,入真常门,大抵以此为归。

予昔参汪师体真老人,年尔弱冠,师以予年幼好道,殷勤启迪,点开心易,表里洞然,钟吕要诀,吐尽弥遗,证之丹经,无不水乳交融,实乃三生之幸、千载一遇之机缘也。
自师示寂,予更涉猎宗乘,参寻知识,始知宗下明心见性之旨,实即庄子「朝彻见独」之道、老圣「见素抱朴」之微、列子「不生疑独」之宗。西来祖意,原是我华国粹,达摩未来,此土早已举扬,特以曲高和寡,继起无人耳。于是禅玄两家,遂彼此会通,藩篱尽撤。今此集中,禅玄并揭,即本斯旨,提倡国粹,责无旁贷。
即禅即玄,东西相印,而又兼及儒宗者,以老圣为孔子之师,《大易》「随风宴息」之秘、「正位凝命」之旨、「尽性至命」之说、「穷神达化」之妙,实传灯于柱下,乃玄宗之心法也。降而至于子舆氏,更揭养气之诀,于是孔老调息凝神之旨,得以大彰。儒宗所修,实与柱下一贯相承,故欲究玄宗之源流受授,不得不旁摄儒宗以尽其趣。此《天乐集》内所以抱一涵三,兼孔赅佛,统觉海而为论,应毫毛而不遗也。

是书之初创也,仅得二卷,时予方遯迹乌青,嗣迁吴县,乃决意增修。自二十七年(1938)二月,迄三十七年(1948)九月,十年之间,爬椤剔抉,刮垢磨光,一百十五卷遂得次第告成。黄老心法,至是宣泄殆尽矣。是书也,所以酬先师法乳之恩,亦所以破迷显正,抉摘窈微,于此玄宗寥寂之秋,作合喙之鸣焉。

时己丑(1949)季冬浙西玄静居士再序于吴县。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22: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西 派 性 命 双 修 源 流 理 法 部

(附作者简介)

第一章 自我简介与写稿因缘

  我叫陈毓照,现年 64 岁,原是上海退休工人,原籍是浙江省宁海县桑洲镇人,现住宁海县山水乡赵家岭。

  我热爱丹道,产生炼丹功动机将近 40 年。但至今未得大成者,不诚故耳。鉴于目下丹道界的伟大成就,人体科学研究机构的兴旺发达,既感无限兴奋,也感十分渐愧。

  说不诚亦似甚诚,从来爱书如命,知某地有丹道好书,必欲得之而后快。若说甚诚,实亦未然,得书以后,钻研不透,炼心不诚,走马一过,便多置于高阁。虽囿于时地环境、工作等客观因素,若能见缝插针,至诚无息,非无寸暇。终为物累而囿于物者,实为不诚故也。

  我自廿三岁三门县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师三年余。解放初期,因地处沿海,所在教区地带,常被残军侵扰,几历险境,不得不停教而务农学商。 1952 年 10 月,我自原籍至沪,入冬即入交通胶木厂作临时工,以后逐步转正。后该厂几经合并,从志荣、五福以至上塑四性胃病、胃溃疡、支气管炎、神经衰弱、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断袭来。西药无效,中医束手,所历医院,不少于十所,所用方剂不下数千。后遇上海第二中心医院沈××,连开重药,续治数月无显效。因对我说:近来气功疗法已在龙华等中医院开诊疗效显著,可以一试。我说工作关系,无法学炼就医。他说:何不买书自学?我接受了。当时刘贵珍、胡耀贞、秦重三等都有气功单行本出版。我便逐步购买。先学炼刘贵珍内养功,稍见成效后,又学炼胡耀贞守脐轮,实践证明,都有疗效。说也奇怪,炼之不到三月,多年困扰,饭后吐酸,吃饱就痛,疼痛不休的顽症,竟会逐日减轻,以至霍然消失。其它各种病症,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

  兴喜之余,倍增信念。窃思气功源流,出于道释医儒,医经通仙经之说,颇有所闻,便用心收集有关书籍,各大书店,无不涉猎。文化革命之前,我因上塑四厂离家过远,已申请调到福州路长城塑料厂,该厂离上海古籍书店不到半箭之地,当时该店常有回收之旧道书佛书,包括儒释医武等旧印新书出售,由是渐搜渐集,不久便积累了大量的新旧书籍。如《道书十二种》、《吕祖全书》、《三丰全书》、《道统大成》、《心传韵语》、《传灯语录》、《心灯录》、《太初古佛语录》及医武等各类书籍,书名不可数计。

  由于尝到气功能愈病之甜头,因急求深造,也就拜访过不少著名的气功老师,如当时在文史馆工作的杨中一、陈天民、何洗清、唐宗尧、吴楚侠、蔡潜谷等。何在三年前逝世,终年 106 岁,他的行状,有些刊物,亦曾介绍。

  蔡为西派汪东亭之嫡传门人,与我相遇时,已有九十岁左右。所遇最迟,所论最切,并介绍宜看书籍,如《中和集》,认为是第一本好书,其他则陆潜虚、朱元育注的《参同契》、刘悟元等注的《悟真篇》,都可参阅。可惜他以年迈自许,从不肯承认自己是老师,也不许我转告于人,说是他的学生,更不许我上门,并不肯实告地址。所以只能他来访我,我却除公园外,无法上门访他。以及到现在,还不知他的存亡康否呢?

  蔡老既这样隐秘和古怪,所以不许将西派功法转传,便是惟一规戒。后来又从一个西派后学施菊英处借得《天乐集》、《体真山人语录》等西派内部资料。其中部分,并曾用油墨翻印(后为反革命的定罪根据),从而分清了正邪主偏等之是非界限,而欲息心深究之。

  正在我加紧钻研,并进行内部资料《天乐集》腊刻油印的同时,文化大革命也已逐渐由开展而深入,老干部都成了走资派被打倒。黄色小说、儒道佛经典、神怪小说,都被列为禁书之例。三令五申,自觉上交。因是工人,自觉有恃无恐,所以只交去一些小说等无关重要的书籍,道佛儒医等书,则欲秘而藏之,隐匿愈深。

   1970 年前后,因与欢喜丹道的三门谢××、杨×等交往,并与谢某进行通讯研究。谢是医生,曾拜龙门派某老道为师,亦藏有很多三教古籍。后谢精神病发作,及发生其它事故,被当地公安局抄去所有书籍,并发现我之去信,从而牵连,酿成大祸。约在 1975 年初,上海公安局陪同三门公安局找我查询,并抄去我家所存的全部书籍,约有数大箩,本人也就从拘留到逮捕。由于证据不足,无法定刑,在黄浦区公安局关押近三年之久。因我当时已成瘫痪病人,据说因单位不收,便于 1977 年七月十二日,以莫须有之反革命罪,判定五年徒刑,不经宣判,就秘密将我送往提蓝桥监狱,然后将判决书发给。

  我进黄浦分局,不到一年,因旧病复发,从心动过速高血压等,演变成四肢瘫痪,寸步难移,大小便须人搀扶,到提蓝桥后,洗澡看电影都须人背负,在监房中,也派定其他犯人护理。犹记狱中自伤诗云: " 月光如水铁门寒,坐井观天思惘然。四化有声光灿烂,献身乏术意阑珊。奇冤或许能昭雪,瘫痪应愁起不来。好水好山心切羡,望风怀想泪涟涟。 " 其二云: " 寸步难移揉碎心,妻儿哪个是知音。山高水远龙蛇遁,海阔天空鱼鸟行。已恨有家归不得,犹愁无党活难成。献身只怨身残缺,长夜担忧直到明。 "

   1979 年来,由于执行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政策,分清了左右派、革反派等不同界限,并允许犯人申诉,监房中也不断发现犯人被接释放出狱的喜剧。这使我犹如在黑夜中看到曙光般的高兴。

  我从 1979 年底获得保外就医后,并于 1980 年一月廿九日公安局直接送来撤销原判决,宣告无罪的新判决,并赔偿全部损失,补发工资近五千元。由于瘫痪,并经领导一再劝说,接受提前退休的决定。

  从保外就医之日起,我就加紧治疗,当时住延安东路×弄×号离地段医院颇近,便每天挂号,请伤科医生上门推拿,中西医内服外敷,同时并进。更重要的是加速气丹道锻炼,正式实践西派心息相依外身易形的微妙功诀。在此三管齐下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在 1980 年下半年起,竟能在二人搀扶下弯腰曲背的站起来了。解除狱中自伤诗所谓 " 瘫痪应愁起不来 " 的忧虑。

  从此便加炼外动气功,从房内两人扶着走,两手扶着墙壁走,又逐步由两人扶到公园走,再从人扶到杖扶。两手撑着拄杖一步一拄,跛向公园,以至从二杖至一杖,终于甩掉拄杖。当然在这些艰苦的锻炼过程中,是要有毅力的。如果意志颓唐,没有气功外身易形的精神支柱,要使一个瘫痪近四年的病人站起来走路,恐怕不大可能吧!单位所以不允我复工,劝我退休,医院不肯出包好的证明书,是促成提前退休的必然结果。我之所以能够获得重新走路的权利,进入第二个生命的旅程碑,与丹道的巨大作用是分不开的。与目下的丹道界的伟大成就来说,未免相形见拙,渺如沧海一粟。但从一般世俗眼光来说,还是莫不称奇的。

  我所以能创造赵家岭这个场所,是我向往炼丹道后多年来的迫切愿望,能建成这个桃源洞天,并不容易。是完成了判刑前日思夜想的夙愿。如果把历史倒流回去,走回四人帮的年代,只怕又要成为秘密的反革命据点了。现在能够坐在这里,安闲自得地写述西派的功理功法,真是弥天之喜啊!

  几年来,气功刊物,如雨后春笋,气功能人如繁星满天,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等气功研究单位,遍及全国,誉满世界。我能重新获得不少气丹道资料和丹道知识的充实,这和党的英明领导和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是党赋予我第二次生命后补充新的资粮。

  现在凡是国内所有的气功刊物,全部照订。从这些刊物中,开扩了眼界,获得了不少新的知识和许多十分有益的资料,但也发现了一些缺点,如一些气功专家对气功中的玄关穴位,忽上忽下,瞎猜瞎疑。甚至在注释古籍著作时,也把自己猜想的穴位,以张三之冠戴到李四的头上去,造成注经经亡的严重错误。这从现在的法律来说,讲得难听一点,不是已侵犯了古人的专利权吗?

  为此我除了对某些刊物写了一些不同看法的辩文外,由于遭到冷漠,无法与原注者见面,也无法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又决定将西派内部先辈再三告诫不准外泄的《天乐集》资料,加以整理,作为性命双修的密诀,逐步公开出来。作者本人也从隐瞒派系身份到公开此身份与广大读者见面。

  不过这个身份还是在中国气功研究会征文以后才决定的。本稿前半段写于征文之前,后半段写于征文之后,现在初稿已在六月十九日寄出了。从现在起,决定将这份稿件,重新组合、删改和充实,以期达到系统化和分类化的要求,与广大读者见面。

  也许这是幻想,我的拙著,或者根本不能与广大读者见面。但为了尽到我的一点责任,为了振兴中华,促进四化建设着想,为了全世界的人类进步,为了使中国人体科学,成为划时代的新科学,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面。是以不惜违反师戒和天谴之责,不惜血本,将在本稿修整复誊以后,向有关单位作再次试探性的投递。以祈为振兴中华,推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发扬,添砖加瓦,起到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老矣,虽然炼本功法仍未获得预期的高功能的要求。但一个全身瘫痪的病人,不过炼医一年不到时间,能恢复功能到于行走如飞的地步,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若果能为青年一代,广大的知识分子和气功科学研究有素者去实践,去运用,一定会发现新的天方夜谭般的神话的。言不尽意,尚祈识者指教是幸。

  天乐子写于浙江省宁海县山水乡赵家岭

  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第二章 笔者入谱自传与附诗十六首

  说起来惭愧,父亲遵从伯父意见,为了开辟一个桃园,弃商为农后,不但赔光老本,由于对农业不大熟悉,造成家境贫寒,我初来人间,便是多病多灾,病多体弱,七岁还不会走路,十岁方始入学,随伯去东岙西刘私塾小学念书但不久病倒。至于淹淹一息,后由吾父背回家治愈。虽曾一度在本村私塾(林承善家办)再读,终因长兄陈毓煦久客他乡,次兄陈毓熙过早(仅 19 岁)病逝,父又年老体衰,以至只有十二三岁时便再度辍学。学会全套农业耕作技术,并因经济太过拮据,不得不跟一些经营火炉(烤火取暖用)、贩米粜等有些微利可图之小贩生意,真是波折重重,苦不堪言,以至年到十七八岁,还只人家十二三岁儿童般矮小。

  十八岁那年,适逢国民党征兵之期,吾父询知惟在校学生可免役,故又设法让我进桑洲小学五年级复学,与吾弟毓然同读一个班级,因身材矮小,以十三岁报名并无问题。虽然当时对算术课一无所知,但通过自身的努力,桑小毕业时竟名列第三,考入三门简易师范名列十四,我没有接受父母不要升学的劝阻,终于取得父亲的同情,积极为我作升学的准备,既卖小猪又借款,还向表阿姐为我兄弟借(讨)来两套旧中山装,并拉亲托眷,延期缴费,并蒙允成为自炊走读生,总算把书读成。每逢星期天,回家担一次炭米杂粮咸菜,并凭着每月三斗米的津贴,捱满三年简师课程。,后被兼校长陈友介看中提早挑去书箱铺盖,桑小派人来取铺盖时便扑了一个空。在麻岙小学时还兼任总务主任。由于两校对我的争夺,为了缓和矛盾,决定在任期满后,婉言谢绝两校的续聘,改任三门县六敖乡花屿小学校长兼教师,一年后我又因病(课程压力重)托朋友叶启进代课,自己又由宁海县教科委任为宁海黄坛莘村小学校长,任期亦为一年。此时已是解放初期,因莘村山区,时有残兵搔扰,安全受到威胁。第二年虽蒙调他处,改委任为宁海县东路茅屿小学校长,由于地处东海岸,海上残兵来去尤为频繁,附近一带教师有被逐的也有被杀的,我便再也不敢去茅屿就任。

  家在农村,无所谓失业,不教师就种田,随大潮参与了当地的土地改革。在此期间,未婚妻章妙英的母亲王氏,不止一次的来信来人邀我去上海工作。那时妙英的父亲是上海沪南电气公司木工,解放初期,有很多空缺位置如会计等无人担任。英母是热心人,有心成全我的婚事,所以如此紧急的催召。

  从内心说,我本想先炼好身体,等找到工作,经济宽裕时再结婚。所以一再踌踟,未肯成行。但考虑到一些弟兄的良言苦劝,老母老父的殷切期望,自己诺大年纪,没个正当职业实在也不行,这个现成的东风,正是挂起蓬帆过海的好机会。终于在 1952 年 10 月,做出去上海的决定,整装就道。半淞园路×弄×号是未婚妻章妙英的家,岳父母愉快地接受进去,招待十分周到。岳母王××不时烧桂圆汤等给我滋补,一家人去上班上学后,她故意带了小儿子一起去买小菜,留下我和妙英俩在家,让我们有创造感情的机会。可我当时一心放在职业和炼功上,顾念家中的艰难境界,不想屈辱这样一个十分漂亮又那么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所以往往岳母走了,我也随之而去,宁愿去荡冷街,也不敢相对无言,毫无情趣地留在家里。

  只可惜我来上海太晚了,沪南电气公司已没有任何一个空缺位置,经英父的几番努力推荐,都没有结果。一方面积极给我创造就业的机会,既推促我报名读会计(后报入震旦高级薄计专科学校读书),又给我向里弄活动,求取失业登记。只因新从农村来,没有长期户口,登记自然也不能成功。这样一来,他们对我前途感到失望了。看来父女都已产生悔亲之意,但英母并不甘心,几次私下与我谈话,叫我想法拼凑二三百元钱,其他一切费用由她负担,在她家和她女儿结婚算了。在当时不但我想凑调这二三百元钱十分困难,也由于我顽固的思想,在还未找到工作之前,是不敢强人所难的。所以一口回绝了这个善良的建议,这样一来英母也失望了。终于由妙英出面向居委会婚姻调解组提出 " 解除婚约的要求 " 。我愉快地接受了要求,并在解约书上签了字,不久就离开了她们的家,住进瞿真人路一家同乡人竹器店的破旧阁楼里(是废竹片旧木头编排而成),开始过流浪的生活,在薄记学习班同学的帮助下,进行小商贩活动,青菜、笋、布都贩买过了,还曾一度跟一个北方大学毕业的同学,学习爆炒米花。由于我不善营运,到处碰壁,一件也没有成功。

  此后不久,在表姐夫海游章筱卿的介绍下进入交通胶木厂做临工,这是一个个人合股经营的小厂,厂里的几个老板都是绍兴人,他们唯一怕的是劳资纠纷,所以进厂不久,就要我承认是小股东的一员,没有资金,可以将所得工资逐月扣除来补偿。我当时也觉得很好,便同意了。而且为了让我增加收入,有利偿还资本,不久便提拔我做模压的上手师傅,工资比先前增加近三分之一。无巧不成书,正当工作渐趋稳定的时候,当时的锉边女工赵礼华当上了工会小组长,因这个小厂小老板占了半数以上,工人队伍基础极其薄弱,她看到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我,并且认定是自己本县的老同乡,便提出为我争取加入工会的打算。她与上级工会联系后,也是一口答应。开始厂里的几个绍兴老板都不肯同意。毕竟老板胆怯,缠不过工会组织。妥协方案,就是由我本人决定。

  在当时情况,我不能不考虑个人利益,从长远看,背上小老板这个黑锅,并不是那么好受的,工会既有心拉我,我也不能违背他们(包括小组长)的善意,就果断的作出加入工会的决定。从此以后,经过迁进农村户口为居民户口等一连串艰难手续的努力,终于获得合法的上海工人身份,并获得稳固的劳保待遇。在此以后,虽然经过了合并、公私合营等多次组合变化,以至三年自然灾害困难,以及不断的病魔侵扰,毕竟也获得安定的生活与研究丹道和锻炼丹道的机会。

  在近三十年的工人生活中曾担任工会小组长,大组管理员,厂工会经济审查委员。文革时期还曾一度被群众推选为造反队长,三结合领导班子的工方代表以及民兵队长等职。而且在 1974 年至 1975 年之际,因搞气功油印一本西派道书《天乐集》以及在与三门谢台莲通讯时对当时四人帮的不满和了不妥当的辞句。适逢三门头岙卫生所谢台莲精神病发作,误言乱语被拘审,抄查时发现我的去信。并把我和两个师妹杨巧英(本县东岙人)、朱彩娟(余姚市人),因丹道研究有过各种交往,都受到牵连列为秘密活动的组织成员与罪证根据。余姚、三门所到之处都变成反革命活动的据点。上海黄浦公安局就以这样莫须有的罪名罗织成案的。通过三年的精密调查明知无罪无法定案,上法庭后又拖了九个月,在行将释放之际,据说在征求皮塑公司领导意见时,局长吴志平(原上海第四皮件厂文革时受过靠边处理的厂长)的一句夹怨之语: " 人已经瘫痪了。不见得叫人背他去上班,将他判刑算了。 " 想不到那位不通情理的法官,竟是用吴的一句话作为定案标准,将我秘密暗判五年刑期,秘密送介提蓝桥监狱,然后发给判决书而冤沉海底。

  一九七九年,邓的拨乱反正政策初见成效,狱中领导也明知我的冤屈,准许我提前保外就医,想不到妻子儿女怕影响前途,竟会拒绝接收,以至又在监房多拖住了二三个月。经我在几次接见时再三说理请求,才获得保外就医的成功。并于 1980 年 1 月 29 日获得 " 撤销原判决,宣告无罪 " 的平反判决书。在厂领导与公司狼狈为奸拒付服刑期的工资时,法院又为我发出特别指令: " 陈毓照是错案,服刑期间的一切工资全部照发。 " 弄得他们慌张失措,只好自欺欺人的对我妻子韩玉珍说: " 上次的判决书是法院弄错的不能补发工资,现在法院又来了一张判决书,可以给你们补发工资了。 " 就这样乖乖的补发了全部工资,而且连饭钱都没有扣。只是瘫痪未愈,不能上班,一再派人上门劝说,便于五月搞了因病提前退休手续。由于心情的舒畅,三结合治疗方针的效验,至 1980 年秋,渐能扶杖走路,进入冬季已基本好转,便决定回宁海休养,开始新的旅程。

  我自离开小教岗位后,一个抱负就是修道炼功,不管飞向天南地北,此志不移。虽在上海做工近三十年,此心无时无日不系念在修道炼功上。为了积累办道资粮,退休后的第一个计划部署就是创办小型企业,以求取资金的积累。第二个计划部署,就是买一块背山面水,山明水秀清静之地,为研究丹道以及发扬光大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实际上第一个计划部署是失败的,在宁海沙柳(现已划归三门)办了一家东海服装针织厂,混了二年,到宁海东大街 83 号办了一家跃龙服装针织厂,又混了二年,但不幸的是几次理想的业务没有接成,都是以赔本,发不出职工工资而告终。

  至于第二个计划部署,山水赵家岭这个现居址,后无背山,前无流水,本来也不理想,其特点,便是地皮宽广,价格便宜,所朝方向面南偏东,一天到晚能沐浴太阳的光辉。横在前面的是巍峨的帽峰山,别名叫妙凤山,稍下一峰为灵峰,山岙有庵叫灵峰庵,为葛仙翁修道处,庵门针对帽峰埋藏其下,变成一块藏龙卧虎之地,修心炼性秘密所在。再下便是铜山庵与洞山水库,更下便是白云庵乌岩洞、龙潭,此山周围风景点之多,倒是出人意外无形中提高了我们居址的身价。也引起我对这块十里方圆处女地开发的兴趣。

  我来赵家岭长住,大约始于 1985 年春天,把仅化 2100 元现金所买的五间平房全部翻盖,装上门窗,分成前后两间。一方面开山辟地,栽杉种桔,播花插柳,建立葡萄架,梅桃竹园;一方面炼功写作,编写西派功法,公开秘密诀窍,阐泄性命双修真功。以《天乐集》为底线,《参同契》、《悟真篇》、《道德》、《清静》、《金刚》、《心经》、《中和集》等主要经典作佐证,展开回归自然,化有归无,先天大道,无着真宗,金丹密义,性命双修的整体画卷。

   1991 年冬到 1992 年初,我又买成赵家岭另一半的五间平房。并于 1992 年上半年经过多方借调,不惜以二到三分的利息贴补,把新买的前面四间平房,扩升为五幢三层楼房,造成的压力,虽然十分沉重,但也可能成为我实现长期日思夜想的目标以及改造我毕生命运的跳板。这要分成两个方面来叙述。一是影响丹道事业的发展和对本人个人的造就;二是有影响有身份的人物翕然来归,将使丹道院从三院一校扩展成旅游区工商业开发区。从而使我能为全民族全人类作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一.写作、参会、学习、治病是获得成就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主要因素。①写作方面有《选释参同•悟真阐气理》;《性命双修密诀》后改为《西派功诀泄密》,为了便于普及,先将其中片断或简编之,以应部分学员之急需。摘要既称 " 简编 " ,原文即以 " 全编 " 称之。另外尚有《张紫阳著作探南宗丹诀》、《大江西派功理功法集萃编》以及《大一专论》、《炉鼎药火专论》等论文多篇,都将汇编入《西派功诀泄密》的全编里,形成一个整体的西派丛书。

