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楼主: 野隐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6-16 13: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pass
发表于 2012-6-16 16: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志红 是位心理咨询师,我听过他的文章,很不错,对心理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他推荐的书: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17037145_7_1.html

传说全球思想家最近读这20本书

美国外交杂志经过调查发现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这20本书:《断层线》、《大而不倒》、《被掠夺的星球》、《理智的乐观者》、《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这次不一样》、《自由》、《网络战争》、《华盛顿规则》、《看不见的大猩猩》、《乡土式微》、《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瞬变》、《大空头》、《人类成就》、《能源神话与现实》、《印度畅想》、《动物精神》、《一览表宣言》和《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1.《断层线》(Fault Lines)

作者:拉古拉姆·拉詹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

2.《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

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3.《被掠夺的星球》(The Plundered Planet)

作者:保罗·科利尔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

保罗向世人阐述:经济学与环境相关。

4.《理智的乐观者》(The Rational Optimist)

作者:马特·里德利

英国著名科普作家、曾任《经济学人》记者

作者以欢快的笔调阐述了为什么一切都会好的,包括非洲和全球变暖问题。

5.《非理性的积极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作者:丹·阿里利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和经济学教授

6.《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

作者:肯尼斯·罗戈夫和卡门·莱因哈特

分别为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家

回顾了人类历史800年中如影随形的金融危机,作者是少有的金融危机预言者。

7.《自由》(Freedom)

作者:乔纳森·弗兰岑

美国小说家

作者刚刚荣膺“最伟大美国小说家”,小说探索美国精神的转变。

8.《网络战争》(Cyber War)

作者:理查德·克拉克和罗伯特·克纳克

分别为政经咨询师、国际事务研究员

曾对“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再发危言:美国没准备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

9.《华盛顿规则》(Washington Rules)

作者:安德鲁·巴切维奇

战争问题学者

剖析了流行看法对国家发展的阻碍。

10.《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

作者: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尔·西蒙斯

心理学家

解开日常生活中的错觉之谜。


11.《乡土式微》(Ill Fares the Land)

作者:托尼·于特

英国历史学家

已故历史学家愤慨拷问集体价值观。

12.《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On Compromise and Rotten Compromises)

作者:阿维沙伊·马加利特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

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是本书核心。

13.《瞬变》(Switch)

作者:奇普·西斯和丹·西斯

美国《快公司》杂志专栏作家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探讨从个人到政治的巨变,一本帮你改变事物的书。

14.《大空头》(The Big Short)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华尔街知名立传者

15.《人类成就》(Human Accomplishment)

作者:查尔斯·默里

美国企业研究所社会学家

《钟形曲线》一书合著者,曾因“智商决定社会地位”的言论轰动全美,这是他对“知识”的有一次独特见解。

16.《能源神话与现实》(Energy Myths and Realities)

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环保科学家

比尔·盖茨力荐的环保书。

17.《印度畅想》(Imaging India)

作者:南尼·尼莱卡尼

印度企业家

作者对印度的蓬勃发展提出反思。

18.《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作者: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

分别为社会经济学家、耶路大学经济学家

作者认为人类的不理性推动着市场。

19.《一览表宣言》(The Checklist Manifesto)

作者:阿图尔·加万德

美国外科医生、《纽约客》撰稿人

作者呼吁用更好的工具—“一览表”来综合信息,这已得到世卫组织采纳。

20.《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Here Comes Everybody)



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份书单:

[商务印书馆汉译学术名著丛书]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和贡当斯是法国思想家中难得的两个在思想气质上偏向 英美思想的人,这本书是整个近代文明中基础性的学术著作。
  2、卢梭《社会契约论》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尽管卢梭的思想近来多被指责为法国激进主义的源头,但正如有人指出,我们与欧陆思想之间的差距,其实远远大于欧陆与英美之间的思想差距。这两本书无论如何也是基础性的。
  4、洛克《政府论》
  5、洛克《论宗教宽容》:作为英式启蒙的代表人物,现在洛克比卢梭自然更受关注。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间路数的差异,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的差异。
  6、梅因《古代法》:在这本书中梅因提出了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著名公式:从身份到契约。这是从法律角度对现代自由主义的最佳诠释。
  7、霍布斯《利维坦》:一个非自由主义的国家,就是一只巨大的怪兽。
  8、密尔《代议制政府》
  9、密尔《论自由》:绝对的经典著作。
  10、《拿破仑法典》:即1804年法国民法典。民法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在本质上就是自由主义的法律体现。拿破仑法典是一个辉煌的起点。
  11、亚当斯密《国富论》
  12、亚当斯密《论法律、警察、军事、岁入》:经济自由主义的鼻祖。
  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对美国民主和法国革命的经典论述。
  15、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最早的完整表述。
  16、边沁《政府片论》:功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早期大师
  17、《联邦党人文集》:非看不可的自由主义政治实践文献。
  18、《潘恩选集》:我对潘恩的了解最初来源于朱学勤先生的文集《风声、雨声、读书声》。
  19、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20、边沁《道德与立法理论导论》2000年
  21、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版、四川人民版:不用说了。
  22、韦伯《论经济和社会中的法律》大百科版
  23、弗洛姆《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对于法西斯下社会心理的分析,是我把他看作对自由主义的一种反面认识。
  2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人民版
  25、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重庆人民版: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是什么促使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而一个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社会绝对是与自由主义为敌的。这是西马站在左倾立场对于自由主义的早期挑战。
  26、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21世纪文库”(中社科2000年《历史主义的贫困》)
  27、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社科2000年“西方现代思想译丛”:对于乌托邦思想最彻底的清算来自波普尔和哈耶克,这本书无愧于自由主义巨作。
  28、罗尔斯《正义论》中社科“外国伦理学丛书”:虽然这本书以“正义”这样的宏伟叙事作为立论的基础,是对于经验主义的英美传统的某种背叛,所以罗尔斯本人被称为是自由左派,导致了诺齐克的思想反击。但按照哈耶克的理解,罗尔斯与他的差别其实只是叙事修辞上的。
  29、罗尔斯《万民法》
  30、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自由右派对于《正义论》形而上倾向的坚决回应。著名的“自愿为奴的”质问就出于此书。
  31、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诺贝尔经济学奖丛书”1991
  32、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社科“现代西方学术译丛”
  33、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同上。
  3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宪政译丛”
  35、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大百科“外国法律文库”
  36、霍伊《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三联新知文库:对哈耶克政治学思想的最好入门读物。
  37、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当代学术思潮译丛”1987:我之所以将这本曾经轰动一时的通俗学术著作列入,因为这种新的世界观是对历史目的论和乌托邦思想最好的解构。
  38、房龙《宽容》:胡适曾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本书是关于一个自由主义者基本的思想秉性的最好的通俗读物。
  39、伯尔曼《法律与革命》大百科“外国法律文库”:梁治平先生曾经非常推崇这本书,如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样,他指出了现代法治文化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
  40、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大百科“外国法律文库”:著名的自由主义法学家。
  41、庞德《普通法的精神》法律版:对英国法律价值观的简要分析和总体把握。
  42、巴顿卡特《大众传播法概要》中社科1997“美国法学精选”:对言论与新闻自由的法律把握。
  43、诺思《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从产权与制度学派的角度讲述经济史。
  44、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1999年再版
  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自由主义最终要体现为一个现代的宪政和法治秩序。
  45、罗斯托《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商务馆:一本对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如何形成的简要通俗的描述。
  46、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出版社“诺贝尔经济学奖丛书”1991
  47、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1989
  48、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
  49、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产权与制度学派的经典文集。
  50、科斯等《企业的经济性质》同上2001年
  51、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馆。
  52、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馆
  
  [三联宪政译丛1999-2000]
  53、艾尔斯特《宪政与民主》
  54、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也是企图从宗教中寻找宪政的形上支持。
  55、汤普森《宪法的政治理论》
  56、詹宁斯《法与宪法》
  57、维尔《宪法与分权》
  58、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
  59、罗森塔尔《宪政与权利》
  
  [中社科现代西方思想译丛]
  60、雅赛《重申自由主义》
  61、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62、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
  63、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
  64、《知识、自由与秩序》:一部关于哈耶克思想的论文集
  
  [上海三联公共译丛]
  65、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66、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以《联邦党人文集》为基础对联邦制的解释。
  67、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贵州人民
  68、肯尼斯《权力的分析》
  69、伯恩斯《民治政府》中社科:迄今为止对美国民主宪政制度的最全面的介绍。
  70、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1998年“新世纪学术丛书”
  71、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商务
  72、里夫斯《美国民主的再考察》商务馆:一本在一百年后希望成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续篇的著作。
  73、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版“21世纪文库”1988
  74、斯宾塞《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同上1999年再版。
  75、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辽教万象
  76、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华夏1999年再版。
  77、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广电版1993:健康的、不被误解的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前提。
  78、科恩《论民主》商务1988
  79、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社科文献1999:对英美新自由主义与欧陆莱茵模式深刻分歧的论述。虽然作者偏向于离他不远的莱茵。
  80、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科文献
  81、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15-20世纪》社科文献
  82、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社科文献
  83、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版1999
  84、达尔《论民主》商务1999年“民主译丛”
  85、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当代学术思潮译丛”1987年
  86、柏克《法国革命论》商务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极端经典。
  87、柏克《自由与传统》商务馆2001年“公共译丛”
  88、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版,2000年再版了全译本。
  89、赫费《政治的正义性》上海人民
  90、《民主与民主化》商务馆“民主译丛”刘军宁主编
  91、布莱顿《理解民主——经济的与政治的视角》学林版2000年“欧洲思想系列”
 92、《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版2001“思想译丛”:对伯林两种自由观点的回应文集。
  
  [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
  93、阿克顿《自由史论》2001:重点对于英美式的自由民主道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94、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2001:也是针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有力回应。
  9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2000年:据说对正义论进行了修正,带着向新自由主义回归的倾向,尚未读。

  [上海人民“东方编译所译丛”]
  96、巴利《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
  97、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

