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484|回复: 9

[原创]竞技的武术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1-20 2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对于文章的鉴赏,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难评出谁高谁低,也没必要去争当第一,而武功则不一样,只要动手就肯定能分出高下,所以也应该一争高低。换句话说,文人要相轻,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而武人要扬名立万就一定要动手较量,才能令人信服。

拜祖宗遗风所赐,华夏自古以来,比武之事,就蔚然成风,从不鲜见。有的是私下切磋,有的是公开打擂,唯一遗憾的是,这些比武因古代没有录像,令我等不得如临其境地一睹伊人风采。偶尔或见有人用神来之笔将当时战况描绘出来,毕竟还是如坠云端,隔了一层。

1954年1月17日,在澳门新花园也举行的一场公开比武,人称吴陈比武,这场比武不仅轰动一时,而且影响颇深。对于当时的盛况,曾作为绿村电台现场解说的梁送风是这样描写的:

“当天新花园人山人海,水涉不通,社会名流,达官贵人连澳督也到场参观,观众逾万。时间一到,大会便宣布比武开始,比武台之上,立即出现了两名雄抖抖武夫,只见吴公仪身穿长衫,中国典型掌门人打扮,年纪五十过外,精神奕奕,而陈克夫则披著西洋拳师的长袍,年龄看来三十多,正年青力壮,二人握手为礼後立即展开拳脚交手。。。”

吴公仪,即吴氏太极第三代掌门人,太极名家吴全佑之孙,吴鉴泉之子,此君20出头起,先后出任过山东省长屈映光的“武术总教练”,张宗昌阵营的“搏击队总教官”,上海「精武体育会」教习,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等职,据说还曾受蒋介石聘请,出任黄埔军校太极拳教官。当时已年过半百,临近花甲。

陈克夫,广东台山人,时年30多岁,身高5尺5寸(约一米八几),曾经学过西洋拳、洪拳及日本柔道。后来从学于白鹤拳名家吴肇宗、邝本夫。在武林中,与邝本夫、陆智夫并称白鹤三夫,曾任职于香港国民大学,教体育及拳术,1952年,于澳门开创“白鹤健身院”。
白鹤拳属外家工夫,相传为明初西藏喇嘛阿达陀所创,与福建所传白鹤拳并不同源。

两人比武的缘由,据说因为吴公仪的儿子吴大揆年轻气盛,对港澳等地南派武术十分鄙视,而吴公仪“挟其名气来到香港,出入公众场合时,前呼后拥,气派十足”,曾说“我自北方走到南方,未逢敌手”之语,引起当地武林人士不满,陈克夫认为:“你由北至南未逢敌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敌手”,由此引起争执,先是在报纸上“隔江骂战”,后又立下生死文书,相约决战。

本来这是一场典型江湖门户之争,两人私下按旧式规矩比武,分出胜负即可,不必公开,也不必录像。然而由于媒体推动和炒作,逐渐形成了香港一边支持吴,澳门一边支持陈的局面,搞成了集体博弈。最终由澳门商界名流何贤主持,将此次比武做成一项公开售票,慈善义卖的公益事业;于是出席大会的不仅有各界名流,还有澳门总督夫妇。香港电影制片人吴九则出动了三架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对比武进行实录。

“当日比武分五回合进行,每回合五分钟,休息三分钟,比赛采自由搏击法,不戴拳套,招式不限,只是不许挖眼、撩阴和起脚。由何贤担任主裁判。” 有记者在多年后采访陈克夫时,这样写道。

从现在流传的录像看,实际比赛只有三分钟,两个回合不到,第一回合二分钟,第二回合
一分钟。第一回合前一分钟,吴公仪轻伤致嘴角渗血,后一分钟,陈克夫鼻梁受重伤致流血不止,下场休息约六分钟。第二回合两人攻击变猛,一分钟后因陈克夫和吴公仪先后起高脚踢人,被现场裁判叫停后比赛中止。

比赛这么快被叫停,主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主办方不愿出现意外,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两人的打斗不具竞技比赛的可观赏性。对于当时花高价买票一睹比武风采的人,看到这样的结局,也许会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但因为这是慈善义演,主办者既理直气壮,遂也无话可说。

比赛结果,公开宣布为不胜不败不和。但当时的知内情者和今天看录像者,都不难判断,应当是吴公仪险胜,虽然不能算胜得轻松潇洒,但至少可以反驳一些人得出的太极拳不能打的
结论。吴氏太极拳也因此站在港澳东南亚名声大震,广授门徒。

对于今天的看录像者,留给我们的疑问是,既然双方都是武林高手,打出的效果为什么像菜市场野战似的?