  就这样除不断打印和印刷出部分内部资料发给各方面应声而来全国各省市的学生外,也向各种报刊等发表了多篇论文,又参加了浙江省气学术会议讨论会,中国气功会学术讨论会青岛会议(以上均在 1988 年),接着又参加 1989 年 9 月第二次国际气功会议学术讨论会中国西安会议, 1992 年 4 月国际气功会议第三次日本京都会议(安排小组发言), 1995 年 3 月国际联合会第四次加拿大、温哥华会议,都有论文集出版,发给论文证书,并于同年 5 月参加美国人体科学院召开的国际人体科学会议大奖赛,发给荣誉奖状三等奖。论文进入英文本论文集,还有一些论文与档案资料进入《中国气功全书》、《华夏当代气功师名鉴》、《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医学人才专家名典》、《中国当代气功名医》、《中国当代气功师辞典》、《中国气功名人百家功法大全》、《中国气功武术名家》、《中华人物大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人才库》、《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气功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气功人物志》、《非药疗法万家论之精要》、《廾一世纪人才库》、《当代气功师百家诗选》等二十几种书刊中。曾获得国际气功报社 1994 年二等奖, 1995 年三等奖, 1995 年美国人体科学院国际人体科学首届优秀论文大奖赛三等奖,世界医学研究中心香港中国国际交流中心评选为优秀论文奖,南宁人才协会评为 1995 年积极分子称号,其他尚有科技工作者等各地荣誉证书甚多。又宁海县第五届农民全民运动会老年组荣获太极拳比赛团体第四名与奖牌。

  由于影响面著名度的不断提高,也不断应聘为武汉市九真山数术宫特约理事,中国气功武术联谊会名誉议长,南宁气功协会,华夏太极气功研究会等客座教授,湖北省气功科学研究会科技开发部气功专业教授及专家委员会委员,潮州市人体科学服务公司特邀高级气功师驻浙江负责人,东方无药疗法广东分社名誉理事高级研究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及大型国际交流系列书刊特约顾问编委,华夏气功师名鉴名誉编委等。

  五年来曾不断为远近居民布气治病,治愈过不少跌打损伤以至疑难杂症不治之症,我在《非药疗法论治精要》中曾以《布气治病机理》一文中举了几个快速获痊的病例,足可借鉴。部分病员真是搀扶或乘车而来,经我仅几分钟的布气治疗,当即健步而归的奇迹。

  实际上我的事业犹如万里长征刚开始起步。现存的五幢三层楼和六幢平房,是正式建三院一校,一系列工程的起步点。虽然我今年已是 73 岁,但我仍然精力充沛,感到很年轻,坚信自己在有生之年中一定能完成我在 1992 年订定的《西派气功研究院总体规划》、 1995 年订的《三院一校建设纲要》以及与宁海民政局协商后合订的《关于建造三院一校的可行性报告》与《三院一校》的建设规划草图,作为今后建设的方向盘与路标。早在 1995 年 12 月份就已向梅林镇宁海民政局交去各种发下的登记表格,已自报为三院一校的总院长与法人代表。梅林镇的批文已在 1996 年一月份发布,大款一到,宁海民政局的批文随时能到。

  款的来路也已基本落实,虽可行性报告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国际交流委员会》的拨款诺言已告吹,但几年前东方大港选址人步益民先生依然信心十足,他来看过几次,认为地方很好,拟以本院出面扩建成丹道基地,作为建设东方大港的前哨和后盾。

  我们一定要打破旧医院不付押金不给病人治疗疾病的陋习,以及刹住请客送礼开后门等一切不正之风,真正做到普渡众生,解治一切不治之症,解救一切无家可归的人,让所有矜寡孤独老弱病残都能安居乐业安享晚年之福,造福全人类。言有尽而情不可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言念及此,感慨系之,故作诗十六首,以志简史,同存家谱之内。愿子孙万代,永续吾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同证菩提善果,菩提萨菩诃。

自传感怀(叙事诗七律十六首) 1997.4.5 清明

其一

  退休之后返缑城,甲子从头年又轻。伟业兰图从起步,练功写作倍精神。

  公传性命双修诀,勇拼人生险旅程。不意姓名扬国际,论文档案入书频。

  注:缑城,宁海县旧名。

其二

  国际续评二三奖,美联大赛亦三名。气功教授兼多处,学术论文亦屡登。

  布气机关阐精粹,治疗体系入西箴。临床专治疑难症,温暖四方百姓心。

  注: 1. 国际,指国际气功报。

     2. 美联大赛,指美国人体科学院举办的国际人体科学联合会大奖赛。

     3. 精粹,指《无药疗法万家论治精粹》一书。

     4. 西箴,指拙著《大江西派功理功法集萃篇》 , 现已改为 < 无派功理功法集萃篇 > 。

其三

  拼搏争持不顾身,一心扩建气功城。三院一校蓝图伟,开发旅游气象新。

  信息台成通星际,功臣馆就布芳名。茶山罗列纪念馆,赏罚分明教育人。

  注; 1.  开发旅游,指开发区与旅游区。

     2.  信息台,准备在帽峰山顶建造一幢了望台与信息台。

     3.  功臣馆,计划为三院一校等作过贡献的人设立功臣馆。

其四

  宣泄东方无派功,三院一校蓝图宏。渐伸触角延中外,漫展云程振国风。

  一颗明珠炫海陆,三朝元老集妙峰。中华儿女皆奇志,星火燎开遍地红。

其五

  倒回历史忆童时,贫病交煎苦不支。十二三龄便辍学,十七八岁再念书。

  中间熬尽农商贩,上面绞穷父母思。为避壮丁卖猪仔,借旧衣服恳自炊。

  注; 1.  卖猪仔,把小猪仔卖了去缴学费。

     2.  末句,因做不起衣服而向表姐借二套旧制服,并恳为自炊生。

其六

  苦难年头人不人,皮包骨骼矮歧形。年龄诺大排最后,面目干枯似乞们。

  每逢星期挑炭杂,单凭津贴买粗羹。蓬头垢面饥寒忍,捱满三年简易程。

其七

  天经地义作教工,粉笔灰吞学制重。薪水薄微责任重,学生多众要求丰。

  曾兼校长两年整,复任总务一岁终。累得病魔缠足手,怎禁身处敌围中。

其八

  病危交迫身难安,子弹几穿小教员。刚脱莘村山匪厄,又逢茅屿国军还。

  双方不断交进彻,一度忽然包谷山。身在天罗地网里,如何还敢薄新恋。

其九

  五二年登上海滩,未婚妻母热情延。既然失业须就业,应退农田转笔田。

  震旦专科学会计,塑胶四厂做开关。虽然已似林招得,还可勉维生活艰。

其十

  一帆风顺作工人,工会会员获保证。一度成为小组长,再而升作工经审。

  大组管理调工具,壁报宣传写快讯。下笔如刀惊贪腐,终于得罪领导层。

十一

  犹忆一九七五年,算秋后帐进公安。莫须有罪难定案,无可奈何枉入监。

  五载刑期秘密判,三番允保妻儿难。终于八○一二九,全补工资无罪还。

十二

  庆幸重新作个人,下肢瘫痪亦重兴。全凭西道回天力,也靠自身炼气勤。

  深入玄关探秘宝,写成无数救凡尘。自从买得赵家岭,发地兴天拨雨云。

十三

  后半生胜前半生,唯赖丹功换了人。教贩农工全历尽,儒医佛道究从新。

  一心谱写新世纪,专志铲除腐葛藤。九甲九丁换律历,翻云覆雨扭乾坤。

十四

  二党团成一股绳,梅花开满陈家门。三层楼就迎贵客,一亿美来开绿灯。

  从此春风重得意,不教秋雨再敲心。还他一统炎黄国,专等一鸣天下惊。

十五

  雄心壮志老靡坚,写入谱中醒后贤。廉洁奉公无细怨,光明正大有余欢。

  杀生害命防报应,诡怪刁钻损福田,惟有一心行正道,万方同乐寿无边。

十六

  声声劝我子孙贤,忘我精神代代传。普渡众生为首务,排降贫病是开端。

  完成特色大中国,便见人间极乐天。精气神全恒不死,老人个人复童颜。

  (按:以上文诗系陈毓照先生写入陈氏族谱之文字)

第三章 道派源流考

  道家之学,本称玄宗,在中国最古。昔黄帝学乎大墳,颛顼学乎禄图,帝嚳学乎赤成子,帝尧学乎务成子,帝舜学乎尹寿子,帝禹学乎西王母,商汤学乎成伯子,文王学乎锡畴子,武王学乎太公望,周公学乎虢叔,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大圣人,以遇名师故,其功业著乎天下。古圣应世,指不胜屈。著书立说,首推黄老,今日通以老子为道家始祖。老传陈希夷,夷传火龙真人,龙传张三丰,丰传沈万三、邱元靖、李夫人、汪国通等,传人甚多,为文始派(即隐仙派)。其二:老传王玄甫(名东华,字少阳),甫传钟离权,权传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即吕祖),吕祖门下, 又分五派,兹列简表如下图:



第四章 西派源流考与传承

第一节 西派溯源

  西派全称大江西派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开创于清朝中叶道光咸丰年间。

  李涵虚四川乐山人 (1805-1856) 曾师事于道教内丹大师吕洞宾 ( 道号纯阳子 ) 和张三丰。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小传记载: " 李涵虚游历至峨眉山遇吕祖丰祖于禅院,密付本音。潜修数载,金丹成就。 " 李涵虚自辑之《张三丰全集、道派》中亦载: " 道光初遇张三丰先生于绥山,传以交媾玄牝,金鼎火符之妙。更遇纯阳祖师,得闻药物采取之微。 " 民国,海印子徐颂尧在《天乐集》中也讲: " 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 " 李涵虚在《三丰秘旨》道情诗词杂著》中自云: " 大江初祖是纯阳,九转丹成道气昌。 " 虽然吕洞宾 (798- ? ) 生于唐朝,张三丰 (1247- ? ) 活动于元明之间,李涵虚之生活年代吕、张二祖已相去千百年之远,于今日之人,实难以相信,但是古仙及道派神仙家之寿命,住世,历千百年不去世者,记载颇多,不足为异。真假有据可查,可以从实践中证明,也可以从生命科学的探索研究中去证实,妄信妄疑,有违真理。考我国道家金内丹流派,南派始于浙江天台张紫阳, (1942-1082 张师于刘海蟾,刘则师吕洞宾,北派始于陕西王重阳, (1112-1170) ,王则于甘河镇遇吕祖而成道。东派则始于扬州陆西星 (1520-1601) ,亲得吕祖降于北海草堂。西派李涵虚则亲遇吕祖于禅院。是则:南、北、东、西四派,皆是吕祖一脉真传之法派。李涵虚又师承于张三丰,因此西派更是汇合了东华 ( 钟、吕派 ) 文始 ( 陈抟,张三丰一派又名隐仙派 ) 二派的丹法精华,独树一帜。西派传代有九字: " 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 " 丹旨毕露,深入无极。兹将西派各代传承之传略简介于下:

第二节 西派各代传承之传略

  一、李涵虚传略


  李涵虚 (1806-1856) ,四川嘉定府乐山县人。原名李元植,字平泉, ( 又作平权、苹荃 ) ,后遇吕祖洞宾,为之改名李西月,字涵虚,一字团阳,号长乙山人,又隐名白白子、白白先生,圆峤外史等。生于清、嘉庆丙寅年 (1806) 八月初四日寅时,生时,母梦一道人怀抱金书一函入门,寤时即真人生之时。李涵虚伯仲三人,位居第二。幼而颖悟少时从学于李嘉秀主讲三九峰书院。弱冠 (20 岁 ) 之龄,入邑 ( 县 ) 得庠生 ( 旧学位名 ) 。年轻时善琴嗜酒,恒陶醉于诗词赋之中,过着传统士子的生活。据说 24 岁时曾遇吕祖,但当面不识,失之交臂。后患伤血症,奉母命到峨眉去养病,路遇郑朴山先生,郑是孙教鸾真人 (1504-1612) 的高弟,清康熙 (1662-1723) 时人。同居一寓,由其为之治病,并告诫之说: " 金石草木,则可治标,治本则宜用自身妙药,方能坚固 " 李闻之,如大梦初醒,若有所觉,即稽首皈依,遂传以入道秘修口诀。又嘱曰: " 大劫将至,子宜速修救世,更是祖师上真为师。 " 后游历峨眉山,在禅院中遇到吕祖洞宾和张三丰,密受丹道功诀。曾于洞天中潜修数载后,炼成金丹。三师复至,叮咛速著书救世,遂创立大西派,从游者甚众。

  清、黄熔纂《乐山县志》有《李平权传》曰: " 李平叔,号涵虚,乐邑诸生也。住凌云乡之李家河。……时李嘉秀主讲九峰书院,权为其门人。久之,嘉秀知其有异,转师之。……临终时与族人宴坐,联句结云: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吟毕,又作偈曰:清风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 " 清,李道山《李涵虚真人传则云: " 山于咸丰丙辰 (1856) 正月,至长乙山房,得瞻慈容如三十许人。拜别后,师于本年正月初八日寅时升举,异香满空者七日。本日卯时,现仙容于自流井 ( 今四川自贡市内。 ) 飞升后,显迹甚多,不能尽述。

  李祖师著述甚丰,自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九层炼心》、《后天串述》。注解有:《太上十三经注解》、《无根树注解》 ( 以上诸书,陈毓照先生辑名为《圆峤内篇》尽收入于《大江西派汇编》之内 ) 另外尚有《悟真参同杂解》、《河洛易象图解》未见,恐已佚失。备考云耳。又曾将吕祖年谱、圣迹、丹经、救世等书、删订成《海山奇遇》;撰集张三丰著作,名曰《张三丰全集》。为保存吕洞宾和张三丰著作,作也了杰出的贡献。李祖门徒甚众,有江西周道昌,福建李道山,吴天秩等。其余尚有蜀人银道源 ( 张义尚曾师之 ) ,沪上刘振民,其辈份恐在天秩之后,具体传承不详待查。

  二、吴天秩传略

  吴天秩,陕西人,生平不详。师事李涵虚,得西派丹法真传。据徐颂尧《天乐集》中记载, " 天秩师翁,往事汉皋,遇李祖涵虚于西安东岳庙也。时李祖方隐于卜筮,杂在测字队中为人决休咎。天秩师翁往来汉皋时,尝住柯师伯 ( 柯怀经 ) 店内,经年余不露尘角,众以为普通纸贩商人而已。 " 吴天秩传西派功法于柯怀经,汪东亭。

  三、柯怀经传略

  柯怀经,湖北武昌人, ( 具体生平不详 ) ,号葆真山人。曾同汪东亭柯载书,李云岚,周俊夫等人同师事于吴天秩。其中惟柯杯经与汪东亭尽得其传。著有《养性编》。直接传人有孙吉甫等。

  四、汪东亭传略

  汪东亭 (1838-1932) ,安徽省休宁县凤湖人。名汪启濩,字东亭,号体真山人。幼习儒学,然嗜慕玄学道法,搜罗丹经子书,博览经史道籍,初因未得高师秘诀,修炼无成。遂浪迹江湖,遍游名山,觅访名师十有二载。一日由匡庐经过,偶遇吴天秩师翁,睹其丰神洒脱,故请问玄旨,答曰: " 子虽有仙缘,诚恐始勤而终怠。 " 继以弟子礼事之,复询丹诀,遂传七返九还金液大丹法诀,及火候次序之妙。嗣后到武汉,又遇柯怀经,柯载书,李云岚,周俊夫等人祖成 " 八人谈道会 " ,同参切究,顿悟全旨 ( 据《休宁县志》《性命要旨》自序。后由弟子邀请,传道沪上。据云:曾得到李涵虚祖亲临沪上授示修道秘要。

  汪东亭师祖著作颇丰,自著有《性命要旨》、《三教一贯》、《金丹玄要》、《教外心法》等, ( 后三种均未找到,待继续查集 ) 。另辑有《道统大成》丛书四集,汇编元明以来的内丹主要著作,门徒甚多。其中较著者有魏尧、徐仲尧、蔡潜谷等。

  五、魏尧传略

  魏尧,四川人,字则之,盖取《论语》 "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 之间。又号后觉道人。魏尧一生好道,精通三教经典。自云: " 获闻妙蒂于真师 " ,始抉破丹道秘机。魏尧所获真师,亦即体真山人汪东亭先生。其在《一贯天机直讲第一卷,三讲》中云: " 吾师汪真人, " 在《卷一、第四讲》中又称: " 吾师东亭先生。 " 后又参以三教精华,证以身体力行,所获颇丰。他曾在 1924 年 12 月 22 日 ( 即甲子年冬至日 ) 召集同道,在北京传道讲学,拨迷指悟,钩沉发微,直至翌年四月初八 ( 公 4 月 30 日 ) ,共讲课 49 次。其所讲内容经浙江陈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编印成讲义,名《一贯天机直讲》,另外尚有陈孟记录整理之《大道真传》计五讲。皆天机毕露,直泄西派真传秘机,易懂易学,真可谓西派后学之指路明灯。

  六、徐颂尧传略

  徐颂尧:清,民 ( 具体年月不详 ) 时浙江人。法名海印子,号玄静居士,又号玄静子,海印山人,玄隐外史等。是近代著名道学家,名噪苏、沪、杭一带。

  徐师柏毕业于清华大学,十九岁学道,民国初年,在上海遇到体真山人汪东亭,侍师精勤,获西派丹法真传。一生致力于道学研究门徒逾千,被前道协会长陈樱宁先生 (1880-1969) 誉为 " 西派高杰 " 。

  徐师伯勤于著述,解放前曾在当时唯一的仙学刊物《物善半月刊》 ( 后改为《仙道月报》,自 1933 年至 1941 年间,曾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如《大周与小周》、《大还与小还》……等。并将研究所得,撰着、著《天乐集》 20 万言。解放后闭门著书,将原版的《天乐集》,重加增删,总计 80 卷,从原有的 20 万言增到近百万言,广参博引,规模宏大。其中如《易学发微》、《汪师语录》,师函汇抄、《玄祥合参》、《庄列阐真》等等,较原著超出四、五信、蔚为大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徐师伯学生众多,其中为吾人所熟知的有陈宗涛、徐竹茂、施菊英、胡澄阳、徐建中……等,不能一一详述。

  七、蔡潜谷传略

  蔡潜谷,原名蔡学善,上海市人,清末民初出生 ( 原籍及生卒年月不详 ) ,因他为陈天乐等人现身说法时,已经历三反,五反,文革等诸革新的惊风骇浪,加以为资产阶级身份,与所见诸生,绝口不但身世,学道经过,虽略有宣泄,亦仅一鳞半爪并不全面。

  蔡老年龄与徐海印上下不多,但因他在师兄弟中,从师时年纪最佳,仅十五岁,故汪师称他为 " 童子军 " ,他头载一顶红麻雀垂的瓜儿帽,显的更加雅气十足,年轻可爱,得师所宠。汪师因为之取名海谷子,隐含海谷生春之意。后因其自己进修有悟,知 " 守黄庭养谷神 " 之真义,故又自改常用名为潜谷。

  蔡老晚年,以上海园林 ( 如人民公园,复兴公园等 ) 为其第二家庭。他家住浙江中路 xxx 号,原离人民公园,还有淮海公园都很近,故公园中茶室,是其会师讲道之微妙场所,亦即为其韬光养晦之世外桃源也。

  他之收教学生,亦反常规,除传承口诀,保密如故外,而亦各个分别传授,虽徒众不少,但我所能认识的惟朱天真 ( 俗名朱彩娟 ) 一人,因与余同时受业赐名故也。蔡师传天乐口诀时,竟是在复兴公园的大树底下,当时天乐正在坐功,醒来忽见蔡师坐在身旁,经过一番质疑问难后,便蒙密传乐真修口诀, " 心息依虚 " 秘旨,为陈展开毕生修道的新画面。

  由于陈畜意建设丹道基地。 1980 年即远来宁海,无法经常造访,更不知其在何时已迁至普陀区皋兰西路 xxx 弄 xxx 室隐居矣!创业既忙,疏隔又久,终亦不知其生于何年,死于何日也。但粗略估计,我拜师之期在 1970 年之后,当时蔡老已过古稀之年,约近八十左右高龄,估计其仙逝当在 1995 年之后,则其总年龄当在九十余岁到一百岁之间,可知矣。

  八、陈天乐传略

  陈天乐,笔名鸣空,通用名陈毓照,童年名陈映宗字先盛,上海市人,祖籍浙江宁海, ( 生于 1926 年 1 月 11 日 ) 他在 1947 年浙江三师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二年,小学校总务主任 ( 兼教学 ) 一年。后因未婚妻章妙英父母之召去沪 ( 上海并落户 ) ,弃教转工。

  其父母均信佛,祖父伯父,亦信佛习儒,故有书香门第之称。天乐一生好道,兼重三教,至沪从工后,因继续多病故,曾拜当时之丹道名流虚云长老 ( 僧 ) 、杨中一、唐宗尧、何洗清、蔡潜谷等为师。

  蔡老为西道体真山人汪东亭之高徒。天乐在复兴公园大树底下打坐时,不期蔡老惠然下顾,质疑学道经过后,秘传 " 心息依虚密诀。此后又曾与朱天真 ( 彩娟 ) 一起登门造访,蒙同时赐名为陈天乐,朱天真。 "

  陈于 1980 年退休,此前曾一度蒙宽入狱,定性为反革命判刑五年。在狱中不久,由病致残,下身严重瘫痪, 1979 底获保外就医, 1980 一月平反后,补偿全部在压期间工资,未几,即办理退休手续,经其一心炼功,推拿服药,内外药三管齐下,获心息依虚先天一炁的薰陶,仅半年多时间,即恢复健康,并超过自身童年,发挥其健步如飞的功能,真奇绩也。

  陈退休后,便购了浙宁原籍,山水妙凤山下之赵家岭蚕房为基地,装修了六幢平房,兴建了五幢三层楼房,作为治病,教功的栖身养老之所,亲沐世外桃源,柿桔成林,梅竹为友的闲情怡志生活。

  他曾申报注册并自任为中国东方无派气功研究院院长和法人代表 ( 今后拟改名 " 大江西派丹道研究院 ") ,一改过去历代单传独授隐秘方法,变为公开秘诀,大鸣大放,普世传授的新风。故曾一再草拟规划,将开发为三院 ( 丹道院传授的新风。故曾一再草拟规划,将开发为三院 ( 丹道院福利院、特医康复院 ) ,一校 ( 幼、初、中、高、大,国、英、数、气、武、体、美、音课目齐全的一体化学府 ) ,与旅游中心。以成其丹道的隐炼中心。

  著作有《无派 ( 即西派 ) 功诀泄密》全编和简编,《无派功理功法集草篇》,《选择,《参同》、《悟真》阐无理》《从张紫阳著作探南宗丹法》、《宇宙讯息传感录》、《天乐子鸣空诗草》等。并将搜集西派历代师承著作,如《园峤内篇》、《体真山人语录》、《天乐集》、《一贯天机直讲》……等多种书籍,包括其本人现有各种著作,以《大江西派典集汇编》出版面世。以成其公开秘诀。普行天下的心声。

  天乐之主要档案已进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新世纪卷》、《中国气功全书》、《二十一世纪人材库》、《中国气功功法荟萃》、《中国专家名人词典》、《非药物疗法万家论治精要》等三十余种国内外经典著作中。

  大江西派后学盛克琦供稿,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五章 西派要诀

  涵虚真人初遇三丰仙师,次遇纯阳道祖。汇文始、东华两派之心传,道成创立大江西派。自涵虚祖一传而至吴天秩公,再传而至汪师,其间不过五六十年。玄静(徐海印)曰:予参汪师,首尾四年,蒙师一再传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余返还口诀,火候细微,皆大定真空之绪余也。考吕祖得钟祖密传后,在终南山结庵修炼,私心易之,临炉三次不变。钟祖曰: " 人心未死,火候不严故也。必再冥心,入于泰定可也。 " 又吕祖问曰: " 魂魄冥冥,至理甚深,何以全形? " 钟祖答曰: " 慧发冥冥,泰定神宁。神既混合,岂不契真。金形玉质,本当精诚。大丹既成,身乃飞轻。 " 又曰 " 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敷荣吐华,各伤其真。朝生夕损,物孰免乎?吾当内省焉。吾亦物也,于是探其本,集其灵,去有归无,返于真空者,必先除其衅釁焉。夫灼以华藻,惑以铿锵。滋以膏梁,袭以芬苾。示以好恶,习以嫉媚。役以金玉,悦以爵禄。媚以语言,诬以机谋。斯十衅也,不能除焉,则违性失道矣。 " 吕祖云: " 妙宝炼成非偶尔,真空了却始超然。 " 斯皆大定真空之要旨也。三丰翁云: " 更向上之事,乃金液还丹,情来归性,直到真空地位,大用现前,龙女献珠,金光发现,至此方为一得永得。 " 又云: " 俺只待搬火炼真空,寻光破鸿濛。 " 又曰: " 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长存不落空。 " 又云: " 运起周天三昧火,锻炼真空返太无。 " 又云: " 金丹炼就了真空,千年万载身不动。 " 此真空一着之重要也。惟大定然后能到真空地位。到得真空,然后能契妙有。空有圆融,形神俱妙。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史、东华两派之肯綮,九还七返之玄要也。

