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985|回复: 2

徽学研究 剑走偏锋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12-29 03: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徽商》2008年12月18日 第三期


访嵩山少林寺武学指导马明达教授
                            唐小文  钟川

    在天高气清、红叶吐艳的金秋季节里,因为一个非常偶然的机缘,我们有幸结识了专程来黄山市考追寻徽州古典武艺文献的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竟与这位著名学者成了推心至腹的忘年交。在短短几天的交往中,我们时相欢聚,在茶余饭后、悠然漫步之间,听马先生讲了许多徽州历史掌故和轶事趣闻,真让人大饱耳福,不但增长了知识,开拓了思路,而且也为马先生幽默萧洒的风采所深深感染,近身领略了一位大家的博雅与深邃。
    然而,最让人欣悦和惊讶的是,以文武兼长闻名当代的马明达先生,果然名不虚传,他不但谈文论史,而且更喜欢谈兵论剑,不断以明清以来的“徽州武艺”为话题,谈到“徽派武艺”这个我们以往闻所未闻的概念,谈到一系列古代徽州武艺名家和武艺,以及许多充滿了神秘趣味的徽州武林逸事。一谈到“徽州武艺”,他总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真让人越听越奇,越听越感觉“徽学”如此博大精深,竟然还有着许多我们所不了解的内容。
   马先生说,在中国武术史上,特别是在明清以来的武术史上,徽州出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活动,特别是他们的著述和世代传承的武艺,是明清武术史上最精彩的内容,至今为止,仍然是中国古典武艺体系中最精要的篇章。可惜清代和民国以来传人无多,渐渐衰微,研究者又多不经心,以至在有着“显学”之誉的“徽学”中,竟没有“徽州武艺”的一席之地,甚至一些非常珍贵的武艺典籍也长时期尘封架上,既不为徽人所重,也不为整个武术界所重,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徽学研究的一个缺憾,也是武术研究中一个不该出现的疏失。
    马先生认为,所谓“徽学”,是对徽州历史文化的综合概括,是一门对徽州区域的历史文化做专门研究的学问,这是通常的解释。但“徽学”也可以理解为“徽州的国学”,或者说是“国学”在徽州区域的独特发展和表现,其外沿可以延伸到徽人在徽外的活动,包括学术活动和其他许多活动,如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徽商,以及至今还不为大家熟悉的武艺活动等。在我国南北各地,具有区域特点的“国学”不一而足,比如江南的苏吴地区和粵东的潮汕地区,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正在形成为专学。特别是“潮学”,在饶宗赜先生倡导之下,早已成果累累,引人瞩目。但,相比较而言,在时下纷至沓来的区域文化专题研究中,以传承之久、积淀之厚、人文之盛、典籍之富而言,还是“徽学”最引人关注,让海内外学人为之倾心。
    那么“国学”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马先生说,在当前日趋高涨的“国学热”中,许多人把“国学”仅仅看成是儒学,看成是孔孟之道,于是有人提倡读经,以为读经就是“国学”。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认识。“国学”兴起于上世纪初期,总体上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应对西洋文化的强势进入而湧现的思潮,是比照着“西学”所建构的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例如,有西医,便有了“国医”和国医馆的创立;有“西洋画”,便有了“国画”;有了西洋音乐,便有了刘天华先生的“国乐传习所”和对民族音乐的整理传承;有外来的“文明戏”,便有了以梅兰芳、齐如山为代表的“国剧”;有了西洋体育铺天盖地般的传入,便有了张之江先生所倡导的“国术”以及中央国术馆的创立和“国考”的推行。如此等等,一时蔚为风气,势头甚健,影响深远。但抗战的爆发使国家形势突变,一切也都随之发生变化。“国学”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系列“国”字头的学问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理论建设也远远跟不上去,很少有人对“国学”的总体概念和架构做过深入的探讨。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所谓“国学”就是指一切中国人自已的传统学问,面积十分广大,内容无所不包。对此,胡适先生曾有过一个有名的解说,他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说过一段有名的话:
   所谓“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只是要我们大家认清“国学”是“国故学”,而国故学包括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历史是多方面的,单记朝代兴亡,固不是历史,单有一宗一派,也不成历史。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只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
   正是根据胡适先生“国学”就是“国故学”之说,我们才引而伸之,说“徽学”其实就是“徽州的国学”,是徽州地区的“国故学”。举凡徽州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只山歌之细”,都属于“徽学”的研究范围。当然,并非一切都是平行并列的,其中应该有重点,重点就在那些最具个性和特色的地方,比如经史大家、书画流派、医家医籍、雕刻印刷、徽商徽货、文房工艺、契约文书、民居牌坊等等,其中也应该包括以武艺为核心的身体文化,包括明清以来以王寅、汪宗孝、程宗猷、程子颐、项元池、程真如、程之藩、张老、程打虎、潘佩言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徽籍武艺家,以及他们的著述、承派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马先生强调指出,明清以来,中国古典武艺在民间化的漫长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若干个独具特色的区域,如浙江的浙东地区,山东的胶东地区,山西晋中南地区,河北省的沧州与邯郸地区等,而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明末清初这一王朝鼎革又夾杂着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里,徽州是中华武艺最重要的传播区,人材之盛,典籍之富,传艺之精,堪称海内之首。