下面是网上抄来的一则分析:

“实际上,我本人第一次看这场传说中的世纪大战的录像时,同样是笑得直不起腰来。两位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丝毫没有电视、电影中的高手风范,什么见招拆招,什么缠丝劲、颤抖劲,完全看不到。两位大师犹如不会丝毫武功的小学生,抡动双臂乱挥乱舞。。。”  
  
“可是等等,我真的看清楚两人的出手了吗?”
  
“我把播放模式设置为慢速,开始从头慢慢观察两位大师的一招一式。。。在慢镜头下,我才看见了吴公仪先生以太极化劲将陈克夫的拳力卸除的动作。陈克夫不愧是外家高手,出手之快,绝非常人所能企及。那所谓的“王八拳”,在慢镜头下,赫然是极具美感的招式,犹如白鹤舒翅,双臂交互轮击,四下攻击,分别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手法。而吴公仪先生以半招“揽雀尾”化解来招,半招“进步搬拦锤”反击,两个半招,浑然一体,俨然有了点“左右互搏”的味道。而这,在正常播放速度下能被看见的,只是一记普通得近乎市井的直拳。”

当然这样说也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曾见过打得漂亮的拳击比赛,自由搏击比赛,或国际散手王比赛的录像,那是一种不仅在慢镜头下,在正常播放速度下也同样让人惊叹的技艺。

原因其实显而易见:武术的技能和可观赏性并不完全一致,打得精彩需要双方在同一规则下,反复练习,同时要有职业运动员那样的心理素质去面对观众和比赛结果的干扰。而一般民间武师不具备这些素质。武打影视明星赵文卓在说到自己拍武戏的心得时认为,最怕和专业武师对戏,一招一招拆下来,不仅累,还不好看。

这也向我们提示:竞技比赛也是一个需要单独训练的项目。传统武术并不天然成为竞技武术,它的天然功能是强身健体,实战,和虚拟实战(或称为合作性技击),还需要增加竞技训练。

不过吴陈比武,虽然让那些想一睹武林高手武打风采的人大失失望,但媒体却自有办法,大公报在比赛当日就发了一条的预告:“自吴、陈拳赛以后,港澳人士莫不议论纷纷,街头巷尾,一片拳经,本报为增加读者兴趣,明天起将连载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书中写太极名手与各派武师争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师寻仇,江湖儿女相恋等情节,最后则在京华大打出手。故事紧张异常,敬希读者留意。 ”

让人们在虚构的艺术形式中去找寻武打的可观赏性。此则短讯不仅引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也催生了半个世纪功夫影视的辉煌。也算是吴陈比武的
意外收获吧.
发表于 2009-1-20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转变成竞技体育不一定是好事情,势必会损失很多。

已经成为竞技体育项目的柔道,跆拳道为了这个转变,抛弃了大量的内涵。赛场上的柔道,取消了当身技,和部分擒拿技。由于规则,运动员会针对规则进行训练,对某些禁忌部位根本不去防范。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说吧,我认为
功夫“转变”成竞技体育当然是不应该的。
但是,功夫“包含”竞技体育的部分还是可取的。
发表于 2009-1-20 22: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对错可言,功夫的功能和以前相比变化太多了。

大家各取所需最好,个人认为80年代初政府搞得整理挖掘工作还是不错的,不过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做的太浅,没有深入。那时候还有不少老前辈在世,不象现在,很多东西有条件搞了,但找不到原始材料了。

太极拳算是搞得最好的,有基础,最可惜的是一些小拳种,传人都没了。
发表于 2009-1-21 19: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功夫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另一个是对人体自身的细致体任。而这两方面都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的。

