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楼主: Angelbella

分享古典音樂 & 器樂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7: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Für Elise"(German for "For Elise")是流行的A小調WoO 59,節奏標誌著Poco Moto,日期為1810年4月27日, 是貝多芬的最知名的的作品之一。然而,作品一直沒有出版,直到1867年,貝多芬死後40年。

貝多芬的學者都不能完全肯定“愛麗絲”。最合理的理論是,貝多芬最初為他的作品命名 “Für Therese (獻給苔蕾絲)”,Therese Malfatti von Rohrenbach zu Dezza (1792年至1851年) 是他的學生之一,貝多芬打算在1810年結婚。不過,她拒絕了貝多芬的建議。 1816年,Therese,是維也納商人Jacob Malfatti von Rohrenbach(1769年至1829年)的女兒,嫁給了奧地利的貴族和國家官員 Wilhelm von Droßdik (1771年至1859年 ).  在1865年, 節奏標誌著Poco Moto 的A小調WoO 59 “Für Therese" , 被認為是Ludwig Nohl (路德維希諾 爾) 寫的手稿(現已丟失),誤轉錄難以辨認的標題為“Für Elise (獻給愛麗絲)”。另一種理論是,“愛麗絲”是用來形容一個在貝多芬時期的心上人。如果這是真的,那麼 Elise是一般情侶專用的,沒有考慮到具體的人。然而,這個理論是不可能,因為它不適合以及貝多芬的創作和奉獻的歷史。

希望你喜歡聽, Enjoy!!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2: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Freedom is Not Free...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we will remember them.

Remembrance Day November 11, 2011

On the 11th hour of the 11th day of the 11th month, Canadians are asked to pause in memory of the thousands of men and women who sacrificed their lives in military service.

http://www.insidevancouver.ca/20 ... membrance-day-2011/

We remember the sacrifice of those one hundred thousand Canadian lives died for us, for their homes and families and friends, for a collection of traditions they cherished and a future they believed in; they died for Canada. The meaning of their sacrifice rests with our collectiv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ur future is their monument...

聖母頌 (Ave Maria) by Celine Dion (1968 - )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1797 - 1828)

The Ave Maria was composed in about 1825 by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when he was twenty-eight years old and filled with devotion to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It was written for voice and piano and first Published in 1826 as Op 52 no 6. The words most commonly used with Schubert's music are not the words that the composer originally set to music.

to look for full description go here: http://carols.org.uk/ave-maria.htm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10 greatest conductors...

5. Wilhelm Furtwängler (1886 - 1954) 德國指揮家和作曲家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helm_Furtw%C3%A4ngler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年1月25日—1954年11月30日),德国指挥家,作曲家。1886年1月25日,出生于柏林一个书香世家。富特文格勒早期的指挥生涯是从地方歌剧院开始的。1954年11月30日,他肺炎发作,病逝于巴登,享年68岁。在指挥上, 富特文格勒受到浪漫的比洛和精确的尼基什的影响很大,从而揉成自己内在的、抒情的指挥独具特点。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是二十世紀受到廣泛尊敬的偉大指揮家,古典音樂領域紀念碑式的人物,他的名字在古典音樂愛好者和唱片收藏家心中就像是一個神話。他是公認的貝多芬、勃拉姆斯作品最權威的詮釋者,一生指揮得最多的也就是貝多芬的作品。
For full details, visit: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7%E6%A0%BC%E5%8B%92

第5号交响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4年至1808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受欢迎、最著名、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响曲之一。[1]自首演之日起,《第五交响曲》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极好的口碑。当时,E·T·A·霍夫曼将这首交响曲称作“当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东亚地区,该作品有“命运交响曲”的别称。

全曲以特别的四音符“短-短-短-长”主题开头...
此作品共四个乐章:

   1. 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2. 生动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3. 谐谑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4. 快板(Allegro)