  大定真空之旨,固为大江西派之心传。然稽诸往圣,实渊源于庄列。壶子之太冲漠朕,非真空乎?庄子之天门,入出而无见其形,非真空乎?又云: " 泰宇定者,发乎天光。 " 又云: " 太一通之,大定持之。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 非大定乎?至云:得其环中以随成,则不离寂定而现诸威仪,乃圣修之盛事也。西派大定真空之旨,近承吕张二祖之口传,远继庄列二圣之心印,集文、华二派之大成。契我佛实相无相正法眼藏之性宗,可谓禅玄不二法门矣。

第六章 性命双修总诀

第一节 性命双修概念

  所谓双修,就是性命齐修。若先从性宫下手,或先从命宫下手,概有先后,就不可以双修名之。兹复逐一分述之。

  从性宫下手者,即是守印堂之法,通称双目守玄,或双瞳抱一。盖以印堂为玄关也。印堂即上丹田,现代一般气功家亦均以此为玄关。但具体部位,各家亦有出入。如有指两眉之心的,两目之中的,或眉目之中的,也有说在两眉之上的。总不出脑宫泥丸之左近。夫泥丸为藏神之宅,而眼又是神出入之门户。意守泥丸,或双目守玄,都是以神守神,以性炼性,以火焚火。若以双修称之,于理不通。故吕祖云: "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千生难入圣。 "

  若从命宫下手者,一般守于小腹部位,或炼腹式呼吸,或正或反,肚皮放大缩小,在于脐轮之下。小腹区通称下丹田。所指部位,各家亦有不同。如有指脐下一寸三分的,一寸五分的,也有指脐之正中的。我认为心肾相隔悬远,不易和同。意守下田,通称水府求玄,虽可得健康长寿之目的,但火上水下,不易成概济之功,亦不得以双修称之。故吕祖亦云: " 达命宗,迷祖性,可比鉴形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 "

  那末心息相依之法,又如何可称双修的呢?盖心即性也,亦即神也;息即命也,亦即气也。心息相依,神气自然合一,性命自然双修,非即实际之双修乎?况心之与息,近在目前,视之可见,听之可闻,舐之能接,息息相关,须臾不离。故古人云: " 人之性命在乎呼吸之间。 " 心息相依,就是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绵绵不绝,刻刻相随,久久不息,打成一片,真双修之捷径也。故吕祖亦曰: " 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 (以上三段吕祖所云俱出《敲爻歌》)

第二节 双修推理

  《阴符经》曰: "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 。钟吕门下,相传如是,老师所示予者亦如是。万世以下,玄宗所修亦莫不如是。故此二句,实为一贯相承之密旨,性命双修之纲要也。何谓天人合发?身外火候运用,乃有作有为之自然也。云何为万变定基?色身上一切证验,乃无作老为之自然也。然不悟身外一着,只有人而无天,即难契天与人合发之妙矣。譬诸傀儡登场,只须拨动身外线捩,则傀儡之威仪动作,无不入妙。丹法亦然,一切火候,尽在身外虚空运用。因虚空是外玄关,为总持之门。而一切变化,一切法验,则尽在色身上显现,斯即性命双修,天人合发之要妙也。

  先师《三教一贯总说》曰: " 金丹大道,自起首炼己筑基,以及进火退符,大小周天,逐节事条,逐节火候,逐节变化,尽属身外虚空一着。倘有一毫意见,着在后天色身,即是差毫发,不成丹。若身外一着了毕,则色身成童体矣。盖此乃修法身,兼修色身,故曰性命双修。再行真空炼形,则白日飞升矣。 " 妙哉!《阴符经》曰: " 宇宙在乎手,万变生乎身。 " 能知身外一着,则知宇宙在乎手。既知宇宙在乎手,则自然知万变生乎身矣。又何足为奇哉!

  余谓天人合发之妙键,端在能识身外一着。《西游记》称为 " 孙外公 " (即身外功之谐音,谓在身外下功也),老圣称谓 " 无名天地之始 " 。故能在天地无名之始处下手,则先天而天弗违,超出天地又何难乎?以我身阴阳之心与息,归并于虚空,而返于父母未生前,则身心与太虚冥合。太虚之真阳 , 不召而自来。真水真火,不期会而自会,一气进退,不期运而自运也。性命水火既融,灵丹不期结而自结。此提纲執领之玄机,顺乎天而应乎人之秘妙也。岂泥执后天色身,专在身内存想搬运,所可相比拟哉!故知天人合发者,两重天地,四个阴阳,天与人簇合推动也。李虚庵所谓 " 踏破二重消息子,超凡入圣则如闲 " ,刘悟元所谓 " 怎识心传真妙诀,鬼神莫测扭阴阳 " 也。盖此中间颠倒颠之妙用,实非凡俗所能窥测者也。

第三节 双修范畴

  双修范畴者,无非心之与息双依于身外之虚空以归并之而已矣。但因有身内身外之分,故又有彼我、自他、宾主等不同名称以范畴之。

  ( 1 )自他彼我:双修之道,自他不二,色空一如。至其极也,则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初下手时,必须体会身外虚空一着,将我心息安放在外面相依。依之既久,自然融化,与虚空合一。神气能两定于虚空,色身亦自然成空。内外两空,此感彼应,自然先天一炁,来至我身,涉入交参矣。此即吕祖所谓口对口,窍对窍之妙。先天元阳,抱我法身,养我色身。色法兼养,性命双修。此一刻功夫,真能夺一年之造化故也。此真空丹法,迥与旁门不同也。

  三丰真人赠李圆阳诗云: " 乾坤浩荡琴三弄,气息调和笛一枝。欲向阴阳修出世,须从阴阳外修之。 " 此直示心息相依,须安放在身外虚空中。依亦在身外,定亦在身外,方合天人合发之妙。所谓从阴阳外修,即密示身外虚空一着也。老圣所谓 " 无名天地之始 " 是也。丹书不肯明示,乃以彼处、他家、彼家等名词代替。《悟真篇》云: " 认取他家不死方 " ,潜虚《金丹就正篇》云: " 先天之精积于我,先天之炁取于彼。 " 又云: " 予观丹书万卷,其言长生大药,必得先天真乙之炁而成。问炁从何来?必曰彼处求之。夫吾人一身,独无是炁,而须于彼处求之哉?丹诀隐秘,至不易懂。然若知身外虚空一着,则种种象言,无不迎刃而解。 " 盖丹道者,由绝对之虚空,与对待之阴阳,和合而成。虚空为丹母,为太极;阴阳为心息,为神气,为两仪。会三归一,则法身成就矣。

  又虚空者,先天乾坤之象也。心息者,后天坎离之象也。以我心息放到外面虚空中去相依,使乾坤坎离交姤,两重天地、四个阴阳簇攒在一起。依极而化,不出不入,无去无来,则是由两仪而返太极。身心既混同于虚,则能与虚空同用,即由后天返到先天。换言之,乃以我之小天地,浸淫融洽于乾坤之大天地中,斯可以夺天地之造化,会三界于一身矣。又虚空者,他也、彼也;心息者,自也,我也。以我心息,放在外面虚空中去归并,则自他不二,能固彼我一身邦国。先天一炁,不召而自来,不求而自至矣。

  是故金丹之道,纯系虚空中事业。从身外虚空中下手,在身外虚空中了手。古人所谓虚玄大道是也。

  ( 2 )宾主:吕祖法名纯阳,号洞宾,是以法身为主,色身为宾也。洞为○象,即无极虚空之代号。此虚空一着,是纯阳之主人,则我四大假合之色身,自然退居宾位,而称宾翁。故《悟真篇》诗曰: " 饶他为主我为宾 " 也。然功夫一到大定,内外一如,色空无碍,自然宾主交参,自他不二。到不二地位,便可以入众妙之门矣。张紫琼曰: " 炼到形神冥合处,方知色相即真空 " 也。宾主涉入,即吕字之大小虚空归并在一起而成◎象,则吕祖不称宾翁而自称回翁矣。此吕祖名号,默藏丹法之玄机也。以吕祖名号,说明主宾关系、自他关系,真是天造地设。

第四节 道德并重

  孔子云: " 有道无德,道中之贼 " ,又云: " 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 " 。足见道之与德,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老子亦曰;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 。可知德者,真道之柄也。是故性命必须双修,道德必须并重。则丹道之进步,自能如虎添翼,时半而功倍矣。此一说也。但玄宗之十德,则别有所指,乃指上德言。《道德经》云: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能悟不德之德,自然无德生德,不失其德,此亦大修行人之一大要素也,故特先详论之,此又一说也。

  那么,何谓玄宗之十德呢?《大洞经》云: " 十德初成基,同飞七觉元 " ,又云: " 太清八景观,十德真文宝 " 。此谓眼耳鼻舌心意返乎元初,性真圆融,八识不生,气和道立,文彩煊著,十德圆成。十德者,土数五,二五相合成圭,谓之十德。所谓定、和、静、妙、常、明、乐、素、虚、柔是也。所谓定者,庄子曰: " 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 ,又曰: " 大定持之 " ,又曰: "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大洞经》曰: " 大定全真 " 。玄宗泰定神宁,心自湛寂,一切动相,自然不生。到于不动地境界,是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妙入希夷之乡,契无为之化,获得不可思议之功用矣。是谓定德。

  所谓和者,玄教心息妙合,神气和融,以人和而招致天和。先天已得,雪净冰消,一团太和之气,回旋充塞,浸淫融洽,销铄群阴,大丹自成。故老子曰: " 知和曰常 " ,庄子曰: "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 ,《五厨经》曰: " 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 " ,《大通经》曰: " 至静不动,至和不迁 " ,《心印经》曰: " 太和充溢,骨散寒琼 " 。是谓成和之修,是名和德也。从后天说,和气生财,和气致祥。惟温和柔顺的人,平易可亲,为人所喜。三国刘备所以能定鼎三分,即得人和之利也。

  所谓净者,玄教固以清净宁一设化。《大洞经》曰: " 洞虚清和净,华通引玄明 " 。由心息相依而澄心,方能六根清净,进而致于六识六尘清净,乃至十方虚空,无边刹海,一时清净。入此大清净法门,获无障碍自在解脱。故《大洞经》曰: " 九回镜中清,乘景入四明 " ,《玄契》曰: " 洞微清净,圣耳梵通。无障无碍,内外玄明。洞真清净,应交自然。道通长存,十方皆现。如是背尘合觉,反染为净。心净土净,依正旋转。寂光真境,任运现前。谓之清净光明藏。 " 以此自利利他,同脱苦海,同登道岸,最为超绝。故此净德,最尊最胜。若无净德,习染难除,妄想贪求,忧苦身心,无恶不作,难以超脱矣。

  所谓明者,由本身清净故。发生慧光,洞照十方,周遍无碍。《大洞经》曰: " 灵光八辉,万神俱生 " ,又曰: " 流辉六曜,泯邈沈迁 " ,又曰: " 洞明光景中,帝一真玄经 " ,又曰: " 十华妙行仙,制魔生六明 " ,又曰: " 洞观无碍空,元始通其明。骊珠现真形,内外洞照清。洞明清净光,帝性大神通 " ,又曰 " 洞源与洞明,万道由通生 " ,又曰: " 洞源清净光,操持有其功 " ,又曰: " 洞微无窒碍,化极众幽灵 " ,又曰: " 定和妙明觉,玄息自长生 " ,又曰: " 洞虚清和净,华通引玄明 " 。《玉枢经》云: " 泰定安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道为一 " 。老子曰: " 知常曰明 " 。庄子曰: " 莫若以明 " 。是则洞明寂照,无碍圆融。《楞严经》所谓 " 明极即如来 " 是也。是谓明德。

  所谓妙者,虚空相通,依正交参,心境一如,入一际平等之源。性真圆融,无碍周遍。老圣称谓众妙之门。《养命经》曰: " 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 " 。学者初功,神识妙合,身心和融,即入众妙门之前行也。故玄宗妙德,举一切对待,圆融不二,色空无碍,身心交参,入普贤 " 法界帝网重重 " 之境。实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是谓妙德。

  所谓常者,老子称为常德。《涅槃经》称谓常住。老子曰: "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 。又曰: "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 。《清静经》曰: "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 。又曰: "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 。此真常之性体,即是道源。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灭。故《楞严经》称谓 "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 。古之大觉金仙,皆圆证此心,入妙觉果海。性起无作,普现法身。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能有此常德,则向外驰求之妄心尽灭,六根不为六贼所牵引而一念归中矣。

  所谓乐者,乃自觉圣智善乐,亦称圣寂灭乐,亦称天乐。庄子曰: "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 。此天和天乐,玄教所宗,洵属优生学之要素也,是谓乐德。有此乐德者,则笑一笑,十年少之返还可冀。有此乐德者,则狡诈虚妄之心不得再生而得天常乐,与人同乐矣。

  所谓素者,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纯粹不染之谓。指喻先天真体,本元自性说的。夫真而妙,不属迷悟。庄子曰: " 纯素之道,惟神自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 。故素也者,谓之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2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玄关直指

  那么,玄关究在何处?首先要究明吾人一身上下之中究在何处?其次还要研究一下,圣人只一 " 中 " 字示人之理。

  不过要究明真中位置,先得从医学证明。医学经络穴位,以口鼻之中,定名为人中穴,稍加研究,便知大有深意。盖此处不仅在于口鼻天门地户之中,也是五行四象,任督二脉,四经百脉的辐辏聚会之地,又是五行四象、任督二脉、四经百脉的终点和起点,是一个空断面,是真正与天地相接的大虚空。此中有独无偶,虚悬一穴,为悬胎鼎名命所自来,故又称四大五行不着处。其实一气贯通,不着之处,自能无处不着也。此处前有瀑布,后有鹊桥,终日祥云霭霭,瑞气腾腾,真如《西游记》所说的花果山水帘洞洞府(鹊桥指喻舌,瀑布喻呼吸之出入息,呼吸出入平和,自然如祥云瑞气廻环,水帘洞指鼻孔外即人中外径寸之地,由于虚悬鼻外空中,故称虚无或悬胎鼎)。又是乾坤二卦交合之处,正合中央正位,天地真中之本旨。也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天机原理,是三才窍名命所自来。从中医定穴,揭开天地真中的面纱。因其是性命根源,天地之根,所以休克之人,按压人中穴,能立即苏醒,此立竿见影,空谷传声之效。是我人归根复命,心根命蒂之有力证据。由此可知,若果神栖于此,长此相依,息念双销,能不逆转造化,起死回生,长生久视乎哉。

  人身配天地,人所共和。而人身合于乾坤卦象之理,知者则希有其人。有以身心为乾坤的,首腹为乾坤的,亦有以心肾为乾坤的。又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以首足为乾坤的。无如多是隔靴搔痒,与乾坤二卦之爻象,毫无关联之处。故无从以定天地之中,称谓乾坤理实不通。

  我所讲的人身配天地之理,不但有凭据,而且合于实象。即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即人身)以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及口和二便三单窍象乾卦,人中介于乾坤二卦之间,亦合乎三才之理。不明此理者,玄关三才窍之异名不能立矣。

  顺用之则凡,身)以鼻三双窍象坤卦眼耳,及口和二便三单窍象乾卦,人中介于乾坤二卦之间,亦合乎三才之理。不逆用之则仙,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再看《仙翁真言》中字之义之申述云: " 一是丨,空是○,两物并,阴阳全(神气合一则阴阳全矣)。谓之中,实非焉(即在鼻孔外,不在人身上下之中,指明此中非人身上下之中)。上亦偏,下亦偏。妙莫妙,颠倒颠(因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在上,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卦,成为  (坤)上  (乾)下之象故云)。男下女,地盖天(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地上天下为地天泰。指出人身泰卦配象)。虎咆哮,龙伏眠(说明此中为藏龙卧虎之地,呼吸起动于此,故云虎咆哮,意念归伏于此,故云龙伏眠。心息相依于此,自然龙降虎伏矣)。…… " 活脱脱画出了天地真中的轮廓。丹诀所含之隐义,剖露无余,真″中"字之绝妙注脚也。

  近阅《,神仙通鑑》,从首章中看到五老中的黄老选择以须弥山坳丹丘,并认为是寻真孔穴处 , 为悬胎之釜,很有启发。须眉二字,非即胡鬚眼眉的形象化乎 ? 胡鬚眼眉之凹陷处,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 ? 这和天地之中 , 或天门地户之中等的讲法是一样的。丹鼎立定以后,四老通力合作丹便炼出来了。他不但指出玄关的坐处,炼丹的方法,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很有借鉴价值。

  水帘洞洞府(鹊桥指喻舌,瀑布喻呼吸之出入息,呼吸出入平和,自然如祥云瑞气廻环,水帘洞指鼻孔外即人中外径寸之地,由于虚悬鼻外空中,故称虚无或悬胎鼎)。又是乾坤二卦交合之处,正合中央正位,天地真中之本旨。也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天机原理,是三才窍名命所自来。从中医定穴,揭开天地真中的面纱。因其是性命根源,天地之根,所以休克之人,按压人中穴,能立即苏醒,此立竿见影,空谷传声之效。是我人归根复命,心根命蒂之有力证据。由此可知,若果神栖于此,长此相依,息念双销,能不逆转造化,起死回生,长生久视乎哉。

  人身配天地,人所共和。而人身合于乾坤卦象之理,知者则希有其人。有以身心为乾坤的,首腹为乾坤的,亦有以心肾为乾坤的。又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以首足为乾坤的。无如多是隔靴搔痒,与乾坤二卦之爻象,毫无关联之处。故无从以定天地之中,称谓乾坤理实不通。

  我所讲的人身配天地之理,不但有凭据,而且合于实象。即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即人明此理者,玄关三才窍之异名不能立矣。

  《脉望》云: " 人之正中应在心肾之中,安得以口鼻之中为人中哉?盖有说焉。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三双窍,均偶数,象  (坤)卦,坤地也。人中之下为口及二便三单窍,均奇数,象  (乾)卦,乾天也。地天合而为  (泰)卦,人中适在人身  (泰)卦之中,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原理,故称口鼻之中为 ' 人中 ' 也。 " (原意非原文)以上便是人中穴之来历与证据,也是天地真中的恰切注脚和引线。不过如执着人中穴为中,仍然着在色身上,与天地真中有一间之隔,故犹似是而非。应在人中之外,口鼻之正中,即紫阳所谓应在身中处求之是也。《入药镜》云: " 差毫发,不成丹 " ,盖即指此。究到实处,应到大小天地之正中,天人交接处,即人中外寸径之虚空中求之是也。玄静子称谓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李清庵中字之解云: "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抽动,虽是丝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的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的人吗?更休疑惑,我今直说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使动,是玄关使教手足动。虽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认的这个动的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中和集》) "

  玄静子释曰: " 傀儡比我等色身,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寸径之地,呼吸出入起动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天乐集》) " 清庵又曰: " 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 '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 。(《中和集》) " 玄静子曰: " 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 " 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顺用之则凡,逆用之则仙,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再看《仙翁真言》中字之义之申述云: " 一是丨,空是○,两物并,阴阳全(神气合一则阴阳全矣)。谓之中,实非焉(即在鼻孔外,不在人身上下之中,指明此中非人身上下之中)。上亦偏,下亦偏。妙莫妙,颠倒颠(因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在上,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卦,成为  (坤)上  (乾)下之象故云)。男下女,地盖天(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地上天下为地天泰。指出人身泰卦配象)。虎咆哮,龙伏眠(说明此中为藏龙卧虎之地,呼吸起动于此,故云虎咆哮,意念归伏于此,故云龙伏眠。心息相依于此,自然龙降虎伏矣)。…… " 活脱脱画出了天地真中的轮廓。丹诀所含之隐义,剖露无余,真″中"字之绝妙注脚也。

  近阅《神仙通鑑》,从首章中看到五老中的黄老选择以须弥山坳丹丘,并认为是寻真孔穴处 , 为悬胎之釜,很有启发。须眉二字,非即胡鬚眼眉的形象化乎 ? 胡鬚眼眉之凹陷处,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 ? 这和天地之中 , 或天门地户之中等的讲法是一样的。丹鼎立定以后,四老通力合作丹便炼出来了。他不但指出玄关的坐处,炼丹的方法,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很有借鉴价值。《脉望》云: " 人之正中应在心肾之中,安得以口鼻之中为人中哉?盖有说焉。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乾天也。地天合而为  (泰)卦,人中适在人身  (泰)卦之中,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原理,故称口鼻之中为 ' 人中 ' 也。 " (原意非原文)以上便是人中穴之来历与证据,也是天地真中的恰切注脚和引线。不过如执着人中穴为中,仍然着在色身上,与天地真中有一间之隔,故犹似是而非。应在人中之外,口鼻之正中,即紫阳所谓应在身中处求之是也。《入药镜》云: " 差毫发,不成丹 " ,盖即指此。究到实处,应到大小天地之正中,天人交接处,即人中外寸径之虚空中求之是也。玄静子称谓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李清庵中字之解云: "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抽动,虽是丝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的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的人吗?更休疑惑,我今直说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使动,是玄关使教手足动。虽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认的这个动的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中和集》) "

  玄静子释曰: " 傀儡比我等色身,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寸径之地,呼吸出入起动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天乐集》) " 清庵又曰: " 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 '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 。(《中和集》) " 玄静子曰: " 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 " 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

  以上诸论,皆玄关点睛之言,兹再作《玄关直指图》即《天人合发图》或《心息相依图》以印证之。

第五节 玄关直指图粗解



  首先,请把意守的部位搞清楚,请先看《玄关直指图》,右边的大圈代表人身,左边的大圈代表天地,当中的小圈代表 " 人 " 和 " 人中 " ,所以人的正中恰好在天地与人身的交接处,是天地阴阳二气与人身呼吸二气的交换点。故张三丰说: " 执己又不是,离己也不是,谁知一点元阳,明明洒洒,在己身玄中高处,隐藏于不内不外之密处,内外一气牵连,千古不传之秘。然人身现成放着两个真消息。(《玄谭全集》) " 清楚地说明了这个地方。作丹的方法要阴阳颠倒用。所以人身的小天地就以 " 人中穴 " 为界。人中穴以上是眼耳鼻三双窍,八卦阴爻以(   )为代表,三个阴爻(   )就是   (坤)卦,刚巧与眼耳鼻三个双窍相符,他就是代表地,表示阴。人中下是口和大小二便三单窍,八卦阳爻以( )为代表,三个阳爻(   )就是乾(  )卦,刚巧与口及二便三个单窍相符,也就是代表天,表示阳。这就是人身配天地在八卦中的比象。由于人中适在人身天地之中,古人为了有别于人身各个部位之中界点,所以特地表明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也。若不搞清这个道理,天地这样大,哪里寻得出一个中来。一般丹功的人,没有得诀,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找不到着落。即从人身来说,若以两眼两眉为标准的,就有印堂天目之中,若以全身上下的平衡或心脐上下之中界点为标准的,就有人身黄庭之中。然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与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与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 " 之中不符。

  其次还要说明一下,这个人之正中,不但要和人身天地之正中相符合,还要与人身之气和天地之气的临界点相符合,即上面例中张三丰说的 " 内外一气牵连,人身现成放着的二个真消息之中 " ,方不至再生偏叵。所以也不能执着在色身的 " 人中穴 " 上,正确位置,应在天门地户的鼻口之中,人中之外,即人身呼吸与天地阴阳两种气机的交换点处。所以张三丰还说: " 是一身内外之造化,名通天窍、炼丹炉、躲生死路、生身处、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 " 又说: " 谁能省悟人人有个通天窍,人人有一味长生不死药,人人有个炼丹炉,人人有个上天梯,人人有个人不识。(《玄谭全集》) " 不然,此窍又如何能称 " 通天窍 " 呢?玄牝者阴阳也。阴阳出入于此,故称玄牝之门,或阴阳窍。天地之气和人身呼吸之气在此聚会,故称四会田。天地人三才由此关联在一起,所以又称三才窍。此气一通则人生,此气一断则人死,所以又叫生门死户。等等不同名字,都是根据中字之落处及意义而来。

  为了让大家都懂,我在《玄牝三论》文中,就称他为机器的闸刀开关。 " 中 " 的闸刀一开,接通电源,机器就开始运作,空气进入人身,人身就能举动言笑。否则,机器如一块臭铜烂铁,不能动弹,人身如一具死尸,立即死亡。

  黄帝说:从古老到现在,通天的地方,是人身活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阴阳二气。他刚巧坐落在天和地(即乾坤二卦)的中间,这里正是四方上下六方相合的中间,以这中间之气为中点,外通天下九洲,内通人身九窍;内通人身五脏,外通十二节气;人身的一切,都是与天相通的。

  子思说:这个中是统天地下最大的根本,是人身生命的源泉,一口气不来就是死尸了,还能说不是根本吗?人身呼吸之气平和了,天地的真气就能渗透人体的周身百节,虚空的气平和,天地也能得到安定的位置,万物也因此得到他的培养而生长。

  从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医学和儒学都和道学一样,明确表明中的位置。事实说明,中即道也,道即气也。人儿离不开气,鱼儿离不开水,这总够浅近了吧!