  [吉林版“人文译丛”]
  98、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从公元前508年到1999年人类民主历程的简要描述。
  99、伯里《思想自由史》:也是一本简要的小册子。可作入门读物。
  100、《变动中的民主》:一本较新的论文集。
  101、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较为系统的欧洲政治自由主义的全貌。
  102、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这套译丛的整体特点就是对自由主义理论与历史的简明阐述。这本也是,但文字可读性较差。
  103、何怀宏主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收录了从柏拉图到梭罗,到甘地、马丁路德金,到罗尔斯、德沃尔金、阿伦特等人论述公民不服从的篇章。绝对经典,文笔优美,是这套书中可读性最强的。适合出门时揣在口袋里。
  
  [商务馆“公共译丛”]
  104、贡当斯《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105、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那句名言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苏人版“现代政治译丛”]
  106、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2001:不局限于英美,对于威尼斯和荷兰的论述窃以为最有价值。
  107、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2001:论及正义的程序性,在我看来就是自由主义的立场。
  
  国内的推荐几本:
  108、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上海三联2000年
  109、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三联
  110、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社科1999年再版
  111、林达的三本通俗读物《总统是靠不住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三联
  112、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113、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三联
  114、刘军宁《保守主义》中社科
  115、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三联
  116、李强《自由主义》中社科
  117、《顾准文集》贵州人民1995年
  118、吴玉章《论自由主义权利观》公安版
  119、《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上海远东版1991:对于中国的自由主主义而言,两代自由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三联的公共论丛]
  120、《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
  121、《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
  122、《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
  123、《自由与社群》
  124、《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125、《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

发表于 2012-6-19 05: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自认为好的图书资源集中起来,再择其优而读。选书与读书同样重要。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http://book.douban.com/series/4720?page=1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http://baike.baidu.com/view/4381739.htm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http://book.douban.com/series/290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658?page=1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大学经典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01?page=1

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

http://book.douban.com/series/2306

大家小书

http://book.douban.com/tag/%E5%A ... rt=0&type=T

哲人石丛书

http://book.douban.com/series/148

第一推动丛书

http://book.douban.com/series/1700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55359/

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http://book.douban.com/series/307?page=2

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共17本)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952092/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05617/

http://baike.baidu.com/view/593318.htm

发表于 2012-6-24 06: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天文学前沿》

内容简介
物理学和天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的根本性的联系,它促使两位当今世界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合作,从物理学观点出发,来阐述天文学的前沿问题。非数学方法的论述,使艰深的前沿课题变得让普通读者也能够接受。如果你也想了解当前物理和天文学得最新知识,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

作者简介
F·霍伊尔(Fred Hovle):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宇宙稳恒态学说创始人。

目录

前言
中译本序言
译者的话
 第一章 时空图和物质结构
第一篇 电磁相互作用

 第二章 辐射、量子力学和谱线
  2-1 宏观粒子的辐射
  2-2 时间的方向性和因果律
  2-3 量子力学
  2-4 名称、单位和测量

 第三章 黑体、恒星光谱和赫罗图
  3-1 温度和绝对温标
  3-2 黑体
  3-3 恒星光谱
  3-4 赫罗图
  3-5 天空中的恒星

 第四章 射电天文学
  4-1 历史简况
  4-2 蟹状星云
  4-3 个人的回忆
  4-4 脉冲星
  4-5 射电星系
  4-6 类星体

 第五章 毫米波天文学
  5-1 分子
  5-2 星际空间中的分子
  5-3 巨分子云

 第六章 星际微粒和红外天文学
  6-1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6-2 星际尘埃
  6-3 星际有机分子的起源

 第七章 X射线天文学
  7-1 技术
  7-2 来自太阳的X射线
  7-3 天蝎X-1——太阳系之外所发现的第一个X射线源
  7-4 蟹状星云和其他的一些X射线源
  7-5 第一个X射线星系
  7-6 自由号巡天观测
  7-7 密近双星与食双星
  7-8 X射线双星和黑洞

第二篇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第八章 原子、原子核和恒星的演化
  8-1 恒星的能源需求
  8-2 放射性
  8-3 是天然放射性,还是核聚变
  8-4 原子核和各种粒子
  8-5 核能和恒星的能量
  8-6 恒星的演化
  8-7 恒星的终极问题
  8-8 物质的历史

 第九章 天体距离的测定
  9-1 毕星团主序
  9-2 毕星团主序的利用
  9-3 造父变星
  9-4 距离范围的延伸

第三篇 引力相互作用
 第十章 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0-1 引言
  10-2 运动
  10-3 动力学
  10-4 万有引力定律
  10-5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10-6 狭义相对论
  10-7 广义相对论
  10-8 爱因斯坦的引力论
  10-9 万有引力与天文学的关系

 第十一章 黑洞
  11-1 引言
  11-2 逃逸速度
  11-3 牛顿引力框架中的引力坍缩
  11-4 广义相对论框架中的引力坍缩
  11-5 黑洞是怎样形成的
  11-6 黑洞没有“发”
  11-7 克尔一纽曼黑洞
  11-8 黑洞物理学定律
  11-9 黑洞的检测
  11-10 白洞

 第十二章 宇宙学简介
  12-1 什么是宇宙学
  12-2 哈勃定律
  12-3 膨胀着的宇宙
  12-4 宇宙的对称性
  12-5 奥伯斯佯谬

 第十三章 大爆炸宇宙论
  13-1 宇宙学模型
  13-2 弗里德曼模型
  13-3 哈勃定律的推广
  13-4 射电源计数
  13-5 角大小检验
  13-6 早期宇宙
  13-7 热大爆炸
  13-8 微波背景辐射
  13-9 氦和氘的原始丰度问题
  13-10 宇宙的年龄
  13-11 再论奥伯斯佯谬

 第十四章 惯性和宇宙学
  14-1 引言
  14-2 马赫原理
  14-3 单位和量纲
  14-4 星系系统膨胀的含义
  14-5 宇宙膨胀的另一种解释
  14-6 哈勃和哈曼逊的红移一星等关系
  14-7 早期宇宙
  14-8 当前宇宙学中的难题
  14-9 质量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
  14-10 黑洞和白洞

附录A 稳恒态宇宙模型
附录B 表格
pyhsics-astronomy.jpg
发表于 2012-6-24 07: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皇帝新脑》

内容简介
罗杰·彭罗斯教授担任牛津大学极为有名的罗斯·玻勒教学讲席。在探索未知的天空物理和数学领域中,他是当今领导者之一。
彭罗斯教授与蒂芬·霍金教授曾给合作研究,黑洞及引力,而于1988年共获渥夫物理奖。“彭罗斯教授在这本曾获得科学收籍奖的《皇帝新脑》中力图解答人类最大的谜题:人脑是如何思想?……彭罗斯是当今最受推崇的数学家兼物理学家之一,能以精深的数理来推论宇宙间的一切事务。”

作者简介
罗杰·彭罗斯,当今世界最博学和最有创见的数学物理学家,现任牛津大学罗斯·玻勒数学教授,《皇帝新脑》的作者。

目录

题献
敬启读者
译者序
前言
感谢
序言
第一章 电脑能有精神吗
 引论
 图灵检验
 人工智能
 用人工智能得到“快乐”和“痛苦”
 强人工智能和西尔勒中文屋子
 硬件和软件

第二章 算法和图灵机
 算法概念的背景
 图灵概念
 数据的二进位码
 撤屈一图灵主题
 不同于自然数的数
 普适图灵机
 希尔伯特问题的不可解性
 如何超过算法
 撤屈的拉姆达计算法

第三章 数学和实在
 托伯列南国
 实数
 有多少个实数
 实数的“实在性”
 复数
 孟德勒伯洛特集的构成
 数学概念的柏拉图实在

第四章 真理、证明和洞察
 数学的希尔伯特规划
 形式数学系统
 哥德尔定理
 数学洞察
 柏拉图主义或直觉主义
 从图灵结果到类哥德尔定理
 递归可列集
 孟德勒伯洛特集是递归的吗
 一些非递归数学的例子
 孟德勒伯洛特集像非递归数学吗
 复杂性理论
 物理事物中的复杂性和可计算性

第五章 经典世界
 物理理论的状况
 欧几里得几何
 伽利略一牛顿动力学
 牛顿动力学的机械论世界
 撞球世界中的生活是可计算的吗 
 哈密顿力学
 相空间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可计算性和波动方程
 洛伦兹运动方程:逃逸粒子
 爱因斯坦和彭加莱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因果性和决定论
 经典物理的可计算性:我们的立场如何
 质量、物质和实在

第六章 量子魔术和量子神秘
 哲学家需要量子理论吗
 经典理论的问题
 量子理论的开端
 双缝实验
 概率幅度
 粒子的量子态
 不确定性原理
 U和R演化步骤
 粒子同时在两处
 希尔伯特空间
 测量
 自旋和态的黎曼球面
 客观性和量子态的可测量性
 复制量子态
 光子自旋
 大自旋物体
 多粒子系统
 爱因斯坦一玻多尔斯基一罗逊“矛盾”
 光子实验:相对论的一个问题
 薛定谔方程;狄拉克方程
 量子场论
 薛定谔猫
 现存量子理论的不同看法
 何处出了差错

第七章 字宙论和时间箭头
 时间的流逝
 熵的无情增加
 什么是熵
 第二定律在起作用
 宇宙中低熵的起源
 宇宙论和大爆炸
 太初火球
 大爆炸能解释第二定律吗
 黑洞
 空间—时间奇点的结构
 大爆炸是何等特殊¨

第八章 量子引力的寻求
 为什么需要量子引力
 魏尔曲率假设的背后是什么 
 态矢量缩减的时间不对称
 霍金盒子:和魏尔曲率假设的一个关联
 态矢量何时缩减

第九章 真实头脑和模型头脑
 头脑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
 意识栖息在何处
 头脑分裂实验
 盲视
 视觉皮层的信息加工
 神经信号如何工作
 电脑模型
 头脑可塑性
 并行电脑和意识的“一性”
 量子力学在头脑活动中有作用吗
 量子电脑
 超越量子理论