全曲时长约30分钟左右。

评价与解读
E. T. A. 霍夫曼(Hoffmann)在首演后不久发表了评论,他用戏剧性的笔调将该作品比喻为“强光射穿深沉的夜幕”,并称“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10]}}。随后,他又称赞“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联系”,并“深沉而亲切地”将听者“带入无止境的精神世界”中[11]。

《第五交响曲》无论在技巧还是情感上都给人们带来了的巨大的冲击,对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产生很大的影响,[12]受其影响的作曲家有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他的《第四号交响曲》的片段)[13] 、布鲁克纳、马勒、以及白辽士。[14]《第五交响曲》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及《第九交响曲“合唱”》一同,都属于贝多芬作品中最具革新性的。

该作品的调性c小调,被认为对贝多芬有特殊的意义,象征著“风暴般的英雄色彩”。[15]查尔斯·罗森也写道:“贝多芬用c小调来体现英雄……来呈现作曲家最外向的性格,此时他拒绝任何妥协。”...

For full details, read this 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E ... 5%A4%9A%E8%8A%AC%29

第一乐章,c小调,是传统的奏鸣曲曲式,是贝多芬从他的古典乐派老师海顿及莫扎特那里所继承而来(比如主题发展经过好几个调性,再戏剧性的回到开头的调性)。开头戏剧性的强奏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跟着的四小节不停地模仿了主题节奏,形成了一个旋律。很快地,由圆号的强奏作为过渡,进入了第二主题。降E大调(c小调的关系大调)的第二主题标注为“弱”,歌唱性较强,但低音弦乐部分时常出现威胁性的四音符动机。该动机也是呈示部尾声的基础。发展部使用了模仿式的模进,包括过渡段都有所变化。中间较弱的部分好像战斗间的喘息。再现部有一段双簧管乐段模仿了即兴演奏的风格。最终的尾声庞大。

Furtwangler conducts Beethoven Symphony 5 (Paris 1954); 1/5
1st mov: Allegro con brio


第二乐章,降A大调,双主题变奏曲式。由中提琴和大提琴齐奏第一主题开始,低音主题变奏。较为雄壮的第二主题则由单簧管、巴松管、小提琴和弦乐部分的三连音琶音组成。之后又出现了由弦乐和长笛进行对位的乐段。乐队在间奏过后筑起了一个特强段,随即经过一个长尾声结束。

Furtwangler conducts Beethoven Symphony 5 (Paris 1954); 3/5
2nd mov: Andante con moto (part 2)


Furtwangler: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1954, 4/5)
Berlin Philharmonic, Wilhelm Furtwangler
Live recording, May 23, 1954

第三乐章,c小调,三部曲式,谐谑曲。十九世纪音乐学者古斯塔夫·诺特伯姆(Gustav Nottebohm)率先指出,谐谑曲的主题与莫札特享有盛名的《第四十交响曲》末乐章的主题极其相似,只是调性和音域有差别。



第四乐章与第三乐章之间没有间歇。该乐章对奏鸣曲式进行了稍微的改变:在发展部过后,有一段在属调上的特强华彩段,并重现了之前的谐谑曲乐章中圆号的旋律。直到一系列渐强过后,再现部才开始。这一做法在海顿的《第四十六交响曲》中就有运用,但并无证据显示贝多芬受此作影响或启发。

Furtwangler: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1954, 5/5)
Berlin Philharmonic, Wilhelm Furtwangler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ZT
谈谈古典音乐艺术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有它自己的特点:它不象文学作品那样需要翻译,因为我们常说:"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它也不象绘画、建筑、书法和雕塑那样,一旦被创作出来,就基本"定型",音乐必须被演奏家演奏出来,而且要有听众聆听。也就是说,音乐为演奏家和听众的参与而存在。音乐艺术是具有"三度创作"特征的艺术形式,即作曲家构思谱曲时的一度创作,艺术家演奏时的二度创作,听众聆赏时的三度创作。对于同样的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演奏家,甚至同一演奏家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态下,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演绎是不尽相同的。