  所以这小图中的规中、黄庭、中五等;圈上的玄牝之门、混沌之乡等;圈下的虚无之窟、灵山塔下等;也都是中的别名。为什么又称它是灵山塔下呢?这是释氏在一首诗偈中所下的定义。诗说: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须向灵山塔下修。 " 这就明白点穿,灵山就是玄关,在自心之头,它的位置就在灵山塔的下面。全诗明白绘出了玄关的整个轮廓。此诗有两处明指玄关的位置。第一处是 " 灵山只在自心头 " ,自和心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息字,息者呼吸也,一呼一吸为一息,明指玄关只在呼吸起头处。第二处是人人有个灵山塔,要到灵山塔下去修炼。这就得先找到灵山塔的位置,再找到灵山塔下就行。这个问题可从《达摩宝卷》中得到启示。他说: " 眼是双林树,舌是铁板桥,鼻是灵山塔。 " 人中外面,不是正巧在我们的鼻子下面吗?既是呼吸起头的地方,又在鼻子的灵山塔下面,岂非与道家的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不谋而合吗?

  上面的道理都懂了,就能明白中之外面是宇宙的大天地,中之里面是人身的小天地,合起来就是两重天地。中之外是天地升降阴阳,中之内是人身呼吸阴阳,合起来就是四个阴阳。天地阴阳为一个消息,人身呼吸也是一个消息,合起来就是两重消息。所以吕祖说: " 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指玄篇》) " 李道纯说: " 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入圣则如闲。(《中和集》) " (见图之左下角)李道纯说: " 乾坤阖辟无休歇,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菴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中和集》) " (见图右下角)便是说明呼吸出入阴阳升降的情况。 " 乾坤阖辟无休歇 " 者,天地阴阳二气一开一合永远不停止也。 " 离坎升沉有合离 " 者,人身呼吸二气不停的浮沉升降有合有离也。从而形成一个 " 中 " 以外的乾坤交, " 中 " 以内的坎离交的局面。这样四个阴阳的气便结合在一起,谓之 "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 也。这样也就同崔希范说的 "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入药镜》) " 就像吃醉一样,进入混沌的状态了。所以要解透丹诀要义,必须先把此图参透,才不会被旁门左道所惑。便有个功夫的入手途径了。限于篇幅,今天就说到这里,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次来信提出,以后再给你解释。(按本节文字,系由作者答学生马艳会问函整理而来,故有此说。)看了你的来信,很受感动,又如便写了几首诗在后面,既赠给你做个纪念,也供你做个参考。诗如下:

(一)咏窍妙(五言律诗二首)

其一

  虽然为你写,留赠后人看。天地真中处,灵山塔下边。

  天人相交接,呼吸往来连。不是通天处,怎称生死关。

其二

  艳丽一枝花,会得几人家。马牛通信息,鸡免共生涯。

  只是此呼吸,何曾分我他。神仙原不死,终日卧烟霞。

(二)功理与鞭策(七言律诗三首)

其一

(顶冠诗含 " 马艳会真是菩提子 " )

  马年春早马蹄香,艳丽花开朵朵鲜。会得此中玄妙理,真无以处密多禅。

  是非非是缘和业,菩萨萨菩坤与乾。提起疑情轻放下,子珠亮彻半边天。

其二

  马家小子忒聪明,悟彻真中万里寻。云破便见海棠月,浪平犹听海潮音。

  不知呼吸通玄处,怎得阴阳顷刻擒。谁识通天窍一个。铁鞋踏破许多人。

其三

  世人妄想入云城,谁识云城只在身。一吸二呼雾露重,千生万劫月华轻。

  若能解悟神潜入,纵有冤愆劫不侵。岁月摧人常不老,总缘这个涅槃心。

  (三)随感(七言绝句诗三首)

  其一   太岁初逢马贤会,驰书万里拜师来。不知师在自心内,莫向远方寻佛台。

  其二   低下头来着意裁,不离不即是灵台。天人交接乾坤袋,多少英雄被葬埋。

  其三   果知收摄有何难,放下心来便露颜。莫道三期龙华会,也终不出此灵山。

  提问:你知道你自己身上的灵山宝塔吗?

  宝塔不是建筑在灵山的顶峰上面吗?

  你还能不到自己的灵山塔下去寻自己的佛吗?

第六节 玄关作用释义

  由于玄关的特殊位置,适当天人交接,不内不外,非近非远之处,又是人身乾坤两卦天地上下之正中。从而构成他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异名。他轻巧地构通了天和人的信息,使人体成为终日向外开放的巨系统。内而构通人体内外整个机能的信息,外而构通天地宇宙万国九洲天涯海角的信息。故玄关者,如天之斗柄,人之心根命蒂也。天人统体之枢纽也。亦天人二气互相交流之交通要道也。天人道断,吾人之生机立息矣。古人云: " 天地其犹橐龠乎?指南针位理非诬。有为须向无为处,认得无皇万象宗。 " 此天地之橐龠,人身之指南针位,即虚无心王所住之处,是万象变化之宗祖。若非构通天人的虚空宝地,又安能当橐龠之名哉(橐龠为鼓风之构管,由此构管构通天人之消息)。即乾坤阖辟之名命,亦因此机关而定之也。

  人身呼吸之出入,与天地阴阳之升降,无不与玄关息息相通,是名符其实的橐龠,故称阖辟之机。惟此机能旋乾转坤,抽坎填离,颠倒阴阳,由阖辟而能变通故也。李清庵解为 " 线棙 " ,理本一致,由是一线之关棙,上下构通,内外相接,人身呼吸阴阳之气,与天地升降阴阳之气联成一体,打成一片。天地人三才之精华,尽集此焦点之中矣。故将心依息于此,能激起天人无穷之消息。是《阴符经》 "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的惟一手段,由此一线之棙,接通人天内外一切信息,故为炼功之基础。

  其效甚巨,其法易为!其理亦易明。譬如一滴之水,放入大海之中,可渗透大海每一角落,一呼之气,散布虚空,亦可散遍山河大地,每一空间,此皆事实易明之事。苟或能使吾人每个微细之呼吸单元,均能俱呼吸总体之机能,发挥其整体之作用,那么整个宇宙世界,便可布满我人的信息网、联络站,接收信息,比无线电收音机还要快。不但可以听到声音,看清每一个人,每一角落的四周环境。古之炼功有成的人,能知天下一切事物,犹如掌上观纹,盖此理也。易所谓 "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者,非此之谓乎?古人称鼻口为天门地户,盖鼻通天阳,口通地阴,天玄地牝,二窍均有阴阳呼吸之出入,故口鼻之中是确立玄牝之门即玄关的有力根据。因鼻口离虚空至为切近,最易执着,故紫阳深揭之曰: " 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 " 以免吾人 " 差毫发,不成丹 " 之误也。但 " 离了此身即不是,着了此身也是错 " 的道理结合起来看,鼻口之中虚空寸径之地是外玄关岂有错哉。

  盖此处正是仙佛人鬼阴阳生死的十字路口,是仙佛人鬼阴阳生死的集散地。古人云: " 十字街上原人渡,水火既济炼真金。 " 我人一身上下都是阴气,惟此形山之外,寸径之地,暗隐阳精,可炼真金。而且人体之一身上下,所有窍穴,都是对待。惟此虚空一窍,有独无偶,没有对待。故称不二法门。若有对待之窍位,则余二即非真矣。

  惟此一窍,为我人眼耳鼻口四象直接接触之地,真是视之可见,听之可闻,呼吸必由,舐之能接。是故心息相依,神定于此,自然四象和合,五气朝元,不期然而然矣。究其原理,盖目通肝而耳通肾,鼻能肺而口舌通心,人中通脾及意。故眼耳鼻舌意之外五行既归中,而肝肾脾肺心之内五行自相应,而木金土水火之五气自朝元矣。此皆顺乎自然之理,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其验自见之。

  《庄子•应帝王篇》云: "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此段妙文,是混沌为吾人性命根源之绝妙揭示。人之有生,凿破七窍,元神分注于眼耳鼻口而化为识神,从此神死心活,后天用事矣。倏忽之南北二帝,正是于吾人心息(即神气)之妙喻,庄子集注以神速疾速解之,有用无体皆不全面。神气二物,本甚速捷,可以倏忽达千万里之遥。只因心息相依,神气相遇于混沌之所,混沌饮之以先天真乙之延命酒、返魂浆,故云待之甚善也。此虽形象化之词,实乃揭尽丹诀之妙。人之所以丧失灵明,实为七窍所累,若倏忽不为识阴所惑,置七窍而不用,则优游于中央真土混沌氏之乡,此中尽多佳肴美酒,先后二天之琼浆玉液,可以任其醉饱。能不薰蒸和合重返混沌乎哉。

  佛家对本窍之分析,亦同具旨趣。如海月禅师云: " 六个门头一处关,五门不必更遮拦。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藏镇日安。 " 六个门头者,是眼耳鼻舌心意之六根也,一处关者,同聚于虚空真一之所而关锁之也。此为七窍未凿前混沌之地。契云: "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 实皆欲杜此即凿之七窍,而重返混沌之方法也。

  总之,此虚空一窍,是吾人之生门死户,生死根源,也是归根复命返本返源的必由之路。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叙》中说: " 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 " 足知吾人炼功从起手到了手,始终不离虚空,始终不离心息相依,其作用之巨大,还有何能与之相比拟呢?

第七节 玄关诸真集释

  玄关者,心息之门户,故称玄牝之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称鼻祖,因玄关在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故又称祖窍。余如土釜、内院、气海、庚辛室、龙虎穴、丹元府、黄金室等,异名甚多,前亦述之,不复尽赘。总之皆指身外虚空一着,吾人生命接触之处,即呼吸起动出入之处是也。钟离翁云: "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 良有以也。本篇当广引诸家之说以证之,俾有缘读者,狐疑尽释,不再执身内各处为玄关也。

  《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曰: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道德经》亦载此章。是玄牝之名,黄帝倡之,老圣述之,历代丹书祖之,其由来久矣。玄静释曰: " 玄,天也;牝,地也;门,虚也。上天下地,中间一虚,故知玄牝之门,即是虚无之谷。○象身外虚空一着也。为天地之大中极,故云根。涵养谷神在此,调息养气在此,火候运用亦在此。如斗柄之运移,非此则周天无由斡旋也。 " 炼者能在虚空中心息相依,不着丝毫色身,若存而非存,若忘而非忘,相依既久,自然固结不解,融洽无间,斯即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之工夫。由凡息而转为真息。炼者此际,如腾云驾雾,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全开,天地真阳由毛孔透入,四肢百骸酥软美快,难以名状。故云: " 后天呼吸起微风,运起真人呼吸功。 " 然不在身外虚空下手者,则凡息不住,决不能达归根复命之境,而契天人合发之妙也。神息两定在虚空中,即以元炁养元神。神得炁养,如鱼得水,有如花木之沐雨露,而日益焕发,如灯明之得膏油,而光辉益炽。外而谷神,内而五脏,无不在一炁薰陶之中。如是日日抚之育之,培之养之,谷神焉得死乎?故紫阳《悟真篇》云: " 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得玄牝立根基。真金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也。 "

  《道德经》发明玄关,尚有数处。其一曰: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玄关一窍也,乃乾坤合处,众妙所自出,故云众妙之门,谭子又称 " 灏气之门 " ,其义一也。其二曰: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玄静释曰: " 天地犹玄牝也。天玄地牝,中间空洞无物○,如此之象也。岂非玄关乎?此句指体,下句表用。橐龠者,冶人鼓气之物,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动静屈伸,有类橐龠,在人为息。只因常人心与息不相依,橐龠鼓动,漫无节制,不能尽阖辟之妙。若知以神驭气,神息相依,呼吸绵绵,则真息之橐龠,可召天和,可以养命,可以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岂丹道家之妙用乎? " 故老子曰: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中即玄关也。因在乾坤二卦之间,故称中。守者何?神守之,即神息两依而不离也。儒家之致中和,释氏之反息循空,皆是此一步工夫。盖惟守中,乃能致和。盖欲反息,使真气之不外泄,必须循空。循者守也。守即中也,故循空与致中之义同,总不出守中之义也。

  玄宗所谓中,即指乾坤合处而言。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 " 是也。其三曰: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连写四中字,是又指玄关言也。恍惚杳冥,乃阴阳交媾之象。阴阳一交,造化自生,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至是而中之玄关大彰矣。其四曰: "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 玄静释曰: " 大国者下流,乃是寓言,谓以男下女,以神入炁穴,而下交于息也。天下之交,直指玄关一窍。牝者虚静之象,以虚以柔而下交于息也。相亲相爱,神而不肯舍息,息而不肯舍神。神息和合,于是焉天地交泰,丹基可立矣。 " 李涵虚云: " 盖此窍当中,故曰天下之交。中有柔道,故曰天下之牝。言牝道而玄道亦在内,故曰玄牝。玄牝者,一乾一坤,一刚一柔也。不如是则神健气健反相敌而反相离。故谓以男下女,以神下炁。颠倒相俱,阴阳相媾,斯神与气会,而根基立焉。 "

  《庄子》一书,虽不言玄牝。然所云: " 枢得环中,乃托环以养中。 " 此二中字,即老子守中之中,《度人经》中理五炁之中,即指玄关一窍言也。 " 环中 " 两字,形容甚妙。环无端也,环之中又空洞无物,岂非圆空,○之象乎?故 " 环中 " 之简释即 " 虚空 " 也。蒋锡昌说: " 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圆空如环,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 " 道枢是没有对待的,像门轴一样,得虚空之环,便应变自如,如此比喻,何等恰切,把玄关体用和盘托出,妙无以加。

  庄子以后,善谈玄关者,当推魏伯阳之《参同契》矣。《契》曰: " 方圆径寸,混而相扶,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 可谓描写尽致。海印子释曰: " 方圆寸径者,鼻孔外寸径之地,一规之中,出入息之动机,寓乎此也。混而相扶者,混然无迹,而且有化机,先后二天之气,在此交接也。先天地生者,未有天地已有此窍,○象,则玄窍不可执着色身以求可明矣。盖色身之内,上至顶而下至踵,莫非后天物也。故钟离权曰: ' 一身四大尽皆阴,问君何处是阳精。我今得遇明师指,得道神仙在只今。 ' 是则必求于无名天地之始,斯得之矣。巍之尊高者,极言其天然尊贵,不落功勋,不假雕琢,非凡物可比也。 ' 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 两句,假天元神室比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神息一依,内想不出,外想不入,无异墙垣宫阙之遮拦,故云旁有垣阙也。 " 此无形之垣阙,比有形之垣阙,不知胜几万亿倍,实非人力所可逾越者。古人画地为牢,犯人犹不敢逾越,况道枢之环中,圣德巍巍,能透出物质时空之三维障碍,达阴阳合璧之效乎? " 状似蓬壶 " 者,乃混沌之真境界也,实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恍惚中见,无意中成,遇视则无,始谓之蓬壶也。况蓬壶为蓬莱仙岛,壶中天地之缩称。真是空中楼阁,形容形象,微妙之极。《契》又云: "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金炁亦相须。 " 朱元育解云: " 两孔穴即坎离两用之窍妙,所谓玄牝之门世莫知者也。 " 海印子云: " 神气妙合于黄中,有无涉入,阴阳混合,而返吾无始,斯即两孔穴法之秘妙也。(《天乐集》) " 我认为两孔穴者,去上下两孔于不用而归并于一穴也。即去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故上闭下闭者,即《悟真》所谓: " 有无自此长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 简言之,亦不过一个心息相依,同定于虚而已矣。周子所谓 "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 亦是也。实皆玄关虚中之直指也。

  伯阳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张紫阳。《金丹四百字序》云: " 身中(非同身内,当注意)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胃、非膀胱、非谷道、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亦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总是密示虚空一着,在于不内不外,不落色身,没有边旁的),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直接揭破)。在身中求之(中字写得妙,身内身外都不是,只得云中),不可求于他也(执自即非,执他亦错,惟执中为宜也)。 " 《四百字》云: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 释:非凡窍者,不可向凡体上求,说明非有相有形之窍。乾坤共合成者,谓上乾下坤,中间空洞无物,亦明示此窍乃乾坤之中也。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者,说明此窍正是神气聚会之所,离己日光坎戊月精光照之地。虚空宝地,内有先天真一之炁,水乡铅只此一味真药,正是蕴藏于此。故有神气穴之异名。四句皆平铺直叙,句句直指。

  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宽。 " 罗公远云: "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 " 乾坤共合之理揭露无遗。若以身心等为乾坤解之,岂不遮尽本来面目。盖身外系乾坤,身内系坎离。既云乾坤合成,则先天而成,不在身内明矣。此一说也。身内身外都有乾坤,呼吸出入,内外交流,亦可谓都有坎离,但都不能执着色身之乾坤耳。不然不称虚无矣。名为神气穴者,心息相依在此处也。神气在此处归根也。葛仙翁云: " 簇将龙虎窍中藏 " 是也。内有坎离精者,依到大定,则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此谓神气归根,虚无之中,药物自生。玄窍者,一而神也,药物者,两而化也。金丹妙用,在于坎离,坎离妙用,不出先天太极也。《悟真篇》云: " 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多载,争得金乌搦兔儿。 " 此又示人不可执着色身求玄关也。口鼻尚非其所,何况心肾中间,两眉中间,及脐下一寸三分等处乎?总之一着色身,即落后天,即非玄关矣。

  或问曰: " 玄关既是外面虚空一着,何以紫阳不云身外求之,而云身中求之乎? " 答曰: " 此窍虽在身外,而与口鼻至为切近,此一规之中,方寸之地,呼吸起处,介乎色身与虚空之间,乃人身之中极,神气归根之处,先后二天衔接之所,故云身中耳。总之,此窍实不属色身,而仍未与色身完全脱离关系。若执色身求之,固不可,若完全离却亦不可,妙在不即不离之间。不即此身,不离此身,鼻孔外虚空之中,出入息起动之处,如傀儡之丝线,一身运动之总机关,即玄关之所在也。若云身外求之,又恐邪徒借此移在女人身上,起种种邪行,如三峰采战之流。古人不护己,说个中字,又曰乾坤合处。身中之说,由是而立也。 "

  《礼记•中庸》曰: "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微矣微矣。紫阳《悟真篇》又云: " 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 此生身处,亦即玄关之别名。或问: " 何谓生身处? " 答曰: " 郑和阳真人云: ' 我身自向虚中来,我身应向虚中去。来来去去在虚中,可于虚中种业树。种得业树根株深,枝条充塞去来路。 ' 此即示人以生身之处也。 " 试思,鼻外呼吸之动机一息,傀儡即倒,岂非生身之妙键乎?究而言之,虚空一窍,能生我,亦能死我,故古人称谓生死门户。钟离翁云: "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 ,即指玄关言也。钟祖又云: " 欲识金丹端的处,未生身处下工夫。 " 张景和云: " 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 尹清和云: " 欲识本来真面目,未生身处一轮明。 " 此皆直指生身之处为虚空一着也。故汪东亭先师云: " 如得诀者,则在虚空中下手,即是性命双修。若离虚空,别无路矣。 " 可谓泄尽天机。万卷丹书,所不敢言也。

  紫阳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陈虚白之《规中指南》,其示玄关图○○曰: "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 又曰: " 夫玄牝,其白如绵,其连如环,纵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 " 并引《悟真诗》为证。按虚白此图,直示心息相依之旨。两圆圈相叠而成三,示心息归并于虚空也。(亦先后天二气交接于虚空之象也)又作玄牝说曰: " 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受气以生,实为神府。三元所聚,更无分别。精神魂魄,会于此穴。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 " 古人谓之太极之蒂,先天之柄,虚无之宗,混沌之根,太虚之谷,造化之源,归根窍,复命关,帝一,神室,灵台,绛宫,皆一处也。然在身中(身中之义上已释之)而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非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何处?我的妙诀,名曰规中,一意不散,结成仙胎。《契》曰: "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 此其处也。老子曰: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人一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似有似无,若亡若存。无内无外,中有乾坤。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书》曰: "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度人经》曰: " 中理五炁,混合百神。 " 崔公谓之 " 贯尾闾,通泥丸。 " 纯阳谓之 " 穷取生身受气初。 " 平叔曰: " 劝君穷取生身处。 " 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故玉蟾又谓之 " 念头起处 " 。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住,神化无基。且此一窍,先天而生,后天而接。先后二气,总为混沌。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精非常精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以灵。谭真人曰: " 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中藏,所以为珠玉之房。 " 皆直指也。然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若以体形色相求之,则又成大错谬矣。故曰: " 不可执于无为,不可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着于持守。圣人法象,见于丹经。 " 或谓之 " 玄中高起,状似蓬壶。关闭微密,神运其中。 " 或谓之 " 状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弥历十月,脱出其胞。 " 或谓之 " 其白如练,其连如环,方园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 " 此明示玄关之要,显露造化之机。炼者不探其玄,不赜其奥。用工之时,便守之以为蓬壶,存之以为鸡子,想之以为连环。模样如此,形状如此。执有为有,存想入妄,岂不大谬也。要知玄关一窍,玄牝之门,所示仿佛状貌,乃神仙聊指造化之机耳。然其中体用权衡,本自不殊,如以乾坤法天地,坎离体日月,是也。《契》曰: " 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 " 则神炁有所取,魂魄不致散乱。廻光返照便归来,造次弗离常在此。诗曰: " 经营鄞鄂体虚无,便把元神里面居。息往息来无间断,圣胎成就合无初。 " 玄关之旨,备于斯矣。

  以上陈虚白阐玄关之文本有千五百余字,今仅录其半,而大旨已明。篇中初列玄关异名,次示一身内外上至顶而下至尾闾,皆非玄关。所以破外道泥执色身之弊也。次揭规中二字,又形容中字之妙。曰 " 在乾下、坤上、兑东、震西 " ,是画家烘云托月之法,以南北东西四正之位,映出中间虚空一位。又谓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是又示虚空一着也。既不依形,则不在身内可知。道本虚空,玄关体道,则亦虚空无疑矣。末后一诗曰: " 经营鄞鄂体虚无(更直指虚空一着),便把元神里面居(示凝神于虚,与息相谐合也)。息往息来无间断(示神息相依,调之使纯熟自然也),圣胎成就合元初(示神息交结而成胎,内外两净,体同虚空,是正归根复命之时也)。 " 中间广示玄关法象,乃取材于《参同契》,曰无边傍,无内外,又依据《四百字序》。默示虚空一着也。虚白原文,末后广示调息之旨。结云: " 然此窍阳舒阴惨,本无正形。意到即开,开合有时。百日立基,养成炁母。虚室生白,自然见之。 " 昔黄帝三月内观,盖此道也。此示证位之玄关,前所云云,乃信位之玄关也。信位凭师指点,证位须自己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烦指授矣。