第十章 精神物理的寻求
 精神是做什么的
 意识究竟是做什么的
 算法的自然选择
 数学洞察的非算法性质
 灵感、洞察和创造性
 思维的非言语性
 动物意识
 与柏拉图世界的接触
 物理实在的一个观点
 宿命论和强宿命论
 人择原理
 镶嵌和准晶体
 与头脑可塑性可能的关联
 意识的时间延迟
 时间在意识知觉中的奇怪作用
结论:孩子的观点
emperor_mind.jpg
发表于 2012-6-24 07: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逻辑学导论(第11版)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今逻辑教科书的标准范本,它能够使学生理解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书中所选用的,来自许多不同领域文献的新颖实例,展示了许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逻辑原理的应用,使逻辑学习既内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气息。

内容简介
柯匹和科恩的《逻辑学导论》,是导论性逻辑教科书中最完满的一部:既有演绎逻辑亦有归纳逻辑,既有古典逻辑亦有现代逻辑。本书是当今逻辑教科书的标准范本,是清晰性与准确性的典范,它能够使学生理解、把握并应用古典三段论逻辑和更为强有力的现代符号逻辑技术。
书中所选用的有关政治、哲学、科学及多领域当代论争的鲜活的论证实例,展示了许多严肃的学者和思想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逻辑原理的应用,使逻辑学习既内容充盈又富有生活气息。书中也选用了许多谬误性论证作为例示与辨谬训练资料,以使学生明了对逻辑法则的忽视或误用如何使论证走人误区。书中也有少量论辩推理的例子,这些例子是为说明逻辑原理而特别编制的,但使本书卓尔不凡的,还是那些精心选自许多不同领域文献的丰富多彩的新颖实例。

作者简介
欧文·M·柯匹(Irving M.Copi,1917-2002),美国著名逻辑教育家,曾先后执教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夏威夷大学。除本书外,其代表性作品还有:《符号逻辑》(Symbolic Logic,1954),《逻辑类型论》(The Theory of Logical Types,1971),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逻辑与语言
第1章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逻辑学
1.2 命题与语句
1.3 论证、前提与结论
1.4 论证的分析
1.5 论证的辨识
1.6 论证和说明
1.7 演绎和有效性
1.8 归纳和或然性
1.9 有效性和真实性
1.10 复杂的论证性语段
1.11 推理
第1章概要

第2章 语言的用法
2.1 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
2.2 多功能话语
2.3 话语形式
2.4 情感词汇
2.5 一致与歧见的种类
2.6 情感中性语言
第2章概要

第3章 定义
3.1 论争、言辞之争与定义
3.2 定义的类型和论争的解决
3.3 外延和内涵
3.4 外延定义
3.5 内涵定义
3.6 属加种差定义的规则
第3章概要

第4章 谬误
4.1 什么是谬误?
4.2 相干谬误
4.3 预设谬误
4.4 含混谬误
第4章概要

第二部分 演绎
第5章 直言命题
5.1 演绎理论
5.2 直言命题及其类别
5.3 质、量与周延性
5.4 传统对当方阵
5.5 其他直接推论
5.6 存在含义与直言命题的解释
5.7 直言命题的符号系统与图解
第5章概要

第6章 直言三段论
6.1 标准式直言三段论
6.2 三段论论证的形式性质
6.3 检验三段论:文恩图解法
6.4 三段论规则和三段论谬误
6.5 直言三段论的15个有效形式
6.6 直言三段论15个有效形式的演绎推导
第6章概要

第7章 日常语言中的论证
第8章 符号逻辑
第9章 演绎方法

第三部分 归纳
第11章 类比与或然推理
第12章 因果连接:实验探求的密尔方法
第13章 科学和假说
第14章 概率

部分练习题解答
术语/索引
译者后记
logic.jpg
发表于 2012-6-24 07: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编辑推荐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本书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最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内容简介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
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

作者简介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以约翰·J·F·谢拉德命名的经济学“大学教授”。他教授有关博弈论的课程,同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策略行为,曾在(英国)瓦威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
  巴里·J·奈尔伯夫(Barry J.Nalebuff)牛津大学博士,现任耶鲁组织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及管理学教授。他教授有关策略、政治和决策的课程,经常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拥有众多读者的报纸撰写关于策略问题的文章。他还运用策略思维这一工具,为化学银行、麦肯锡公司以及索亚-米勒集团提供咨询。


目录

序言
第1部分
第1章 10个策略故事
第2章 准备接招
第3章 看穿对手的策略
第1部分结语

第2部分
第4章 走出囚徒困境
第5章 策略行动
第6章 可信的承诺
第7章 不可预测性
第2部分结语

第8章 边缘政策
第9章 合作与协调
第10章 投票的策略
第11章 讨价还价
第12章 激励
第13章 案例分析

注释
索引
附录 约翰·纳什:现代博弈论奠基人
译后记
thinking.jpg
发表于 2012-6-30 10: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多尔的精神之旅》——世界人文系列丛书

本书值得特别推荐,对人,尤其是现在的人的价值、意义、灵魂有非常大的启发和思考。


编辑推荐
简·古多尔博士所著的《希望的理由》是一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深入思考的“精神自传”。虽然这本自传体的回忆录算不上是洋洋大观的鸿篇巨制,没有政坛人物回忆录中那些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明星大腕回忆录中那些七拼八凑、有时近乎无聊的趣闻轶事,也没有商界巨头回忆录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升降沉浮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但它却展现了这位女性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她个人在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它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和感人至深的奉献精神,同时还有如同她自己所说的“深深触及灵魂的”痛苦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简·古多尔的回忆录。在这部鲜活生动、发人深省的著作中,她详细回顾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乃至个人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她对人生的体验非常深刻,并不亚于她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动物保护区对黑猩猩的观察。
简·古多尔从蹒跚学步起,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影响和鞭策。后来,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对我们知识世界影响重大的贡献者之一。
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40年前就已经介绍给世人的贡贝黑猩猩故事,而且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她的母亲、儿子和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所给予她的爱和支持。
简·古多尔博士酷爱自然,也目睹了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险、不公、物欲、种族屠杀。她提出自己对这些危险的独到见解,并高度赞扬了为地球新生而奋斗的人们。这些人就是她所说的“希望的理由”。

作者简介
简·古多尔(Jane Goodall),生于伦敦。自幼即对动物行为极感兴趣。18岁离开学校,到赴非洲为止,她曾先后担任过秘书以及影片制作助理。此后,她在非洲担任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利基的助手,与利基的合作经验使她能于1960年在贡贝溪动物保护区设立一个营区,得以观察该地黑猩猩的行为。1965年获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1991年,她倡议并成立了“根与芽”组织,目的是使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年轻一代都能够行动起来,为了环境、动物和他们自己的社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1995年,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爵士。简·古多尔撰有许多书籍和论文,最著名的是:《生活在人类的阴影中》(1971)、《贡贝的黑猩猩:行为模式》(1986)以及《透过视窗:对贡贝黑猩猩的观察》(1990),此著作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

目录

译者的话
  鸣谢
  前言
  第一章 童年生活
  第二章 初涉世事
  第三章 非洲之行
  第四章 贡贝印象
  第五章 孤身一人
  第六章 十年变迁
  第七章 失落之园
  第八章 罪恶之源
  第九章 战争前兆
  第十章 同情关爱
  第十一章 生离死别
  第十二章 走出阴影
  第十三章 道德进化
  第十四章 皈依之路
  第十五章 希望之光
  第十六章 劫后余生
  第十七章 新的起点
  后记
spiritual.jpg
发表于 2012-7-1 08: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多尔的精神之旅》前言(节选)

许多年前,也就是1974年春,我游览了巴黎圣母院。当时游人不多,大教堂里肃穆恬静。硕大的圆花窗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我默默看在眼里,心中暗暗称奇。突然,教堂里响起风琴声:是教堂一隅在举行婚礼,演奏的乐曲是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乐曲开头的主题曲,我一直比较喜欢。这美妙乐曲在教堂巨大的空间里回荡,仿佛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仿佛进入并占据了我的整个心灵。

    一时之下,我突然感受到一种永恒。它也许是我体验最深的如痴如醉状态,一种对神秘世界的陶醉。高高耸立的大教堂;教堂建设者们的集体灵感和信念;巴赫的出现;他那把真理变成音乐的大脑;能理解那无法解释的进化进程的大脑──当时的我就能理解──这一切都起始于原始尘埃的偶然旋转,这叫我怎么能相信呢?既然我不能相信这是偶然的结果,那我就得承认反偶然。我必须承认宇宙中存在一种引导力量──换句话说,我必须相信有上帝。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所受到的教育是,要进行逻辑的、经验的思维,而不是直觉的、精神的思维。就我所知,我60年代初在剑桥上大学的时候,在动物学系工作和学习的大多数师生都是不可知论者,甚至是无神论者。那些信上帝的人都秘而不宣,不让同伴们知道。

    所幸的是,我上剑桥大学时已27岁,信仰已经形成,所以没受当时各种思想的影响。我信仰基督教,相信神的力量,我将其称之为上帝。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各种信仰的接触,我逐渐认识到上帝只有一个,不过人们使用的名称不同罢了:真主、道、造物主等等。在我看,上帝是我们藉以“生存、活动和修身养性 的伟大精神”。在人生道路上,我的信仰动摇过,对上帝的存在怀疑、甚至否认过。对如何摆脱人类给自己和地球上其他生物所造成的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我也曾绝望过。人类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破坏性?为什么那么自私和贪婪?为什么有时候还那么邪恶?每到这时候,我就觉得地球上出现生命并无重要意义可言。如果没有什么意义,那岂不正如纽约一个愤世嫉俗的光头仔说的,人类只是一个“进化的东西”呢?