    而且,不同阅历和修养的听众,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其感受也是各有千秋。甚至演出场地、乐器、演出现场的气氛等微妙因素,都会影响音乐的表达。因此,音乐作品的每一次演奏,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过程,是音乐作品本身的又一次再生。正如指挥大师伯恩施坦曾说过:"每一次演出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对于这种体验,我在一次率维也纳爱乐乐团作巡回演出时再一次感同身受。那次巡回演出中我们只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一和第四交响曲,以及莫扎特的E 大调-演出地点是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这个过程里每一次演出都仿佛是首演,每一个晚上我们都像进行了一次全新体验,没有一个音符是简单的重复。在这次音乐之旅中,这几部作品中清新而无穷无尽的、兴之所至的灵感常常就这样淌入我们的意识之中?"

    无论是欣赏音乐会还是欣赏唱片,我们必须记住音乐的"三度创作"特征-如果演奏家只是在炫耀技巧而没有音乐内涵,那么他顶多是个"乐匠"而非"音乐家"。如果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那么音乐就成了"背景音乐",这种聆听等于浪费时间。现在国内古典音乐的普及读物不少,但将作品分析和唱片紧密结合起来的并不多。音乐评论大都是针对进口原版CD或针对"比较版本"、"收藏版本"的资深乐迷,对于还没有听过那些著名古典音乐作品的入门者而言则显得高深莫测,而且,进口唱片不菲的价格也使一般乐迷望尘莫及。现在这套"普罗艺术名曲馆藏"系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音乐爱好者的入门问题。它针对的正是这样的消费者: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较高的欣赏品味,希望了解(并不研究!)古典音乐又不想花费太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ZT谈谈古典音乐艺术

对于内容通俗、结构严谨的音乐,文字分析会对欣赏者颇多帮助。但那些底蕴丰富、内涵深奥的音乐作品,需要乐迷在文字分析的基础上自己去体味、揣摩和把握。我们知道,如果文字能准确地对音乐的内涵进行表述,那么音乐作为一种不可取代的艺术语言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音乐欣赏最重视个人的体验和感觉,其魅力在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即使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也并不是每次聆听音乐时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结构分析上,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流动,从中获得艺术上的美感和享受。因此,千万不能只满足于了解作品结构,也不能完全依靠文字解说来听音乐。正如佛教一位高曾所说:"通过我手指的方向你可以看到月亮,但你我最终的目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如果这套系列的文字部分能成为通向月亮的手指,我们将感到莫大欣慰。

    其实古典音乐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难深。如果你能分清绿茶和花茶的味道,你也能分清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如果你能知道贝利对于足球的意义,你也能知道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如果你知道达芬奇和毕加索的差异,你也能知道莫扎特和勋伯格的差别;海菲茨拉小提琴的独特音色,正如罗大佑的嗓音一样与众不同;你喜欢上肖邦的速度也许比你喜欢上甲壳虫乐队的速度更快。如果将我们用在聊天和看电视的时间抽出一些,静下心来去仔细听、认真读,那么我们就渐渐可以了解所谓"高深莫测"的古典音乐。而一旦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就找到了可以终身为伴的朋友。如果用耳朵和内心去和古往今来的音乐大师交流,反复聆听那些永恒的旋律,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古典音乐的崇高精神,保持了自己高贵的心灵和自由的精神。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如果拥有了古典音乐这座繁花似锦、风光无限的花园,困顿中会得到舒解、成功后会得到鼓励、悲伤时会有抚慰、孤独时会有陪伴。它使我们在喧器中保持宁静,在浮躁中变得深刻,使麻木的心灵恢复敏感,在物欲世界里不至于媚俗……无论我们外在的社会地位是什么,在精神世界中我们是贵族。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0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How about something different...Enjoy!!