真正挖掘中国功夫,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个小集团能够胜任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年卢正文、张恩桐、赵道新等几个老前辈搞的中国武术原理研究可以说是做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但限于条件,只能是对某些门派的内容进行研究。而中国功夫的门派又是如此的众多,很多是在民间自生自灭,很多东西也就随着消失了。

希望中国政府能拿出办奥运,争金牌的投资中的一点点,来搞这个东西,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功夫有好处,更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20: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木
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对错可言,功夫的功能和以前相比变化太多了。

大家各取所需最好,个人认为80年代初政府搞得整理挖掘工作还是不错的,不过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做的太浅,没有深入。那时候还有不少老前辈在世,不象现在,很多东西有条件搞了,但找不到原始材料了。

太极拳算是搞得最好的,有基础,最可惜的是一些小拳种,传人都没了。


你说的80年代初政府搞的东西,就是指卢氏结构研究么
还是别有所指?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2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木
中国功夫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另一个是对人体自身的细致体任。而这两方面都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的。

真正挖掘中国功夫,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个小集团能够胜任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年卢正文、张恩桐、赵道新等几个老前辈搞的中国武术原理研究可以说是做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但限于条件,只能是对某些门派的内容进行研究。而中国功夫的门派又是如此的众多,很多是在民间自生自灭,很多东西也就随着消失了。

希望中国政府能拿出办奥运,争金牌的投资中的一点点,来搞这个东西,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功夫有好处,更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事情。


我不太清楚有多少民间的东西有挖掘的价值。个人觉得,如果是
外家招式方面的东西,失传就失传了。
内家的东西本是一个,用不同。丢了一些用的东西,也没啥可惜的。
有了本,也可以创出新的用。
当然,积木师傅有正宗传承,有许有不同理解。
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发表于 2009-1-21 21: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shui
[quote]积木
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对错可言,功夫的功能和以前相比变化太多了。

大家各取所需最好,个人认为80年代初政府搞得整理挖掘工作还是不错的,不过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做的太浅,没有深入。那时候还有不少老前辈在世,不象现在,很多东西有条件搞了,但找不到原始材料了。

太极拳算是搞得最好的,有基础,最可惜的是一些小拳种,传人都没了。


你说的80年代初政府搞的东西,就是指卢氏结构研究么
还是别有所指?[/quote]

80年代全国范围搞了一个整理挖掘,出了不少的书,但深度感觉不够。

卢氏结构应该是一个局部小集团的行为,涉及也只是几个门派。
发表于 2009-1-21 21: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Dishui
[quote]积木
中国功夫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另一个是对人体自身的细致体任。而这两方面都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的。

真正挖掘中国功夫,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个小集团能够胜任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年卢正文、张恩桐、赵道新等几个老前辈搞的中国武术原理研究可以说是做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但限于条件,只能是对某些门派的内容进行研究。而中国功夫的门派又是如此的众多,很多是在民间自生自灭,很多东西也就随着消失了。

希望中国政府能拿出办奥运,争金牌的投资中的一点点,来搞这个东西,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功夫有好处,更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事情。


我不太清楚有多少民间的东西有挖掘的价值。个人觉得,如果是
外家招式方面的东西,失传就失传了。
内家的东西本是一个,用不同。丢了一些用的东西,也没啥可惜的。
有了本,也可以创出新的用。
当然,积木师傅有正宗传承,有许有不同理解。
不对之处还望指正。[/quote]

传统功夫不仅仅限于拳法,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外家内家之分,我到现在还是比较糊涂的。
内家的东西本是一个,这一点我一点感觉也没有。我想只有功夫上了身的才会有这种体会。反正我还是感觉没有入门,越学越觉得不懂的东西太多。

跟着恩师学艺,我想也仅仅是学了一些我自己能够理解到的东西,恩师稍加点东西我就感觉消化不了。

拳法门派学了几种,都不算精,可以说是各有特点,每一门都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我无法把他们融合在一起。

我现在是能多学点就多学点,希望几年内整出个头绪来。一切随缘吧。

哈哈,凡事莫要强求。看缘分了。 :)
发表于 2009-1-21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人比较笨,师爷指点我点东西,我练了2年都没找到门。 :oop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5-1-22 02:46 , Processed in 0.06224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