    不过,我产生怀疑的时候相对较少,情况也各不相同──比如,我第二个丈夫死于癌症的时候;在布隆迪那样的小国爆发种族仇恨的时候(我听说发生了残酷的折磨和大规模屠杀,这就使我想起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种种罪行);我们在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进行研究工作的4名学生被绑票并遭勒索赎金的时候。每到这种时候,我就问自己:面对如此可怕的苦难、如此深重的仇恨、如此巨大的破坏,我怎么能相信什么命运天定呢?可是我终究摆脱了这些怀疑,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对未来还是乐观的。然而,如今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对上帝、对人类命运所抱的信念和希望。

    1986年以来,我几乎一直在四处奔波。我这样做是为简·古多尔研究所的环境和教育项目募集资金,并与尽可能多的人共享我感悟到的一个重要信息。这个信息涉及到人类的本性以及人类与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其他动物的关系。这是希望的信息──对地球上未来生命的希望。这些奔波令人精疲力竭。比如我最近在北美为时7个星期的旅行就很典型。我总共到了27座城市,上下32次飞机(而且在飞机上还要处理大量积压的文字工作),做了71场学术报告,直接听众达32500人。此外,我还接受了170次媒体采访,参加了许多业务会议、午宴、晚宴──甚至还有早餐宴。我其他所有外出讲学的日程安排也几乎都这么密集。……
发表于 2012-7-1 21: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多尔的精神之旅》摘录


突然,我意识到它不是远方的闷雷,而是直接到了头顶上方。天空乌云翻滚,黑阴沉沉的。稍高些的山峰都被带雨的云所遮断。越来越黑的天,四周是热带大暴雨之前所特有的沉闷和寂静。打破这种沉寂的,只有那越来越近的隆隆雷声。除了雷声,还有黑猩猩发出的沙沙声。

突然一道炫目的闪电划破长空,转瞬间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炸雷,似乎把岩石都震得发抖,而后那隆隆声就在山峰间回响。紧接着,倾盆大雨从黑压压的乌云中直泻而下,天地之间似乎被一道道水线连成了一片。

我坐到一棵棕榈树下,它那宽大的叶子暂时替我抵挡了一阵。"菲菲"躬身坐着以保护她的幼仔;"弗罗多"呆在窝里紧紧地贴在她们身上。"弗洛伊德"弯腰坐在附近一根树枝上。雨越下越大,那棵棕榈树已经无济于事,我的身上越来越湿。我开始感到一阵寒意,随之刮起了冷风,吹得我直觉得冷。接着我就只能顾及自己,连时间也忘了。我和黑猩猩一起静静地、耐心地、毫无怨言地忍耐着。

过了肯定有一个多钟头光景,暴风雨的中心向南移去,雨势慢慢减弱。到4点半的时候,黑猩猩们从树上爬下廉,而后我们就穿过湿漉漉还在滴水的植被下山。我们来到一道长满了荒草、可以俯瞰大湖的山脊上。太阳露了脸,显得昏惨惨、湿淋淋。阳光照在雨滴上,似乎每一片树叶和每一根草叶上都挂着闪亮的珍珠,把这个世界装扮得更加美丽。前方小路上有一张编制精巧、挂满晶莹剔透水珠但却不堪一击的蜘蛛网,为了不把它碰坏,我蹲下来从它下面挪了过去。

我听见"菲菲"一家碰到"梅莉莎"一家时相互打招呼的声音。
他们都爬到一棵矮树上去吃鲜嫩的树叶。我走到一个可以立住脚的地方,看着他们享用当天的最后一餐。下方那依然灰蒙蒙的湖面上白浪翻滚,南面的天空还是黑压压的乌云。北面的天空已然放晴,只有几丝灰色残云。这一景象美得令人陶醉。柔和的阳光在黑猩猩身上罩上一层古铜色。他们所坐的树枝又湿又黑,就像乌檀木。新长出的叶子浅绿色,油亮油亮的。他们的身后就是那充满戏剧色彩的靛蓝天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我全然陶醉在周围的美景之中。我肯定进入了意识的升华状态。我于刹那之间所感悟到的真理很难——或者说实际不可能——用语言来描述。即使是神秘主义者,也无法描述他们所感受的转瞬即失的出神境界。

事后我曾极力想回忆当时的体验,我觉得自我似乎根本不存在:我和黑猩猩,和大地、树木、空气似乎融合成一个具有自身精神力量的整体。空气中回荡着百羽交响乐,是鸟儿的黄昏大合唱。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我听见新的声音频率,还听见昆虫的振翅鸣叫一其声部之高,其旋律之动听,皆使我惊叹不已。

我从来没有像这样强烈地感觉到每一片树叶的形状和颜色以及上面那独特的叶脉图案。各种气味也非常明显,极易辨别:因过熟而开始发酵的果子、集水的地面、冷湿的树皮的气味,黑猩猩潮湿毛发发出的气味,是啊,还有我自己身上的气味,折断的嫩叶发出的浓郁青香。这时我感到有另一样东西存在,是一只南非羚羊在上风处吃草。在雨中,它那螺旋型犄角微微闪亮,它那栗褐色皮毛显得很黯淡。

突然,远处一阵大声呼唤引起"菲菲"的回应。我仿佛从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世界。我感到身上虽冷,但却充满了活力。猩猩们走后,我在原地一那近乎神圣的地方一草草写下几行字,想用最简单的语言记下我的体验。玄秘大师和圣人都见过天使或者来自上天的其他神仙,我还从未有过这个福分,可我相信这一次是我自己的神秘体验。

时间在流逝。最后我沿林中小道下山,从我房子背后的山坡下到湖边。太阳像一只火红的大球,逐渐向刚果那边的山背后下沉。我坐在湖边,看着被晚霞染成红色、金黄色和紫红色的瞬息万变的天空。暴风雨之后的湖面平静下来。在火红的天空映照下,粼粼的波光泛着金黄色、紫罗兰色和红色。



我依然在回味刚才的体验。我心想,是啊,我们人类一直在寻找世间事物的含义,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窗口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些窗口就是西方科学造就的,它们的玻璃被一个又一个出色的伟人擦得异常明亮。通过这些窗口,我们可以透视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领域,我们现在可以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了。我得到的教诲是,通过这样的科学窗口去观察黑猩猩。通过25年多的仔细记录和认真分析,我逐步把他们的复杂社会行为拼在一起,以期理解他们的大脑机制。这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而且也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人类自身行为的某些方面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不过,还有其他一些窗口,可供我们人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东方的神秘大师和圣人、世界上各大教派的创始人,不仅通过这些窗口来观察世界上无比美好的一面,而且观察其阴暗丑陋的一面,以期寻找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这些大师通过自己的脑、心和灵魂,沉思他们所见的真理。那些不朽的经典之作、圣贤之书,以及神秘主义的优美诗歌和文学中的精神实质,皆出自由这些思考所获得的启示。

那天下午,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拉开了窗帘,使我在瞬间瞥见了窗外。在这瞬间的"观察"中,我领悟到永恒和出神,感悟到一条真理,而主流科学只是这条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知道这个启示将伴我后半生,虽不全记得,但却永远留在了心里。在艰难、残酷或者绝望的时候,它将是我可以汲取的力量源泉。

可悲的是,许多人似乎认为科学与宗教水火不容。

发表于 2012-7-2 07: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

编辑推荐
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真正的思想者保持着低调。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着意的炫耀,周国平只是安静地漫步在你的近旁,低吟浅唱着一些不为世人所关注的话语。你无须上前搭讪,无须注视他的身影,甚至无须侧耳倾听他的低呓。你要做的,只是在这一刻,让心灵保持宁静,保持一份不被打扰的清醒。让灵魂在场,让欲望缺席。唯其如此,你与《灵魂只能独行》的相遇,才是有意义的。看到我们为这一刻的独处而手足无措,可敬的长者笑了:“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很多时候我们的忙碌,或许只是为了逃避心灵的空虚。一旦独自面对自己,我们会无所适从。我们于是忙不迭地使自己投入又一次忙碌,最终不可避免地面对——又一次的空虚。

内容简介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唯有在这个灵魂空间,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
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作者简介

1945年出生于上海,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灵魂的高贵
有所敬畏/002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004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007
勇气证明信仰/009
智慧和信仰/013
苦难的精神价值/019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022
精神栖身于茅屋/025
孤独和价值/027
灵魂的在场/036
守望的角度/040
被废黜的国王/043
读圣经札记/045
孤岛断想/052
安静的位置
成功的真谛/064
寻求智慧的人生/066
记住回家的路/069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072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075
梦并不虚幻/078
好梦何必成真/081
独处的充实/083
安静的位置/086
丰富的安静/088
执迷者悟
悲观·执著·超脱/092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099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119
人生贵在行胸臆/128
人生寓言/136
时尚考察
时尚与坦然/150
在义与利之外/153
消费=享受?/156
奢侈品的不便/159
旅+游=旅游?/161
名人和明星/164
都市里的外乡人/167
怀念土地/169
小康胜大富/172
休闲的时尚/174
救世和自救/177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182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184
医学的人文品格/188
哲学的命运
哲人隐语/198
智慧的诞生/204
哲学的命运/215
哲学与精神生活/218
zhouguoping.jpg
发表于 2012-7-2 07: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

安静的位置 独处的充实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舞厅啦,录相厅啦,电子娱乐厅啦,或者就找人聊天。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1996.8



执迷者悟 悲观·执著·超脱

    一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二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帝国和王朝,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却只有一个人生?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我的这个小小人生岂非等于零?它确实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影踪,与从未存在过有何区别?   
   
  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一个主人公常常重复一句德国谚语,大意是:“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谚语非常简练地把只有一个人生与人生虚无画了等号。   
   
  近读金圣叹批《西厢记》,这位独特的评论家极其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短暂使他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绝望。他在序言中写道:自古迄今,“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我也曾想有作为,但这所作所为同样会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尽去,于是我不想有作为了,只想消遣,批《西厢记》即是一消遣法。可是,“我诚无所欲为,则又何不疾作水逝、云卷、风驰、电掣,顷刻尽去?”想到这里,连消遣的心思也没了,真是万般无奈。   
   
  古往今来,诗哲们关于人生虚无的喟叹不绝于耳,无须在此多举。悲观主义的集大成当然要数佛教,归结为一个“空”字。佛教的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无非是要我们由人生的短促(“诸行无常”),看破人生的空幻(“诸法无我”),从而自觉地放弃人生(“涅槃寂静”)。   
   
  三   
   
  人要悲观实在很容易,但要彻底悲观却也并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难得有人生前涅,便足可证明。但凡不是悲观到马上自杀,求生的本能自会找出种种理由来和悲观抗衡。事实上,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物以稀为贵,我们在世上最觉稀少、最嫌不够的东西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这唯一的一个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岂能不爱它,不执著于它呢??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得了什么!”面对无边无际的人生之爱,那把人生对照得极其渺小的无限时空,反倒退避三舍,不足为虑了。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悠悠。   
   
  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著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著当然比悲观明智得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也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目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追求到手再说?   
   