One of Wolfgang Amadeus Mozart's famous opera masterpiece, "The Magic Flute" - By Royal Opera House production

Diana Damrau as Queen of Night
Dorothea Röschmann as Pamina
conducted by Colin Davis

Mozart: Queen of the Night Aria (Die Zauberfloete)

莫札特有一位在戲院當經理的朋友,希望莫札特為他的一部木偶戲寫一部歌劇。故事來自東方的神話,一位魔頭綁架了黑夜皇后的女兒,皇后請了一位王子,在她給他的一支魔笛幫助之下救出公主。所以這部歌劇就叫“魔笛”(德文Die Zauberfloete,英文 The Magic Flute)。當時的奧國開始有石工匠的工會組織,但被女皇 Maria Theresa 禁止,且派軍隊驅散工會的集會。莫札特的歌劇還未完成,那位朋友覺得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很好的題材,就將魔頭改為工會的領袖,黑夜皇后就變成壞人(後人以為她是影射當時的女皇)。莫札特的歌劇有很多對話,當不說話而唱歌時的歌都很好聽。這首歌是黑夜皇后請求一位王子去救她女兒而唱的,是花腔女高音的歌,其中最高的音大概高到了女聲的極限。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0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1st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作曲:陳綱、何占豪
Composed by Chen Gang, He Zhan-hao in 1959
小提琴:呂思清Violin by Lu Si-Qing
The winner of the International Paganini Violin Competition in 1987
by 譚利華指揮北京中央樂團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21: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Luciano Pavarotti (1935 – 2007)       
盧奇亞諾•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1935年10月12日-2007年9月6日),是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別號「高音C之王」 。義大利具影響力的《晚郵報》曾披露被譽為「世界第一男高音」的帕瓦羅蒂承認自己不識樂譜。
在義大利中部翁布里亞的卡斯泰洛城舉行的一次活動上,帕瓦羅蒂和另一名知名義大利演唱家加斯曼合作表演二重唱。加斯曼於綵排時發現帕瓦羅蒂無需樂譜,便意識到帕瓦羅蒂不懂樂譜,從此帕瓦羅蒂不懂樂譜的傳聞便傳開了
For full details go to: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6%E7%BD%97%E8%92%82
曾演出作品
•        威爾第的《阿依達》、《假面舞會》
•        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
•        《杜蘭朵》和其中的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2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夜無人入睡》(意大利文:Nessun dorma)是普契尼(puccini)最後一部歌劇《杜蘭朵》(Turandot)的詠嘆調,由男角卡拉夫王子(Calaf)演唱.  
卡拉夫王子的猜謎徵婚有驚無險,猜中了三個謎,杜蘭朵公主卻反悔不願嫁給他。向父王懇求不得,倒是王子腦筋有問題,准她反悔,只要她天亮之前猜出他是誰,否則她必須依約嫁給他。於是公主下令.要全城徹夜不睡,務必在天亮前替她尋出這位王子是誰,若無法如期查出,則全城百姓都必須受死。王子看到 夜深了,老百姓還在街上到處跑,就唱出這首有名的“今夜無人入睡”。他說在天亮之前,他要溶化杜蘭朵公主冰冷的心,讓她的心充滿了對他的愛,然後親口告訴 她他倒底是誰。

歌曲的原意為「不让人入睡」,中譯為「今夜无無人入睡」或「公主徹夜未眠」。這首古典歌劇作品是著名男高音Luciano Pavarotti 的經典金曲,1990年被英國廣播公司(BBC)用作當年意大利世界盃足球賽的主題曲後,令它的知名度更廣為人知。 
Nessun Dorma Biography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C%E6%9C%AA%E7%9C%A0

youtub 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amp;feature=related
The last exhibition of Luciano Pavarotti in the Torino 2006 Winter Olympic Games Opening Ceremony

義大利文原文歌詞與中文譯文
當夜,在死寂又靜謐的氣氛中,卡拉夫王子揚聲唱出:
Nessun dorma! Nessun dorma!
無人能睡!無人能睡!
Tu pure, o Principessa!
妳也一樣,公主殿下!
Nella tua fredda stanza.
獨守冰冷的寢宮
Guardi le stelle che tremano d'amore e di speranza.
仰望萬點繁星,為愛與希望不禁顫抖
Ma il mio mistero è chiuso in me,
但我的秘密深藏於心
Il nome mio nessun saprà!
無人知我何名何姓
No, no, sulla tua bocca lo dirò,
不,不!唯當我吻妳朱唇,方才透露
quando la luce splenderà!
當晨光照耀時
Ed il mio bacio scioglierà il silenzio che ti fa mia.
我的吻將打破沉默,使妳屬於我

然而耳邊隱約傳來城中婦女淒厲的悲鳴:
Il nome suo nessun saprà...
沒人知他何名何姓
E noi dovrem, ahimè, morir, morir!
而我們都會沒命,沒命!