  陈虚白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白紫清,李清庵,张三丰,李涵虚四家。清庵《中和集》内,有示命宗之玄关,与性宗之玄关。《性理歌》曰: " 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 《炼虚歌》曰: "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指出泰卦形象)。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四边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入从此出。出出入入复还虚,平地一声春霹雳。 " 《抱一歌》曰: " 虚无之谷自透通,玄牝之门自开辟。一阳来复妙奚穷,四德运乾恒不息。 " 又《道德颂》曰: " 阖辟应乾坤,斯为玄牝门。自从无出入,三界独称尊。 " 又诗曰: " 谷神不死为玄牝,个是乾坤阖辟机。往往来来终不息,推推荡荡了无边。白头老子乘龙去,碧眼胡儿跨虎归。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匝地月光辉。 " 又曰: " 玄门牝户不难知,收集身心向内推。会得两仪推荡理,便知一气往来时。乾坤阖辟无休息,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 " 又曰: " 真常之道果何难,只在如今日用间。一合乾坤知阖辟,二轮日月自循环。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踏遍二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 又《原道歌》曰: " 玄流若也透玄关,蹑景登真果不难。只是星儿孔窍子,迷人如隔万重山。 " 又《全真活法》曰: " 炼气在调爕,所谓调爕者,调和真息,爕理真元也。 " 老子云: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其调爕之要乎?今人指口鼻为玄牝之门,非也。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易系》云: " 阖户为之坤,辟户谓乾。一阖一辟谓变。 " 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玄静释曰: " 清庵诗歌,大意要人体会身外虚空中呼吸阖辟之机,即在此处心息相依。直到神息凝合,息无出入,三界称尊。性寂情空,超凡越圣,归根复命之学,胥在于斯矣。 " 此玄学之正脉也。非身外之虚空,则无天地阖辟之机,不得以玄牝之门称之,更何有踏遍人身与天地两重呼吸阴阳消息之子哉。清庵妙诗妙喻,如甘露洒心,真使人读之心悦诚服,余味无穷。

  李清庵又曰: " 汝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做工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尔甚么?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处,自然见之也。《易系》云: ' 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 ' 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勤修苦志,事终不成。欲直指出来,恐汝信不及,亦用不得,须自见始得。 " 又曰: " 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丹田,或云首有九宫,中有玄关,或指产门为生身处,或指口鼻为玄牝,皆非也。但着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为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 玄静释曰: "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是尔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家所用之中也。 " 《易》曰: " 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 " 老子曰: " 致虚寂,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 《易》云: " 复见其天地之心。 " 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静也,静寂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下工夫,玄关自然见也。以上均约性觉妙明为玄关,乃自性宗通,无为妙觉之至道也。学者须知,性命本属不二。彻证性空本体者,十方世界现全身。了性而命在其中,是为顿悟顿修。若以调息凝神入手者,乃渐法也。渐法所用之玄关,约妙有之气机而言。顿法所指玄关,均真空之性体而言。予考《道德经》原旨,谷神不死为玄牝,亦约真空性体言也。

  三丰翁《打坐歌》曰: "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 《道要秘诀歌》云: " 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入气海,神炁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将元炁,入黄庭,炁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妙玄明。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云无定自拎取。到如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 " 仙翁此二段,已将玄关调息妙谛,泄尽无遗。至云此在有定无定间,更为圆极之语,非仙翁不能出此也。虚空一着,本无方所,东来亦是个虚,西去亦是这个虚。既无方处,则无定也。然人人鼻窍之外,一规之中,出入息之起动处,各具一玄关,则又是有定。岂非玄之又玄乎?《颂》曰: " 有定无定,非即非离,妙窍齐观,空有双显。虽无色相,亦非断灭。寻之不见,呼之即应。睹之无形,听之有声。如来之藏,众妙之门。 "

  三丰翁《一求玄关》诗曰: " 一孔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索,脾胃泥丸莫漫搜。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原来则在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 " 《再求玄关诗》曰: " 傀儡当场会点头,应知总是线来抽。抽他须是依人力,使我人抽又孰谋。愿赖主公常月白,期教到处好风流。炼丹若要寻冬至,须向灵台静里求。 " 《总论玄关》诗曰: " 身即乾坤莫外求,虚灵一窍最深幽。二三自许同为侣,一四何妨与共俦。五土建中司发育,巽风起处定刚柔。自从识得还元妙,六六宫中春复秋。 " 按丰翁诗意,要人离却色身,到虚无窟内求此玄关。巽风(息风也)起处定刚柔,即虚灵一窍之所在也。此即神炁归根之基,返本还元之妙键也。人自破体以后,身中元阳,逐渐消散于虚空之中。故学者返还,亦必向虚空中追求,俾物归原主。此丰翁所以教人虚无窟里细探求也。又以色身喻傀儡,鼻孔外呼吸往来喻抽傀儡之线棙。身外虚空,喻抽牵之主公。此喻非常亲切。我被人抽而不觉,良由呼吸机关,在人手中。故若抽动之机关一停,傀儡即倒矣。昼夜呼吸,不能自主,自幼至壮,自壮至老,自老至死,从未注意及此地。反之,若体会玄关阖辟之机,即在身外虚空中以神驭气,心息相依,依极而化,神息二定,不出不入,无去无来,则主人在我而不在人,命蒂可固矣。故钟祖云 "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半铁汉自思量,长生不死由人做 " 也。

  白紫清《玄关诗》曰: " 玄关者,求玄之关道,玄妙之机关也。有体有用,何谓体?寂然不动。何谓用?感而遂通。不动有时候,神炁交媾之初,絪絪缊缊,混混沦沦,是为一关。所谓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神炁交媾之际,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是又一关。所谓无声无臭,无内无外是也。乃至静极生动,而用乃出焉。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真炁从规中起,是又一关。所谓念头起处为玄牝是也。念头起处,醉而复苏,有一个灵觉,当下觉悟,是又一关。所谓时至神知是也。此时以灵觉为用,如线抽傀儡,机动气流,微微逼过尾闾,是又一关。所谓斡转天罡运斗柄,正此时也。沐浴卯门,又是一关,飞上泥丸,又一关,归根复命,沐浴酉户又一关。大休息,大清静,空空忘忘,又至于静又一关,玄关之体用如此,千经万论,皆在此也。 " 按紫清此篇,全约工夫,以心息相依,至寂然不动,泰定境界为基。复从体起用,静极生动,一阳来复之际。时至神知,妙用现前。急起巽风而运坤火,直至周天完毕,复归大定。生出许多火候变化。如行路然,过此一关又一关,关门重重,须一一透过,方到大休息田地。此以玄关之历程而言,亦可以窥火候变化之概略矣。

  白紫清《玄关显秘论》云: " 一言半语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 (倘明执着色身之害,能离开色身形体,虚空便在眼前,炼成大罗天仙,诚易事耳。)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 " 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 " 若人知得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 "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 " (点明虚无即自然大道,能分合阴阳,为天地万物造化之根也,非玄关乎?)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道也,故无心即与道合,有心即与道违。惟此 " 无 " 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由是可知,苟不入此虚无之中,则万化之基难定,又如何能化形为仙哉。惟此真无之地,斯可为玄关欤。)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写明形神气之辩证关系,而着落则在一 " 无 " 字。惟此无字,把形神气三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神如何凝,于无中凝之,气如何聚,于无中聚之,形如何固,于无中固之。盖惟无形之物,始能役有形有气,而化有为无也。化有为无,则化形为仙可企。而无中之妙有生矣,能不形固而神全哉。)故谭真人云: "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 则此 " 忘 " 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 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味此理者,味此玄关虚无之妙用之理也,由此而心息相依,至于心息相忘,忘形忘物,妙用生矣,能运造化于一身矣。苟非玄关之无为之贯摄,终不可能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以上白紫清《玄关显秘论》之文,虽仅录其三分之一,随录随释,举一反三,而全旨亦明。玄关之旨,可谓无余蕴矣。

  紫清《修仙辩惑论》中述其师陈泥丸之语曰: " 但能凝神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嘿嘿,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钟吕并驾矣。 "

  涵虚真人《道窍谈•论玄关一窍》曰: " 玄关一窍,自虚无中生,不居五脏六腑,肢体间无论也。今以其名而言,此玄关为玄妙机关,故曰玄关。此窍为万法归一之地,有独无对,故曰一窍。一言以蔽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谓死,以黄庭炁穴丹田为之中,就是死的。何谓活,以凝神聚气,现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论,就叫做黄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论,乃称玄关一窍,故曰:自虚无中生。真机直露,得者秘之。 " 玄静曰: " 涵虚祖此说,开首二语,最为直截,既曰自虚无中生,则不在色身之内可知矣。下文重言,不居五脏六腑,四肢百脉。奈学者仍在色身内摸索,殊可笑也。万法归一之地,即是虚空一着,○如此之象。又曰有独无对。盖虚空既不属阴阳,是绝待而非对待,此凝神聚气现出此中者,心息在虚空中打成一片也。 "

  涵虚祖《玄关再说》曰: " 玄关者,神气交媾之灵光。初见玄关,明灭无定,初入玄关,惝惚无凭。以其神气乍合,未能固结也。到得交抱纯熟,死心不离,始识玄关之中,人我皆忘,鬼神莫测,混混沌沌,兀兀腾腾,此中玄妙,变化万端,不可名状,无怪其名之多也。各人所见不同,各因所见而字,各就所用而号。古仙师秘而不言,即有所谕,不过曰:非心非肾而已。吾谓其并非黄庭炁穴丹田也。今说破,识者秘之。 " 又《中字直指》曰: " 中者何?玄关是也。《参同契》曰: ' 运移不失中,浮游守规中。 ' 皆指此也。中境妙自养己凝神,入室还丹,以至脱胎神化,无不在是。故初入道者,即要识得这个中,乃有登进之路。在昔文始天尊问道于太上曰: ' 修身之要,载在何章? ' 太上曰: ' 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 再考之《契》曰: '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 ' 窍谓此上下二字,都在中字之里潜藏。阴阳来往于其内,坎离升降于其中,合上下而入乎中矣。是故上者而下闭,管括微密。太虚之中,元气独运,故称无。此亦观妙之旨也。下者而上闭,则隐藏未见。然杳冥有精,其中有信,故称有。此亦观窍之旨也。上闭下闭,皆归于玄牝之内,无欲有欲,尽存乎玄微之间。故玄关一窍,有称为有无妙窍者,有称为上下釜者,有称为阴阳鼎者,有称为神气穴者,皆由此间,统于一中而已。 " 以上均揭心息和合于虚中,会三归一,而显玄关之妙用也。盖玄关之本体为虚空,空中不空,一气流行,故以心息相依,妙合于此中,则体用全,而返还之路通矣。体任先天,用在后天,体用合一,则天人合发,逆流而返,追二炁于黄道,有何难哉。

  此上略揭其源流出处,及其体用差别。俾学者于丹书所说,略知眉目。有就信位上说,有就证位上说,有约命宗而说,有约性宗而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难一概论之。至若历代祖师咏玄关之诗,则美不胜收,今亦略举数十首,以广见闻而彰道妙。兼亦附以己意,阐作者之旨趣,则玄关义蕴,更为明显矣。

  钟离祖云: " 道法三千六百门,门门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 纯阳祖云: " 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 " 原钟祖之意,旁门外道,无非在色身上作活计。惟此玄窍,不属体形,而仍非与体形完全脱离关系,不即此身,不离此身,先后二天交接之所,天人合发之机,非一般外道所能知也。些子二字甚妙,此指虚空而言也。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也。吕祖之偈,直教人体会未生以前,受炁之初,元无一物。《契》所谓 " 审思未后,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 " 是也。故吕祖又有诗曰: " 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 " 又曰: " 人少知吾大道真,真道须求未生先。 " 可以证焉。张景和云: " 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 此颂最妙,直教人体会未生前面目。先师祖《三教一贯》云: " 学道步步离不得未生以前,离了未生以前,则先天真阳不能得。 " 又云: " 必求之于未生以前,方是先天,方是双修,此入门者要紧第一着也。总之不离身外虚空一着。能在身外下手,则玄牝之门通,而双修之旨得矣。 "

  刘处玄云: " 一窍虚无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 赵缘督云: " 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 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簇将龙虎窍中藏,造化枢机归掌握。 " 罗公远云: "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恍惚杳冥无色象,真人现在宝林中。 " 司马子微云: " 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环。大包法界混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这个名谓祖炁穴,黍米一粒正中悬。 "

  以上诸诗,俱甚明了,既指明虚空为玄关,又直指天地之中才是真正之中。并指明簇龙虎,调节候等心息相依的工法,真人常在宝林之中,黍珠悬于正中之地,既形象化而实又不着形迹。世人硬以身心比乾坤,或心肾比天地者,果能于诸真之诗中,求得一点借镜吗?张紫阳之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面 " 之直指,还能拉到色身上去吗?司马子微诗中,除说明 " 虚空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中 " 之直指外,还标明 " 大包法界混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 " 的体态。不容后人硬向色身牵扯余地,真描虚空之能手也。

  天来子云: " 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 朝元子云: " 中岳嵯峨日月齐,乾坤枝叶在灵溪。龟蛇往复云双段,风雨淋漓水一畦。炉里君臣名子午,鼎中夫妇号东西。此中幸有留年药,何得身心一向迷。 " 张洪濛云: " 天地之根始玄牝,呼日吸月持把柄。隐显俱空空不空,寻之不见呼之应。 " 王处一云: " 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张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 " 丁野鹤云: " 三教一元这个圆,生在无为象帝先。悟得此中真妙理,始知大道祖根源。 " 马丹阳云: " 老氏金丹释玄珠,圆明无欠亦无余。死户生门宗此窍,此窍犹能纳太虚。 " 刘海蟾云: " 涵谷关当天地中,往来日月自西东。试将寸管窥玄窍,虎踞龙盘气象雄。 " 肖了真云: " 老子明开众妙门,一阖一辟应乾坤。果于罔无形处,有个长生不死根。 " 又云: " 劈开玄牝露双关,锻炼工夫不等闲。学者要知端的处,直须北斗面南看。 " 又云: " 小小壶中别有天,铁牛耕地种金莲。这般景象家家有,因甚时人不学仙。 " 又云: " 虽然小小一壶中,上下乾坤法象同。若也知时能运用,金乌玉免自西东。 " 河上公曰: " 杳杳冥冥开众妙,恍恍惚惚葆真窍。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漫六合表。 " 高象先云: " 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 刘海蟾云: " 无底曰囊,有孔曰龠。中间一窍,无人摸着。 " 石杏林云: " 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 " 薛道光云: " 玄真玄,牝真牝。玄牝都来共一窍,不在口鼻并心肾。 " 吕真人云: " 子午长餐日月精,玄关门户启还扃。常如此,过平生。且把阴阳仔细烹。 " 陆西星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22: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编第六卷

参 同 悟 真 阐 炁 理

第一章 选释参同悟真缘起

  我欲译释参悟二书久矣。盖二书决理清晰提纲挈领,直探玄奥。足以辟傍左,祛邪说,揭玄窍,扫枝叶而露本根,免为盲师所误。惜因忙于俗务,一再拖延,良可慨也。

  虽然,二书说理,明则明矣,但仍不免象言譬喻,露枝条而隐本根。近世之专家学人,误会猜拟,指鹿为马,仍有不免。即玄关一窍,或言印堂,或言脐下,或言心下肾上,等等。究以何是何非,终无定论。终如盲人摸象,各是其是。

  故吾此次选释,非仅选释而选释也。实欲按文求义,按图索骥,究到实处。使空中不空,演为妙有,揭开玄关之玄妙机关也。

  因时限短促,业余时间又不充裕,故只选择二书部分章节,旁采各家有道先贤片断语录作证,以阐明性命双修金丹大道之原旨而已。不足言注,亦不足言译。主要目的在研究玄关穴位与功理工法。是否有当,能否合于逻辑,有待当世各位贤哲老师,评定取舍,赐予指教为荷。

第二章 从二书章节论证关窍

第一节 译解参同章节求关窍

  《契》之首章原文: "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廊,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槖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御者之执街辔,准绳墨,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 "

  首揭乾坤二卦,是交易、变易、不易之三易门户。实则直指乾坤二卦之中是返还之道,性命双修的关窍也。盖乾坤即天地也。门户即关窍也。易乃日月象形,日月运行之所,非中之义乎。由此说明玄关之窍,应在天地之正中也。因此间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故有乾鼎坤炉之说。坎离即男女也,阴阳也,亦即日月也,呼吸也。匡廓即架子,有了乾坤这个鼎炉作为众卦之父母,又有坎离的阴阳配合,立好架子。二气阴阳就可象车毂依靠正中的轴心运转一样,使我人阴阳二气,出日入月,一呼一吸,回旋于天地正中之位。也只有这个位置,才是牝牡四卦,用作如冶人之风箱的鼓风之构管之处。何谓牝牡四卦?乾坤坎离,固可说是牝牡四卦。而人身后天二气与天地先天二气的四个阴阳,亦何尝不是牝牡四卦。究其实,后者比前者更为恰切。何则?盖此处适当人身小天地与天地大天地之交接之所,俗谓之十字街上三叉路口也。天地之阴阳二气与人身之阴阳二气在此构管中鼓荡往来,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一息不停。所以说,这门功夫,是一统包括了阴阳二气的大道理。犹驾车的司机一样,时刻掌握好马缰绳,根据这一定的规律轨道行驶,不可须臾或离。

  孔子云: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这也进一步证明,须臾不可离之处,便是真道。有须臾可离之处,即非真道。因为只有这个天地正中,我人从出生的一息起,到临死的一息止,谁也没有须臾离过。谁要须臾离开他,谁就须臾死亡。是故古人强调一阴一阳之为道也。此孔子之所以一针见血的指出,凡是须臾可离而没有死亡威胁的危险之处,皆非道也。并不如某些人的谬解: " 修道的人,不可须臾忘记守窍,须臾忘记守窍,就不是修道了。或者说,就不是大道。 " 我认为,不管谁人,甚至一个已经功夫炼的很好的人,谁孰可能,须臾不忘守窍呢?一忘守窍,就是非道,就不是一个修道的人了?事实这是讲不通的,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我人时刻不能离开此中交流之阴阳二气,犹鱼之须臾不能离水一样。离他必然要须臾就死亡。此正说明若是须臾可离的有形穴位,决不是性命双修金丹大道。因为这是指证关窍的圭臬,所以附笔一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固是炼功秘要。而终未如大定真空,能牝牡四卦,以为槖龠,而运毂于正轴之中之可以立竿见影也。最后又说,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潜神规中而制约其外,盖潜神忘形,循气数之流行,不制而自制。又如音律之有十二管,历数之有十二辰,六阴六阳,循环运转,时刻不差,而火候得其节度矣。以此二句,总括前十三句全旨。

  《契》之二章原文云: "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两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论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

  此章即首章之注脚,进而阐明,要摆好天地的位置,乾坤鼎炉既立,三易阴阳二气,就能在此中交流了。故自解曰,天地者,乾坤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换言之,如果不是阴阳配合之位,就不成其谓鼎炉了。易即日月,日月即坎离也。总不出阴阳二气,即我人之呼吸也。坎离原为乾坤之变体,乾坤变而成坎离;坎离抽添而仍复乾坤。故日坎离者,乾坤二用。总之不出阴阳,阴阳二气,一呼一吸,一出一入,行乎天地之间。升降开合,四方上下,无所不到。四方上下为六合。四方上下,本都空无所有,故称六虚。实即一虚空而巳。阴阳二气,去来既不一定,升降也无常规。潜神于中,如藏幽室,如潜深渊。静而又静,忘无所忘,物我两隐,茫无形踪,实即浑沌之象。变化就在这中间发生了。是以《黄庭经》也说: " 日月飞行六合间,帝乡天中地户端 " , " 呼吸元气以求仙,仙仙公子已在前 " ,只此四句,几包含了本章全旨。日月飞行,非即呼吸出入升降乎?六合之间与天中地户之间,非即六虚与天地设位之象乎?帝乡,即性王之宅,即直指玄关穴位,又说明了三易的变化作用。是故邵子也说: " 仿佛阴阳初变化,氤氲大地乍回旋。 " 此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故有 " 大包天地有形外,细入风云变态中 " 之喻。这正说明,此中包囊万物,是道的法纪与纲领。

  天地正中,原是虚无本位,只有无能生有,也只有无能制有。无就是空。正像盛物之器一样,物总是盛在器的空中。阐明工夫总是从身外虚空下手,也是从虚空了手。大定真空,一呼一吸,消之息之,定到寂处,阴阳合璧,日月停轮。到此地步,坎离的形踪也没有了。

  又四章原文云: "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穷神而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

  此又以日月合而为易之象,以说明我人呼吸的大作大用。古人造字,暗含天机,日月合易,日月合丹,日月合明。故云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也。古人云: " 炼息要炼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 " 不息之息,是谓真息,非胎息乎?不神之神,是谓至神,非穷神乎?到此之时,造化自生。所谓至诚前知,神穷而造化亦自知矣。阴阳往来,象辐辏轮转一样,任其自然,毫无做作,一出一入,一辟一阖,舒之弥六合,卷之不盈握,而卷舒自如矣。

  趁此机会,我再引喻内外景《黄庭经》片断,来进一步说明日月即呼吸的大作大用。经云: " 出日入月是吾道 " , " 出日入月呼吸存 " , " 出入二炁入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 "" 呼吸元气以求仙,仙仙公子已在前。 "" 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理发齿。 " 由此可证,日月与呼吸本是一物异名;从而也证实,黄庭、虚无、元气、天地间,亦何尝不是一窍异名。日月呼吸不离黄庭中虚无之位,所以以天地之间称黄庭虚无者,前者因中央属土,色黄故称;后者因中央本虚,空洞无物故称。讲到实处,虚无不无,无中有妙有。所以古人说: " 无中生有,虚里成真。 " 故易又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也。惟此天地间之童子,即吾之真形,非经修炼不彰,更非常人之肉眼可见,故以虚无名之。

  回顾《契》三章《中宫土德》之原文: " 坎戊月精,离已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王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 " 此段与《黄庭》片断互证,说理周详,功法功理窍位等,都说的明明白白,几乎贯串了整部《参同》的全旨,也包含了整部《黄庭》的全旨。坎纳戊,戊乃阳土,月之精也。离纳己,己乃阴土,日之光也。戊己二土,分纳于坎离之中,勾引调和,以成交媾。盖以刚柔相当之故,故能互相眷恋,相吞相吐,如日月之为易也。且土之为德也,分王于一年之四季,而罗络于一岁之终始。故木得以春荣;火得之以夏藏;金得之以秋生;水得之以冬止也。青赤白黑四色,各居于东南西北四方。而皆赖中宫黄婆之牵引,以施神化,而成其功。故曰 " 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 也。故下文《二土》章,作了更深刻的描述以后,又言呼吸相含育,停息为夫妇也。《悟真篇》之所以说: " 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 " 戊己之功,大矣哉!总之中宫即天地之中,即天心,即黄庭,即真土。若以脐上心下为中宫,则谬矣。

  由以上各章观之,吾人若以有形之心肾之间,两肾之间,眉目之间,上中下三丹田等处,作为黄庭玄关,以及玄牝之门,总是非也。

  为了进一步阐明玄关部位。无位之位。试将人身配天地配五行之理,简要说明一下:

  盖天地者大天地也,人身小天地也。呼吸即日月,五藏为内五行,眼耳鼻舌人中为外五行。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以口及二便三单窍象  ( 乾 ) 卦配天;耳目鼻三双窍象(坤 ) 卦配地;加以两卦之正中的人中配人为三才。医书中之人中一穴,盖本此取,否则安得以此取名人中乎?故先圣又称此窍为三才窍的。大天地与小天地本交参为用,互为出入。故真正穴位,不能执相而着落在色身的人中上,而应在天人交接处取位,方符合《阴符经》之 "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 的大旨,也符合吕祖《指玄篇》的二重天地、四个阴阳的本旨。是以古人说 " 离了此身也不是,着了此身也是错 " 也。这竟如海印子指的 " 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 " 是也。吾今不畏天谴,彻底言明,为后之有志于道者,开一线明路。谅古人不我欺也。

第二节 从《中宫土德章》论五气朝元

  《中宫土德章》原文: "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征。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

  上文已谈到人身有内外五行。何以要分内外五行呢?这就是配合五行的天机奥妙所在。因目通肝,目与肝均属木;舌通心,故舌与心均属火;耳通肾,故耳与肾均属水;鼻通肺,故鼻与肺皆属金;虚空与(人中)通脾,故虚空(人中)与脾均属土。是故心息相依,以耳听息,定于虚空,谓之金水一家,天一生水,地四生金,北一西方四共之也。眼观舌舐,定于虚空,谓之木火一家,天三生木,地二生火,东三南二同成五也。神定虚空,脾(土)气上朝,戊己自居生数五也。

  故炼功之始,便须做到身不动、心不动、意不动的三定,又须做到含眼光,凝耳韵,缄鼻息,调舌气,定真意。中央黄庭,乃虚无之窟,本具先天一气,为有生即具之始气,故又称元始祖气。抱元守一,即抱此元守此一也;五气朝元,即朝此元之祖气也。心息相依,神气相抱,眼耳鼻舌意既归中,肝肾肺心脾之五气亦自随之而朝元矣。

  《悟真篇》云: " 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希。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圆入圣基。 " 上文有如此诗的注脚,不解已解之矣,可见先圣后圣同出一辙。所谓青赤白黑各居一方者,东方甲乙木,色青;南方丙丁火,色赤;西方庚申金,色白;北方壬癸水,色黑。故曰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己之功也。此非五炁朝元之象乎?