  四   
   
  可是,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弗罗姆在《占有或存在》一书中具体入微地剖析了占有的人生态度,它体现在学习、阅读、交谈、回忆、信仰、爱情等一切日常生活经验中。据我的理解,凡是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入世再深,也不忘它的限度。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就不会走向贪婪。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五      
  
  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这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   
   
  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超脱是悲观和执著两者激烈冲突的结果,又是两者的和解。前面提到金圣叹因批“西厢”而引发了一段人生悲叹,但他没有止于此,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读到他批的“西厢”了。他太爱“西厢”,非批不可,欲罢不能。所以,他接着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只是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也。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者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误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总之,我可以让那个非我者去批“西厢”而供我作消遣了。他的这个思路,巧妙地显示了悲观和执著在超脱中达成的和解。我心中有悲观,也有执著。我愈执著,就愈悲观,愈悲观,就愈无法执著,陷入了二律背反。我干脆把自己分裂为二,看透那个执著的我是非我,任他去执著。执著没有悲观牵肘,便可放手执著。悲观扬弃执著,也就成了超脱。不仅把财产、权力、名声之类看作身外之物,而且把这个终有—死的“我”也看作身外之物,如此才有真正的超脱。     
   
  由于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堕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又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热望。两者均未得智慧的真髓。智慧是在两者之间,确切地说,是包容了两者又超乎两者之上。人生既是零,又是全,是零和全的统一。用全否定零,以反抗虚无,又用零否定全,以约束贪欲,智慧仿走着这螺旋形的路。不过,这只是一种简化的描述。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的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槃成佛,不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   

1990.10
发表于 2012-7-3 21: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的命运 哲学与精神生活

    一  “无用”之学    

    在一般人眼中,哲学是一种玄奥而无用的东西。这个印象大致是不错的。事实上,哲学的确是一切学科中最没有实用价值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当今这个最讲求实用价值的时代,哲学之受到冷落也就是当然的事情了。
   
    早在哲学发源的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因其所治之学的无用而受人嘲笑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讲了泰勒斯坠井而被女仆嘲笑的著名故事,那女仆讥笑泰勒斯如此迫切欲知天上情形,乃至不能见足旁之物。柏拉图接着发挥说:“此等嘲笑可加于所有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研究世界的本质,却不懂世上的实际事务,在法庭或任何公众场所便显得笨拙,成为笑柄;哲学家研究人性,却几乎不知邻居者是人是兽,受人诟骂也不能举对方的私事反唇相讥,因其不知任何人的劣迹。柏拉图特地说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对实际事物这般无知,而决不是有意立异以邀誉。   

    柏拉图本人的遭遇也好不到哪里。这位古代大哲一度想在叙拉古实现其哲学家王的理想,向那里的暴君灌输他的哲学,但暴君的一句话给哲学定了性,称之为“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结果他只是幸免于死,被贱卖为奴,落荒逃回雅典。   

    在我看来,柏拉图孜孜以求哲学的大用,一心把哲学和政治直接结合起来,恰好也暴露了他对实际事物的无知。他本该明白,哲学之没有实用价值,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政治生活中也如此。哲学关心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政治关心的是党派、阶级、民族、国家的利益,两者属于不同的层次。我们既不能用哲学思考来取代政治谋划,也不能用政治方式来解决哲学问题。柏拉图试图赋予哲学家以最高权力,藉此为哲学的生长创造一个最佳环境,这只能是乌托邦。康德后来正确地指出:权力的享有不可避免地会腐蚀理性批判,哲学对于政治的最好期望不是享有权力,而是享有言论自由。  
  
    那么,哲学与生活竟然毫无关系吗?哲学对于生活有没有一点用处呢?我的回答是:哲学本身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古希腊,当哲学发源之初,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乃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从词源看,“哲学”(Philosophia)一词的希腊文原义是“爱智慧”。“爱智慧”显然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而非一门学科。
   
    对于最早的哲学家来说,哲学不是学术,更不是职业,而就是做人处世的基本方式和状态。用尼采的话说,包括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恩培多克勒在内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一些“帝王气派的精神隐士”,他们过着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不收学生,也不过问政治。苏格拉底虽然招收学生,但他的传授方式仅是街谈巷议,没有学校的组织形式,他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职业,并不是要向他学习一门借以谋职的专业知识,师生间的探究哲理本身就是目的所在,就构成了一种生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建立学校,但不收费,教学的方式也仍是散步和谈话。唯一的例外是那些被称作“智者”(Sophist,又译“智术之师”)的人,他们四处游走,靠教授智术亦即辩论术为生,收取学费,却也因此遭到了苏格拉底们的鄙视。正是为了同他们相区别,有洁癖的哲学家宁愿自称为“爱智者”而非“智者”。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为了配得上过哲学的生活,一个人必须——如柏拉图所说——“具备真正的哲学灵魂”。具备此种灵魂的征兆,或者说哲学生活的特点,就在于关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实用性,能够从思想本身获取最大的快乐。关于这一点,也许没有比亚里士多德说得更清楚的了。他在他的好几种著作(《形而上学》卷一,《政治学》卷七,《伦理学》卷六、卷十)中都谈到:明智是善于从整体上权衡利弊,智慧则涉及对本性上最高的事物的认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有无实用性;非实用性是哲学优于其他一切学术之所在,使哲学成为“唯一的自由学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幸福生活的实质在于自足,与别种活动例如社会性的活动相比,哲学的思辨活动是最为自足的活动,因而是完美的幸福。如此说来,哲学生活首先是一种沉思的生活,而所思问题的非实用性恰好保证了这种生活的自得其乐。   

    三  精神生活的维度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维持肉体的生存,也必须与他人交往,于是有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满足的是人的外在的功利性需要。在此之外,人还有内在的精神性需要,其实质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求。这种需要未得到满足,人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盲目的存在,并因此而感到不安。精神生活也是人的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具有经验性质,仅涉及我们与周围直接环境的联系。精神生活则把我们超拔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和暂时性,此时我们力求在一己的生命与某种永恒存在的精神性的世界整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由于这种世界整体超越于经验,我们无法证明它,但我们必须有这一假定。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具有超验性质,它总是指向一个超验领域的。凡灵魂之思,必有这样一种指向为其底蕴。所谓寻求生命的意义,亦即寻求建立这种联系。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已经建立了这种联系,便是拥有了一种信仰。因此,寻求意义即寻求信仰。
   
    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只要它们确实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就都是以建立上述联系为其公开的或隐蔽的鹄的的,区别只在于方式的不同。其中,道德若仅仅服务于社会秩序,便只具有社会活动的品格,若是以追求至善为目的,则可视作较弱的宗教。科学若仅仅服务于技术进程,便只具有物质活动的品格,若是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则可视为较弱的哲学。于是,我们可以把精神活动归结为三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宗教,依靠单纯的信仰亦即天启的权威来建立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一是哲学,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这种联系。一是艺术,试图通过某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来建立这种联系。它们殊途而同归,体现了同一种永恒的追求。   

    四  在宗教和科学之间  
  
    哲学生活是一种沉思的生活,但沉思未必都是哲学性的。一个人可以沉思数学或物理学的问题而也不问其实用价值。沉思之成为哲学性的,取决于所思问题的性质和求解的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指出,哲学开始于惊疑,即惊奇和疑惑之感。我们或许可以相对地说,面对自然易生惊奇之感,由此而求认知,追问世界的本质,形成哲学研究中的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在这里是同义词)这一个大领域。面对人生易生疑惑之感,由此而求觉悟,追问生命的意义,形成哲学研究中的人生观、生存论、伦理学(在这里也是同义词)这另一个大领域。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两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所思的问题无非这两大类,分别指向我们头上的神秘和我们心中的神秘。
   
    哲学的追问的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从整体上把握其底蕴。这就是所谓终极关切。在这一点上,哲学与宗教相似。然而,哲学却不肯像宗教那样诉诸天启权威,对终极问题给出一个独断的答案,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在这一点上,哲学又和科学一样,只信任理性,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解答。也就是说,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它寻求解决的方法却是科学性的。灵魂在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疯子问,呆子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关于这种困难,康德最早做了明确的揭示,他指出:由头脑(他所说的知性)来解答灵魂(他所说的理性)所追问的问题,必定会陷入二律悖反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的东西。我们确实可以说,哲学的努力是悲壮的。   

    五  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   

    哲学开始于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在它诞生之初,它就试图寻找变化背后之不变,多背后之一,现象背后之本质。这一追问默认了一个前提,即是感觉不可靠,只能感知现象,唯有理性才能认识现象界背后那个统一的、不变的本体界。
   
    这个思路存在着若干疑点:   
    第一,感觉是我们感知外界的唯一手段,既然感觉只感知到现象,我们凭什么说在现象背后还存在着一种本质?至少凭感觉不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假定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有一不变的本质,这只能是理性之所为,是理性追求秩序的产物。但是,理性同样不能证明它所追求的秩序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那么,这种秩序从何而来?有两种可能的回答。一是从感觉经验中归纳而得,因而并不真正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二是理性本身所固有的,是意识的先天结构。在这两种情形下,秩序都仍然属于现象范围,而与世界本来面目无关。   
    那么,第三,世界究竟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在现象界背后,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受我们的认识干扰的本体界?在康德之后,哲学家们已经越来越达成共识:不存在。世界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即作为显现在意识中的东西——现象。我们也许可以设想上帝能够直观到世界的本体,但是,胡塞尔正确地指出,任何对象一旦进入认识就只能是现象,这一点对于上帝也不例外。
   
    哲学从追问世界的本体始,经过两千多年的探索,结果却是发现世界根本就没有一个本体,这不能不说是哲学的惨败。但是,这只是哲学的某一种思路的失败,它说明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我们不可能靠理性手段去把握或构造哲学原本想要追问的那个本体,而必须另辟蹊径。  
  
    六  沉默和诗的领域
   
    倘若一个古希腊哲学家来到现代,他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他将看到,现代的哲学家们都在大谈语言问题,而对世界本身却毫无兴趣。据说哲学家们终于发现,两千多年来哲学之所以误入歧途,原因全在受了语言的误导。于是,他们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语言,这种转向还被誉为哲学上的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其间又有重大的区别。一派哲学家认为,弊在逻辑化的语言,是语言的逻辑结构诱使人们去寻找一种不变的世界本质。因此,哲学的任务是解构语言,把语言从逻辑的支配下解放出来。另一派哲学家则认为,弊在语言在逻辑上的不严密,是语言中那些不合逻辑的成分诱使人们对一个所谓本体世界想入非非,造成了形而上学假命题。因此,哲学的任务是进行语言诊断,剔除其不合逻辑的成分,最好是能建立一种严密的逻辑语言。不管这两派的观点如何对立,拒斥本体论的立场却是一致的。   

    可是,没有了那种追问世界之究竟的冲动,哲学还是哲学吗?因为理性不能把握神秘,我们就不再思考神秘了吗?难道哲学从此要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无动于衷,仅仅满足于做逻辑的破坏者或卫士?   