此時,卡拉夫知道自己必要得勝,即大聲宣告:
Dilegua, o notte!
消失吧,夜晚!
Tramontate, stelle! Tramontate, stelle!
下沉吧,星星!下沉吧!
All'alba, vincerò!
天破曉時,我將得勝!
Vincerò! Vincerò!
我將得勝!我將得勝!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0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知不多關於中國器樂歌曲,也很少聽中樂曲.  期待喜歡聽音樂的你請多多指教。不久前,我開始聽中國樂器的音樂.  整個晚上,我一邊聽這音樂一邊做工作.  真的好棒,聽出耳油了. 希望你也喜歡聽這音樂. 梁祝協奏曲 (古箏)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常簡稱為《梁祝》,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於1958年創作完成(何曾是一名越劇戲班二胡手)。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進行首演,小提琴獨奏為俞麗拿。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後來也被盛中國改編為鋼琴伴奏。此外還被改編為二胡、古箏、高胡、琵琶、笛子、柳琴等主奏,以民樂團協奏的版本。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00: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願人長久》是一首流行歌曲,以北宋詞人蘇軾的詞《水調歌頭》為歌詞,在1983年時由梁弘志譜曲,由鄧麗君唱,收錄於專輯《淡淡幽情》。

明月-東坡詞中常有月,是明是缺,往往都有著多樣的意涵,人月之間,總是有說不盡的轇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00: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Artist: 肯尼·G- 著名萨克斯王子
爵士音樂,演奏音樂

艺名:Kenny.G
香港及台湾译作:肯尼基
大陆译作:凯丽金

Kenneth Bruce Gorelick (born June 5, 1956), better known by his stage name Kenny G, is an American, adult contemporary and smooth jazz saxophonist. His fourth album, Duotones, brought him breakthrough success in 1986. Kenny G is the biggest-selling instrumental musician of the modern era, with global sales totaling more than 75 million albums.

Biograhpy: http://en.wikipedia.org/wiki/Kenny_G

代表作:夜莺(Songbird)(美国及欧洲)、ThemeFromDyingYoung(伴我一生)(台湾)、回家、茉莉花(中国)
奖项:1992年获格莱美奖、全美音乐奖、世界音乐奖、1994年获全美唱片工业最佳艺人

肯尼·基(Kenny G)1956年6月5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 是全球最著名的高音萨克斯风名家,出道以来,肯尼·基(Kenny G)总计创造了九张称霸全美当代爵士榜冠军并打进流行专辑榜 TOP10 的专辑,拥有24首抒情榜 TOP40 单曲,历年的专辑、单曲、音乐录影带的累积销售也已冲破7500万张,他是流行音乐史上最畅销的演奏曲艺人,同时也是当代最畅销的爵士乐乐手。肯尼·基(Kenny G)的非凡才华为他赢得了葛莱美奖、全美音乐奖、灵魂列车奖与世界音乐奖。

http://www.hudong.com/wiki/%E8%82%AF%E5%B0%BC%E5%9F%BA
Kenny G plays Song Bird


Kenny G plays 月亮代表我的心 (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 -20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ure=player_embedded

Kenny G  plays You are Beautifu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 ... p;amp;v=MhCj6ZS235k

Kenny G plays The Moment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447yaU_4DF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5: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Enjoy!!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6: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Libiamo ne'lieti calici (Drinking Song) is the most famous duet from Verdi's La traviata, one of the most well known fragments of opera around the world, and an obligatory performance (as is this opera itself) for any great tenor. The song is categorised as a Brindisi, which encourages alcoholic drinking.