  本文对五炁朝元的论述尚多,如《二土全功章》、《四象归土章》,都作了深入的描述,兹更录其原文,以为指证。

  《二土全功章》云: " 子午数合三,戊己数居五。三五即和谐,八石正纲纪。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呼吸相含育,停息为夫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母。水以土为鬼,土填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既会合,本性共宗祖。 "

  《四象归土章》: "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浑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隅。肝青为父,肺白为母。心赤为女,脾黄为祖,肾黑为子。子五行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

  归根结底,戊己是根本,戊己即天心,戊己即中宫,即天地之中,亦即虚空,即黄庭也。戊己之作用,大矣哉。予写稿本旨,首以论证关窍为主旨,因此二章微义与上章大同小异,惟更细腻而已。故此处不再详解。

第三节 译悟真篇章节证玄关

  张紫阳真人按两弦二八之数写律诗十六首,按周易六十四卦之数写绝句六十四首,窍位诀法,药物火候,无不悉备,与《参同契》一样,扫尽枝条,直指根本。两书虽句法有殊,而理无二致,可以互为表里,互相发明,真是相得益彰。故《周易参同契》被喻为万古丹经之王,而《悟真篇》亦可谓万古丹经之指南也。

  该书言玄关之处,实亦不鲜。如二八之三云: " 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本因戊己为媒娉,遂使夫妻镇合欢。 " 二物即神炁也,神气会合,情性亦合,虎龙即情性,亦即气神也。五行全归之处,神气龙虎蟠结之所,即玄关也。舍此则五行难全矣,龙虎难蟠矣。因黄庭戊己,内有先天虚无真一之气,内含坎戊离已二土,如媒妁一样,能通和好。使神气龙虎,如夫妻之贪恋欢合。矧能如是,则功成有望,可朝北极金阙,九霞光里驾祥鸾矣。若后天色身以心肾之中为黄庭戊己,则南辰北极,神气相距甚远,则虎龙安得而蟠结哉。

  二八之五云: " 虎跃龙腾波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腹中岂有殊。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枢。 " 虎跃龙腾,正可以在狂风骇浪之中,大显身手,神炁相合,相吞相吐,象龙腾虎跃一样,经过风火同用之功,自能把风浪制伏,所谓两虎搏来令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也。何谓中央正位,是乾坤二卦,天地之正中也,此理已在本章首节中言之详矣。虎跃龙腾,两虎死斗,在此中央正位中锻炼,则金丹有象而玄珠产矣。此理就象果子生在枝上一样,节气一到,自然有成熟之期。又象婴儿在母腹一样,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藏器待时。所谓一任天然真火,丹成赫赫长明。火本南方属离,水本北方属坎,潜神于中央正位的根源之中,心息相依,坎离交媾,水火抽添,从而恢复原来乾坤的本体,而翻转卦象矣。朝屯暮蒙,晨昏火候,自然合天枢斗柄之潜移默运了。

  又二八之九云: " 阳里阴精质不则,独修一物转赢尪。劳形按引皆非道,服食餐霞总是狂。举世漫求铅里汞,何时得见虎龙降。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

  此诗极言性命单修、孤阴寡阳之弊,牝鸡自卵,其雏不全。独修一物,其质不刚。不要说法身,就是色身也会越修越消瘦的。若以上丹田为玄关,是只修性之一物,而没有命,上丹田属离(离)卦二阳一阴,阴包阳中,所以说阳里阴精质不刚也。若以下丹田脐下为玄关,是只修命之一物,下丹田属坎,(坎)卦二阴包住一阳,阳陷阴中,沉沦难出,权握家财无把柄矣。就是劳形按引的功夫,也只是旁门,并非正道。服食草木金石,餐霞饮露之类,总属狂罔无稽而巳矣。此段极言在色身上有形有相之穴位求玄关之非,与服食餐霞之误。举世之人求的都是凡铅凡汞,凡铅里是没有真汞的,若这样的妄修瞎炼,什么时候才能虎龙降伏呢?最后才直指生身之处,方是返本还源的真药之王。何谓生身之处,盖吾人未生以前,原在母腹之中,我之呼吸,随母之呼吸。母之呼吸一断,我之生命亦停止了。及到离开母腹,脐带剪断,嗬地一声,天地之气从口鼻而入,中阴身亦随之而入。是吾人有生命之始。所以生身之处即鼻孔外虚空径寸地也,此气本自虚空来,此气还自虚空去,有此虚空之气则生,无此虚空之气则死。所以古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由于有此虚空一气而开始我人的生命,所以又称此气谓元始祖气。凡人之元气,不知操守,随呼吸之出入,日消月损,逐日消耗,消尽即死。圣人知返还之道,逆转造化。用心息相依之法,使回风混合,神气合一,而结丹成真,永劫长存。故曰,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源是药王也。呼吸是生命的根本,虚空是生命的源头,这不是最清楚的吗?

  六四之一言鼎炉云: " 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鸟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取金丹不解生。 " 这就直接指乾坤之中是鼎器之所。金乌玉兔是日月的精华,也是我们所要烹炼的药物。既然把此二味药物,驱入了天地之中黄庭之路,怎能不使那金丹至宝,不知不觉的就产生了呢?所以说: " 驱二物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 " 简言之,设非天地真中,虚无本体,不足当黄庭元宫之称。设以心肾之中的脾胃为黄庭戊己,又安得而驱入,安得而蟠结,又安得有结出如此金丹之大功哉。

  六四之十二言虚无一炁云: " 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 此首又重点言明,大道应从虚无的先天真一之气中求之,此气顺则生天生地,生人生物,所谓一气化为两仪,两仪化为四象,亦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滋张也。此气逆则万派朝宗,涵三归一,坎离交姤而成其丹也。

  六十四之十四言戊己云: " 离坎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只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返还。 " 此诗又直指中宫戊己的重要,因为中宫戊己,内有先天虚无真土,为四象所共拱,坎离所共恋。是以还丹之道,非中央戊己为媒不可。若脾胃之血肉黄庭,满藏渣滓之物,何得当真土之称。既称真土,自非后天有形有质之凡土明矣。此紫阳之所以特别点明,只缘彼此怀真土之妙也。坎离既怀真土,四象自必来归。

  六十四之三九、四十言玄牝云:( 1 ) " 要得谷神常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灵光永不离。 " ( 2 ) " 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多载,争得金乌搦兔儿。 " 本诗第一首,若要谷神长不死,没有玄牝之门是不行的,玄牝之门象黄金室一样,可以点铁成金,可以炼精化气,可以炼气化神,可以炼神还虚而合于道。而一颗灵光自然永远常明,永远不离矣。所谓谷神,乃先天空谷之神,自非后天思虑之识神可比。一首极言玄牝之门之重要,此首又言玄牝之门之难知。盖谷神既非后天思虑之识神,玄牝亦非后天有形有质之玄牝。此诗先将口鼻非了。口鼻乃有形有质之物,虽有后天呼吸出入,可以吐纳修炼,但有形易忖量,无象难思虑。所谓金丹大道无着真宗,炼息要炼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岂口鼻之后天气中,妄作施为,能有所得哉。老子云: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根。 " 这里说得更明白了,空谷之神,是不死的。玄牝的门户,就是天地的根子。若非天地真中,先后二天,阴阳交感之所,安得可称天地之根哉。所以《金光神咒》也说, "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 " 三家之言虽异,而其旨实同。是以说,若将口鼻妄施妄为,虽经多年的吐纳锻炼,还是象天上的金乌和地上的兔子打架一样,永远也不能和合在一起。再讲,空谷之神,应居于空谷之中。空谷之中,内藏先天真一之气。天一生水,水能生金,北一西四,金水一家。所以说水乡铅只一味也。究到实处,还是天地真中,中央戊己之宫,黄庭之室,水生金,土亦生金,故紫阳又以黄金室称之。所以古人还说,玄牝玄牝真玄牝,不是口鼻不是肾。所以说真金既返黄金室,一颗灵光永不离也。此先天大道,无着真宗,虚无之谷,阴阳二气聚散之所,又谁能离之哉。

第三章 据乾坤门户章作图破解玄关

  乾坤门户章原文: "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第四章 录《性命圭旨•安神祖窍图》证玄关



  绘者简释:按此图可以证明,所谓祖窍,即玄关,决不在色身上,顾名思议,以至解图联语,都没有理由把无极即玄关,可以放在色身上。如异名中的空中、虚无之谷、先天地生、虚空藏、悬胎鼎、希夷府等。我见到的性命圭旨,把此图放到心肾之中的中脘上去了,这是多么别扭的事。据图据字,都不可理解,若非转编或注解者有意混淆视听,就可说他就根本不知道无极为何物,是怎么样的正中。又为什么叫他是空中或虚空藏。又此联语为什么要说离种种边允执厥中和如如不动空中住,无生无灭无来去。色身上能离开种种边吗?能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吗?所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须复命关。若非天地之根,虚无之窟,性命之源安足以当此哉。故吾所以不惜篇幅,广为引证为求彻底印证,下章将再探索三教经典,各家语录,加以论定。

第五章 三教经典各家诗词语录摘录摘释

  老子云: " 天地之间,其犹槖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 "

  注:天地间,即天地之中也,守中即守此中也。

  老子说: "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注:此则直言要离开色身修行,而后身能存也。

  《金刚经》云: "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注:第一说明要离开色身,第二就是说,应该在虚无之所潜神而定其心也。

  《中庸》云: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注:此中若非天地正中,天地安得而位,万物安得而育,此又与《契》之 "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 与《金光神咒》之 "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 一个道理。

  《胎息经》云: "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

  注:此亦直指虚无为养神炁之所。

  《六祖坛经》云: " 我此法门,从以上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

  注:无相者离相,无住者,虚无之所住心也。

  《楞严经》云: " 一迷色身,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性中物。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 。

  注:总是要离开色身,应定于无方所之虚空。

  司马子微云: " 虚无一窍此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环。 "

  汉钟离云: " 若言此理神仙道,天地虚无上下通。说破木金无间隔,真铅真汞岂有形。 "

  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簇将龙虎窍中藏,造化枢机归掌握。

  吕纯阳云: " 两重天地谁能会,四个阴阳我会排。 "

  张紫阳云: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 又: "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

  石杏林云: " 炼气徒劳力,存神枉费功。岂知丹妙诀,终日玩真空。 "

  注:妙兮哉终日玩真空也。

  白玉蟾云: " 老者可少病可健,散者可聚促可延。心入虚无行火候,内景外象赏中天。 "

  李道纯说: " 虚里安神虚里行,发言阐露虚消息。虚至无虚绝百非,潜虚天地悉皆归。 "

  罗公远云: " 一窍虚空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恍惚杳冥无色象,真人现在宝林中。 "

  赵缘督云: " 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

  天来子云: " 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

  龙眉子云: " 一窍本从虚里兆,两仪须向定中旋。生生化化无穷尽,幻作壶中一洞天。 "

  张三丰云: " 一孔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索,脾胃泥丸莫漫搜。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原来只在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 " (《一求玄关诗》)

  又: " 身在乾坤莫外求,虚灵一窍最深幽。三二自许同为侣,一四何妨与共求。五土建中司发育,巽风起处定刚柔。自从识得还原妙,六六宫中春复秋。

  寿涯禅师云: " 陀罗门启妙难窍,佛佛相传只此中。不识西来真实义,空穿铁屣走西东。 "

  刘长生云: " 一窍虚无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

  刘海蟾云: " 中央神室本虚闲,自有先天真气到。 "

  徐住卿云: " 倏忽遨游归混沌,虎龙蟠结入中黄。 "

  王玉阳云: " 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强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 "

  白乐天云: " 自从苦学空门法,消尽平生种种心。 "

  空照禅师云: " 这个分明个个同,能包天地运虚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灵知是本空。 "

  圣可玉禅师云: " 拆却空王殿,掀翻狮子床。太平无忌讳,在在百花香。 "

  雪宝显禅师云: " 春山叠乱青,春水漾虚碧。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 "

  涂毒策禅师云: " 心性从来一体同,有无空处透真空。古今妄处迷源者,春入园林处处红。 "

  泥山伟禅师云: " 阳春无脚遍行空,桃李年年酿谷中。何事东园春更早,一枝雪里绽香风。 "

  邵子曰: " 圣人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同用。 "

  书曰: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孟子曰: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

  荀子曰: " 虚一而静。 "

  董仲舒曰: "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而为阴阳,判而为四时,列而为五行。 "

  王充曰: "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

  张载云: " 由太虚有天地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王夫之曰: " 虚空者,气之量,气弥纶无涯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空虚者,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 "

  综上三教经典及各家语录,惟天地之中之虚空为道为玄关明矣。因立说简明,故不具注。

第六章 从二书章节论功法

第一节 从《契》之《关键三宝章》证功法

  《关键三宝章》原文: "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合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离气纳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濛。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验自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颜色浸以润,骨节亦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拙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拂拂被容中。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耘耡宿污秽,细微得条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只昭明。 "

  译:耳目口三窍,是三件宝贝。要牢固的封闭好,象瓶子用塞头塞紧一样,一丝不漏地,不可让先天元气发散掉。把真意和真水混合,象潜伏在深渊里一样。一任其飘忽游移,一心不乱的守在玄关一窍的规园方寸之中。故规中实玄关之别名也。回光返照,目返视而耳返听。如此心息相依,一呼一吸,一开一合,若合符节,出乎自然,若合同也。这是我人斗柄枢纽的管辖地方,为戊己二土交媾之地,他忽动忽静,融融怡怡,悠悠掦掦,永远没完没了,没有穷尽。离宫阳气即真汞,既已纳入营卫应行的轨道,与坎水相通的耳宫,也就不须用意识去听了。就是说,已到了听而不听,不听而听自然翕聚的忘息境界了。既已把要消耗精气神的三扇大门封闭掉,口也自然合拢,不会再说话,默默无言的象混沌未分的鸿濛一样,杳冥恍惚,而深入于丹功态矣。三宝既象上了锁一样把门关闭的严严实实,再宽衣解带,放松肢体,独处于空房之中,用志不分地守候在虚无窍内,做到永恒的无念。长此下去,证据和效验,自然逐步的演进。不过总要用志专一,不想东想西,忽直忽横不安定。醒和睡都潜神于虚,与气相抱,即所谓心息相依,如鸡抱卵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等候着似有如无的消息。抱之既久,我人的外形也起了变化,面色象在水中浸着的美玉一样,莹润光泽,骨骼肢节也坚强起来了。一切阴邪都排除净尽以后,然后兀立起光明正大的阳气。这样的久修下去,不停不歇,庶几乎真气象云行雨化一样,绵绵不绝,象春天的雨水下降,水气慢慢蒸发象把冰块溶化。这样的从头流到脚,再从脚升到头。而往来于洞明雪亮的虚空当中而无穷无尽。暖融融的象把自己的色身也包裹在里面了。到此境界真气薰蒸流注,往来上下,百脉冲和,畅于四肢,被于容中,可谓拍拍满怀都是春而状如微醉也。能返老还童,还元复命,才是修道的效验。能谦下为用,柔弱自居,才是立德的把柄。濡弱不争,格尽旧习,而大用自现前矣。象农夫耘耡芜草一样,彻底锄清故旧的污秽,就是极细微的毫毛孔窍,也都条达通畅了。这样的纯朴无文,昏昏闷闷,浑沌一团,表面上象浑浊,实在是最清高的道路啊!昏昏默默,浑浑噩噩,浑沌既久,豁然开朗,如杲日当空,则昭明矣。此乃定久生慧之象也。

  此章说理清析,功法实效,无不淋漓尽致,揭露无遗。不是过来人,现身说法,其孰能之。读之韶有兴味,故全文録译之。

  由该章旋曲以视听之句,可以证明,心息相依之法,以视听为主,而听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眼观一面,耳听八方。可见炼功之中,耳的作用,更大于目。当然,还有鼻舌意,也是很重要的,五行应该相辅相成,才能五气朝元。但耳目是先行官,却是不可违避的事实。这个问题,我们从《楞严经》中,也可找到答案。书中谈到的观音大士,不也就是从耳根悟入,得证圆通的妙明真心吗?观音所提简明直捷的炼功方法,就是 " 从闻思维,反闻闻自性。 " 顾名思议,就是从耳根悟入,是心息相依的翻版。何则,观夫息字,乃自心二字合成,故有 " 息者自心也 " 之说。可见息即是心,心息原为性命根源,心性本是一体,明心即可见性。而息来息往,息息不离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故虚空实为真息往来之乡、水火既济之地。而真心应在真息中求之。所以合言之,真息即真心,真心即虚空也。分言之,虚空乃天地之心也,真息乃天地之仁也。是以心息相依,不离虚空宝地。盖从天地之心,可以育化天地之仁。即孟子说的: " 吾养吾浩然之气 " ,而文天祥则曰: " 天地有正气。 " 其根源莫不由真息而培。而真息又莫不由相依而壮大。所以从耳根悟入,实是心息相依的秘要诀法。

  就是佛教的 " 南无阿弥陀佛 " 一句,虽无心息相依之字,而其从心息入手之义则深含之矣。而且每一只字都点明炼功的阶段和效用。何则?南为先天乾位,转入后天为离,南方丙丁火,火即神,神即心也。无即虚无,非指虚空一着乎?虚空内含真息之仁,南无二字相连并用,非即心息相依之义乎。心息相依,自然真气凝聚,坚固不散,是谓阿也,阿即凝聚坚固之义。心息相依,凝聚不散,日积月累,真气充塞,遍于两间,以致弥满三界,周盈十方,是谓弥也。弥即弥满,亦即充塞周遍之义。真气既已能充塞周遍,弥漫十方,可以卷放自如。继续用功不息,则阴阳合璧,日月合明,而圆陀陀,赤洒洒,结成牟尼宝珠,非金丹之象乎?是以为陀也。到此地步,再进加功,自然心息双忘不复须视听言动,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为一个十分高深的弗人了。古人称之为佛,不亦宜乎?弗人者,非常人也。

  以上不过聊举二个例子。其实儒释道三家之圣人,三家之正统真传,莫不从虚空即玄关悟入。所以佛家称空门,道家称玄门,儒家称鸿门也。空即虚空,玄即虚玄,鸿即鸿濛,有混濛莫测之义,有空洞无涯之象,即玄窍也。而其用名也,亦大有用意,如道教中东派之陆潜虚,西派之李涵虚,南派之张紫阳,北派之王重阳,前二例以入手功法取名,后二例则以功效功理定名。佛教如观世音、地藏王、觉空长老等,亦有以功理诀窍等来取名。如观世音,有收视返听,回光返照之意。如地藏王,地乃中央真土,乃性王潜身之所,实亦潜神于虚之义,此地藏王义,觉空能觉悟虚空,则更明矣。儒家如王阳明,孟浩然等也有功法和功效隐藏在里面,是以道教之东南西北四家,莫不以抱元守一为宗旨,佛家则以大定真空,虚无寂灭而万法归一为宗旨,儒家则溯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莫不以允执厥中,惟精惟一为宗旨。可见万殊一本,三教一理。

  《参同契》之所以伟大,所以能成为万古丹经之王,竟因其能假卦爻法象,究穿性命根源,其中御政养性伏食,药物炉鼎火候,无所不备,直截了当。言虽隐讳,而义理甚明。真是扫尽枝条,直探本源,真不愧有万古丹经王之桂冠也。他家之书希企及之。再如读到 " 浑沌鸿濛,牝牡相从。 ""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 ""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俱相贪并,遂相衔咽 " 等章节,心息相依之法象,莫不跃然于纸上矣。能不使人如醍醐贯顶,如痴如醉,而同入于无何有之乡耶。故本章畅明关键三宝,旋曲以视听的心息相依功诀,能产生证验自推移的功效如此。

  得其一,万事毕。有理行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要知一即万事之理,又一即万气之根,万物之母。故 " 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 " 。也足以证明,一即无极即天罡,即天地之心。可比北辰居斗,而众星自拱。故古人云: "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灵。 " 盖一即道,道即一也。乃吾人性命之根源,实不可须臾或离。故释氏盛赞,除此一乘法,余二即非真。

第二节 从《契》之《四象归土章》证功理

  《四象归土章》原文: "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水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隅。肝青为父,肺白为母。心赤为女,脾黄为祖。肾黒为子,子五行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

  译:丹砂原来是木的精华,得到金气,就合并在一起了。此乃以目观息之象。因目通于肝,目属木,肝亦属木,息通肺,鼻与息属金,肺亦属金。以目观息,则肝气中木的精华丹砂注入肺气的精华之中。目为神宅,机在目。目既依于息,则木金和融,所谓解破木金无间隔矣。张三丰云: " 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铅。孤阴寡阳各一偏。 " 此独修一物之误,所以转羸尪也。世上阴阳男配女,生子生孙代代传。此我人炼丹也和世上的男女阴阳一样,孤阴不生,寡阳不长,只有男女配合才能生子生孙,断言非性命双修不可也。但顺为凡,逆为仙,所不同者,则是性命双修,能逆转造化,只在中央戊己中把握阴阳,能倒之颠之即可耳。以目观息,自然逆转造化,即中间顛倒颠之道,而木金自无间隔也。金能生水,水中产金,金水二物本交互为用,故曰金水合处。木能生火,砂中含汞,火得木以旺,木得火以荣,故曰木火为侣也。究其法象,正是以耳听息,则耳根与肾气相通之水气与鼻根之息与肺气相通之金气合处矣。目观天心,舌舐上腭。则目与肝通之木气,舌与心通之火气成为伴侣矣。此正所为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之义也。似此回视返听而旋曲之,心息相依,木火金水四者之气便进入混沌状态。从而分成木火相交为汞的龙象,与金水相交为铅的虎象。但龙性属阳,其数为奇,即单数。即乾()卦( - )爻之象。虎性属阴,其数为偶,即双数。即坤()卦(――)爻之象。四象本从混元一气而化,亦从混元一气而合。化则四象分张,眼耳鼻舌,肝肾肺心,各司其用。合则四象混沌,四象变成二物,龙腾虎跃而起风火同用之功。《悟真篇》云: " 虎跃龙腾波浪粗,中央正位产玄珠。 " 即斯之义也。其中虽分龙虎两弦之气,而先天无极之真,金丹之象,已隐露端仪矣。

  况肝本东方甲乙木之象,东为春,其色青,为一年四季之首,有乾之象,本能生火,故为父。人之金气在肺,为西方庚申金,于时为秋,其色白,金能生水,有坤母之象,故为母。人之火气在心,为南方丙丁火,于时为夏,其色赤,火本从木而生,南属离,中含一阴,故为女。人之土气在脾,为中央戊己土,其色黄,万物从土生,万物归于土,土能生金,土能生木,木能生火,金又能生水,故木金为父母,水火为子女,而脾黄则为祖也。人之水气在肾,为北方壬癸水,于时为冬,其色黑,既从金母所产,故为子。从五行相生的顺序看,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故水又为五行之始。木火金水,各成一家,心息相依,则汞龙铅虎,同为中央黄婆之牵引调和,而三物一家,则归戊己矣。盖至此已经二虎死斗,虎跃龙腾以后,中央正位之玄珠已产之矣。