    有两位哲学家分别代表上述两个对立的派别,然而,与其大多数追随者不同,他们心中仍然蕴藏着那种追思神秘的冲动。他们不愧是现代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   

    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创人之一,维特根斯坦也主张只有经验对象是可思考的,哲学只研究可思考的东西,其任务是通过语言批判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但是,他懂得的确存在着超验的领域,例如那种“从永恒观点来直观世界”的本体论式的体验,只是因为它们不属于经验范围,因而是不可思考的,而不可思考的东西也就是不可说的。“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这是神秘的东西,甚至是最深刻的东西,却无法作为问题来讨论。针对此他写道:“真正说来哲学的方法如此:除了能说的东西以外,不说什么事情,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即与哲学没有关系的东西之外,不说什么事情……”真正的哲学性体验只能封闭在沉默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门学术的哲学只能谈论与真正哲学性体验无关的东西,这是多么无奈。
   
    海德格尔却试图冲破这无奈的沉默。在他看来,他名之为“存在”的那个超验的领域,乃是作为意义之源泉的神秘领域,的确不是理性思维所能达到的。但是,他相信这个领域“总是处在来到语言的途中”,是可以在语言中向人显现的。不过,这不是沦为传达工具的逻辑化语言,而是未被逻辑败坏的诗的语言。在诗的语言中,存在自己向人说话。于是,海德格尔聚精会神于他所钟爱的荷尔德林、里尔克等诗人,从他们的诗中倾听存在的话语。  
  
    当然,沉默和诗都不是哲学。可是,我们应该相信,在维特根斯坦的沉默中,在海德格尔的诗思中,古老的哲学追问在百折不挠地寻找栖身之地。
   
    七  哲学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广义的宗教精神和广义的哲学精神是相通的,两者皆是超验的追思。在狭义上,它们便有了区分,宗教在一个确定的信仰中找到了归宿,哲学却始终走在寻找信仰的途中。一个渴慕大全的朝圣者,如果他疲惫了,不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了,他就会皈依某种现成的宗教。如果他仍然精力充沛,或者虽然疲惫了,却不甘心停下,他就会继续跋涉在哲学的路上。   
   
  现代的显著特点是宗教信仰的普遍失落。针对这一情况,雅斯贝尔斯指出,对于已经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哲学是唯一的避难所,其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寻找非宗教的信仰。我本人也倾向于认为,哲学一方面寻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性质,它的这个特点也许能够使之成为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的最合适的精神生活方式。哲学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哲学完全不能保证我们找到一个确定的信仰,它以往的历史甚至业已昭示,它的矛盾的本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这种信仰。然而,它的弱点同时也是它的长处,寻找信仰而又不在某一个确定的信仰上停下来,正是哲学优于宗教之所在。哲学使我们保持对某种最高精神价值的向往,我们不能确知这种价值是什么,我们甚至不能证实它是否确实存在,可是,由于我们为自己保留了这种可能性,我们的整个生存便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第二,哲学使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价值多元是现代的一个事实,想用某一种学说(例如儒学)统一人们的思想,重建大一统的信仰,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应该的。哲学反对任何人以现代救世主自居,而只是鼓励每一个人自救,自己寻求自己的信仰。
  
    第三,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现代旋涡,仍然保持住心灵生活的水准。   
    1997.10
发表于 2012-7-3 21: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惯的力量》

编辑推荐
如何把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坚持下来。
《纽约时报》、亚马逊书店年度畅销书。
《习惯的力量》被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评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

内容简介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被认为是一部杰出的作品,被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等权威组织评为2003年度最畅销的商业生活类图书。书中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书中提出的若干技巧也将有效地帮助你改进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获得更大的成功。

目录

第一部分 习惯与日常行为规律
第一章 空想家和行动者
我是谁?

第二章 习惯的力量
心理学第101守则

第三章 习惯的益处
成功人士的共同之处
成功取决于智力
成功取决于天赋
成功取决于处事风格
好习惯好结果 坏习惯酿恶果
小习惯与大习惯
那边草更绿,何不跨篱笆

第四章 习惯的主义
自己做主,选择生活

第五章 从空想家到行动者
每天做些苦差事——为自己
第二部分 改变习惯

第六章 培养好习惯 构建新生活
自我评估
替换,而不是抹去
人为设定结果,引起潜意识的注意
心理预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聚焦的力量
动量与惯性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冷水煮青蛙
坚韧的力量
一天中两个最重要的时刻

第七章 有效小技巧帮你改习惯
目标的力量
制定一个计划,并坚持
把它大声说出来
用笔记下前进的脚步
支持团队&最佳战友
在镜框加贴一张小纸条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潜能
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潜能
“现状”与“可能”

第八章 今天还是明天
“总有一天”综合症
付诸行动
habit.jpg
发表于 2012-7-7 21: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忽视的真相》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亚马逊超级畅销书!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倾情巨作!
·同名纪录片获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铜版纸全彩印刷,数百幅令人震撼的珍贵图片!

内容简介

戈尔凭本书获得2007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一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为全球变暖写的书,如今已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以及亚马逊畅销书。根据本书改编的记录片也已成为全球热卖影片,据统计,这部环保纪录片在美国的票房收入高达2380万美元,是全美历来最卖座纪录片的第3位,并已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片。
在本书中戈尔站在“非政治”的立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以具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书里并没有教条般的说教和政治性的演讲,只是以幽默而客观的态度列出了种种事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文字和图片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他不断提醒人类,只有十年的时间挽救全球变暖现象。书中,他指着北极地区冰山融解海面升高的现象,问无视未来的当代:十年后我们怎么办?
有一个考验行销创意的老笑话,“在阿拉斯加如何推销冰箱”。如今它已不好笑,而成为事实。今年在一个接近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社区,七月中曾一度热至32℃,一生没见过空调的爱斯基摩人,今年夏天光一个小镇就装了十台空调。他们的屋子主要为御寒设计,32℃对爱斯基摩人简直见鬼,没窗、没风;如今那个行销冰箱的老笑话,答案变得太专业:“把全球搞暖化了,阿拉斯加人人买冰箱!”
我们坐在一枚定时炸弹上面——戈尔的本书逼着人类面临生态浩劫的真相。那些旱灾、海啸、热浪不是新闻,不是一时,它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降临,而且越演越烈。戈尔说,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紧急状况”,人类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阻止浩劫。戈尔以乐观的态度说:“只要从今天起,大家团结一致,为环保行动起来,我们还是可以阻止地球的迅速变暖,以及其所带来的后遗症。”
这位曾经差一点当上美国总统的人,远离权力,放下身段,为全球暖化公益事业,自己出书,自己募款,自己投资拍纪录片,还自己巡回全球作媒体行销,人们预测他将凭借本书从此登上了真正获得影响力的世界性舞台。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简介
阿尔·戈尔(Al Gore),前任美国副总统,世代投资管理公司总裁,潮流电视(Current TV)总裁,苹果电脑有限公司董事,Google有限公司资深顾问,美国田纳西州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阿尔·戈尔于1976年首度当选美国众议员,并连任四届。他分别于1984年及1990年当选美国参议员,并于1993年2月20日宣誓成为美国第45届副总统。他在执政期间是克林顿总统经济团队的核心人物。他也曾担任参议院议长、内阁成员、国家安全局成员以及各项政府提案的领导人物。阿尔·戈尔率领克林顿-戈尔政府,致力于环保并曾撰写关于环保的畅销书《濒临失衡的地球》(1992年)。阿尔·戈尔与他的妻子蒂帕目前在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定居。

媒体评论
戈尔为全球变暖写的书,如今已是《纽约时报》排行榜畅销书。他不断提醒人类:只有10年的时间挽救全球变暖危机……他指着北极地区冰山融解海面升高的现象,问无视未来的当代人,10年后我们怎么办?
——陈文茜,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

戈尔曾经进入政治核心,碰到过全球面对的各种问题,现在他却决定将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与政治无关的议题。
——史考特·柏恩斯,资深广告人,《难以忽视的真相》同名纪录片制片人

《难以忽视的真相》在各影院上映,这标志着全球变暖终于成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热门话题。
——吉迪恩·拉赫曼,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这不是一个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乔治·阿克洛夫,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http://v.ku6.com/show/TDdOWZ4vUIaw3BjQ.html

true.jpg
true2.jpg
发表于 2012-7-7 21: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资本主义宣言——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世人原本对日益庞大的全球化浪潮抱有造福全人类的梦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全球化致使举世资源掌握在富人强国手中,另一方面却对穷人弱国设下重重藩篱,使之难以获得更佳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这些都足以造成跨国性的私有化。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在一片斥责声中迟步缓行。于是有人提出了响亮的“反资本主义宣言”。
本书是一本讨论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以及在具体运动中如何制定战略与策略的书。本书内容详尽,案例典型,分析透彻有理,反映了现代西方思潮中的重要一块。