Those who have performed it include Luciano Pavarotti, Giuseppe di Stefano, Teresa Stratas, Nino Machaidze , Plácido Domingo, Raimo Sirkiä, José Carreras, Enrico Caruso, Andrea Bocelli, Angela Gheorghiu, Violetta Villas, Anna Netrebko, Tarja Turunen and many others. The words were written by Francesco Maria Piave.

The duet is performed in the first act of the opera, at Violetta Valéry's house, and it is sung by Alfred Germont and Violetta. Alfred is a young man in love with Violetta. The scene is a late-night party at Violetta's house. Alfred is convinced by Gastone (Alfred's friend) and Violetta to show off his voice. He sings this drinking song.

Drinking Song Biography: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biamo_ne%27_lieti_calici

La Traviata Biography: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_traviata

《茶花女》(La traviata)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劇。

意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小仲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迷途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第1幕 在 Violetta 巴黎的寓所

一個盛大派對正在舉行,Violetta Valery 正在接待賓客。有人向 Violetta 介紹 Alfredo Gérmont,一個遠道而來愛慕 Violetta 的人。愛護 Violetta 的男爵 Baron Douphol 不喜歡 Alfredo,當各賓客都手持美酒,男爵拒絕主持祝頌。Alfredo 站出來唱出頌辭,為愛情祝頌,目的是想向 Violetta 表達愛意,Violetta 回應說愛情終歸會消逝,人生最好就是盡情享樂...

It is a sad love story, for full detail of 茶花女 Biography go to:
http://zh.wikipedia.org/wiki/La_traviata

Conductor James Levine, Teresa Stratas as Violetta
Placido Domingo as Alfredo
发表于 2011-11-20 16: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听这些音乐,都是经典,多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0: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非常喜欢听这些音乐,都是经典,多谢分享!


我很感謝您們的支持,感謝分享。
有你們的參與, 的確,鼓勵了我繼續學習或發現無限的音樂風格品種和音樂不同的表達,並體驗世界一流樂隊音樂的無窮魅力。為做音樂搜索的機會表示感謝,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知識-確實感到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音樂是全人類的共同語言- 讓我們通過音樂分享,珍惜生活中彼此跨越的機會.

隨意上傳您所選擇的音樂,或者給我一個短信你想分享的音樂類型。謝謝!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0: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ZT 怎麼欣賞古典音樂

也許很多人認為古典樂迷們之所以欣賞古典音樂,完全是各人的喜好罷了,和欣賞流行音樂沒有兩樣,或者他們以為古典音樂欣賞者食古不化,把流行音樂當成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協和的。甚至有人把古典樂欣賞者說成勢利的,認為我們只是用欣賞古典音樂來表達身份。這些說法完全誤會了古典樂欣賞者的想法。許多古典樂迷其實比一般人的想法還來得開放和前衛,對各類現代思潮的接受力也較高。古典音樂欣賞者常常是最不在乎傳統和別人想法的,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老古板。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首貝多芬和一首流行歌曲,我們就會發現,貝多芬音樂里所使用不協和音的機率其實比流行歌曲中多得太多了。相對於一首古典樂曲,流行音樂反而顯得保守而缺乏變化,猶如一篇光看第一頁就知道全部情節的小說。

最受古典音樂欣賞者敬重的作曲家,絕大多數是當代最大膽前衛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華格納和德布西等人。即使是一般公認的保守派如巴哈,他所使用的和聲在當代也是極為大膽的。相對的,缺乏新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傳下來。古典音樂欣賞者對音樂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又為什麼那麼多古典樂迷會對流行音樂大肆批評呢?這個現象可以由音樂欣賞者對音樂各要素的注重的比例得知。音樂要素分為三方面:旋律要素,節奏要素和和聲要素,其中節奏要素又可細分為節拍和樂句。古典音樂欣賞者之所以偏好古典音樂絕非偶然。