  心息相依之功理,由此已可知其梗概矣。其它如《金火铢两章》、《水火情性章》、《乾坤精炁章》、《五行逆克章》等等,皆心息相依之法象,举一反三,恕不俱译。

  由上二章之译,可明心息相依实即潜神于虚也。故《心印经》亦曰: " 履践天罡,呼吸育清。 " 天罡即斗柄也,正是中央正位之地,乃天地虚无之窟,履践天罡,亦即潜神于虚,即心息相依之义也。呼吸乃真息之象,所谓出日入月是吾道,以真息涵育,清阳之气自上升矣,盖阴消阳长,即育清之象。神入气中,神得气以涵养,气得神以充盈。《金仙证论》中所指的风火同用之功,实即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之象也。盖风即气也、息也、药也、铅也。火即神也、心也、性也、汞也。故白玉蟾曰: " 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 " 总不离心息相依本义。心息相依,则虚无窟内欲散出之元气,即为之拘蓄,而返流。故《心印经》云: " 回风混合,百日功灵。 " 《契》则曰: " 迫促时阴,拘蓄禁门。 " 此皆心息相依之实效也。

  这里,我还想引用《西游记》里的片段故事,进一步言明心息相依的重要和妙义。

  孙行者所以叫孙悟空,身与孙谐音,实即悟空色身之义。每逢妖精鬼怪之时,则自称孙外公。孙外公与身外功谐音,直指要到色身外虚空中去做功夫也。离开色身之外,则妖精鬼怪,自是无法干拢,而潜踪匿迹矣。

  孙行者到东海龙王处借兵器,结果借了一块神珍铁,号为定海神针。西游路上,一路除妖捉怪,皆赖此铁之功。何以为之定海金针,盖此神珍铁,乃是一块宝铁,若将此铁镇于东海,则能使沧海不竭,若喻于人身,则能使尾闾不泄。尾闾不泄,而人身之沧海可倒流而不竭矣。此铁被孙悟空借作兵器以后,叫大能通天彻地,叫小能变作绣针,故此叫作通天棍。此神珍宝铁,通天大棍,果何物乎?实即我人虚空宝地先天元气之妙喻也。惟先天元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世间有形之物,果能有此能大能小之兵器乎。孙悟空在兵器不用时,就叫小如绣针,藏于耳朵之中,此即以耳听息,潜神于虚,心息相依之象,潜神于虚,禁门被拘,则精化为气。自然泥牛过海,马阴藏相,而尾闾不泄,沧海不竭矣。潜神于虚,自然内元不击,外邪不入,而妖精鬼怪尽潜踪匿迹矣。此定海金针,通天棍妙喻之由来也。精保气足神全,群阴扫尽,一片纯阳,至此永生不灭,万劫长存,故孙悟空又封为齐天大圣也。其实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岂仅齐天而已哉。细参《西游原旨》,方知亦是引象譬喻,秘母言子,亦是一部很好的丹诀宝书也。

第三节 心息相依示意图

第七章 玄关之功理功效总结

  玄关既为炼气的关键,自为各家各派同所瞩目。玄关部位之说,虽众论不一,毕竟只有一个。即俗所云 " 一个人一个窍,一个喇叭一个哨 " 是也。但据人身上下内外五脏七窍的分布取象分之,又可分内外两个玄关。而真正致用之道,则在外而不在里。因内外相通,所以仍然只能一个。兹略论之。



  内玄关在人身上下中,五藏六腑之正中,亦即心脐之正中,即我人之中脘是也。中脘正是脾区,脾属土,故一般都以此处为中宫,为黄庭,以作玄关也。至于以上下二田为玄关之说,一为离宫修定,一为水府求玄,乃孤阴寡阳之道,不辨可明,恕不详述。

  外玄关即余上文译解与各图论证之立体致用天地真中之玄关也。外玄关部位此处不再重复。

  我之所以说炼功应在外玄关下手者,实以造化之原理以定,前人之经验以证,非敢空言而拟议猜索也。兹再举数倒,以证其理。

  例一:如运瓮者,若要把此瓮运转,总要身在此瓮之外,方能使瓮转动。若身坐瓮中,即使一个力大如牛的人只怕也是着劲空用力,总是推它不动的。

  例二:冶人冶金炼铁等以风箱鼓火。牵动风箱之槖龠和拉手,总是在风箱之外。若把手伸到风箱的里边去,这风毕竟是鼓不起来的。

  例三:炼功象牵牛。若要此牛伏伏贴贴,牵头撇头,或左或右,任人驱使。必须将绳缚住牛之鼻孔,而牵牛之绳当在鼻孔之外。只要牵住牛鼻之绳,不管有多大力量的强牛,就是一个六岁七岁的童子也能牵住了。不然,即使你是一个力大如虎的人,拉其尾而捉其脚,抱其头而扼其角。只恐如蚍蜉之撼大树,非弄的心慌意乱,汗流夹背才怪哩。

  例四:譬之井底吊水,须把系绳之桶从井口放下去,井底的水,才能由绳子牵引上来。而打水这人必在井口之外。若身入井底,如果是一口深井,要想把水吊出,只怕比登天还难,也可能反把人淹死。

  例五:譬如傀儡之登台作戏,手舞足蹈,百般动作。此非傀儡能动,是台后人以线牵动傀儡上关棙使动。懂的这牵线弄傀儡的人吗?

  以上几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足证炼功之法应在外而不在内,决不能从色身上下手。是以先师祖汪东亭曾一针见血的指出: " 若使我人在色身上炼功,就象在铜人身上钻血一样,永远也钻不出血来。 " 故李道纯之《中和集》云: "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也。非印堂、非囱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中间。上至顶门,下至脚根,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一 ' 中 ' 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 " 不也说的很清楚了吗?总之,离了此身也不是,着了此身也是差,总在不即离之间。以上五例,可以喻其梗概。

  所谓万殊一理,就是要抓住一个关键,即杠杆之力点。力点既定,则天罡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矣。这天地之正中,先天真一之所,就是我人炼丹的力点,亦即我人之天罡。谓之天地之心,不亦宜哉。槖龠之构管,放于此处,方可发动先天真火,扇动炉焰,而起风火同用之功。潜神于虚,方不凝结于象,孙悟空之所以为孙外公也。这样,眼耳鼻舌,九窍百骸,方能随心应变,不为色情所滞,气禀所蔽。把此天纲,如牛绳之在鼻,方能缚住心猿,守住意马。五阴六贼,千思百虑,不再猖狂,则龙可降而虎可伏矣。

  潜神于虚,虚极静笃,真气归伏,深入海底。自然牵动肾中真水,不费纤毫之力。炼精化气,随气而上,来归翕聚。此与入井吊水之象亦何异乎?此《楞严经》所以说: " 欲觅泥牛过大海,灵山塔下始知踪。 " 世人不知灵山塔在何处,一味育修瞎炼,胡乱摸索,终于没有摸着头绪。可不慨哉。《达摩宝卷》不云乎: " 目为双林树,鼻为灵山塔,舌为赵州桥。 " 由上可证,灵山塔下,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泥牛者,即指肾脏之元精真气而言,与马阴之比相似。潜神于灵山塔下,才能气入海底,牵动元精元气,而溯流逆上,过海归源矣。佛家另一首偈语也说: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究到极处,非即心息相依之义乎?

  吾言至此,法已见而理已穷,心可明而性亦可见矣。若以吾言为谬,亦未为不可。所谓见仁见智,各是其是可也。

第八章 从《晦朔合符》章观药火

  《晦朔合符章》原文: "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混沌鸿濛,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利用安身,隐形而藏。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昂毕之上,震出为征。阳气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故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巽继其统,固济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韫养众子,世谓类母。上九亢龙,战德于野。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

  译:三十日为晦和初一日的朔之间,是天地日月阴阳交会之期,若合符节而融合其中。当此之时,黑白不分,杳冥混沌,有洪荒未辟之象。所谓天地姤其精,日月相撢持,非即雌雄相从,有如夫妇交媾之象乎?所以有滋液润泽,交感互融,施化而互相流通矣。此即我人心息相依,神气合一,浑身酥软适舒,到于忘息或止息境界。即如晦朔合符一样,而有牝牡相从,而施化流通之象也。天地之间的神明,是不可猜度忖量的。可是我们将他利用,作为潜神之宅以安其身,就可以不露形迹至于忘形忘物了。此二句即潜神于虚之义。开始在东北方向,箕斗二星之位,慢慢的向右边旋转,而象一轮旭日,从口中吐出一样,露出微芒。此即心息相依,静极而动,如醉初醒之象。这时正象潜伏在深潭里,刚刚露出见到一点形象一样,发出了精华和光彩。此时昴毕二星之上,有如震卦一阳初动之效验。震()卦,二阴之下一阳,是阳气已开始发动了。九乃阳卦代号,震卦之一阳初动,正是初爻之阳,乃潜龙之象。一点纯阳,在纯阴之下,如龙之潜于水下也。但阳卦以三为立象,而阴卦以八能流通。所以初三日,月出庚方,有震动之象。到初八日,则二阳已生,有如兑()卦。震兑所以变化,实乃阴阳交感之故。所以震之一阳,变为兑之二阳矣。既见兑之二阳,已是见龙在田之龙象见矣。此时火力均匀和平。顺乎自然,则渐有光明矣。再进由兑之二阳转到乾之三阳,阳德已就,乾卦之体乃成也。九乃乾象,乾既进入三爻,而恐其太过有如日之将暮的警惕。有富而不骄之义,盖恐其亏折神符也。即如心息相依,昏极而苏,至于清醒。就要依之又依,再加静定功夫,使神气混合,再向混沌方向转化。故曰三五道讫,因卦爻已极,阳极则阴生,所以又要慢慢屈折的下降,把神潜伏下去。而至于十六日,如月圆则缺,一阴始生,而继其统。由盛到衰,慢慢的变革。阳极则阴生,有终则有始。巽()卦之一阴初生,而继有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之传统矣。一阴初生,还是要心息相依,而依之又依,不使须臾或离,固守其水火既济之象而操持之。不然的话,若九三之阴气,不退转为巽而继续上升,则为九四,而成大壮矣。不退则进,而进退道危矣。现既由巽()卦至艮()卦,艮()卦二阴一阳,有进止之象,不得逾越时间,使阴过盛。二十三日,是应候下弦之期。若艮继巽体,而继续上升,则因应卦象之九五之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而天位加喜矣。若以六五上升因应之卦,接下去就是坤卦了。六五坤卦,又是三十日晦矣。晦过即朔。又是晦朔之间,合符行中之时。所以叫结括终始。阴极阳生,待初一日之朔降,而韫养乾阳之众子矣。所以世人认为有似于母也,若六五之后,不以坤接下去,便是进入上九之亢阳。则亢龙有晦,战德于野矣。所以用九三之阳数与六五之阴数,交流不已,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那都是修道者阴阳转化的规矩啊!所以说,阳数己尽,尽则阴数又起。推理而论,就象情之与性一样。或性去恋情,或情来归性,总是流转不息,而相依在一起。象璇玑二星的循环旋转,一升一降,一上一下,周流于六爻之间,而循环不息。此中造化玄微,实在是非肉眼所可察睹的。足征心息相依,神气和合,相吞相吐,无休无歇,循环不己,周行于六虚之中,所以是没有一定位置的。这样的离象入空,不离天地之根,岂非易象的宗祖了。

  由此章全文大旨,足征心息相依工夫,包含神气,药物,火候,无不悉备。所谓晦朔合符,子午交替,以至由晦朔而弦望,由望弦而晦朔,以及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而至于从亁之到巽,从坤之到震。也不外一个心息相依的依极而忘,忘极又依的依忘循环,昏明互兆而己。循环既久,昏愈减而明愈增,阴日退而阳日进,终至阴气全消,一片纯阳,则成金矣。此法至简至易,不费丝毫人力,不用柴炭吹嘘。正如朱子说的,只一 " 诚正 " 二字。心息相依,只要做到忘念专一,所谓随息而来,随息而去。我则唯主其根,处其正而致其和。一念不生,一意不散,任其自然。不有丝毫着力于其间。所谓不刻时中分子午,无卦爻内定乾坤,也就是所谓的真火无候,大药无斤是也。既如此说,则魏公借易象之种种多喻,岂非饶舌?非也,欲藉此以明阴阳消长流行之天理,只是本于自然。说明天地自然流行之理,即阐明天地无心而万物生之理。事实阐明,炼丹之法,不须人力强为之义也。魏公不言乎? " 自然之为法兮非有邪伪道 " ,以一言以蔽之矣,此即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之义也。

第九章 选译悟真篇章节征火候

  《言采药火候》原文: " 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旺时。若到一阳才动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

  译:八月十五之夕,乃是中秋佳节,月亮最圆最洁,天清气爽,正是赏玩月亮光辉的好时候。月出庚方,有金之象,月又为阴为水,水生金,这时候,正是金水的精华十分强壮旺盛的时候。假始到这个一阳刚发生的地方,便要进阳火了,不可延迟耽误啊!就如心息相依,依到定极阳生,昏久昭明,自有一阳来复,就该最加静定,依息不舍,不容杂念产生,切不延迟,若一延迟则念动情生,化成后天之精,而元气耗损矣。又十六乃二八团圆之时,譬之人身,十六乃成壮之象。此时情窦初开,竟是一阳初动之期,我人果能在此情窦将开未开以前,就能下手炼功,则乾健盛明,永无薄蚀之患矣。文中玩字有味,炼功应象游玩一样,随随便便,不可着意也。此亦暗含 " 但至诚,法自然 " 之理。一阳暂动,便宜进火。概阳生情动,相依之心,自必被牵。即此一瞬之机,把被牵之心拉回,继续依好,不能迟误,再依至寂至忘,则药不采而自采矣。此即阳后一定之义。采封固闭,进火退符、沐浴,无不在此一定之中。

  《言结胎火候》原文: "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内炼,锻成温养自天然。 "

  译:在上弦之后下弦之前,也正是八月十五玩蟾辉的时候,铅半斤,汞八两,心息相依,不迟不疾,故谓药味平平气象全也。药味平平,正是和则随从,路平不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候。此正不采之采,自然采得,在炉内锻炼。所以能锻炼成功,还是靠文火温养自然火候的烹煎之效验也。所谓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明。外炉加减要勤功,妙绝无过真种。此即自然温养之火候欤。

  又如《言偃月炉》云: " 休泥丹灶费功夫,炼药须凭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候,不须柴炭及吹嘘。 "

  译:此更言之明矣详矣。他明白的告诉我们,不要泥执丹灶的形象在色身上用工夫。你要炼药吗?只要凭依那偃月炉就可以了。盖月乃水中之金,内含水乡铅一味真药,又天一生水,有如初三上弦,月出庚方,有偃月之象。故谓偃月炉也。在此偃月炉中,心息相依,那一味水乡铅先天真药,自然垂手可得。心息相依,本来就是风火同用之功。这就自然而然的能产生天然的真火真候。所以再也用不着加柴加炭,也更用不着吹嘘吸呼等吐纳的妄作妄为了。讲来讲去,只是真药无斤,真火无候而已。

  《言卦象》原文: " 否泰才交万物盈,屯蒙两卦本生成。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 "

  译: (否)卦和  (泰)卦方相交接的时候,万物就生机旺盛了。因否卦尽时,乃上九亢龙,有晦之象,显系太过之时,转入泰卦,则为初九潜龙不用,藏器待时之象。太过不及,适得其中,只又均平矣。泰卦初爻,又是地雷震动,一阳初动之时。所谓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时一切万物,莫不蠢然欲动,生机旺盛,所以称否泰交时万物盈也。朝屯暮蒙二卦,本来也是生成的自然现象。从我们炼功来说,就象否泰交替,屯蒙转换,都是自然现象一样。只要懂的他的意思就行了,不必更泥执寻求转化的卦象的。如果你一定要寻求卦爻的转变过程,却不障蔽了自己的真性而为后天的感情所驱使吗。本首敝明卦爻本来是虚设的,一切药物火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云可传之者,亦不过只有一个 " 但至诚法自然 " 而已。其卦意之二所谓的 " 卦中设象亦仪形,得象忘言意自明。举世迷徒惟执象,却行卦气望飞升。 " 进一步阐明执象泥形之误,是迷妄之徒。效仿卦气,进行后天搬运。欲其飞升,其可得乎?真是迷之甚矣。

  余如《言返本》: " 万物纭纭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知常返本人谁会,妄作招凶往往闻。 "

  译:万物众多总是要各自返回根本的。能知返根之所,就可恢復性命,也就能够常存了。知其常存之道而返还根本之法又谁个能理解呢?可妄作胡为而招到凶险的人却常常能听到呢?

  此又直指真常之道,須知归根复命之处。懂得归根复命之处,则又行之若素,任乎自然,斯乎可矣。再不必如药物之求斤两,火候之求文武,担柴运水,吐纳搬运等妄作妄为,则招凶矣。

  又如《言慧剑》: " 欧冶亲传铸剑方,莫邪金水配柔刚。炼成便会知人意,万里追妖一剑光。 "

  译:此喻炼功也象欧冶亲传的铸剑之方一样。他铸成雌雄二剑,即所谓干将莫邪是也。当炼之时,几分金几分水,一定要水火均匀,刚柔均平,火候调匀。这样才能把剑炼成。虽然炼成,也只是人能意会其旨,不能冷暖失调,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则惺。正如《无根树》上说的: " 防意马,劣更顽,挂起娘生铁面颜,提着青龙真宝剑,摘尽墙头朵朵鲜。 " 万里诛妖,剑光一晃,立即消灭。究到实处,还是一个心息相依。你虽定于虚空,心息相依,而潜神于外。而色身上自然要生出种处效验。如酸、麻、痒、胀等等,包括佛家所谓的六种振动。而心息相依最好的一种效验,就是浑身酥软,天地真气翕然来归之时。除此不论,其它各处效验,就决不能被其牵动。当你觉验,即已离依。当立即再依住。这一觉即依,就是娘生铁面颜,就是青龙真宝剑,也就是智慧剑。若不识再依,放任自流,则着境牵情,不可复制。则如《西游记》上说的妖精鬼怪,尽将现形作崇矣。如《西游记》中有一处,唐僧叫孙悟空去化斋,悟空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子,叮咛师父不可离去,要一直坐在圈子里,以免妖怪看想。可悟空走后,时间一长,被猪八戒挑动,就走出来了。唐僧一出圈子,就被妖精捉去了。这是一个十分妥贴的比喻。这圈○就是乾坤圈,就是虚空,也就是无极。教我人心息相依,潜神于虚。神不离舍,则妖精魔怪,无从下手矣。所谓炼成便会知人意者,炼己成熟,能念起即觉,一觉即依之意也。念起即依,自可降伏尘劳。则万里诛妖一剑光可矣。

  又《言顿渐》云: " 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

  译:药物逢到同气之类,方能成为真药之象,修道者只要修定于虚空的希夷之中,合于天地的自然造化就是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息相依。因心息本为一物,神气实出一源。前译反闻闻自性中,亦曾言其梗概。正符同类易施功本旨。所谓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因心息相依,至于虚极静笃,就会达日月停轮,念住息止,阴阳合璧,结就灵丹。腹非小腹之腹,乃虚中之空腹,止火于此,结丹亦在此,故丹书又称此处为悬胎鼎也。到此程度,则性根在握,命宝在手,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张三丰在《无根树词》中也说: " 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雌雄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 " 《参同契》则言: " 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用谷,孵鸡用其卵。 " 又云: " 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燕雀不生凤,孤兔不乳马。 " 《丹法全旨章》则又说: " 同类易施功矣,非种难为巧。 " 那么,又以何者为同类呢?《契》中亦言之矣。所谓 " 丹砂木精,得火乃并。金水一家,木火为侣。 " 此皆同类相亲之物也。心息相依,正符斯旨。

  从《参同•悟真》二书所译各例说明,整个药物火候窍妙,无不包括在一句 " 心息相依 " 里面。简而释之,即 " 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 " 。药物只求其同类,并无斤两可求;火候只在自然,并无文武之别;意志只求专一,并无贤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4 22: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大一专论

第一节  " 一 " 之总论

  常人对于文盲的讥讽,叫做一字不识,说明比一更浅的字是没有的。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很早以前,张家有一个小孩子资质很差,而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却很迫切。还未上学就拿 " 一 " 字教他念。教来教去教不会,就特地请了一个启蒙的好先生来培养。先生为了不负东翁之托,决定从简到繁,也就先从这一字教起。

  一连教了三年,总算认得了,先生带他来到村外玩,顺手拿了一把扫帚,从河里蘸满了水,在粉墙上划了一个很大的一字,问他是什么字?孩子傻了眼,只是睁大了眼睛,左瞧右瞧,猜不出来,只好说不认得,先生气呼呼的说: " 怎么教了三年,连一个字还不认得? " 孩子理由十足的说: " 先生,我过去认得一字,从来没有这样大啊! " 先生鼓了一肚子气,只好卷铺盖。

  这虽然是流传的一个笑话,但从实际来说,这一个 " 一 " ,确也不是那么好认,就算现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多少专家学士,丹道里手,真正能理解这 " 一 " 字含义的人。也许不一定能找得出几个。近几年来,各家气功刊物,也发现过不少对 " 一 " 字的高论,但真正解透 " 一 " 字窍门的人,毕竟还未出现。

  鄙人对于这 " 一 " 字的认识,确也十分肤浅,兹就其形态与变化之大略,参照古人的传统评议为依据,姑妄论之。讲到这 " 一 " 字,历史之久,变化之大,真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呢?要知道未有天地以前,这一就早已存在,即使天地毁灭,这 " 一 " 字也一定不会消亡。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足可证明他是一个无始无终,没有起迄的怪物。

  细查此一,他本来是 " 道 " 的独生子,天地的父母,人类及万物的祖宗。所以《道德经》说: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由此可见道就是阴阳的合体;一就是一气,就是道的化身;二就是二仪,也就是天地;三就是三才,是天地人的总称。三才既具,万物化生。总不出阴阳二气之孕育变化,以道与一气为之主宰。所以这一气的一,是一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先天阴阳二物的混合体,是人类万物生命的源泉,是生人生物的元始祖气。独一无二,没有对待。

  从 " 一 " 的外形看,虽然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划,实际上却蕴育着无穷无尽的元素,却确乎是法术无边,变化无穷的。所谓 "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一中起经纶。 " 也足以表明这一的大作大用。试将此一放大一下,就可放大的漫天遮地,无穷无尽的大。若将此一延伸一下,则可越伸越长,没完没了,永远没有穷尽。若跟着地球绕圈子,就可经年累劫永远的绕过去,无法记清他的圈数。若向外星球直线延伸过去,无论是离地球几千万亿光年的遥远星球,都只能在它的眼皮底下轻轻滑过,看着无穷无尽没完没了的远去远去。若把这一字弯曲成一个圈( o ),使它滚动旋转,即使转他个千年万年以至无量数那由他之年也永远是转不完没有尽头的。是故《道德经》说: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又说: "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 这样一的形象和功能便和盘托出。

  所以河图洛书都莫不以一之一点为起点,以一扭曲之○为标帜。伏羲氏画八卦,也是以一为代表乾卦的一个阳( - )爻开始的。以一个一为阳( - )爻,两个一为阴(――)爻,以代表一阴一阳,展开了阴(――)阳( - )二爻的复杂变化,从而演变为四象八卦,以至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管这么多的爻象,都有神出鬼没的变化,但始终离不开只是这一中的一个阳( - )爻和一个阴(――)爻的变化。换言之,也只是离不开先天一气中的一阳一阴的变化。是故张紫阳说: "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张万物昌。 " 离开了这一阴一阳的变化,就不成其为八卦易象了。

  古人说: " 何为大,惟天为大。 " 其实天大不如一大,早成定局。为了衬托天的伟大,所以,古人造字,天字从一从大,谓之一大为天。说明天是无边无际的,也有一那么大的。讲到实际,天大不如一大 , 因为天本来就是一中分化出来的半个体积。在一分为二之初,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从此一便成为天和地二个体积。是之谓一生二或太极生两仪。所以天实际上只有一的一半那么大。

  可见一不但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的终点。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于一本,就是这个道理。由一可以随意扭曲的缘故,又变成两个起点,两种讲法。一个起点就叫做: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 另一个起点就叫做: "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皇极经世》) " 而最后的结果,不是回到一,就是回到○。以成其得其一,万事毕而复还先天一气的本来面目,金丹因此而名之也。《大学》云: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不知从一之始而逆返之又何能返万为三合二为一而得一之终哉。此大学之道,必须先知止于至善之一都以求之也。不然又安能定静安虑得而复明明德之本体哉。

第二节 大一古圣评估之集议

  正因为这个 " 一 " 字,有这样的神通广大,运用自如,变化无穷,起到总体的作用,所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以一为之纲纪。修炼丹道尤其是如此。故《太平经》说: " 一者天之纲纪,万物之本也。( 60 页) " 又曰: "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 "" 欲致太平,念本根也。( 12 至此 13 页) " 道要玄微,尽括于此数语之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凭这个一为象征,用作武器,称谓 " 金箍棒 " 。故能大能小,变化随心,放大了便可通天彻地,缩小了便变作绣针。据说这棒子,原借自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宫中,是大禹时治水用的一个海底的定子(没有这个定子还能定得住底治得了水吗?妙哉喻也),名叫神珍铁。原来先天之物,本由一气化成(原来如此莫怪其神通广大也)。故我人若能得此一气,便能使尾闾不泄,沧海不竭。此一之妙,有如此者,故《太平经》也说: " 故思守一,从上更下也。( 60 面) " 又曰: " 思其本,流及其末。( 60 ) " 世人不知此一之本,都到上下丹田去摸索不亦远乎?知道了它的来源,显见了它的作用,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孙悟空在身(与孙谐音)悟空以后,能熟悉这根棒子的性能,所以能用以除妖捉怪,制伏魔王。吾人于炼功时,心念纷扰,情动气浮,非如妖怪魔王之作祟乎?尘世间或吾身内岂真有妖怪魔王哉!《太平经》恐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故再解释说: " 不思其根,名曰大烦,举事不得,灾并来也。此非人过也,失根基也。( 12 至 13 页) " 上下丹田能为根乎?可不烦乎?