   马先生说,“徽州武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时间跨度长,区域的延展性大,结构也十分繁复,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故我愿意以后分门别类,漫漫加以考述。先作概括之论,我以为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明代中后期,少林寺以武艺享名天下,而少林武艺的核心是棍法。嘉靖到天启之间,徽州人王寅、程宗猷等先后求艺于少林寺,得到少林棍法之精要;而少林武僧洪转、洪纪等也曾到过徽州,这就形成了少林与徽州之间密切的武艺交流关系。明清人说“天下武艺出少林”;我以为还可以再补上一句:“少林武艺传徽州”。的确,是休宁汊口的程宗猷(冲斗)撰写并刊刻了《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才使得明代少林寺的棍法精萃传存下来,至今已成为中华武学典籍中的无上珍品。假使没有程宗猷此举,少林棍法将永远成为不解之谜,成了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之类。所以程宗猷不但是杰出的爱国主义武艺家,也是中国武术史少有的视武艺之道为毕生事业的武学学者。
    其次,明清间中华武艺的主体内容是大枪,是大枪的主流派——陸合枪法。明清两代,徽州的武艺家始终把最主要的注意力和研习热情放在大枪上,出现了多位以大枪驰名天下的名家,影响所及,传播之广,俨然成为天下大枪的归宗之地,无疑于小说家所谓“武林圣地”。这说明,徽州武艺家的起点和见识都是很高的,他们重实用,重品位,不媚俗,不趋时,这同那徒以“人前饰观”而不切实用的民间花俏武艺不同,同那些靠神怪传说故弄玄虚的武艺也不同。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天下武艺虚花之风弥漫,神怪之说猖獗,总体上走上“术化”之路,徽州武艺却能独守渊源有自、朴实无华的高古之风,坚守着古典武艺特有的文化尊严,这显然与徽州厚重深沉的人文蕴涵有直接关系,此徽州武艺之得益于“徽学”也。
    再次,徽州自古号称人文渊薮,宋元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其中不乏学界巨擘,文坛泰斗,更不要说无可屈指的丹青圣手和书法名家。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后理学兴盛,主静之说昌盛,影响之下,举世都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文化偏向,以至于由轻武发展到鄙视武艺,读书人视骑射拳棍为末技,弟子生员喜好武艺,即被目为不肖,会遭到规劝和讥讽。然而,相比之下,这个风气在徽州似乎并不很浓,徽州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曾经练习过武艺,甚至是先学武,学而不成才去学文,表明社会上没有特别严重的重文轻武倾向。可以说,在徽州,文、武两学的发展相对平衡,正因为如此,在历代科考中,徽州概有大量的文科举人、进士,也有数量可观的武科举人、进士,甚至宋朝出过程鸣凤(祁门)、程若川(休宁)等武状元,清乾隆癸丑科的武榜眼鲍友智等。更为有趣的是,明清到近代的许多徽州名人,都有过习武的经历,例明末诗人兼画家程孟阳(嘉燧),少年时“学骑射击剌,骨腾肉飞,如饥鹰饿鸱。”清初歙县人程之藩,字镇野,是戴名世的好友,“善击剑,工骑射,勇力绝人。”诸如此类,例不胜举。民国以来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黄宾鸿先生,青年时从学于汪宗沂先生,所学的内容之一就是打拳、舞剑,后来黄先生还一直坚持打拳,这也是他长寿并保持的旺盛的艺术创作力的原因之一。
    马先说对徽州武艺的特点还有不少表述,有些内容很具体很专业,不是我们所能理解并能一一载录下来的,只能有待于马先生的大笔一挥了。他说,徽州文化深厚,典籍丰富,其“武”的部分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还需要深入到民间去做实地考察,以求取保存在民间的古典武艺遗存,特别是重要的拳谱和口传资料。这方面的工作本质上带有抢救性,要下大功夫,不然就悔之不及,就要愧对先人。我们以往在宣传“徽学”时,忽略了“武”的一面,给人的感觉徽州文化就指徽州的“文”的成就,岂不知徽州曾经是天下的武艺中心之一,徽州文化之所以发达,根本原因是它遵循了孔子文武并重的主张,刚柔相济,允文允武,于是乎才能人材济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我们不妨想想看,明嘉靖之际的“倭寇”——其实主体是非法的海上武装贸易集团,首领汪直、徐海都是徽州人,平定他们的主帅胡宗宪是徽州(绩溪)人,而主要的参与者汪道昆,以及胡宗宪的幕僚王寅等,也都是徽州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也生动地展现了徽州文化文武并重的特点。清儒颜元(习斋)曾经大声疾呼:“文武缺一岂道乎!”徽州人文传统发达并能传之久远而不衰,文武并重是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一点,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们不但要人家了解徽州的笔、墨、纸、砚,还要让人家知道徽州有刀、枪、剑、棍,有名振天下的少林棍法和双手刀法。
    身为嵩山少林寺武学指导的马明达教授表示,他将建议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在徽州举行纪念程宗猷求艺少林寺和撰刻《少林棍法阐宗》一书的纪念活动,程宗猷的活动是中国武术史的大事,是少林寺历史上的大事,也是徽州历史上和建构“徽学”体系的大事。他深切希望此举能得到徽州党政领导和各方贤达的支持,得到海内外武林人士的支持。他说,要以此为起点,重振徽州武风,为“徽学”体系增添内容,使之更趋完善,更具魅力。他慨然允诺,将在《徽商》和《徽学》等刊物上开设“徽州武艺”专栏,尽其所知,将“徽州武艺”介绍给大家,介绍给全世界喜欢中华武术的朋友们,为推动徽州文化的发展稍进绵薄之力。

马明达先生近照

马明达先生近照
发表于 2009-1-4 21: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歡马先生的治学风格。令人尊敬的前辈。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06: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同感。欢迎你来我们中华武学论坛看看。这个论坛刚成立。也请你多提建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5-1-22 02:50 , Processed in 0.06446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