一般人欣賞音樂的方式是欣賞音樂中的旋律要素。流行音樂欣賞者大多屬於這種類型。他們注重音樂是否有流暢悅耳的旋律,因此貝多芬和巴哈等非旋律性的作曲家對他們來說是艱深難懂的。旋律要素的欣賞者經常需要跟音樂一起哼唱,或訴諸歌詞等非音樂性的東西,因為他們只有這樣才會被音樂感動。相對的,許多古典音樂欣賞者寧可欣賞他們聽不懂的外文音樂,以防止歌詞左右他們欣賞音樂本身的樂趣。節奏要訴的欣賞者分成節拍的注重和樂句的注重。許多搖滾樂和重金屬樂曲的欣賞者就是節拍欣賞者,因為搖滾樂強調低音和打擊樂的節拍效果。許多古典樂欣賞者也是節拍取向的,但是他們注重的是節拍的複雜變化,而不是搖滾樂中過於規律的節奏。

樂句取向的欣賞者較旋律傾向和節拍傾向的欣賞者為少,但卻佔古典音樂迷的一大部份。他們是所有音樂欣賞者中最知性的,注重音樂中動機的發展,變化和組織。一段樂句或音樂素材無數的變化讓他們有如看萬花筒般地興奮。缺乏發展性的流行音樂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因為流行音樂的結構太過鬆散而簡單。他們喜歡結構緊密而復雜的音樂,如貝多芬和布拉姆斯,對二十世紀的古典樂曲也頗能接受。

和聲取向的音樂欣賞者是所有欣賞者裡最稀少的,但在古典樂迷中也十分常見。和聲聽覺並非每個人都有,因為欣賞者必須有同時聽數個聲部的能力,但是如果一個人養成了和聲聽覺,音樂就會出現某種令人瘋狂的感動力。這類欣賞者註重和聲和音色的變化,因此和聲複雜多變的音樂是他們的偏好。他們有可能喜歡巴哈,蕭邦,華格納,德布西,或馬勒的音樂,因為他們作品裡的和聲發展極富特色。和聲取向的欣賞者對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和不協和音的接受力是所有欣賞者中最高的,也有許多人熱愛史特拉汶斯基和巴爾托克等人的音樂。和聲保守又大同小異的流行音樂對他們來說自然是無聊透頂。古典樂迷因為多半屬於樂句或和聲傾向,因此會感到流行音樂似乎完全沒有內容。流行音樂的"保守性",而非"前衛性",才是許多古典樂迷不喜歡流行音樂的主因。
发表于 2011-11-21 19: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Angelbella
Enjoy!!


it's just 1st movement. the 3rd mov is my favorite,recommend it strongly.hope u love it.

enjoy !



"Moonlight" Sonata 3rd  Mov

发表于 2011-11-22 07: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塞尔,每当情绪低落时,他就借助音乐和大自然的抚慰。

他说:音乐不含有意义,也许音乐本身就是意义。是音乐,并且只是音乐,使我发现拯救之光,为我开启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2 23: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塞尔,每当情绪低落时,他就借助音乐和大自然的抚慰。

他说:音乐不含有意义,也许音乐本身就是意义。是音乐,并且只是音乐,使我发现拯救之光,为我开启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


音樂似乎對通過自主神經系統的直接產生生理效應. 因此音樂療法被​​廣泛使用.

N年前一個晚上,我無法入睡,直到我打開古典音樂頻道。 +幾分鐘內,體驗了曲式輕盈窈窕的音樂旋律,和諧, 把我帶到ZZ.. zz...。從那時起,我知道音樂提供了治療效率;

我們也許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高興時常會情不自禁地哼起歌來,而當遇到情緒煩躁或者精神苦悶時,聽到旋律優美、節奏平衡的音樂後,會感到舒緩很多。

I'd really like this music, just for you, hope you'd enjoy this soothing melody.

GIOVANNI MARRADI - Just for yo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5-1-21 23:51 , Processed in 0.068358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