  孙悟空所以能上闹天宫,下扰幽冥。十殿阎王没有办法,只好圈掉猴类的姓名,使猴类永远不受幽冥管辖,由其自生自灭。天宫的玉皇没有办法,只好封他齐天大圣,由其享寿无穷。比喻元气定而妄情伏,元神露而识神灭也。能不自生自灭,成其齐天大圣乎?王母的蟠桃所以被窃食,老君的仙丹所以被盗服等无不遂其所欲者,皆致虚抱一,一阳来复之密喻也。又安能不四海千山皆拱服,九幽十地尽除名乎?

  释氏所以能成其为佛祖,就是依靠这个 " 一 " 的拄杖子而弃人弗用。便成其佛也。 " 佛 " 字所以从 " 人 " 从 " 弗 " ,便是叫人弗去其身,到外面的虚空的先天一气中去修炼的意思。解透这个道理,孙(身)悟空不就是弗人和佛性吗?故释氏说: " 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 " 这和上面金箍棒的来历不是一模一样吗?释氏还拷钉铸铁的说: " 除此一乘法,余二即非真。 " 为佛家 " 万法归一 " 之宏论,奠定了千古不移的基础。

  道家对于 " 一 " 的说法就比较清楚了,就不那么遮遮掩掩,神化成什么金箍棒或拄杖子了。只有南宗张紫阳在《悟真篇》也说过: " 昨宵被我唤将来,把鼻孔穿于杖上。 " 这就和佛家的说法一样,并且把口诀点得更穿。把鼻孔呼吸之气挂在鼻外先天一气的柱杖上面,还能怕这具蛮牛僵尸不服服贴贴吗?何昌一教陈抟老祖的锁鼻术又会是什么呢?还不就是把牛鼻孔上这根透筋穿髓的粗绳子紧紧的拴缚在这先天一气的拄杖之上吗?说法虽然不同,道理总是一样的。

  老子则直截了当的称赞说: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 " 先说明此一是一个虚灵莫测,非可见听,不可致诘的混成之物。其次说明它是无名无形,而又确有精微物质存在的恍惚之体。可是它恒古长存,无首无尾而循环不止,是自古以来本有的气体,且仍然驾御着今天有形之万物。能够知道这样古老的元始一气,就可说知道的纲纪了。

  这样老子不但把一的本质以致把一的形状也都说得清清楚楚了。他接着又说: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并再叮咛说: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 进一步说明了他的作用和修持方法。不管你是曲的、枉的、洼的、弊的,都可得到此一的调节而变成为全的、直的、盈的、新的,但也必须注意少而能得的道理。若贪心不足,多所追求,见物生心,譬如满园鲜花,不知采哪朵为好,故心惑多疑,无从抉择矣。《参同契》云: " 心专不纵横,无念以为常。 " 即此意也。载营魄而抱一无离者,即是使魂魄相抱,亦即阴阳合一成为一体而固结不解之意。实即心息相依,神息两定于虚的炼功方法。如此神气相注于中,专志不二,自然复还童真胶质,而其肢体柔软润滑,有如婴儿,而成为长生不坏之体矣。是故《胎息经》亦说: "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 又说: "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 载营魄即神气相注也。抱一无离即固守虚无也。从本文足可了悟道家以抱元守一为炼丹道的既简易又方便的法门。而且认为这 " 一 " 是从昔以来作用于万物的本能,所以又说: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 因此一是先天真一之气,有不神之神寓乎其间,故能托天载地,运行日月,使天地清宁,并能无处不到,而顺着自然规律之轨辙,永远运行,这样一的大机大用就揭露无遗了。道家 " 抱元守一 " 之道亦因此而立矣。

  儒家于 " 一 " 的说法,则言简而意赅。如孔子之语曾子(曾子名参)则曰: "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孔子之对子贡(名赐)则曰: " 非也,予一以贯之。 " 孟子则曰: " 夫道一而已矣。 " 《尚书》云: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 " 《易系》云: "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 道即一也,道即气也;一即易也,一即神也。虚、空、中、玄皆异名也,莫不以一气为之统摄。孔子借 " 易 " 而对 " 一 " 之赞说: " 易与天地准(易阴阳也,天地亦阴阳也,非易与天地准乎),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 易,日月之合体也,日月为阴阳代名,阴阳合体,非即先天之一气乎?故我上文说一即易也。惟此先天一气所以能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也。这和老子的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之说,亦何异也。易非有(阴阳)物混成之体乎?非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弥纶天地,曲成万物乎?故《易》又说: " 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往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 由是可知,道、易、乾、坤、占、事、神亦一之别名也。孔子曰: " 夫易何谓者也?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 则于 " 一 " 之贯摄一切的大作大用,亦已剖露无遗矣。此儒家一贯之道之所以立也。

  庄子言一也,则云: " 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而鬼神服。(《天地篇》) " 又曰: "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天地正。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天道篇》) " 又曰: "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刻意篇》) " 又曰: "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 又曰: " 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知北游》) " 庄子言一之形象则曰: "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天下篇》) " 及其言一之作用又曰: " 大一通之,大定持之。(《徐无鬼》) " 庄子之谈一,又何其详尽也。

  抱朴子曰: " 余闻之师云 ' 人能知一万事毕 ' ,知一者,无一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 又借老子之言曰: "'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 一之谓也。 " 故仙经曰: " 子(作你解)欲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可以六合阶,其小可以毫芒比也。 " 又曰: "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以上皆《抱朴子•地真篇》) " 固守虚无,以养神气,其可忽乎?此篇对于一之形象作用,都个谈得细腻入微矣。

  《太平经》曰: "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修一却邪法》) " 此说是最清楚的启示,气之始者,呼吸从此开始启动也。呼吸一断,即命非我有,非命之所系属乎?众心者过去、未来、现在之三心也是,头心、手心、足心也,上中下之三丹田也,均莫不受呼吸之主宰。真息之中,不神之神寓焉,故云众心之主也,最后又真截指出,在中央为根,人为三才之中,鼻孔(人中)外为人身三才之中,内通人一身之上下,外通天地、九洲三界,故云在中央为根也。

  又曰: " 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视(呼吸之微细单元,通天通地通人,无处不到,非万神可视之道乎),出光明之门(呼吸一停,阴阳合壁,日月合明,非出光明之门乎)。守一精明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不失,百病除去。守之无懈,可谓万岁之术也(凡息断而真息见,一轮独露,若日之初升,火之初出,能不百病尽除,延寿万岁乎)。(《守一明法》) " 又曰: " 以何为初,以思守一(思者真意也,一者真息也,实即以心依息为丹道之起手也)。何也?一者数之始(数即气也,说明为呼吸起动之处也);一者生之道也(人有呼吸即开始生命,万物无气,亦不能存活,故云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更直示人有生命一无始气初起为先天真一);一者天之纲纪也(人身之根即天地之根也,天人本相通,故云一者天之纲纪也。提纲执领,依次点穿,简而不繁)。故思守一,以上更下也(心息一依,上至顶而下至踵,无不历历变更,格故鼎新)。夫万物万事过于大,末不返本者,殊迷不解,故更返本也(世间之事若求其末,则万事万物,十分莽大复杂,即从人身来说,若求其末,则头顶、脚心、印堂、会阴、上中下三田、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亦很莽大复杂,虽然如此,但没有不返回根本的,说明必须从一元始气初起处下手才是返本还原之道。若从万殊之末下手,则蹈入迷途,不知何所适从矣,所以若求还原必须从根本处下手也)。(《五事解承负法》) " 《太平经》不但说明了一之来源,是天人之根,也说明了一之所在和一之作用。不惟去病强身,还能解承负。承负者,应承担其人一生中所作之业的错误之责任也。并且还能有延寿万岁之术。从而说明了一为返本还原必由之路也。

  《黄庭经》亦曰: " 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勿失,即得不死入玄室。 " 更说明了一是自身本有之物,人人份上的先天一气,呼吸往来,从有生命之日起,一息不可间断,只因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耳。果能知之,持而不失,便得不死,岂止长寿而已。守一则一切尽忘,万事可毕矣。

  《准南子》刘安之言一也,则曰: "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于天下者也(通天下一气耳,何相匹之有哉)。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中普人身,以至万物。)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混而为一(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者,非大混之一乎)。 " 又曰: "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其行无迹,常后而先。(《原道训》) " 风云变幻,万物百事,莫不阅一之孔,出一之门。迎之不知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呼尽则吸,吸尽而呼,孰先孰后,本难定论。无形、无迹、若神、若朴、若浊,其之一形象、作用、功能,亦莫不详言之矣。

  《列子》云: " 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天瑞篇》) " 说明天地人皆由一分化而来也。并以人为中和气之代表。说明人的本能,就能调和天地,把握阴阳。不惟人身是介乎天地之中的,即人身呼吸之气亦介乎天地阴阳二气之中的,故云冲和气者为人也,故人是半清半浊半阴半阳之体,人之气是半清半浊半阴半阳之中。故天地人并列谓之三才,天地之气与人身之气交接之地谓三才之窍也。

  《五厨经》云: " 一气和大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不和,玄理生玄际。 " 可见一气就是一,就是太和元气,是玄的根本。所以元气一和,则无所不和矣。而奥妙的理性,也从这里出来了。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云: " 一字大,一字大,四大部洲挂不下。有人得授一字传,灵山会上同说话。 " 若非先天一气之大一,又安有四大部洲挂不下之理,虚无空洞之象跃然纸上矣。能得一字真传者,有几人哉。再考 " 灵山 " 二字,实即一字之代号也。然则灵山果在何处乎?不妨从释氏最流行之一偈以探之。偈云: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则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求。 " 从此偈可以明白看出,灵山不远则在自心之头。自心合而为息,息即呼吸也,呼吸起头之处,非即诸佛聚会之地之灵山乎?又《达摩宝卷》曾明白解穿 " 眼为双林树,鼻为灵山塔 " 等,然则偈中谈到的灵山塔下,非即指鼻孔下虚空方寸之地乎?此地非即吾人呼吸起动之处乎?那么这一和灵山又能到任何别处去寻呢?

  张紫阳云: " 一自虚无兆质,二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祖孙。(《悟真篇•读周易参同契》) " 又云: "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悟真篇•十绝十二首》) " 又说: " 一字原来是根宗,发长收藏妙无穷。时人若识此消息,太极之中一点红。(《悟真篇•率性阐微》) " 从前几首诗悟参,足以说明,一就是一气,一气以前便是虚无,一气以后便是二仪,也就是阴阳或天地。四象八卦万物者是阴阳二物的变体。一之所以能发长收藏奥妙无穷,无非亦因这阴阳不测之神的缘故。消息者呼吸也,即阴阳也。太极者阴阳之合体也。太极之中一点红者,非即阴阳合体中之一窍乎?此窍名曰玄牝,又号金丹,其圆如日,其红如火,非太极中之一点红乎?吾人果能识此阴阳呼吸之消息,又安得不太极之中一点红乎?顺去逆回,都从一中开始,也从一中结束,此一之根宗之伟大,亦一泄无余蕴矣。读者果能将紫阳公此种诗歌和《悟真篇》中之前后序,《四百字序》中之 " 身中一窍,名曰玄牝…… " 互参,就再不可能到上下丹田去误乱摸索矣。

  沧海老人在《吕祖指玄篇》中解曰: " 劝君保重一分阴者,是嘱得道之人,惟一字难得难闻,切忽视为寻常也。须明一贯之所,务要知分阴之法。何也?盖人吃饮食,男子生精,女子生血,要取一贯鼎中虚无神火(一贯鼎者天人贯通大一之鼎也,此鼎适在天地真中虚无之地,本具巽风坤火故称),制化精血,必须拨阴取阳(此鼎原为三关之要路头,确能钤制阴阳,制化精血,但此适当呼吸出入之地,先天真息,已被后天之呼吸遮蔽,故必须在此虚无之分金炉中以虚无之神火拨阴取阳以制化之,固守虚无,以养神气之道可不于此一贯之鼎中而立之哉!但又必须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故说:)正心诚意,致知在格物者此也。 " 则又明言一为鼎炉之所,原理功法亦略论之矣。

第三节 人身的一究竟在那里

  读者果非真知实践以至冥顽不灵者,读了我上面三家各派关于 " 一 " 字的正论,多少总可窥测出一点端倪。特别是达摩之论,紫阳之诗,沧海老人之解都是有力之借鉴。

  三教各家,既都对一如此重视,公认为一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而且是常来常去,无头无尾,弥纶天地不着边际的,可见此一决不能在色身之内以求。但它确是天地人身万物生命的总根子,可见他决亦离人身不远。笔者原是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所以还得再深入探索一下,免得大家再怀疑不定,犹豫不决。

  那么人身的一究竟在那里?怎样来定人身的一?这先得搞清两个因素。第一,一就是单的意思,独一无二有独无偶谓之一。故古人说: " 一者名为不二门,得门入去便安身,当年曾子一声唯(唯读音委,答问辞),误了阎浮多少人。 " 所以从人身说,性命统体,便是阴阳合一,只有一穴,并无二穴。盖此穴本具阴阳二气,只可意会不可言说,曾子因应了一声,从而便落入言诠,以致后人误解误拟,可见这一字是真正的 " 无 " 字真经。若有二穴,便有对待,便非一矣。人身的泥丸丹田印堂与脐下一寸三分等处,是有色身后性命分张的凡穴,上下对称便是二穴,若再加心脐中间一穴,便是三穴,他们本来就不是统一体(阴阳和玄牝总是出入开合互为出入,相随不舍难分先后的),也决不是有独无偶的一物了,所以不能以一称之。不是元始一气产生之地,又怎能是抱元守一之所呢?言念及此,不言可明矣。

  第二,一既是无形的,又是不着边际的,无非仿佛曲肖,实非有形之物,故决不能进入人身之色身以求,也是明白不过的,不然就不能以虚无称之,也更没有无字真经之可说了。所以达摩还说: " 无者原来一字无(无非说明只有一字和无字),但从心意用功夫(但此一无形无象,不落言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涸洞庭湖。(四大部洲挂不下之物,还能用笔墨形容吗?) " 还能在人之色身中求之吗?一就是一气,虽然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见,但确含有阴阳二物之精微物质,无中不无,真空中之妙有,故为真虚无也。故阴阳未判前可称一(或虚无),阴阳合一后也称一(与虚无),在阴阳分张以后,就只能称二,不能称一了(也更没有虚无之可言)。若人身之泥丸、丹田,不仅已成为二,而且都是有形之物,故决不能以一称之,不亦明乎?

  即从丹田二字来说,顾名思义,应是作丹之田,况此丹字大有讲究。田字从十从囗,十字从一从丨,囗即○象,○即无极,即虚无之化身。一与丨即指先天一气,此气横贯十方,竖通三界,故以十表之,并定名为十字街上,三叉路口。从河图洛书来说,以五十居中代表中央之戊己土,实亦明显指出,此中应在○字之正中,即张紫阳《悟真篇》说的 " 中央正位 " 产玄珠之中,○与十合则成田字。即虚无中一气贯串于四方上下之中也。此中适当天人交接之地,乾坤合体之间,是人与仙、人与鬼交界之所,是分清别浊之分水岭,故称阴阳界、鬼门关,并以阴阳窍名之。能符合上述田字意义的,才是真丹田。泥丸丹田,上下分张,性命各居。自身性命尚且上下分离,又何能使天人相通,天地相通乎?如此 " 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 " 紫阳在《悟真•自序》中已深批之矣。所以人身上这二个田,虽然也叫丹田,只能代表后天一个局部各自为政的小田,非先天一气,四大部洲挂不下之大一之真丹田也。既不知金木相克之幽微,又没有阴阳互用之奥妙。所以说泥丸丹田已是汞铅异炉,决不是真正造丹之田。古人有两句话叫做 " 十字街上将身度,水火既济炼真金 " ,说明这个十字街上应是吾人水火既济之乡,阴阳交合之所,人身上下丹田,有阴无阳,有火无水,是后天两极分化之地,又何能水火既济,阴阳合一呢?以十字街上称之,可乎?还有一说,这个丹田,异名又叫四会田,顾名思义,应是四方上下会合之田,《参同契》曰: " 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 " 这不是把田字中阴阳一气的体用描绘的完完全全了。田外囗象,四方上下各具一虚,非六虚乎?中间一个十字,表明虚无一气四方上下内外莫不贯通。非周流行六虚,上下亦无常乎?色身之田有如此大作大用乎?

  《参同契》还说: " 上观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 " 也是对此田字的明示。上察河图文者,观天之象也,下察地形流者,观地之象也,中稽于人心者,观人之象也,天地人合为一观,于中字中藏之。盖此中即大小两重天地之正中,通天通地通人,故云参合考三才,故可以三才窍称之。若非此一气上下内外贯通,则不成其为十字街,亦不成其为四会田矣。

  正因为此田是人身与天地相交接之地,是一条确切不移的十字街上的三叉路口,是真一之集散地,这才是真丹田,才符合三才窍之尊称。

  《四百字铭》说: "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 说明一粒如黍大之虚空,一经进入混沌,则人我双忘,包罗三界矣。这也是三才窍和田字的好注脚,是值得现在丹道界的重视和玩味的。 "

  《太平经》说: " 惟太上善人,乃预知天地表里,出入阴阳,道其纲纪。发中念之,不忘其理,令得天心地意,从表定里,成功其身,使得长生,在不死之籍,得与大神从事对职。(《善人自贵年寿曹诀》) " 至大无上善人,盖指老君而言,故能预知此大道之密诀。明白说明天地是乾坤二卦为体,人身之坎离二卦为用,明示天人交接之中,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是天人互通消息的通道。如果我人能定神此中而念思之,自能不忘其理,而得天心地意。从表定里者,即神定于身外之虚空。而效验则产生于色身之中也。如此日久,即能成其法身,长生不死,与天地同长久。大神指天地言,对职者,指自身言,即天人阴阳二气互相平衡之意,实即阴平阳秘。

  《太平经》还说: " 天太阳也,地太阴也。人居中央,万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气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气上合也,两气交于中央,乃共生万物。万物悉受二气以成形,合为情性。无此二气,不能生成也。(《太平经钞》辛部 94 页) " 这就明白说明天地人三才之理,也隐含阴阳合方有此窍,方能发生造化的事实根据。天地阴阳一气相交于中央,与人中和之气混合在一起,则顺逆之变化生。《契》所谓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纲纪是也。由此推之,人身呼吸二气,亦当相交于人身乾坤二卦之中,即人中外与天地阴阳二气相交接处,则天人相应之理成,而天地人互通消息之窍之三才窍之名实矣。是故古人以口鼻之中定名为 " 人中穴 " ,不仅因 " 人中 " 之上为眼耳鼻三双窍以代表  (坤)卦, " 人中 " 下以口及二便三单窍代表   (乾)卦已也,而实因此中之阴阳二气通人通天,通上通下,两重天地四个阴阳莫不一气贯通之故也。是则《中和集》之 " 踏破二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 之说,亦有着落矣。请再参阅《契》之 " 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为坎离,坎离者乾坤两用(明白点穿易即坎离,即阴阳,即呼吸,故可乾坤两用通人通天),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 " 对照互参,能不余味无穷乎?身内之坎离,身外之乾坤,若易之日月往来交织于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之间,上下往来周流六虚,不外在一 " 中 " 中变化,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可见以乾坤两卦相交定 " 人中 " ,只是从外象上说的,天人阴阳呼吸四气相交定 " 人中 " 是从实体上说的。这样 " 真中 " 的位置就像敲钉铸铁一样,丝毫移动不得了。莫怪《庄子》一书也便一搥定音: " 大一通之。 " 非此大一,又安能通人通天,彻上彻下,彻内彻外呢?所以这个大一的位置,本是天造地设,是个天衣无缝之体,是任何浓云重雾与花言巧语不可否定或掩盖的,也不是任何力大如牛的五丁六丁所能移动毫厘的。

  为了能使广大读者人人能懂,特绘大一图一张附后。《参同契》云,真乙难图。笔者所以以不可图而图之者,亦不过以象解象而已。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真是了不起的。即使现在这样文明的世界,以至科学特别发达的大国,已能登上月球,通向星际了。要想跳出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这个大一,和大一所扭曲成的○环,只恐还未有其人哩!

  此大一专论一篇,本来还有四章之《一之异名与实理》 , 五章之《心身即乾坤坎离亦即一阴一阳说》和六章之《结束语》三篇。因写稿中途,另有动机先写了一篇《从张紫阳著作探南宗内炼法》和《再论阴阳学说》和《玄牝专论》、《玄牝再论》等几篇专论,在此重抄之际,不但全文略有更动,后半不再继续,即四五六三章亦全部略去,以免重复与多费纸笔也。读者果能细心参究,举一反三,或亦可以从此探得端倪矣。因有余兴,抄《大一吟》数首于《大一图》之后,以壮观瞻,以与爱《诗》者共赏之。

  第四节 大一吟

  其一  收来恰比绣针小,放去贯穿天地人。四大部洲挂不下,三千世界有余零。

  翻开河洛卦爻象,假定圣贤仙佛名。若问本来真面目,无非合体一阴阳。

  其二  都云得一万事毕,大一真无几人识。愚子三年学不会,专家万意猜难及。

  科技仪器照虽能,数学大师数不出。我说应从虚里求,世人偏要三田觅。

  其三  一中造化妙难量,万物人身赖以生。三界九洲无逾短,千秋意劫不为长。

  大丹惟此为根本,飞蝶以兹驾宇航。卷放自如圈一个,纷纷扰扰又洪荒。

  其四  饶他有志闹天关,怎禁观音一个圈。五指山高环尺掌,三关路远绕寸田。

  乾坤诺大怎逃外,天体无疆仍有边。惟有安心潜一里,同开同合破关栏。

  其五  这个名为四会田,两边不着勿中间。却吞一气连内外,欲饮三杯合后先。

  何畏浮沉规里坐,偏劳橐龠鼻头牵。无非一块四方木,横贯九洲竖破天。

  咏图一律

  莫道一张大一图,波罗密谛尽包罗。寸田尺宅通天地,八两半斤证佛陀。

  泰卦中为灵塔下,天人界是大丹头。有人解透其中意,便许飞升朝玉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5-1-2 06:30 , Processed in 0.12343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