作者简介
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Alex Callinicos),系英国约克大学政治系教授。

目录

前言
引言
一起不期而遇的事件
社会批评的复兴
为运动命名
另一起不期而遇的事件
第一章 资本主义与整个星球的对立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金融闹剧
资本主义永动机
积累和灾难
利维坦之剑
总结
第二章 方式与策略
反对资本主义的方式
改良还是革命?
总结
第三章 憧憬另外的世界
反资本主义价值观
一个关于多样性的说明
市场的错误究竟出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需要计划?
一个过渡性计划
总结
后记
鸣谢
anti-capital.jpg
发表于 2012-7-7 21: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断层线》

编辑推荐

  2010年“《金融时报》/高盛财经书”大奖唯一得主
  《断层线》:“全球思想家”的思想海拔
  今年初,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公布了“2010年度全球思想家”榜单,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领衔全球100名政治、经济、环保领域精英位列其上,并要求这些“全球最聪明的人”列出最近阅读的书单。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最青睐被称为“厄运预言博士”的拉古拉迈?拉詹及其著作《断层线》。在公布的“全球思想家”在读的20本书中,《断层线》名列榜首。中文版上市前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何帆、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倾力作序推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推荐阅读。
  举世瞩目的“厄运先知”:拉詹和他的《断层线》
  早在2005年美联储表彰格林斯潘任期内的一次会议上,作者就发表了关于“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有着潜在危险”的论文。但却被在场的大多数人嘲笑,包括拉里?萨默斯(哈佛大学教授、奥巴马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说这位学者的警告是“被误导的”。而当金融风暴来临时,众人皆醉,拉詹独醒——因为,他是对的。2010年5月,拉詹把自己的预言写成了《断层线》,顿时风靡西方世界。在2011年的奥斯卡长片纪录片获奖得主《监守自盗》中,拉詹更是接受了多次采访,其观点及论文都被视为是有远见的预警者,发人深省。
  并未消亡的《断层线》:金融危机并未远去
  美联储调息,全球股市一片震动。金融危机似乎有“二次抬头”的危险,这些都似乎在拉詹眼里,将在意料之中。他认为金融危机的成因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全球经济不平等的鸿沟犹如全球地质板块的断层,会将政府和金融引向一场金融地震。” “收入差距引发贫富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社会又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一方面是稀薄的卫生医疗、劳动保障,一方面是被富人抬高的消费水平,跟不上节奏的广大人群只能求助于借贷……”拉詹在书中写道:“一些比较严重的断层线的起因是政治,而非经济。不幸的是,在危机暴露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些断层线何在。如今,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但危险在于我们会继续置之不理。”
    中国的《断层线》
  通货膨胀、经济萧条、贫富分化、泡沫越吹越大,这些让全球断层线变得岌岌可危的趋势,如果不及时修复,一样会让中国经济面临重大挫折。《断层线》书中单独就中国的经济形势如在汇率市场的表现等等对中国社会中已有的断层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试图给中国经济打一剂预防针。危机一旦到来,你的财富也许都会瞬间化为乌有。如何保卫你的财富和生活?从填补《断层线》开始!


内容简介
  《断层线》的书名,借用的是地质学中的术语。当地壳岩石承受的压力超过其本身的强度之后,就会发生断裂,出现断层。地质学家发现,地震往往是沿着断层线发生的。,拉詹谈到,在美国经济社会中,有三条断层线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且,由于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未来的危机仍然会沿着这三条断层线爆发。   
  在这本书中,“厄运预言博士”拉古拉迈?拉詹挑明了一点——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不是贪婪的银行家、沉睡的监管者、不负责任的借款人,而是 “全球收入的不平衡”! “金融崩溃的始作俑者是滞涨的收入和不断攀升物价之间的不平衡。”拉詹还警告世人:我们的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修补,那么一场潜在的更具毁灭性的危机正在等着我们!
  拉古拉迈·拉詹给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虽然简单,却直击“要害”:中国的总体储蓄率近几年来之所以上升,是因为中国公司的收益和储蓄在增加。中国家庭消费之所以低,是因为中国家庭的收入在GDP中占据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如果中国要重新平衡增长,政府就必须开始善待家庭!


作者简介

  拉古拉迈·拉詹,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2003年9月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他是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并在2003年获得了美国金融协会颁发的费舍尔?布莱克奖,该奖只颁予40岁以下最优秀的金融经济学家。
  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拉詹在2007年就对全球顶级银行家发出严正警告:金融市场即将步入厄运。可惜的是,这个警告导致的唯一结果是,拉詹被命名为“厄运预言博士”——他成了金融界的笑柄。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2010年5月,拉詹把自己的预言写成了一本书:名叫《断层线》,顿时风靡全球。
  ●金融风暴来临时,众人皆醉,他独醒——他是对的。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畅谈经济复苏时,
  ●他却大谈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他也将是对的。
  ●拉古拉迈?拉詹所有的智慧,都蕴含在这部名叫《断层线》的书中。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放心贷款吧,有人埋单”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为什么美国会落后?
 工资差距拉大不平等
 如何对待不平等
 政治应对措施
 住房信贷的始末
 房利美和房地美
 居者有其屋战略
 所有权社会
 信贷也疯狂
 有趣的美国特征
 沉重的反思

第二章 中国的断层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增长的不确定性
 增加资本有利于发展?
 组织资本
 先发国家如何建立组织资本
 后发国家的战略
 制高点
 特权政策
 外向型增长和管制资本主义
 错过转型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富?
 断层线:日本的案例
 中国的断层线将会加深还是弥合?
 增长出口型国家的难题如何解决?

第三章 外资的诱惑:全球资金是如何运转的?
 储蓄与投资
 生产导向型经济体中的金融部门
 1994年墨西哥危机
 企业投资与管制资本主义
 1998年东亚危机
 断层线正在加深
 危机之后的改革
 美国成了外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

第四章 巴德里失业了:危机之下薄弱的社保体系
 经济刺激的意愿
 薄弱的社保体系
 失业型复苏
 社保体系为什么薄弱
 经济层面的答案
 救济金的政治学
 自主刺激的弊端

第五章 谁在制造泡沫
 美联储的目标
 利率及其作用
 网络泡沫的破裂
 美联储有错吗?
 上涨的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
 格林斯潘的对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经济学家为什么容易犯错误
 美国最大的失误之处 

第六章 当货币成为一切的价值衡量
 金钱能够衡量一切:银行家该不该受到指责
 贷款经纪人出了什么错
 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
 这场危机并没结束

第七章 赌徒心理:银行在拿命运开玩笑
 尾部风险:增加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为什么银行家选择尾部风险
 为什么风险管理者发挥不了作用
 风险成了耳旁风:高层的冒险行为
 股东:眼睛死死盯在收益上
 有政府做后台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如果银行家闯了红灯……

第八章 金融改革:如何才能让金融灾难不再发生
 如何规避风险:当人人都可以贷款的时候
 金融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们应该限制竞争吗?
 政府不应该成为危机的救命稻草
 终结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特权
 制定适应经济周期的监管规则
 把尾部风险打压下去
 改变由薪酬带来的风险动机
 让高级经理承担投资风险
 让债券持有者明白,风险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
 政府对市场的介入
    “大而不能倒”应该扫进垃圾堆了
 让债券持有者明白,风险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是可以倒的
 缓冲机制:让风险有一个缓冲区
 让金融机构更容易清盘
 应对无法预知的意外事件
 掌握资源的获得
 冗余
 逐步淘汰储蓄保险
 恺撒的妻子   
 这样的救助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第九章 任何人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机会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早期的劣势
 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给孩子更公平的教育
 教育质量影响重大
 大学入学及大学阶段的教育
 工作学徒制和培训
 让差距变小
 保险和安全网
 区别对待失业保险
 全民医疗保障
 社会救济与劳动者的流动性
 储蓄
 政府能力
 在逆境中重塑自我

第十章 说服中国:怎样才算最正确的做法
 二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多边组织及其影响
 获得全球影响力
 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中国和世界
 币值低估的代价
 说服中国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后记

媒体评论
  在各种危机的反思之中,拉詹的分析,包括这一本《断层线》,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在众多反思金融危机的学者当中,拉詹应当说属于个性鲜明、才华出众的一类,有这些特性的学者注定在大的动荡时期会引人注目。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位著名学者都出版了他们的新作,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尽管已经有了这么多出色的作品,拉詹的新书《断层线》仍然显得卓然不群。
  ——何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教训,以及未来所要面对艰难选择,《断层线》提供了一个出色的分析。在关于对我们这次经济崩溃进行反思和警醒的书籍中,这就是那本正确的书。
  ——乔治?阿克洛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洁明了,极有说服力,并且很高的可读性。这是一本  关于全球不平衡的最好的书,而这个不平衡给我们带来了上次金融危机,并可能给我们带来下一次的危机。
  ——肯尼斯?罗格夫 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一本令人深思的新作……拉詹的声音值得倾听。
  ——马丁?沃尔夫 《金融时报》副主编 
  在一大堆关于我们金融危机的书中,拉詹的书却格外引人注目:作者才智非凡,他的学术世界和真实世界都包含在金融和宏观经济问题之中,他全球化的事业,他在美国不断扩大的经济不平等中寻找金融危机的根源,当然还有他的坚持。在2005年,拉詹就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金融崩溃——而在当时,他却因此而备受批评。
  ——理查德?波斯纳 法律经济学运动的重要人物
  昨夜,我利用一段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了拉詹的《断层线》。这本力作篇幅不长,鞭辟入里,特别引人入胜。我强烈推荐读者加入到关于金融危机的阅读书数目中。
  ——马修?伊格莱西亚斯 美国著名作家
fault.jpg
发表于 2012-7-13 20: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钱游戏》

编辑推荐
        亚当·斯密的《金钱游戏》对当前金融市场万相做了一个非常生动的记录。该书一出版即在畅销榜上排名第一长达一年,犀利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观察,轻松诙谐的文笔,再加上戏剧化的描写手法,从此改变了财经写作的定式,在金融界获得赞誉无数。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教授推荐称“《金钱游戏》是一部现代经典”。

内容简介

    亚当·斯密的《金钱游戏》是一部现代投资经典。
    以犀利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观察、轻松诙谐的文笔和戏剧化的描写手法,史密斯告诉我们:
    股票并不知道你是它的主人——昨天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毫无意义——你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每一种市场。
    集中投资于少数几只股票,踢开排在最后的股票,买进新的潜力股。
    活用闲话投资法,了解公司的竞争对手,与其供应商和顾客进行交流,收集公司信息。
    没有一家公司的收益表和利润是不能人为调整的,管理者和会计师总能通过调整这样那样的因素,对它们进行操纵。
    真正赚大钱的人究竟是谁?公司内部持股人!
    市场里,一群男人的行为无异于一个女人的行为。你总可以在细微的举动和不成熟的诡计中找到蛛丝马迹——她在耍小聪明。
    为寻找股票市场的“非洲古猿”,史密斯像热带丛林探险者的领队一样,回顾自身经历,对话基金经理、心理学家、瑞士财神,探究群体心理学、货币经济学的奥秘,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神秘且变幻莫测的市场之林。

作者简介
    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美国投资行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亚当·史密斯。”《新闻周刊》如是说。最初他只是在金融界拥有一群狂热的追随者,现在他的名声已经远不止如此。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教授将他的著作《金钱游戏》称作是“一本现代的经典”。
    史密斯在数家基金公司、一家航空公司和一家国际连锁酒店担任董事,同时也是《纽约》杂志和《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并在《纽约时报》编辑委员会任职。他的电视系列节目“亚当·史密斯的金钱世界”开创了行业先河,这个节目赢得艾美奖的次数比同频道的任何一个节目都名。

目录

推荐序I  巴菲特:投资如游戏
推荐序II  股市就是合法的大赌场

第一部分  你身份?焦虑?金钱
  第1章  金钱为何在大师的嘴里变成“游戏”

  第2章  约翰逊先生的参考书
    盯着约翰逊的基金组合
    心理医生也有心理问题
  第3章  墨迹能否泄露你的投资天赋

  第4章  市场真的是一个群体

  第5章  你觉得这就是金钱的本质

  第6章  因何而投资
    拥抱“卫星通信”
    我喜欢被人爱的感觉
    IBM是一种信仰!所以,不要碰它,绝对不要碰它
    经纪人也是巫医
    我能告诉罗萨林德吗?我能告诉哈里特吗
    这让我事事出错
  第7章  身份与烦恼
    市场血液里的焦躁因子
    哈里的百万之梦

  第8章  如何投资才能赚到大钱

  第9章  斯密先生亦难逃偏见
    认清你的偏好按钮
    留心市场的风吹草动

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系纺
  第10章  历史能否预见未来
    图表法的渊源
    在没有记忆的市场,图表有用吗

  第11章  随机游走到底为何物
    直觉能被程序化吗

  第12章  计算机与计算机人
  第13章  数字到底能说明什么
  第14章  小人物何以总会犯错

第三部分  他们专业人士
  第15章  谁掀起了业绩的风潮
  第16章  “斯卡斯代尔?费特斯”餐馆的午餐

  第17章  胜败之间:可怜的格兰威尔、查理和孩子们
    格兰威尔的烦恼
    查理的预见
    大温菲尔德的退让

  第18章  时机与转换:可可粉游戏
    可可粉的诱惑
    老鼠也想从猫的嘴里抢吃的

第四部分  启示录的愿景这一切会土崩瓦解
  第19章  “苏黎世财神”说。严重的危机正在上演
  第20章  一半美元消失掉,危险会迫近我们吗

第五部分  太平盛世的愿景你真想成为有钱人
  第21章  果断的投资者


媒体评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
    著名的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研究者  刘建位
    1972年,化名亚当·史密斯的作家古德曼写了一本销量百万的畅销书《超级金钱》,其中一章盛赞巴菲特,第一次使巴菲特名扬四方。其实,此人1967年出版的《金钱游戏》也非常经典。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作者
    某国际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风险管理资深顾问  陈思进
    我向真想成为有钱人的人们强力推荐《金钱游戏》中文版。
   
    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萨缪尔森教授
    《金钱游戏》是一部现代经典!
   
    《纽约时报》
    《金钱游戏》是最好的一本有关金融与股票市场的著作。
   
    《新闻周刊》
    美国投资行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亚当·史密斯。
   
    《图书馆杂志》月刊
    作为华尔街的资深观察员及批评家,亚当·史密斯在金融领域的专业才干让他总能观察到事物的真相,华尔街的所有大事都无法逃脱他批判的眼睛。
game.jpg
发表于 2012-7-13 20: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在你心中(胡因梦翻译推荐,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著作)

作者这个人非常重要!

编辑推荐

他是最卓越的宗教人物,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当他时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我绝对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惟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1980)
  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那么可信,他绝不容许人们有丝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大学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年轻人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为任何权威所束缚,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也只有这样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观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从而使自己获得立即彻底的改变。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anmurti,1895-1986),印度的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荣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


目录

导读一:“我找到了!”
导读二: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译者序

你的心灵自由吗?——在布兰迪斯大学的演讲

 一个人要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仍然不自由。……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

 一、认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
 二、人心该如何摆脱恐惧
 三、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

生活是什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

 人生就是这些恐惧、焦虑、不确定感、折磨与痛苦。人生也包含了爱、享乐、性、死亡,以及人们不断在疑的那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实相,某种“化外之境”,某个可以借由冥想而发现的东西?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
 二、从制约中解脱出来
 三、爱与生死之间
 四、我们活在失序中

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之外。

 一、改变,从觉察自己开始
 二、我们生活在围墙中
 三、认识你自己
 四、关于冥想

爱让世界重获自由——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演讲

 爱是享乐吗?爱是一种欲望吗?爱是思想的产物吗?爱能够被培养出来,而且是透过时间而达成的吗?如果我不知道爱是什么,我能够巧遇它吗?……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world.jpg
发表于 2012-7-13 20: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花灵火》

这本书非常重要!

编辑推荐
假如你要阅读心灵修行图书,就读这一本。汤姆·巴特勒-伯顿富有洞见和启发心灵的评论涉及到范围惊人之广的观念和著述,富有洞见的评论和传记信息帮助读者确立心灵修行的全景。该书堪称人类心灵修行经典的最佳指南,引导你阅读甘地、马尔科姆·X和黑麇鹿等伟大灵魂的回忆录,了解来自东方的哲学家。

内容简介
《灵花灵火》穿越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间隧道,介绍和评论了50部有关心灵觉醒的经典之作,从古老的《庄子》到现代卡巴拉智慧,从纪伯伦的《先知》到托利的《当下的力量》,从米恪尔·路易斯的《四个约定》到华理克奇迹般的《标竿人生》,无不捕捉到生命旅程和灵性经验的多样性,既有属灵传统,又有世俗信仰。
本书堪称人类心灵修行经典的最佳指南,引导你阅读甘地、马尔科姆·X和黑麇鹿等伟大灵魂的回忆录,了解来自东方的哲学家,如克里希纳穆提、尤迦南达、邱阳·创巴利波切和铃木俊隆,也有像阿西西的圣方济各、黑塞和薇依这样的圣徒和神秘主义者。
《灵花灵火》跨越古今的视野把我们带入人类之普世的心灵经验,也必将激发世界各地的人们踏上心灵追求之旅。

目录

导言
1 穆罕默德·阿萨德《麦加之路》(1954)
2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400)
3 理查德·巴赫《海鸥乔纳森》(1970)
4 黑麋鹿《黑麋鹿如是说》(1932)
5 理查德·莫里斯·巴克《宇宙意识》(1901)
6 弗里乔夫·卡普拉《物理学之道》(1976)
7 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1972)
8 G.K.切斯特顿《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922)
9 佩玛·丘卓《恐惧之处》(2001)
10 庄周《庄子》(公元前4世纪)
11 拉姆·达斯《活在当下》(1971)
12 爱比克泰德《手册》(公元1世纪)
13 莫汗达斯·甘地《甘地自传》(1927)
14 安萨里《幸福的炼金术》(1097)
15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1923)
16 G.I.葛吉夫《与奇人相遇》(1960)
17 达各·哈马舍尔德《痕迹》(1963)
18 亚伯拉罕·约书亚·海舍尔《安息日》(1951)
19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1922)
20 阿道斯·赫胥黎《知觉之门》(1954)
21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
2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回忆,梦境,反思》(1955)
23 玛格丽·肯普《玛格丽之书》(1436)
24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1964)
25 C.S.刘易斯《地狱来鸿》(1942)
26 马尔科姆·X《马尔科姆·X自传》(1965)
27 丹尼尔·C.迈特《卡巴拉基本》(1995)
28 威廉·萨莫塞特·毛姆《刀锋》(1944)
29 丹·米尔曼《和平战士成长记》(1980)
30 麦克尔·牛顿《灵魂之旅》(1994)
31 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1975)
32 约翰·奥德农修《灵魂之友》(1997)
33 罗伯特·M.波西格《万里任禅游》(1974)
34 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塞利斯廷预言》(1993)
35 米格尔·路易斯《四个约定》(1997)
36 海伦·舒克曼和威廉·塞福特《奇迹教程》(1976)
37 伊德里斯·沙《苏菲之路》(1968)
38 斯达霍克《螺旋之舞》(1979)
39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1970)
40 伊曼纽尔·斯威登堡《天堂与地狱》(1758)
41 阿维拉的圣德兰《内心的城堡》(1577)
42 特蕾莎修女《简朴道路》(1994)
43 艾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1999)
44 邱阳·创巴利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1973)
45 尼勒·多纳德·沃西《与上帝对话》(1995)
46 华理克《标竿人生》(2002)
47 西蒙·薇依《期待上帝》(1951)
48 肯恩·威尔伯《万法理论》(2000)
49 尤迦南达《一个瑜珈修行者的自传》(1946)
50 盖瑞·祖卡夫《灵魂所依》(1990)
灵性经典50种编年
另外50种灵性经典
linghua.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5-1-22 06:05 , Processed in 0.139837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